汉天子(校对)第3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8/1156

  按照刘秀的打算,他准备和耿弇一同北上,去往上谷、渔阳二郡,分别会见上谷太守耿况和渔阳太守彭宠。
  渔阳太守彭宠,的确是刘秀的南阳老乡。
  彭宠是宛城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彭宏是当时极有名气的大忠臣,西汉末年,彭宏在渔阳任太守,后来王莽篡位,彭宏宁死不降王莽,最终被王莽所杀。
  同为老乡,自然有天生的亲近感,刘秀感觉自己去拉拢彭宠,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可是刘秀还没来得及随耿弇北上,王郎的大军便突然攻打过来。
  刘秀的顾忌没错,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刘秀躲藏在卢奴的事,终究还是被王郎所知。得知此事的王郎,勃然大怒,随即调动军队,征讨胆大包天敢于收留刘秀的中山郡。
  中山郡不是大郡,它的前身是中山国,辖内十二个县,而这十二个县也不是铁板一块,有的支持王郎,有的支持郡府,有的还不表态。
  眼下王郎派遣军队,大举来攻中山,那些以前不表态的县府,纷纷倒向了王郎,以前肯听郡府指挥的县城,现在也都开始动摇。
  得知王郎大军来袭的消息,刘钧第一时间来找刘秀,与他商议对策。
  刘秀问道:“伯玉,现在我方的可用之兵有多少?”
  刘钧正色说道:“郡军有两千,县兵……”说到这里,他顿住,现在他也不知道自己这个太守还能调来多少县兵。
  刘秀心中暗暗盘算,现在各县肯不肯听从刘钧的命令,派遣县兵来援郡府,还未可知,所以各县的援军,己方不能指望,也就是说,己方目前能调动的,就是卢奴城内的两千郡军。
  据报,王郎这次派遣的军队有两、三万之多,而且不是一路来的。
  其中一部分是从邯郸而来,另一部分则是从涿郡而来。涿郡这一路敌军的主将,正是彭宁。
  邯郸这一路的敌军主将,是王郎麾下的大将严奉。有意思的是,严奉的部将当中,便有先前从耿弇那里叛逃的孙仓、卫包二人。
  因为涿郡距离中山郡较近的关系,彭宁这一路的兵马,也是最先进入中山的。
  彭宁麾下的兵马,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军队,还有一部分是涿郡的郡军及饶阳的县兵,东拼西凑,组成了这么一支五千多人的混合部队。
  刘秀琢磨了一会,正色说道:“我们不能给两路敌军汇合一处的机会,既然现在彭宁部已经进入中山,我们就先打彭宁,而后再打严奉!”
  刘钧只是个文官,以前没有过领兵打仗的经验,现在听说王郎的数万大军攻打过来,他已然慌了手脚,乱了心神,哪里还有主意?
  听闻刘秀的话,他连忙点头应道:“一切由文叔做主就好!”稍顿,他小心翼翼地问道:“文叔以为,此战,我方有无取胜之把握?”
第四百一十七章
劝进之事
  刘秀摇头说道:“只要双方的交战还没有结束,双方的胜负就永远没有定论!”
  只要战争还在继续,就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是刘秀的经验之谈。
  昆阳之战的前夕,四十万莽军对阵不到两万的汉军,当时没人认为汉军能打赢这一仗,都认为莽军是稳操胜券,能轻松获胜。
  可结果怎么样,四十万的莽军一败涂地,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王邑、王寻落荒而逃。
  这次己方以两千兵马,对阵王郎军两、三万人,最终己方是胜是负,刘秀也不知道,只能边打边看。
  耿弇拱手说道:“主公,末将即刻返回上谷,向家翁请援军!”
  刘秀点了点头,对耿弇正色说道:“事不宜迟,伯昭需尽快动身!”
  “末将遵命!”
  刘玄给刘秀封的官是行大司马事,现在,刘秀已经把前面那个‘行’和后面的那个‘事’都去掉了,就是以大司马自称。
  身为大司马,刘秀便可光明正大的分封属下们的官职,耿弇目前被刘秀封为偏将军。
  在刘秀的这些部下当中,官职能到偏将军已经很高了,再其之上的,只有邓禹,被封为前将军。
  朱祐、冯异、盖延,皆为偏将军,铫期被封为贼曹掾,王霸为功曹令。值得一提的是,铫期的贼曹掾完全是个虚职。
  贼曹掾,顾名思义,就是专司负责盗贼匪寇的官员,可刘秀现在连快属地都没有,又能去哪抓捕贼盗和匪寇?
  铫期名为贼曹掾,实际上他干的工作就是收集情报。刘秀给了铫期一道密令,让他派出手下的全部探子,仔细打探冀州和幽州所有倾向于王郎的官员和士族。
  刘秀这么做,是不是准备秋后算账,暂且不说,现在他必须要掌握谁是站在王郎那一边的,谁是中间派,谁又是倾向于自己、倾向于更始朝廷的。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大敌当前,他最起码得能分得清敌我才行。
  刘秀在卢奴,开始积极备战。与此同时,于涿郡攻入中山的彭宁一部,势如破竹,连续攻陷安国、陆成、安险三县,大军直逼卢奴。
  安险在滱水下游的北岸,卢奴在滱水上游的南岸,之间相隔不足百里。
  刘秀判断,彭宁军必定会从安险渡河,到达南岸,然后再向卢奴推进过来,他决定先率卢奴的两千兵马,去往安险的南岸,在那里阻击彭宁部的渡河。
  在率军离开卢奴之前,刘秀一再叮嘱刘钧,他不在期间,务必要严守城池,封锁全城,无论谁来到卢奴,都不得将其放入城内,等他回来之后再说。
  刘钧连连答应,拍着胸脯保证道:“文叔你尽管放心就是,哪怕是天王老子来了,我也不会将其放入城内!”
  刘秀点了点头,把该交代的事情都交代完,而后他率领卢奴的两千郡军,出了城,直奔安险的对岸而去。
  这些天,刘秀也不在卢奴躲着藏着了,和刘钧几乎天天去往集市,征召新兵。
  短短几天的时间,他二人征召上来数百名壮丁,刘秀离开卢奴的时候,这数百名壮丁他都没有带上,而是留给了刘钧,再加上城内的衙役,可战之兵,也有六、七百人之多,在刘秀看来,守城是足够用了。
  且说刘秀,率领着两千兵马,一路向东,翌日,刘秀部抵达了安险的南岸。
  以刘秀为首的兵马在滱水的南岸列阵,而以彭宁为首的兵马,则在北岸列阵,双方将士,隔河相望。
  白天,气温回升,滱水波涛汹涌,可到了晚上,气温骤降,河面开始结冰。
  刘秀推测,彭宁部没有水军,他不敢白天渡河,最有可能的是,彭宁部会趁着晚上河面结冰,偷偷过河。等到晚上,刘秀派出大批的斥候,紧盯着河面的动静。
  让刘秀颇感意外的是,即便晚上滱水河面已经结冰,但彭宁部还是按兵不动,全军将士龟缩在安险城内,毫无准备过河的举动。
  翌日天亮,刘秀在中军帐里召见邓禹等人,推测彭宁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刘秀说道:“彭宁的兵力,数倍于我军,现在却停在安险,驻足不前,究竟是何意?”
  朱祐挠了挠头,说道:“可能是彭宁现在还没有一战必胜的把握吧!”
  邓禹点点头,认同朱祐的说话,接话道:“彭宁可能是在寻找我军的弱点。”
  刘秀问道:“仲华以为,我军的弱点在哪?”
  邓禹沉默了好一会,皱着眉头说道:“卢奴!”
  刘秀闻言,心思顿是一动,仔细想了想,刘秀认为邓禹说得没错,己方的弱点的确是在卢奴。
  他们现在率领的两千将士,都是郡军,而郡军中的大多数人,就是卢奴的本地人,一旦卢奴有失,己方军心必定大乱,到时彭宁率领大军攻过来,己方必败无疑。
  朱祐嘀咕道:“可是彭宁部的主力,就在对面的安险,彭宁部若有大军调动,我军斥候必会有所察觉,可若想瞒过我方耳目,只派出小股兵力去偷袭卢奴,也很难能攻得破卢奴的城防!”
  在场众人纷纷点头,觉得朱祐的分析不无道理,彭宁若想偷袭卢奴,派兵少了,去了也没用,派兵多了,又会被己方所发现,彭宁想成功偷袭卢奴,太难了。
  这其中的道理,邓禹也明白,但他目前能想到的己方弱点,只有卢奴这一处。
  刘秀琢磨了片刻,转头看向铫期,问道:“次况,安险那边有什么动静?”
  铫期正色说道:“主公,彭宁现已征召了安险、陆成、安国三地的县兵,眼下,彭宁麾下的兵马,业已扩充到近七千人。”
  刘秀喃喃说道:“数倍于我,却按兵不动,这个彭宁倒是沉得住气!”
  朱祐说道:“主公,依末将之见,彭宁也可能是在等严奉部的到来。”稍顿,他环视在场众人,面色凝重地说道:“严奉部有两万之众,现在彭宁部又扩充到七千,两军一旦汇合,合计兵力可达三万人,倘若对我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我军将士,实难应对!”
  卢奴郡军,和刘秀以前手底下的汉军不一样,汉军在南阳打完了,到颍川打,军中老兵众多,作战经验极为丰富,战力强悍,可卢奴郡军以前没打过仗,拉上战场,全都算是新兵,以两千打三万,无异于以卵击石。
  刘秀揉着下巴,说道:“彭宁其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现在他对我军占有大优,理应争取赶在严奉部到来之前,歼灭我军,好独揽大功。”
  可问题是,彭宁现在太稳得住气了,和他的性格完全不相符,要么他的身边是有高人相助,要么他一定是在暗中图谋着什么。
  刘秀想了一会,想不出来彭宁到底在打什么鬼主意,他对铫期说道:“次况,继续向对岸加派探子,安险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我都要知晓。”
  “是!主公!”铫期干脆利落地答应一声。
  会议结束后,众人纷纷退出中军帐,最后只有朱祐还坐在营帐里没有动。
  刘秀也没有理会留下来的朱祐,他伏在桌案前,聚精会神地看着铺在桌案上的地图,手指还时不时地在地图上划动几下。
  朱祐看了刘秀一眼,起身,走到一旁的火炉前,提起上面的水壶,给刘秀沏了一杯茶水,而后放到桌案边上,细声细语地说道:“主公喝茶。”
  刘秀道了一声谢,拿起茶杯,目光依旧落在地图上,心不在焉地缓缓喝了口茶水。
  朱祐清了清喉咙,然后又干咳了几声。刘秀无奈地放下茶杯,扬眉看着朱祐,问道:“阿祐,有事?”
  “嘿嘿!”朱祐咧嘴笑了笑,搓着手,在桌旁跪坐下来,问道:“主公考虑得怎么样了?”
  刘秀被他没头没脑的话问得莫名其妙,反问道:“什么考虑得怎么样了?”
  “就是……就是刘太守说的那件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8/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