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6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7/1156

  樊崇等人也都纷纷跪地,向前叩首,一个个急声说道:“陛下乃真命天子,臣等不敢违抗!”
  刘秀缓缓扫视众人,说道:“机会我已经给你们了,现在就摆在你们的面前,如果你们不争取,以后再想找到这样的机会,可难如登天!”
  樊崇等人异口同声道:“臣等不敢!”
  刘秀沉默了好一会,才缓缓点下头,说道:“你等都起来吧!”
  “谢陛下!”樊崇等人白着脸,一个个颤巍巍地站起身形。
  刘秀的目光落在徐宣身上,悠悠一笑,说道:“徐宣,你还不错,算是这一群庸人当中的能人了!”
  在刘秀的眼中,赤眉军的这些将领们,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一群庸人。在地方起义军里,赤眉军的实力最强,势力范围最广。
  哪怕是王莽死后,刘玄取而代之,这时候,赤眉军的实力也要胜过更始朝廷。
  明明是最有希望,也最有能力问鼎天下的一支势力,现在竟然落得这样的下场,赤眉军的首领们,不是一群庸人,又是什么?
  矬子里面拔大个,徐宣在赤眉军的众首领当中,还算是比较有才能的一个,起码他识时务,能分得清局势,分得清利害关系。
  刘秀一番话,看似在夸奖徐宣,实则是把包括徐宣在内的所有赤眉军将士,统统骂了一遍。
  决定赤眉军命运的一战,是崤底之战,赤眉军打的最后一战,则是宜阳之战。
  宜阳之战结束,赤眉军全体投降,赤眉军的历史也就此终结。
  北赤眉,南绿林,当年这两支规模浩大的起义军,轰轰烈烈的席卷中原大地,所过之处,莽军抱头鼠窜,闻风丧胆。
  赤眉和绿林,合力灭了新莽朝廷之后,绿林军打着汉室旗号,迅速抢占胜利果实,推举刘玄为帝,入主长安,更始朝廷正式取代新莽朝廷。
  同为起义军,同为灭莽的功勋,但胜利的果实都落到绿林军一家的手里,赤眉军什么都没得到,刘玄只是象征性的封了樊崇、徐宣等人有名无实的侯。
  这导致赤眉军大为不满,赤眉和绿林,也就此决裂。赤眉推举刘盆子为帝,建立建世朝廷,与更始朝廷分庭抗礼。
  入主长安的绿林军,不思进取,迅速腐化,其政权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被气势如虹的赤眉军推翻。
  可赤眉军入主长安之后,还不如绿林的更始朝廷呢,把做起义军时的那套强盗作风,都搬到了三辅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三辅百姓,深受其害。
  无论是绿林,还是赤眉,他们在骨子里都就把自己视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
  取得政权之后,他们一心只想着中饱私囊,这天下都是老子打下来的,老子当然要过人上人的生活。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全然没有长远的眼光和治国的意愿。
  与此同时,刘秀在河北异军突起,迅速控制了河北地区以及河内、河南、河东,全国的产粮重地,被刘秀占了半壁江山,这为刘秀势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绿林、赤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秀爱民,体恤民情,广施仁政,减免税赋,休养生息。
  原本作为全国起义军重灾区的北方,在刘秀的治理下,各路起义军纷纷被平定,百姓生活逐渐安定,百业也重新振兴,北方已经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同为农民出身,刘秀却能团结社会的个个阶层,既能让士族门阀、大地主支持他,也能让底层的普通百姓支持他。这便是刘秀的本事。
  降服赤眉军后,刘秀把刘盆子安排到了叔父刘良的赵王府,让他在王府里任郎中之职。郎中,用现代的话讲,就是高级文书。
  后来刘盆子患了眼疾,双目失明,不能在王府里为官,刘秀便把荥阳封给刘盆子,从此以后,刘盆子便靠荥阳食邑为生,直至他去世。
  刘盆子这一生,前半辈子过得挺苦,十五岁之前,他就是个放牛娃,十五岁到十七岁,他是赤眉军手中的傀儡皇帝,估计这两年多的时间,也是他这辈子最黑暗的时期。
  投降了刘秀之后,刘盆子的日子才终于算安定下来,先是给刘良做郎中,后来虽失明,但却有荥阳的食邑可领,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算是富贵终老,享了清福。
  至于樊崇、徐宣、谢禄、逢安、杨音这些赤眉军首领们,刘秀说不杀他们,就真的有说到做到。刘秀在洛阳,给他们每人置了一间宅子,让他们有了家,然后又在洛阳附近,分给他们每人两百亩良田,让他们有了生活来源,哪怕他们自己不去种地,把这两百亩良田租出去,每年靠吃租子,生活也能过得不错。
  看起来,赤眉军首领们能得到这样的下场似乎也不错,不过,与同为起义军,后来同样投降刘秀的铜马军相比,他们的待遇可就差得远了。
  以东山荒秃为首的铜马军,投降刘秀之后,不仅有受到刘秀的重用,而且还都被封了侯。
  东山荒秃等铜马军首领的能力,真的有比樊崇等赤眉军首领的能力强吗?
  非也!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
  刘秀刚收服铜马军的时候,是他在河北奠定根基的关键时期,急缺人手,铜马军的归顺,解决了刘秀的大问题,让刘秀的实力有了质变的飞跃。
  而赤眉军投降刘秀的时候,刘秀的根基已经足够坚实,汉军的兵马,也足够强盛,赤眉军的归顺,对刘秀势力已经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反而还有些碍眼。
  这便是赤眉军和铜马军在投降刘秀之后,待遇天差地别的原因所在。
  如果赤眉军的众首领都能安分守己,或许他们也可以像刘盆子一样,寿终正寝,可偏偏他们就具备不安分的因子,这是后话。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浩浩荡荡的赤眉起义,就此以失败而告终。这一年是建武三年,公元二十七年,春三月。
  刘秀在宜阳降服了赤眉军后,并没有班师回朝,刘秀调转矛头,挥师南下,进兵南阳。
  南阳是刘秀的老家,也是帝乡,堂堂帝乡,又岂能被叛军所占?吴汉和岑彭,相继在南阳作战不利,这次,刘秀便要亲征南阳。
  刘秀麾下的汉军有十万,冯异麾下的汉军,有八万,邓禹、耿弇麾下的汉军,有五万,三路汉军合兵一处,总共有二十余万。
  看得出来,刘秀这次亲征南阳,是下了狠心,就是要一鼓作气地击溃以邓奉为首的反叛势力。
  得知刘秀御驾亲征,亲帅二十余万大军,向南阳进发,邓奉如临大敌。别看他先后大败了吴汉和岑彭,但两场战役,都不是靠着他的真实实力取胜。
  打败吴汉,是靠着吴汉在南阳引起了众怒,打败岑彭,是靠着朱祐的失误。现在刘秀亲自统领大军,来势汹汹,邓奉能预感得到,接下来的战斗,将会十分艰苦。
  邓奉亲帅十万大军,去到堵乡,与堵乡的董訢部合兵一处,另外,以延岑为首的汉中军,也来到了堵乡,三路兵马,组成一支十五、六万众的联军,由邓奉统帅。
  至于秦丰,在被吴汉打败之后,就吓得秦丰跑回到他的南郡老家,再不敢出兵南阳。
  于堵乡这里,欲与刘秀决一死战的就是邓奉、延岑、董訢三部联军。
  随着以刘秀为首的汉军进入南阳,岑彭部立刻向刘秀军靠拢,两支汉军再次合并一处。
  在岑彭率部到来之后,刘秀麾下的兵马已多达三十万众,其兵力比邓奉联军多出一倍。
  三十多万的大军,而且还是由刘秀亲自统帅,延岑和董訢对此战的信心都不大。
  邓奉军大营,延岑和董訢一同来到中军帐。
  见到邓奉后,两人忧心忡忡地对视一眼,董訢开口说道:“邓将军,刘秀率部,来势汹汹,兵多将广,此战,敌我双方兵力悬殊,以我之见,不如先避其锋芒!”
  邓奉看看董訢,再瞧瞧延岑,缓缓摇头,说道:“此战,我军避无可避,只能拼死一战!若是选择避战,全军将士,将会斗志全无,接下来,我们就得一避再避,这南阳,将再无我军立足之地!”
  延岑皱着眉头说道:“邓将军多虑了吧!南阳百姓,可都是站在我军这一边的!暂避锋芒,我军才有和强敌周旋之余地。”
  邓奉苦笑,连连摇头,说道:“你们都太低估刘秀了!刘秀不来南阳,我军的确是民心所向,可刘秀到了南阳,南阳百姓还会不会继续支持我军,可就两说了。”
  在邓奉看来,刘秀太会做人,也太会拉拢人心,而且南阳百姓厌恶的是吴汉,可从来没有人说过刘秀的不好,现在刘秀亲自到了南阳,南阳百姓究竟会不会尊崇刘秀,邓奉的心里是真的没有底。
第七百零二章
回乡祭祖
  邓奉、延岑、董訢的联军驻扎在堵乡,摆出一副要和刘秀军决一死战的姿态。
  刘秀军也的确奔着堵乡而来。
  既然邓奉已在堵乡这里拉开了架势,要与汉军一决雌雄,刚刚取得宜阳大捷,全歼了赤眉军,士气正盛、兵强马壮的汉军,自然没有避而不战的道理。
  汉军三十余万,邓奉军十六万众,双方分于堵乡的南北扎营。汉军在扎好营盘之后,并没有立刻对邓奉军发起攻势,而是暂时驻扎了下来。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刘秀打算离营,去趟舂陵,回家祭祖。
  要知道现在整个南阳,基本都在邓奉的控制范围之内,现在他要去舂陵,颇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味。
  刘秀选择在开战之前,回乡祭祖,其一,邓奉的兵力都集中在堵乡一带,即便邓奉知道了自己在舂陵,他想于短时间内调动大军来围堵自己,那也不太可能。
  其二,己方在南阳已大失民心,刘秀必须得想办法把这个劣势挽救回来,而最佳的办法,莫过于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他抽空回乡祭祖,以此来表达孝道,也更能得到南阳百姓的认同。
  只要把南阳百姓的民心重新拉回来,邓奉以及他麾下的那些兵马,根本不足为惧。
  刘秀要去舂陵,麾下的众将皆纷纷劝阻。人们的说词基本差不多,就是此行太过危险。
  对于众人的阻拦,刘秀完全没当回事,坚持自己的决定。
  表面上看,刘秀似乎被宜阳大捷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显得刚愎自用,听不进群臣的忠言,也完全没把邓奉在南阳的势力放在眼里。
  实则,刘秀可从来没有低估邓奉在南阳的实力。
  他早已派出大批的云兮阁探子,暗中打探邓奉各部的一举一动,各地的邓奉军动向,刘秀现在已是了如指掌。
  目前,蔡阳县令是钟维,钟维和以前的蔡阳县令冯胜很像,都不是胆大的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属哪边风大哪边倒的墙头草。
  另外,蔡阳的县兵数量也不多,加上衙役,满打满算也才几百人而已,这在刘秀看来,对自己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正是在清楚了这些有利于自己的消息之后,刘秀才决定回舂陵祭祖。
  邓禹、吴汉、耿弇……岑彭、冯异等人都有劝说刘秀,但劝不动他,众人便把主意打到阴丽华的头上,希望阴丽华能出面劝说陛下,放弃舂陵之行。
  从邓禹等人这里得知刘秀要去舂陵祭祖,阴丽华也被吓了一跳,现在南阳可还在邓奉的掌控之中,这个时候去舂陵,岂不是自投罗网?
  当晚,等刘秀回到寝帐,阴丽华上前,接过刘秀解下的披风,问道:“臣妾听说,陛下要回舂陵祭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7/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