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7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7/1156

  如果隗恂还不清楚自己的处境,还敢把鬼主意打到丽华头上,那真的是成心找死呢,谁都救不了他。
  听了刘秀的话,李秀娥更来精神了,她说道:“婢子就说嘛,他是凉侯的大公子又如何?陛下又怎会怕他凉侯?应该是凉侯怕陛下才对!”
  刘秀闻言,哈哈大笑,抬起手指,点了点李秀娥,笑道:“虽说你这丫头口无遮拦,但这次说得没错!”
  听到刘秀的夸赞,李秀娥也是乐得合不拢嘴,还冲着阴丽华一个劲的点头。阴丽华无奈地笑了笑,说道:“这段时间,秀娥被我宠得不像话,倘若以后陛下再给她撑腰,她更是目中无人了!”
  “哈哈——”刘秀听后,更是大笑,心情也变得爽朗了许多。
  他要进行政改,面对着层层的阻力和压力,到了西宫这里,他感觉轻松了许多。不知不觉,刘秀已吃下整整一盘的糕点。
  他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对李秀娥笑道:“你这手艺,确实不错,以后记得多做一些,送到清凉殿。”
  “陛下经常在清凉殿处理公务,婢子没什么事,可不敢随便过去。”
  刘秀又好气又好笑地说道:“你这丫头,现在还敢和我拿乔?”
  “婢子不敢!”李秀娥一本正经地福身施礼。
  刘秀无奈地说道:“我不会让你白白出力,只要来了,张昆必有赏钱!”
  李秀娥眼睛顿是一亮,立刻美滋滋地说道:“婢子先谢过陛下隆恩!”
  刘秀再次大笑,拉起阴丽华,向西宫的大殿走去。
  翌日,刘秀在朝堂上提出改制的议题,其一是精简地方官僚体系,其二是精简地方军。果然和刘秀预料中的一样,这个议题抛出来,立刻引来许多大臣的反对。
  大司徒伏湛、大司空宋弘都认为以当前之时局,不宜缩减地方军,更不宜缩减地方官员,至于撤销都尉,更是万万不可为。
  天下未定,战事连连,这个时间缩减地方军,太过冒险,撤销都尉,更会让各地郡府的战力大打折扣,随之而来的还会导致太守的权力过大,不受制约。
  这个时候,刘秀不再开口说话,自然会有人代他说话,执金吾朱浮、尚书令侯霸、司隶校尉鲍永。
  鲍永率先说道:“伏司徒、宋司空都很清楚,现在国库日益紧张,供养数十万的京师军,已是捉襟见肘,还要供养数十万的地方军,钱粮都从哪里来?”
  伏湛正色说道:“国库吃紧的问题,可以通过税收解决!”
  鲍永说道:“天下大乱,战祸连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陛下仁德,体恤百姓,施行十税一,难道伏司徒认为,眼下当施行八稅一、七税一,甚至五税一?”
  伏湛沉默未语,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各县各郡,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百姓们的确是经受不起重税了,可是不征收重税,朝廷又确实养不起兵力众多的京师军和地方军,这的的确确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等鲍永说完,大殿里的群臣也都是议论纷纷。宋弘意味深长地说道:“裁减地方军,我担心,各地的贼军会死灰复燃,再次于各地作乱!”
  伏湛幽幽说道:“倘若内部不稳,朝廷对外的征战,只怕……也会大受影响,还望陛下三思!”
  大殿里渐渐安静下来,议论纷纷的群臣也都停止讨论,齐刷刷地看向刘秀。等到大殿里已经静得鸦雀无声,刘秀才缓缓开口说道:“以当前之局势,裁减地方军,势必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可是,朝廷又确实养不起数十万的京师军和数十万的地方军,必须得做出取舍,两害取其轻。”
  等刘秀说完话,大殿里再次响起群臣议论的嗡嗡声。
  朝廷发不下粮饷,军心势必涣散,将士们也会变得毫无斗志可言。
  地方军缩减,给了贼军可乘之机,一旦让贼军死灰复燃,在地方作乱,无论县府还是郡府、州府,都会束手无策,只能求助于朝廷。
  两害取其轻,可是哪一害才是轻啊?
  大臣们一派主张改制,一派反对改制,争论不断。
  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两个多时辰,天已接近晌午。伏湛向刘秀抬了抬笏板,说道:“陛下,今日难以议出结论,不如,改为明日再议吧!”
  一直不说话的刘秀开口说道:“事关重大,今日,必须要得出结论!上午议不完,下午接着议,下午议不完,就连夜议事,总之,何时议完,何时散朝!”
  听闻刘秀的话,朝堂上的群臣面面相觑,忍不住纷纷吞了口唾沫,继续商议、讨论。
  刘秀在朝堂上,很少有表现得如此强硬的时候,说明事情已经到了迫在眉睫,拖延不得的地步。
  刚开始,赞同改制的大臣只有三成,反对的大臣有五六成,剩下的一些大臣都是不表态的。
  等到了下午,支持改制的大臣增加到五成,反对改制的大臣,也有五成,双方据理力争,互不相让。
  到了下午申时,大臣们的肚子都开始打鼓了。
  要知道上朝的时间是卯时,也就是早上五点,大臣们凌晨四点多就得从家走,基本是不吃早饭的,都是散朝后再回家吃饭。
  现在朝议从卯时开到申时,大臣们是早饭没吃,午饭没吃,肚子能不饿吗?越饿,人们的心情越烦躁,讨论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暴躁、易怒。
第八百二十章
刘秀改制
  刘秀横下一条心,这次的朝议,必须通过改制,朝中的大臣们,也必须得全力支持改制。
  大臣们谁都不是傻子,自然能看出刘秀改制的决心,原本不支持改制的大臣们纷纷动摇,转而支持改制。
  等到天近傍晚的时候,支持改制的大臣已经达到了七成以上,另外两成多的大臣还是持反对意见。
  此时,包括刘秀在内,所有人都是连早饭带午饭带晚饭,颗粒未进,饿得前胸贴后背。
  伏湛和宋弘举目看看,见支持改制的大臣已超过七成,两人对刘秀说道:“陛下,既然大多数人都已支持改制,那么,今日的朝议,就到此为止吧!”
  刘秀看了看他二人,正色说道:“改制,并非一人、两人之事,而是要从上到下,全力而为,故,哪怕只有一人反对,也要继续议下去。”
  听了刘秀这话,在场的大臣们面面相觑,支持改制的大臣们纷纷向反对改制的大臣投去不满的目光,责怪他们,都到了这个时候就别再唱反调了。
  原本伏湛和宋弘都是反对改制的,刘秀坚定的态度,让伏湛退缩,思前想后,转而支持改制。倒是宋弘,还在坚持己见,认为改制不妥,弊端太大,风险太高。
  外面的天色已经大黑,满朝堂的大臣就只剩下宋弘一人还在坚持己见,反对改制。
  宋弘是大司空,虽然不掌兵,但掌管着水利、营建、工部乃至国库等等,他若是不支持改制,对于改制的影响颇大。
  此时,刘秀的目光落在宋弘身上,在场大臣的目光也同样落在宋弘身上。宋弘则是端坐在塌上,眼帘低垂,如同老曾坐定一般。
  贾复开口说道:“宋司空,现在大家都已支持改制,只有宋司空还在反对。”
  宋弘撩起眼帘,看看贾复,又瞧瞧在场的众人,反问道:“一项国策,是不是因为大多数人支持,我就一定要支持?身为大司空,是不是一定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他的反问,把贾复问了个大红脸,无言以对。朱浮淡然一笑,说道:“既然宋司空反对改制,那么,宋司空可有替行之策?”
  宋弘说道:“弘才疏学浅,并无替行之策。”
  朱浮正要说话,宋弘反问道:“因为没有替行之策,就要转而去支持不合理之改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恕弘做不到。”
  闻言,朱浮撇了撇嘴角,也没词了,转而看向刘秀。刘秀拿起茶杯,喝了口茶水,说道:“宋司空。”
  “微臣在!”宋弘立刻向刘秀欠了欠身。
  刘秀说道:“宋司空认为改制有风险,有弊端,我也承认,但当前之局势,国库空虚,入不敷出,东征、南征之将士,连战连捷,势如破竹,但却面临即将无钱粮可用之窘境。事有轻重缓急,改制之事,已势在必行啊。”
  宋弘欠身说道:“陛下言之有理,但身为人臣,弘一定要尽到人臣之义务,饮鸩止渴,非救国之良策!”
  听闻他的话,刘秀露出无奈之色,在场的大臣们也纷纷暗叹口气,这个宋弘,可真是个死脑筋啊。
  刘秀是很欣赏宋弘,有时候也很欣赏他身上那股刚正不阿、坚持己见的劲儿。
  可问题是你这股劲也得用对了地方才行,现在你坚持反对改制,但又提不出来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你的坚持,不就是冥顽不灵、迂腐不化吗?
  大殿里再次安静下来,刘秀看着宋弘许久,见后者依旧是眼帘低垂,一副老僧入定的姿态,刘秀深吸口气,拍板钉钉道:“改制之事,明日公告天下,于各州府、郡县,全面实施。”
  “微臣遵旨!”在场的大臣们纷纷起身离席,向前叩首。
  大殿里,唯一还坐在席子上没有动的就是宋弘。刘秀起身,深深看了宋弘一眼,什么话都没说完,转身走出大殿。
  到了大殿之外,刘秀深吸口气,沉声说道:“真是冥顽不灵!好在大姐当初和他没有成亲!”
  以前刘秀是很喜欢宋弘的坚持原则,坚持己见,但今日,他对宋弘的表现实在是厌恶透顶,也失望透顶。
  张昆躬着腰身,跟在刘秀的后面,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息怒,可千万别气坏了身子!宋司空向来都是这样的脾气,陛下也犯不上和宋司空置气。”
  “迂腐!迂腐至极!”刘秀面沉似水地说道。宋弘行事,向来谨小慎微,他之所以如此坚定的反对改制,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举。
  坚持老祖宗的法度,哪怕出了问题,那也是下面的执行者的问题,和朝中的大臣们无关,更和他宋司空无关。
  改变老祖宗的制度,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了问题,必然会成为千夫所指。
  可是,当前的局势,老祖宗的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得求变。这个时候,刘秀所需要的不再是那些坚持祖制的大臣,而是需要能大刀阔斧,敢于改制的大臣。
  在这样的条件下,宋弘的治政理念和刘秀的执政方阵开始变得格格不入起来。
  张昆就是个宦官,不会治国,也不敢参与,他只能见缝插针的奉承自己的主子。
  他露出一副义愤填膺状,愤愤不平地样子,说道:“宋司空当众顶撞陛下,和群臣唱反调,也的确是该罚。”
  刘秀白了张昆一样,笑骂道:“你懂个屁!”
  敢于顶撞刘秀,敢于和刘秀唱反调的大臣多了去了,刘秀有厌恶他们吗?
  就拿董宣来说,当着刘秀的面,死活不给刘黄下跪认错,好几名内侍摁着董宣都摁不下去,最后刘秀非但没有罚董宣,反而还重赏了董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7/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