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156

  在座的其他人,表情多多少少也都有些不太自然。
  刘縯所说的高祖,自然就是指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他先是夸奖刘秀的地种的好,又拿刘秀比刘邦的大哥刘伯,这等于是把他自己比成了刘邦。
  这话要是传到官府的耳朵里,那还了得,刘縯有十颗脑袋也不够砍的。
  朱云突然仰面大笑起来,朗声说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看伯升就不比当年的高祖差。”
  刘秀暗叹口气,忍不住提醒道:“大哥慎言!云大哥慎言!”
  朱云拍了拍刘秀的肩膀,语气轻快地说道:“怕什么,这里又没有外人!阿秀,你的胆子还是太小了,在这方面,你可得多向你大哥学学。”
  千万别像你二哥一样,活着那叫一个窝囊!他在心里嘀咕了一声。像刘仲那种老实巴交的人,朱云是打心眼里瞧不起。
  刘縯也意识到自己的话过头了,他话锋一转,乐呵呵地问道:“阿秀,听说你有喜欢的姑娘了?”
  “谁说的?”刘秀一脸茫然地看着大哥。
  刘縯的目光自然而然地向刘伯姬那边瞟了瞟。刘秀见状,立刻明白了,肯定是小妹在大哥面前乱讲了一通。
  他瞪了刘伯姬一眼,正要说话,小姑娘急忙跑到刘縯身边,抱住大哥的胳膊,像献宝似的拿着一块手帕,递到刘縯面前,笑嘻嘻地说道:“这是我给大哥绣的帕子,大哥看看喜不喜欢!”
  刘縯接过手帕,定睛细看,禁不住发出一连串的啧啧声,然后将手帕高高举起,向众人展示,问道:“大家看看,我家小妹的女红做得怎样?”
  众人看罢,无不是赞不绝口。刘伯姬绣的是牡丹,花红如火,叶绿如翠,花团锦簇,栩栩如生。就女红的手艺而言,刘伯姬还真要胜过同龄人许多。
  刘秀心中也洋溢出与有荣焉的自豪感。他故意装作还在生气的样子,冷着脸,伸出手来,问道:“我的呢?”
  “三哥也要啊?”
  “大哥有,为何我没有?”
  “我没给三哥做哦!”
  “你这小丫头!”刘秀把小妹拉到自己近前,手在她腋下搔个不停。小姑娘笑作一团,边笑着边求饶道:“我做了,我给三哥也做了……”
  看着闹成一团的弟弟、妹妹,刘縯忍不住心中感慨,父亲过世已有七载,七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转眼弟弟、妹妹都已长大成人了。
  刘縯把小妹送的手帕仔仔细细的叠好,揣进衣襟里。而后向刘秀和刘伯姬挥挥手,说道:“好了、好了,都多大的人了,还像小孩子一样嬉闹。”
  刘秀和刘伯姬终于停止了打闹,小姑娘又取出两块手帕,一块给了刘秀,一块给了二哥刘仲。刘秀接过手帕时,还顺手掐了掐刘伯姬粉嫩的小脸蛋,心满意足地说道:“这还差不多。”
  刘仲接过手帕时,则是规规矩矩地说道:“谢谢小妹。”
  这场家宴,饭菜并不丰盛,在当时这么艰难的条件下,刘縯也很难准备丰盛的饭菜款待大家,不过自家人坐在一起,都吃得很开心。
  吃饭时,刘伯姬有些伤感地说道:“如果大姐、二姐也在舂陵就好了,今天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凑齐了!”
  刘縯恍然想起什么,对刘秀说道:“阿秀,我跟你提过好几次了,从叔父家搬出来,和我一起住,你还怕大哥家里住不下你和小妹?”
  刘秀笑道:“大哥,我和小妹在叔父家住得挺好的。”
  坐在刘秀身边的刘伯姬也跟着连连点头。刘秀又道:“再说叔父和婶婶年纪都大了,也需要有人照顾他二老。”
  “这倒也是!”刘縯点了点头,话锋一转,说道:“我走之后,我最不放心的是你嫂子和你两个侄儿!”
  刘縯膝下有二子,长子刘章,次子刘兴。
  刘秀听闻刘縯的话,一脸的不解,问道:“走?大哥要去哪?”
  刘縯清了清喉咙,正色说道:“这次我请大家过来,还有一件事要向大家宣布。”
  刘秀、刘仲、刘伯姬不约而同地放下碗筷,眼巴巴地看着大哥,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事让大哥如此的郑重其事。
  刘縯说道:“今年,南蛮已经不止是在边境作乱,而是已攻入益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益州百姓,死伤无数。王莽派廉丹、史熊,出兵十万,前往益州,迎击蛮军,另外,王莽还要组织十万的义军,配合廉丹、史熊,一并进入益州作战,我打算,参加义军。”
  刘仲满脸的紧张,结结巴巴地说道:“大……大哥,万万不可,蛮军凶残,蛮军凶残啊!”刘仲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反正就是觉得大哥去参加义军,到益州和南蛮军作战,太过凶险。
  看他那副如丧考妣的样子,朱云打心眼里窝火,他猛然一拍桌案,大声说道:“蛮军又有何可怕?若非王莽篡位,南蛮现在还是我大汉服服帖帖的属国呢!”
  王莽篡位以来,对内对外都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不过件件都不得人心。在对外的事务上,王莽把周边的属国从王国全部降级为侯国,剥夺了匈奴对乌桓的征税权,导致匈奴于边境作乱,新莽朝廷不得不分出三十万大军,驻守西北边境,抵御匈奴军。东北那边也不太平,王莽杀了高句丽的首领,还把高句丽的国名改为了下句丽,以示羞辱,导致东北边境也战祸连连,西南的羌人、哀牢,则直接攻入了益州作乱。
  现在的益州,业已是打成了一团糟。
  大哥要去益州和南蛮人打仗,刘秀对此倒是没什么意见,可是有一点他想不明白。他问道:“大哥为何要帮着王莽打仗?”
  自王莽篡汉以来,刘縯天天念叨着要光复汉室社稷,现在去参加义军,不等于是助纣为虐吗?
第七章
箭在弦上
  刘縯一笑,正要说话,朱云接话道:“王莽不得人心,要组建十万义军,又谈何容易?”
  所谓义军,就是指大义之师。何为大义,不要军饷,不要盔甲、武器,最好连军粮都不要,说白了,就是让人们自备盔甲、武器,帮着朝廷去白白打仗。
  朱云说道:“莽贼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不会有人愿意给他白白卖命,义军里有条规矩,凡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义军将士可不用上交。”
  刘秀心中一动,眼眸也明显闪烁了一下。刘縯说道:“蛮军在益州烧杀抢掠,必然劫走了不少的财物,这次王莽组建义军,对我等而言,可是个难得的机会。”
  是他一直在苦苦等候的机会。
  刘縯一心想光复汉室,可是拿什么去光复汉室?
  光凭一张嘴,那一辈子都只是在空谈,他需要钱财,大量的钱财。手里要有钱财,他才能去招兵买马,才能去组建一支汉军,才有机会去推翻莽贼,光复汉室。
  钱财不会从天上凭空掉下来,没有祖业可继承,他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这次王莽组建义军,入益州抵御南蛮人,在他看来,这就是一次难得的赚钱机会。
  刘縯意识到这一点,刘秀也同样意识到这一点,他只稍作沉吟,便脱口说道:“大哥,我要跟你一起去!”
  他旁边的刘伯姬闻言,立刻紧张起来,双只小手不由自主地紧紧抓住三哥的衣袖。
  刘縯看着刘秀,暗暗点头,三弟虽然生性不张扬,但好在不像二弟那么懦弱。
  他沉声说道:“阿秀,你就给我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里,我们刘家,有大哥一人参加义军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两个兄弟一起上阵!”
  “大哥,我……”
  “好了,这件事没有再争论下去的必要,爹临过世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和小妹,我走之后,你的任务就是照顾好家里的一切。”
  刘縯颇有长兄风范,在家中说一不二。
  刘秀了解大哥的脾气,知道自己现在说得再多也没用。他低垂着头,没有再继续说话。
  见状,刘縯以为他是默许了自己的决定,拿起酒杯,向在场众人招呼道:“来来来,我们大家一起干一杯,预祝我们此次到益州,个个都能满载而归。”
  在座的这些刘家之外的人,包括张平和朱云在内,都是要跟着刘縯一起去益州打南蛮的,平日里,他们也都以刘縯马首是瞻。
  众人纷纷举杯,异口同声道:“敬伯升!”
  刘仲不胜酒力,饭局到一半,他便向刘縯等人告辞,摇摇晃晃的回家了。等饭局快结束时,刘秀拉着刘伯姬,也向刘縯告辞。
  刘縯送他二人出了大厅,然后拉住刘秀,向旁走出几步,小声说道:“阿秀,我此行去益州,凶险不知,生死未卜……”
  “大哥!”刘秀皱着眉头,打断刘縯不吉利的话。
  刘縯点点头,咧开嘴角,向他笑了笑,说道:“我不在期间,你要照顾好小妹,如果得闲,记得常来家里,看看你嫂子和侄儿。”
  见刘秀低垂着头,刘縯握了握拳头,感慨道:“莽贼篡汉,我等身为刘家子弟,当与莽贼势不两立,只待时机成熟,我等当揭竿而起,光复大汉江山!”
  刘秀反握住刘縯的手,急声说道:“大哥,你喝多了!”说话时,他还向院子的四周望了望,低声提醒道:“小心隔墙有耳!”
  刘縯笑了,阿秀向来低调,街坊邻居都以为阿秀和老二一样,胆小怕事,实则不然,三弟的低调只是出于谨慎。他说道:“阿秀谨慎,这一点,大哥不如你。”
  稍顿,刘縯深吸口气,拍拍刘秀的肩膀,说道:“好了,快带小妹回去吧,如果回去得太晚,叔父定要责怪你俩。”
  刘秀问道:“大哥打算什么时候动身?”
  刘縯笑道:“起码要等到廉丹、史熊率军进入益州之后。”刘縯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重,就他和他的那帮朋友,在官兵之前进入益州,去和南蛮军主力拼命,那纯粹是去送死,他早已谋算好了,让廉丹一部先进入益州作战,等官兵和南蛮军都打得差不多了,他再去益州捡漏,伺机占些便宜。
  刘秀哦了一声,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别过大哥,带着小妹刘伯姬回往叔父家。
  路上,刘伯姬拉着刘秀的手问道:“三哥,大哥真的要去益州和蛮军打仗吗?”
  刘秀点了点头。
  刘伯姬又问道:“会有危险吗?”
  刘秀说道:“打仗一定会有危险,不过大哥很聪明,要等廉丹一部先入益州,如此一来,大哥去了益州,遇到的也不会是大批的蛮军,只会是小股的溃军。”
  “三哥认为廉丹能打败蛮军?”
  刘秀笑了,语气笃定地说道:“廉丹善战,南蛮军定然不是他的对手。”
  但后面一句话他没说,廉丹这个人凶残成性,无恶不作,冷血的令人发指。王莽派廉丹到益州作战,遭殃的恐怕不仅仅是蛮军,更有益州的百姓。
  人人都以为刘秀是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小子,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刘秀每次去集市买粮,总会向人们打听全国各地发生的事,哪里有清官,哪里有贪官,哪个将领善战,哪个将领是酒囊饭袋等等,他都能说出一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