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7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3/1156

  南城,得知汉军攻破西城,而城内的佼强业已向汉军投降的消息后,董宪呆若木鸡,久久没回过神来。
  周围的众将纷纷围上前来,急声说道:“大王,现在敌军已经破城,我军……我军是战是撤?”
  在众人七嘴八舌的追问下,董宪终于反应过来,他手扶着额头,沉吟片刻,从牙缝中挤出一个字:“撤!”
  只不过现在董宪想撤离昌虑,已不是那么容易的,西城已被攻破,南城、北城、东城的城外都有汉军,董宪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向东撤离。
  汉军已经破城,而驻守在城内的佼强几乎没做出什么抵抗就率部缴械投降了,这导致汉军畅通无阻的杀入城中,昌虑城内,业已乱成一团。
  在消息传递不便的情况下,董宪只带着一部分心腹将士,向东城外突围。进攻昌虑东城的正是王梁,突围的董宪军和王梁军在城外碰了个正着,双方没有多余的废话,立刻厮杀到了一起。
  这一战,王梁军兵力虽少,但却是士气如虹,董宪军兵力虽多,但已毫无斗志,一场厮杀打下来,董宪军被杀者不计其数,最终跟随董宪侥幸逃脱的只有数千人,其中包括庞萌和刘纡。
  要知道董宪在昌虑城内可是有接近十五万的大军,昌虑一战,整整十五万人,几乎都被打光了。只此一战,刘秀等于是把董宪打入到永无翻身之地的深渊。
  昌虑之战,董宪军大败,佼强投降,苏茂北逃,前去投奔张步,董宪和庞萌、刘纡只带着数千残部逃脱。
  此战是刘秀这次御驾亲征的最后一场大战,经此一战,不仅奠定了东海郡的格局,也基本奠定了兖州、徐州的格局。
  此战过后,在整个山东地区,唯一还能与洛阳朝廷一较高下的势力,便只剩下张步。
  汉军取得昌虑大捷后,刘秀犒赏三军,不过吴汉并没有参加。
  吴汉已先行一步,带着一部分汉军去追击逃走的董宪残部。
  董宪、庞萌、刘纡等人,逃出昌虑后,便跑进了缯山,他们一行人,在缯山内东躲西藏,躲避汉军的追杀。
  足足过了一个来月,董宪的一部分残部听说董宪还活着,就在缯山境内,这部分残部来到缯山,费了牛就二虎之力,总算找到了董宪,把董宪接到郯城。
  吴汉听闻董宪到了郯城的消息,当即率领汉军追杀过来。双方于郯城又展开一场激战。
  仗打到这一步,董宪残部的兵力已所剩无几,面对如狼似虎的汉军,别说毫无还手之力,连招架之功都没有。
  还不到一天的工夫,吴汉便指挥汉军,攻破了郯城,大军入城之后,四处围剿董宪残部,乱战之中,刘纡被杀。
  董宪和庞萌再次侥幸逃脱,带着数百残部,逃离郯城,跑到了朐县。
  郯城之战,规模不大,不过此战当中,刘纡被杀,这也预示着刘永势力的彻底终结。
  刘永,和刘玄同时期的反莽豪强,刘玄称帝后,刘永被册封为梁王,定都睢阳。之后,刘永以睢阳为中心,扩张势力,并先后将董宪、张步等割据军阀收入麾下。
  这个时候的刘永,走到了他人生中最鼎盛的时期,控制着豫州、兖州、青州、徐州,整个山东地区,全在他的掌控之中。
  可随着刘玄的覆灭,赤眉军被刘秀平定,洛阳朝廷和睢阳朝廷,这两个汉室朝廷的战争全面爆发。
  此时,洛阳朝廷控制着幽州、冀州、荆州、司隶、东西二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等地,睢阳朝廷控制着豫州、兖州、青州、徐州等大部分地区。
  表面上来看,双方的实力似乎差不多,但刘秀和刘永的根基却有着天壤之别。
  刘秀所控制的地区,那都是他真刀真枪、流血流汗打下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控制,而刘永则不然,他的地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董宪和张步的控制之中,董宪、张步这些地方军阀也并没有真心实意的效忠刘永。
  两个汉室朝廷的战争爆发之后,董宪和张步几乎没有给予刘永任何的支援,这使得刘永在对抗刘秀中,陷入全面被动,最终睢阳两次被破,刘永也一命呜呼。
  刘永的儿子刘纡,被董宪和张步扶植起来,想利用刘纡,继续对抗洛阳朝廷。
  但在交战当中,军阀割据势力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一面再次显露出来,张步是眼瞅着董宪一仗接着一仗的战败,地盘一块接着一块的被汉军蚕食,没有增派一兵一卒,也没有给予物资上的援助。
  这种情况下,汉军对董宪的征战,呈现出碾压之势。
  郯城之战过后,刘纡被杀,董宪和庞萌逃到了朐县。朐县只是一座小城,物资匮乏,城内也没有多少粮食,董宪和庞萌都意识到,朐县绝非久留之地。
  两人一商议,决定率军去攻打赣榆县。
  董宪把自己的家眷留在朐县,和庞萌率军,前去偷袭赣榆县。结果很不幸,他们还没到赣榆县呢,便撞上了太山太守的陈俊。
  双方是狭路相逢,展开短兵交接。董宪和庞萌再次战败,逃到了泽中。
  吴汉则趁此机会,攻入朐县,杀光了城内的守军,连带着,董宪留在朐县的家人全落入到吴汉的手中。
  倘若换成旁人,或许会饶过董宪的家人,但很不幸,他们落入到吴汉的手里,而吴汉可是以心狠手辣著称的。
  董宪的家人一个都没幸免,包括董宪的妻妾、子女,全部被吴汉下令处斩。消息很快也传到泽中,董宪听后,痛哭失声,全家被杀,先砸只活下自己一人,他再抵抗下去,再和汉军拼命,还有什么意义?
  心灰意冷的董宪,遣散了部众,和庞萌只带着十余名心腹,准备去往洛阳,当面向刘秀投降。
  这是庞萌给董宪出的主意。既然要投降,己方绝不能向吴汉投降,吴汉这个人,心狠手辣,翻脸无情,倘若向吴汉投降,他们一定会被吴汉处死。
  相对于杀人不眨眼的吴汉,刘秀要心慈手软得多,在刘秀面前哭一哭,认认罪,以刘秀的为人,也不会太难为他们。
  庞萌毕竟跟随刘秀那么多年了,对刘秀的为人、秉性,还是十分清楚的。
  现在他们唯一的活路,就是直接向刘秀投降,争取得到刘秀的赦免。董宪采纳了庞萌的意见,这才遣散部众,只带着十余名心腹,要去洛阳。
  他们算计得很好,可做梦也没想到,吴汉就防着他们这招呢。战事到现在,大局已定,吴汉把自己的部下分成好多队,分散在泽中周边,防止董宪伺机脱逃。
  董宪和庞萌带着十几名部下走到方舆一带的时候,正好和吴汉麾下的一拨兵马撞上。
  带队的汉军首领是一位名叫韩湛的校尉,当他看到对面的来人是董宪和庞萌时,激动的差点从马上蹦起来。
  韩湛二话不说,带着部下们便围攻了上去。
  董宪有解释,自己是要去洛阳投降,可韩湛根本不听这些,与董宪一个照面,便挥刀砍下他的脑袋。乱战当中,庞萌以及另外的十几人也一个没跑掉,全部被杀。
  值得一提的是,庞萌不是死在汉军手里,而是被带着汉军、方舆县本地的一名向导所杀,此人名叫黔陵。
  后来韩湛和黔陵带着董宪、庞萌的人头去到了洛阳,刘秀表彰他二人的功绩,韩湛被封列侯,黔陵被封关内侯。
  至此,董宪势力,彻底覆灭。可以说在昌虑之战过后,董宪便已彻底丧失还手之力,在之后一连串的交战中,董宪完全是被汉军追着打,打一次,他逃一次,在他屡战屡败,屡败屡逃的情况下,他没有死,可当他决定投降的时候,反而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这其实也挺讽刺的。
第八百五十九章
权掌九州
  刘秀在亲自指挥了昌虑之战后,便离开了关东地区,返回洛阳。
  接下来的战事,他全权交给了吴汉。刘秀回到洛阳时,阴丽华已经生产完,为刘秀诞下一子,也就是刘秀的第四子,只是还未给孩子取名。
  这个孩子的模样,继承了父母身上的优点,婴儿肥的小脸圆乎乎的,很是可爱,浓眉毛,大眼睛,睫毛又长又往上翘,眨眼睛的时候,好像两只小扇子。
  刘秀看到阴丽华诞下的孩儿,立刻将其抱起,越看越喜欢,对阴丽华笑道:“丽华,孩子就取名为‘阳’吧!”
  阴丽华喃喃说道:“刘阳。”她含笑点点头,说道:“陛下的取名甚好。”
  刘秀看着怀中的婴儿,笑道:“阳儿!阳儿!哈哈!”刘秀大笑,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笑容感染到了襁褓中的婴儿,才几个月大的刘阳也咯咯地笑了起来。
  不得不说,刘秀的后宫是很会生孩子的,皇后郭圣通已为刘秀连续生下三个儿子,贵人阴丽华第一胎便为刘秀诞下一子。
  刘秀的后宫不大,但儿子却不少,现在已经有四子,另外还有一位小公主。
  这次出征,刘秀与溪澈影的关系改善了不少,平日里,刘秀也愿意去溪澈影那里坐一坐。
  与郭圣通、阴丽华、许汐泠不太一样,溪澈影对国务、军务这方面很感兴趣,也愿意就这方面的事务和刘秀讨论。
  后宫不得干政,这是汉室的规矩,因为以前发生过吕后之乱,后世都有引以为戒,不过私下里聊一聊,讨论讨论还是可以的。
  其实做皇帝也很孤独,终日待在皇宫里,能说得上话的人没有几个。
  郭圣通、阴丽华、许汐泠对这些枯燥乏味的国务都没什么兴趣,难得溪澈影喜欢这些,刘秀也愿意和她随便讲一讲、聊一聊,顺便听听溪澈影的见解。
  刘秀回到洛阳没多久,对尚书台又进行了改制。尚书台依旧是挂在少府治下,而实际上,尚书台并不归少府管辖,而是直接向皇帝负责。
  他把尚书台分为六曹,分别是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每曹设尚书一人,合称六部尚书。
  尚书台的一把手是尚书令,尚书令下有尚书仆射一人,再下面,便是六部尚书,尚书令、尚书仆射加上六部尚书,这八位便是尚书台的核心人员,合称八座。
  尚书台的权利,全都集中在八座的手里,每逢有大事,八座联名上奏,与皇帝商议。
  除了八座外,尚书台还设有左丞、右丞各一人,侍郎三十六人,令史二十一人,这便是尚书台的主体。
  每日的早朝议事,那是大朝堂,而尚书台则是个小朝堂,刘秀的重要决议,越来越的都是在尚书台,和八座共同商议制定的。
  刘秀将国家大权集中在尚书台,也就等于是集中在他自己的手里,中国千百年来中央集权政府的雏形,也正是从刘秀这个时期开始生出的萌芽。
  尚书台的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这六曹,其实就是后来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的雏形。
  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皇帝)参决,乃下三府(三公)。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便是刘秀的治政理念。
  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的三公,渐渐变得可有可无,只剩下个虚名,而国家大事的决议,基本都是在尚书台完成的。
  尚书台商议好决定,再下发给三公,让三公具体去执行。再通俗点说,三公逐渐沦为去做事的人,而制定如何做事的这个过程,三公已不再参与其中。
  这日,南方传来战报,岑彭取得夷陵大捷。
  看罢岑彭传来的战报,刘秀喜形于色,忍不住哈哈大笑。
  黎丘之战,田戎战败,逃回夷陵,岑彭率部追击。田戎回到夷陵后,集结兵马,与南郡的江陵与岑彭部展开会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3/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