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7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4/1156

  要知道刘良可是天子的亲叔叔,更是一手把天子带大的人,名为叔侄,实为父子。李由连刘良都敢弹劾,这刘域担惊受怕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和魄力。
  听刘域举荐李由,刘秀想了想,露出恍然之色,他笑道:“我想起来了,对李由我是有些印象的,他以前曾弹劾过赵王,说起来,确是个敢于上疏直谏的御史!”
  刘域含笑说道:“陛下,微臣以为能为御史中丞者,就需要像李由这样的人!”
  刘秀点点头,看向邓禹、贾复等人,问道:“诸君的意思呢?”
  没等旁人说话,鲍永先拱手说道:“陛下,微臣附议。”
  鲍永的父亲名叫鲍宣,在哀帝时,鲍宣担任的官职便是司隶校尉。
  后来王莽篡位,鲍宣对汉室忠心耿耿,为王莽所不容,后被王莽所杀。鲍永是出于为父报仇的心里,投奔绿林军,跟着绿林军造反反莽。
  可以说鲍永是绿林军的元老之一,刘玄称帝后,鲍永的官职已经做到大将军,率领兵马,镇守河东。
  后来赤眉军攻陷长安,杀了刘玄,刘秀便派出使者到河东,劝降鲍永。
  当时河东到长安的道路已经完全被切断,消息不通,鲍永这边根本不知道刘玄已死,见到刘秀的使者后,他根本不相信使者说的话,当即令人把刘秀的使者关押起来。
  而后他亲自派人去长安打探消息,这才确认,刘秀的使者说得没错,长安沦陷,刘玄确实被杀。
  得知这个消息后,鲍永大哭,遣散了自己的部下,最后只带着几名心腹部将和幕僚,带着使者,去投奔刘秀。
  得知鲍永前来归顺,刘秀是很高兴的,因为鲍永麾下有数万之众的兵马,而当时刘秀又急需兵马。
  可见到鲍永后刘秀才发现,这位老哥只带着几名部将和幕僚而来。刘秀问他,你麾下的数万大军去哪了?
  鲍永直言不讳地回答,自己麾下的兵马都已被他遣散,他不想利用麾下的数万弟兄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刘秀听后,鼻子都快气歪了,但人家已经来投奔他了,遣散的兵马也找不回来了,他还能说什么?
  刘秀最后收留的鲍永,再后来,又任命他为司隶校尉。
  要说这位鲍永,对刘玄还真就感情颇深,忠心耿耿。刘秀把刘玄的尸骨葬于霸陵,鲍永巡视霸陵的时候,还特意去了刘玄的墓地,清扫刘玄的坟墓,并跪地大哭。
  当时跟着鲍永的官员们都惊呆吓傻了,就差没抱头鼠窜。消息自然很快也传到了刘秀那里,刘秀听后,大为震怒,当即下诏,召见鲍永,对其斥责。
  鲍永的答复是,陛下是继先帝之遗志,光复汉室,微臣忠于先帝,忠于汉室,陛下又为何要斥责微臣?刘秀被鲍永说得没词了,心里虽然气恼,最后也只能作罢。鲍永这位司隶校尉,就是这么个主。
  刘秀执政期间,朝堂上有个大朝廷,他身边还有个小朝廷,这个小朝廷由三个机构组成,一个是御史台,一个是尚书台,再一个就是司隶校尉。
  虽说刘秀时常被鲍永气得怒不可言,但刘秀对鲍永,是既信任,也非常之重用。
  刘秀看鲍永也支持李由担任御史中丞,他又看向邓禹、贾复、侯霸,问道:“你们的意思呢?”
  邓禹率先说道:“李由忠君直谏,可胜任御史中丞!”
  贾复和侯霸也双双欠身说道:“微臣附议。”
  见状,刘秀拍板钉钉道:“好,此事就这么定了。”
  至此,主管尚书台的侯霸,主管御使台的李由,主管司隶的鲍永,刘秀身边小朝廷的三巨头算是都聚全了。接下来,刘秀提出了朝廷财政紧张的问题。
  鲍永率先说道:“县有县兵,郡有郡军,州府还有府军,朝廷还有京师军,这么多的兵马,实在是消耗了大量的钱粮。”
  贾复皱着眉头说道:“天下未定,地方乃至朝廷,大规模置军,亦是在所难免!”
  鲍永正色说道:“当初之所以设立众多的县兵、郡军、府军,是为剿灭、平定各地之贼军,现在陛下治下,贼军锐减,县兵、郡军、府军已实属多余。”
  县里养着众多的县兵,郡里养着众多的郡军,州府还养着众多的府军,这是王莽开的头。王莽执政期间,天下大乱,各地的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
  在当时,起义军不是一支、两支,而是多到不计其数,直接归朝廷领导的京师军,即便跑断了腿也平定不完,朝廷只能通过地方官府领导的地方军来平乱,这才导致县兵、郡军、府军的数量激增。
  现在刘秀治理天下,起义军纷纷被平定,各地安宁,县兵、郡军、府军就显得太多余了,这些军队的存在,也极大消耗了县府、郡府、州府的财力,进而削弱了中央朝廷的财力。
  贾复毕竟是武将出身,对于武将来说,兵马就是本钱,现在鲍永主张削减兵马,让他有割肉之感。
  他幽幽说道:“京师军也会打败仗,每次征战下来,都会出现大量的死伤,这些死亡要如何弥补,皆是靠地方军来补充兵员!”
  稍顿,他又意味深长地说道:“另外,地方军也不是只吃干饭,陛下圣明,早已令各地之地方军屯田,自给自足,他们所消耗的钱粮,并不大!”
  鲍永摇头,说道:“地方军的屯田,效果虽有,但没有很好,每年所消耗之钱粮,依旧巨大。”
  说着话,他看向刘秀,拱手说道:“微臣时常巡视地方,深知地方军队之弊端,还请陛下明察。”
  刘秀是马上皇帝,兵马是他争夺天下乃至立足于天下的根本,现要削减军队,对于刘秀而言,也是个十分艰难的决定。
  他思前想后,看向邓禹,问道:“仲华以为如何?”
  邓禹思前想后,说道:“目前,京师军的兵马已经足够多了。”洛阳朝廷在用兵最多的时候,能同时维持西征、南征和东征,兵马数十万众,光是供养京师军所消耗的钱财就已是天文数字了,何况同时还要供养数量更多的地方军。
  屯田的确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另外,朱浮提出的公田租赁制,也大大压缩了各地方军所用的屯田。这些都是朝廷急需面对的问题,京师军加上地方军,数额上百万之巨,朝廷怎么养?
  朱浮接话道:“陛下,微臣以为,不仅地方军要大幅缩减,地方官员,也同样要大幅缩减。现,区区一县府,有大小官员数十人之多,完全没有必要,只需保留县令、县丞、县尉即可。至于郡府,官员更是庞杂,微臣以为,都尉可以不设,只保留太守即可!”
  太守一套官员体系,都尉一套官员体系,既繁杂又浪费资源,在朱浮看来,都尉体系是完全可以取消掉的。
  听了朱浮这番话,在场众人不约而同的皱起眉头,感觉朱浮是真敢说啊,现在他竟然主张砍掉都尉。
  其实在私下里,刘秀和朱浮早就探讨过此事,郡府的都尉系统到底有没有保留的必要。两人讨论的结果是,没有务必要保留之必要。
  郡太守,就是一个郡的一把手,主管着一个郡的军政大权,都尉说是掌管军事,实际上还是要听太守的,那么这个都尉体系留与不留,又有什么区别?
  不过,要砍掉郡都尉这个体系,可不是件小事,这等于是改变的祖制,刘秀也得先试试水,看看阻力到底有多大。
  他环视在场众人,问道:“诸君以为执金吾所言如何?”
  众人看看朱浮,又瞧瞧刘秀,心里明白,看来主张砍掉都尉的提议,其实是陛下的意思。邓禹说道:“撤销都尉,这可是数百年来之大变革啊!”
  在场众人纷纷点头,的确是事关重大。贾复说道:“陛下,微臣以为,此事应需在朝堂上讨论。”
  刘秀含笑说道:“此等大事,当然要在朝堂上讨论,不过在朝堂讨论之前,我想先知道诸君的意思!”
第八百一十七章
精简机构
  刘秀要试水,自然想先看看邓禹、贾复、朱浮、侯霸、鲍永这些大臣的意见。
  邓禹、贾复等人都是低垂着头,沉思不语。撤掉都尉这件事太大,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太多,根本不是一时半会能分析清楚利弊的问题。
  就在众人沉默不语,暗自沉思的时候,大殿外传来张昆的咳嗽声。刘秀举目望向殿外,只见张昆探头探脑的向里面张望,刘秀扬头说道:“张昆,进来吧!”
  张昆连忙进入大殿,来到刘秀近前,小声说道:“陛下,皇后刚才派人过来,请陛下到长秋宫品茶,皇后也邀请了阴贵人、许美人和溪美人。”
  刘秀哦了一声,低语道:“你派人回复皇后,我现在正有要务和诸君商议,今日过不去了。”
  “是!陛长!”张昆答应一声,退出大殿。
  刘秀看向众人,说道:“撤销都尉,我亦经过深思熟虑,都尉的职权,与太守高度重合,都尉几乎成了只领俸禄的虚职。撤掉都尉一系的官员,可以大大缩减郡府官属,每年都将节省一大笔的开销啊!”
  贾复说道:“陛下,太守主政务,都尉主军务,倘若撤掉都尉,太守的职权是不是太大了些?”
  刘秀说道:“太守之下,有县府监督,太守之上,有州府监督,另外还有御使、司隶巡视四方,即便太守职权扩大,亦在朝廷的掌控之中。”
  稍顿,他又补充道:“何况,县府、郡府、州府都要缩减地方军,都尉的存在,已收效甚微!”
  地方军队要大幅缩减,而且县府有县尉,各地的治安都有县尉负责,那么都尉还有什么必要再留下来呢?
  邓禹思虑良久,向刘秀欠了欠身,说道:“微臣以为,撤掉都尉可行!”
  侯霸、鲍永也相继说道:“微臣附议。”
  听邓禹、侯霸、鲍永都赞同撤掉都尉,刘秀的脸上露出笑容,点点头,说道:“如此,此事明日就可在朝堂上提出,与群臣商讨了。”
  为了应付财政吃紧的状况,刘秀决定精简地方官僚机构,缩减地方军,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砍掉了郡府的都尉系统。
  都尉这个官职,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直至到了汉代,负责郡军的官员改名为都尉,使得都尉这个官职成为郡府官员,并一直沿用至今。
  到了刘秀执政时,精简官僚体系的第一刀,便砍在了都尉的头上。
  裁撤掉都尉系统,这的确是大大精简了郡府机构,不过也衍生出了一个非常严重后果。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地方太守的权力为何会那么大,可以做到拥兵自重,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割据势力,其根源就在于刘秀的这一刀。
  当中央朝廷势大的时候,天子的御史、司隶官员巡视地方,的确可以大大限制太守的职权。
  可是当中央朝廷势衰,御史和司隶官员已经完全制约不住地方官员时,掌控一郡之地军政大权的太守,在地方上那完全是一手遮天。
  事情都有两面性,改革也是一样,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刘秀执政时,中央朝廷高度集权,刘秀也完全有能力牢牢把控住权力,这时候,刘秀裁撤都尉系统完全没问题。
  可是,像刘秀这样的皇帝,东汉只有一个,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只有这么一个,刘秀之后的继任者们,并没有刘秀这么高的才华,更没有刘秀这么强的能力,砍掉都尉系统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刘秀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算到自己百年之后的事,总之,就目前而言,在他眼中,郡府的都尉系统是完全多余且无用的,能尽早的精简掉就应该尽早动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4/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