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4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1/1156

  郭圣通的确很贤惠,嫁给他后,没有提出过任何非分的要求,只有在这件事上,态度十分的坚持。
  邓禹和朱祐也都劝过他,现在郭圣通已经是他的夫人,身份非同一般,而河北这里又兵荒马乱,刘秀的头顶上还悬着王郎开出的十万户赏金。
  倘若把郭圣通一个人留在卢奴,的确不太合适,也很不安全。
  刘秀经过反复思量,觉得邓禹和朱祐所言也不无道理,便把郭圣通留在军营内。
  得到刘秀的首肯,许汐泠面露喜色,向刘秀施礼说道:“汐泠多谢主公!”
  等许汐泠离开后,郭圣通才从里面的隔间里走出来,她将一张毛皮大氅披在刘秀的肩上,好奇地问道:“汐泠小姐是阿秀的属下?”
  私下里,郭圣通对刘秀也以小名相称。刘秀笑问道:“怎么?不太像?”
  郭圣通红着脸小声嘀咕道:“妾还以为汐泠小姐是阿秀的侍妾。”
  刘秀仰面而笑,拉住郭圣通的手,把她拉入自己的怀中,说道:“汐泠帮我做过很多事,堪称是我的得力帮手!”
  郭圣通将头靠在刘秀的胸前,轻轻应了一声,同时两只小手环抱住他的腰身。
  在谢躬告辞离去的第三天,以刘秀为首的十二万大军,由贳城起程,开始南下。
  十二万大军,声势浩大,一路南下,长驱直入,所过城镇,皆不敢抵抗,纷纷归顺。
  目前河北这里的郡县,基本全都是墙头草,哪边风大哪边倒。
  当王郎势强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归顺王郎,当刘秀势强的时候,人们又立刻舍弃王郎,改而归顺刘秀。
  对于沿途归顺的城镇,刘秀基本上全是一个策略,不做出任何的惩处,以安抚为主。
  只要不抵抗,只要肯献城投降,过往的所作所为,皆可既往不咎。刘秀的宽宏大量,让死心塌地想抵抗刘秀的地方官员更少。
  刘秀军先过历乡,而后抵达大陆泽,过了大陆泽,再继续南下,便是巨鹿城。
  这时候,刘秀军的探报仿佛走马灯似的,在本方的军营里进进出出,将前方的战报源源不断的传回到军中。
  传回来的探报数量太多,不可能每一份都交给刘秀过目,作为主管情报的铫期,得先行筛选和汇总。
  这个工作量可不小,铫期一个人,几乎是从早忙到晚,累得晕头转向。
  看他一个人的负担太重,刘秀临时把冯异也调派了过去。有了冯异帮忙,铫期的负担减轻了许多,起码有了休息和吃饭、睡觉的时间。
  这日,刘秀军在大陆泽南岸扎营。营寨还没有安顿好,铫期收到一份重要的情报,他拿着探报,第一时间去找刘秀。
  这份战报是从巨鹿城附近传回来的,记录王郎麾下的李育和张参,率领二十万大军,抵达巨鹿城,现正在巨鹿城以及周边布防。
  李育和张参都是王郎朝廷里的核心人物,前者是大司马,后者是大将军。此二人率领二十万大军,驻扎巨鹿城,很显然,王郎是打算在巨鹿城与刘秀部决一死战。
  看罢这份情报,刘秀微微蹙了蹙眉头,问道:“现在巨鹿城的布放情况如何?”
  铫期正色说道:“据报,城内有大量粮草和城防物资的囤积,另外,李育、张参还在巨鹿城周围布置了三座营寨,与巨鹿城形成联防之势!”
  刘秀问道:“可有图绘?”
  铫期说道:“图绘暂时还未传回,应该很快就到。”
  他话音刚落,冯异便拿着刚刚传回军营的巨鹿城城防图绘进入中军帐,交于刘秀过目。
  巨鹿城周围的三座营寨,呈三角形,把巨鹿城围在当中。无论哪一座营寨遭受到攻击,巨鹿城以及另外两座营寨,都可在第一时间出兵增援。
  倘若避开这三座营寨,直接攻打巨鹿城,在攻城的过程中,攻方的背后乃至两翼,随时都会遭受到敌军的进攻。
  刘秀看罢图绘后,将其交给中军帐里的众将传阅。
  人们看罢,面色都变得凝重起来,不管李育和张参是什么出身,他们在巨鹿城的布防还是具备独到之处的。
  三座外围营寨与中央的巨鹿城,环环相扣,互成犄角之势,进可攻,退可守,不宜对付。
  邓禹眉头紧锁地说道:“如此布防,且有二十万大军驻守,我军想要强行攻下巨鹿城,困难重重。”
  他说得还算比较客气的,以十二万,打二十万,而且还是攻坚战,根本没有取胜的希望,何况巨鹿城的布防还如此精妙。
  众将低垂着头,一个个皆沉思不语。刘秀环视众人一眼,说道:“巨鹿城乃邯郸的北方门户,王郎军会着重布防巨鹿城,会在巨鹿城设下重兵防守,这早就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我还是原来的想法,直接绕过巨鹿城,直击广平郡城广平城!”
  还没等在场众将说话,铫期说道:“主公,据报,广平郡的粮食几乎已经被征用光了,广平郡境内的百姓,很多都已经迁移到别处。即便我军绕过巨鹿城,顺利拿下广平城,只怕,得到的也只是一座空城,城内更不可能有粮草和物资。”
  刘秀深吸口气,说道:“我已经说过了,粮草之事,我会解决,现在大家只需告诉我,在不考虑粮草的情况下,绕过巨鹿城,直取广平城,到底可不可行!”
  人们纷纷起身离席,围站在中军帐中央的地图前,仔细查看。
  邓禹目光深邃地看着地图,沉吟许久,缓缓开口说道:“末将以为,主公之策可行,只是,关键还要看谢躬军何时能抵达邯郸!”
  谢躬麾下的三万兵马,是从司隶地区向邯郸方向发动进攻,两者之间的距离,要比刘秀这边近得多。
  而且从司隶到邯郸,一路平坦,要水没水,要山没山,加上王郎把主要军力都布置在巨鹿城和邯郸城,也不会有太强的兵马去阻击谢躬部的推进。
  想来,谢躬部很快就会兵抵邯郸。
  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以谢躬为首的三万大军,几乎没经过像样的交锋,便一路畅通无阻的推进到邯郸城外。
  望着近在咫尺的邯郸城,谢躬喜出望外,命令麾下的将士们,对邯郸城发起猛攻。
  他本以为王郎的主力大军都被刘秀牵制到巨鹿城,邯郸城内空虚,可一交上手,谢躬才猛然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邯郸城内,守军众多,起码不下十万之众,三万将士强攻十万大军驻守的邯郸城,这都不能算一头撞到墙上,而应该说是一头撞到钢板上。
  就在谢躬硬着头皮,指挥大军强攻邯郸的时候,一名兵卒快马来到他身边,递交给他一张布条。
  谢躬展开布条一看,里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邯郸城易守难攻,且城内守军众多,若继续强攻,有全军覆没之危!
  对于字条上的字迹,谢躬再熟悉不过,正是出自于自己夫人的手笔。
  看罢夫人派人送来的字条,谢躬咬了咬后槽牙,再看看近在咫尺,但已让己方将士伤亡惨重的邯郸城,他幽幽叹息了一声,传令左右,鸣金收兵。
  谢躬军来的快,打的快,收的也快。只是就这一会的工夫,攻城的将士们已付出两千多人的伤亡。
  他虽然下令撤兵,但没有率军离开邯郸,而是于邯郸的城外扎营,对邯郸城依旧是虎视眈眈。
第四百五十四章
避其锋芒
  刘秀吸引了王郎军的主力,自己好不容易兵抵邯郸,谢躬实在不甘心就这么放弃攻打邯郸。但强攻的话,还真打不下来,谢躬只能率军守在邯郸旁边,寻找机会。
  谢躬部驻扎在邯郸城外,这让邯郸城内的十万大军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死守在城内,与城外的谢躬耗下去。
  邯郸城的王郎军不能增援巨鹿城那边,这给刘秀部带来极大的便利。在刘秀的坚持下,十二万众的大军绕过巨鹿城,而后一路南下,直扑广平城。
  广平郡算是冀州最小的一个郡,不仅占地面积小,人口也并不多,不过广平郡境内水域丰富,堪称冀州的产粮重地。
  刘秀军出其不意地绕过巨鹿城,直奔广平城而来,这让广平郡郡府大吃一惊。
  太守姚沛原本打算死守广平城,可是当刘秀的大军抵达城外,姚沛带着郡府的官员们,登上城门楼,举目向外一瞧,顿时间失去了斗志。
  只见城外,刘秀的兵马实在太多了,放眼望去,城外几乎看不到别的了,全都是人。
  旗帜招展,竖立如林,一块块的方阵,铺天盖地,无边无沿,其中还穿插着一支支的马队,在阵营当中来回穿梭。
  见到刘秀军这番阵势,姚沛心凉半截,再没剩下一丝一毫的斗志。主战的姚沛都尚且如此,其他那些主降的官员们,其心情也就可想而知。
  众官员们纷纷向姚沛拱手说道:“大人,汉军来势汹汹,且兵马众多,以城内的这点兵马,又如何能独守这偌大的广平城?”
  广平郡夹在邯郸和巨鹿之间,不仅粮食被征个精光,兵力也快被征光了,现在整个广平城内,上上下下,算上衙役,只勉强能凑足一千守军。
  单凭这一千人,想抵挡刘秀的十多万大军,无异于天方夜谭,真交上手,刘秀军只需一走一过,便足以将广平城踏为平地。
  姚沛现在也没底气了,他环视周围的众人,见四周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在充满着期盼地看着自己,姚沛暗暗叹了口气,摇头说道:“也罢!既然力敌必败,不如……不如就降了吧!”
  听闻这话,在场的众人无不是如释重负,广平郡功曹陈熙急忙拱手说道:“大人英明!下官听闻,大司马所过之城镇,只要肯献城投降,大司马一律既往不咎。”
  姚沛当然也有听说此事,这也是他愿意投降刘秀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没有再多说什么,下令道:“传令下去,打开城门!”说着话,他带头向城下走去。
  刘秀这边,都没来得及派人去城前劝降,只是在城外拉开了架势,便把城内的太守姚沛,吓得献城投降。
  看到前方的城门打开,从里面走出来好多官员,刘秀对周围众人一笑,说道:“这位广平太守,还算是个识趣之人!”
  刘秀身边的众将此时都笑不太出来,很简单,目前他们的后勤补给已经被切断。
  这没办法,绕过巨鹿城,就意味着本方的补给必然要中断,接下来,这十二万大军的口粮,将会成为己方最为头痛的问题。
  刘秀催马向前走去,周围的众将齐齐跟随,护在刘秀的左右。众人骑着马,来到广平郡郡府官员面前,刘秀率先开口说道:“在下刘秀,哪位是姚太守?”
  姚沛身子一震,急忙屈膝跪地,向前叩首,颤声说道:“下官广平太守姚沛,叩见大司马!”
  与此同时,姚沛周围的官员们也都齐齐跪地,异口同声道:“下官叩见大司马!”
  刘秀低下头,看了看姚沛以及其它众人,嘴角扬起,问道:“姚太守为何现在才来献城?可是想过据城坚守,阻击我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1/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