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校对)第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2/536

  除了姜红芍。
  在看到姜红芍站起来的时候,学校里一些老师的脸色微变,前排的校领导也转过身来,脸上带着不失尴尬的笑容,但其实大多数人都听到了姜红芍的发言,于是看向孙萧。
  是的,姜红芍的问题很明显,负重二十公斤的孩子行军不说一百公里,就是五十公里一天,都不是正常人可以办到的。其次以一个中国和澳大利亚孩子糖果实验,得出中国孩子普遍的结论,委实过于一叶障目。
  孙萧看向阶梯教室立起的那个女生,脸色略白,道,“我先前还在说我们缺乏批判思维和精神,但十中的学生,确实让我感觉到不一样,不愧是国重中学,我很欣赏这位同学你能站出来,你先前所说的数据问题,可能我这边得到的信息不是太完整,和情况有些出入,这后面我会修正,但是条件的艰苦,长途奔行的不争事实,确实是存在的。”
  看到姜红芍欲言又止,孙萧两片厚嘴唇继续启口,压制让她没有发言机会。
  “至于那个中澳实验,我想说,中国奉行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就意味着四个老人,一对夫妇,围着一个孩子。溺爱必然会导致一个孩子因为过度的满足而变得脆弱、任性和难以自制。这点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中国孩子胆小,不敢冒险,这也是不争事实,要知道当年日本人把孩子领到天安门广场,每人给20元,参观完故宫,自己吃饭,然后再回来集合。中国这边看到,就很震惊:这孩子要是回不来怎么办?日本人就回答:回不到就是孩子没有生存能力。试问,你们的父母能把你们放在异国他乡,这样给你们锻炼吗?”
  姜红芍停顿了一下,道,“我父母可以。”
  孙萧呵一声笑了起来,“你可以,我相信你可以,但你是个例,不代表你身边的同学可以。事实大部分你们的父母,都不可能这样放你们这样做。承认吧,这就是事实!因为每年都有很多中国父母常因为自己孩子安全问题把学校、老师告上法庭。所以我说我们的教育啊,有问题!”
  “让我们很多青少年,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虚荣心。我很欣赏你敢于站出来的勇气,但如果仅仅是站出来,嘴硬编造一个理由,以维护虚荣,那和当年夏令营时,那个一有点病痛嘴上说着自己能忍,看到医生却惺惺作态瑟瑟发抖的漂亮女生究竟有什么区别?那个女生为了席梦思和清甜的内蒙古奶茶,而你只是为了这不甘心倔强的虚荣罢了!不过有一点,你们都很漂亮!”
  阶梯教室之中,掀起阵阵哗然。
  人们纷纷回头,无数目光看向姜红芍。
  孙萧避重就轻,对于数据的纰漏只是一个信息不太完整,就一笔带过,反而是面对姜红芍的质疑,偷换概念,甚至以他擅长的掌握舆论和占领制高点的方式,对姜红芍进行猜忌回击。
  不消说,今天之后,恐怕以后孙萧的出书立著和往后付诸新闻报道上的内容,姜红芍就会同样成为当年夏令营里的那个“漂亮女生”,是一副嘴硬不甘心,哪怕撒谎也要维护自己可笑虚荣心的形象,成为他往后会经常拿出来作为反面教材的又一个典型。
  中国教育的失败啊!
  这是自私自利,精神缺钙,灵魂没有归宿,缺乏自省和担当,断奶,有致命缺陷,无法肩负重任,最没有出息最不成器的一代!
  嗡嗡嗡。
  阶梯教室有高一高二,也有高三的学生,看着姜红芍的势单力孤,她的话语尽管抓住了重点,但是在更有力,更雄辩的“教育专家”面前,这个女孩像是狂风中的独竖柳枝,虽然坚韧,但终究是在风暴里被催来折去。
  甚至有的人看着此时的她,还产生了一丝怜悯和同情。
  因为对方已经有奚落的态度了。和他文章里那些中国孩子一样,姜红芍就是这些“不成器”的一员。
  姜红芍从未处于这样的境地过,她知道对方所说的就是不对,但此时的情景,她也感觉到举步维艰。
  在无数的目光中,姜红芍盯着孙萧,“可就是真如你描述的那样,夏令营的学生也只是那一群学生而已,就像是我们拍照片,拍一个地方的卫生,一方拍的全是好的角落,一方拍的都是坏的角落。即使这些都是真实的,但这样对比也是失实的,因为这不是全部。”
  ……
  台上,孙萧哑然失笑,“我的小同学啊!我来告诉你什么是全部!全部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古到今,都是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鼓励个人的独特性,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成自己的兴趣,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求知欲……”
  “就好像在座的各位,你们从小到大,哪一次父母不是以你们的成绩来作为评判你们的标准?哪一次不是要求你们考出好的分数?因为我们对于成功的标准太单一,目前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成绩搞好了,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就是成功。”
  “所以中澳孩子的实验只是一个实验,夏令营也只是一个片面,却是我们和别人比较起来问题的一个缩影。这位同学说不要太片面,这不是全部,是,我们确实不能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但也完全可以以小见大,一叶知秋!”
  孙萧摊手,“我今天讲到批判思维,今天这位女同学就站出来,想表示一下中国学生也有批判思维……但是,批判思维可不是这样的思维啊,美国孩子,有据可查的批判,是有理有节,绝不会为了维护自尊和虚荣心,就去编造,就胡搅蛮缠。所以由此看来,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姜红芍立在那里,对方一顶大帽子一顶大帽子的叩下来,偷换概念,各种避重就轻,反唇相讥。
  而且在他“著名教育专家”的光环加持下,就算是这样当庭居高临下对一个女生说这番话,也是符合他这种“我批判你是为了你好”的态度。
  姜红芍双手微微攥起,她知道对方用的是什么方法,就算说对方在偷换概念,那也没法和他处于同一个谁平面较量,因为对方必然会同样以这种扣帽子,所谓以小见大,自持身份,打压下来。
  她没有论据,没有可以真正反驳对方的武器。
  于是也就这样这样迎受着。
  她孤身只影,但是在阶梯教室的学生中,又是那样的揪心。人们神情焦灼,想到一个可能,担心姜红芍继续这么下去,对方今天出了十中校门,就能把她的事情宣扬得众所周知。
  没准下一篇他新鲜出炉的针砭时文里,又一个虚荣虚伪的中国女生就会家喻户晓。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道声音,从姜红芍的侧后方不远处骤然响起。
  “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我突然找到了原因——!”
  有人寻找话音来源。
  人们看到了那个男生,好像是叫做程燃的。从姜红芍后面第五排位置,有一个手扶椅子的动作,身子左摆,站了起来。
  看到姜红芍因为没有论据拿给孙萧当典型,程燃本就一直以来胸腔里积蓄的压抑了一个时代的胸臆,破闸而出。
  浩荡如长江大河。
  “那是因为有你这种狭隘偏执,会面对摆出来的事实不顾,满口谎言……沽名钓誉的教育专家!”
  没有人敢这么批评一个上了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甚至目前还是青少年教育研究杂志主任的著名专家。
  哪怕是姜红芍面对对方,也只能受到对方高高在上的评判。
  然后现在,十中一个学生,爆发惊人之语。
  一石投落千重浪。
第一百三十二章
振聋发聩
  话语石破天惊,姜红芍回头,看向这番熟悉声音的来源。四周围都是黑压压的人头,却诡异到落针可闻。
  记者瞠目结舌,前排的学校领导有点懵,突然觉得,这好像要即将演变成一场事故……
  孙萧仿若座山雕,虽然阶梯教室是逐级往上递高,但他委实给人一种鹰视俯瞰那一男一女两个学生的观感。
  姜红芍看到了彤红光照中的程燃,意外又不意外,眼眸子颤动着,但这个时候,她心底浮上一层阴霾。
  程燃的话,非常严重,轻一点,都是目无尊长,往重了说,孙萧都可以告他侮辱和诽谤,即便不付诸法律,往报纸上一发,也就越描越黑。
  程燃骂得痛快是痛快……但这个孙萧名气之大,你可以质疑,那还算是学术内容,但如果一开骂,骂对方沽名钓誉,满口谎言,也变相置身于孙萧的网中,程燃越是挣扎的厉害,接下来的束缚和反噬也就更猛烈。
  一个学生,如此目无尊卑,毫无敬畏之心,这不是灵魂没有信仰是什么,这不是无法无天的一代人是什么?
  姜红芍脑海电光火石闪过这些东西,但聪颖如她,此时也是毫无办法,攥紧的手指指甲掐进了掌心的肉里。
  就连前面愕然的记者,这个时候也不由得摇摇头,为那个学生惋惜。他们肯定是要付诸笔端的,也几乎能想象到,后续后果对他们而言是什么。
  短暂的停顿后,不等校领导和老师反应过来可能发生把自己隔离出去的情况,程燃道,“我说你在骗人,请问中澳那个糖果实验,是刊登在哪则报道上面的?是哪个机构或者哪些人做的实验,从哪里可以查证?”
  孙萧气笑,“这些自有文献记载,在相关的刊物上面,难不成我现在还要当场给你找出来?年轻人,多读点书,就不会这么肤浅了。”
  “真正的糖果实验,被称之为‘棉花糖实验’,是1966年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在斯坦福大学幼儿园进行,研究人员将
1
颗棉花糖放在儿童面前,并且告诉他们如果能够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忍住不吃这颗棉花糖,就能得到第2
颗棉花糖。如果他们吃了这颗棉花糖,就只能得到这
1
颗棉花糖了。这个实验跨度是十几年,跟踪了十几年后的这批学生,实验告诉你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能够教会儿童更有耐心、进行更好的自我控制,他们之后就很有可能取得成功。但实验没有说的是,那些面对棉花糖诱惑的小家伙们都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儿童,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也没告诉你为了弥补棉花糖实验的局限性,后来纽约大学选取了1000名四岁儿童,分为母亲有大学学位和没有大学学位两组,分别测试。结果证明,延迟满足并不能影响儿童其之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影响儿童未来的,可能是更宏观、更难改变的因素,例如儿童的智力和家庭是否优越?”
  程燃的语调平静,但却引得全场鸦雀无声。阶梯教室那黑压压的人头,人们扭动身体座椅吱嘎作响声音中,轰隆隆的转过来,一个个侧头看着他,对他这番理据详实的回应,愣是有点吃惊。
  “所以所谓的糖果实验,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且先不说糖果实验的本质是研究延迟效应对儿童未来的影响,结果在你这里,却变成了中国学生和澳洲学生的较量……孙专家这种偷换概念的方式,倒也是炉火纯青了。不,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本也是你的天赋。”
  “实际上你的那篇夏令营中的较量,在1994年,中国青年报就以第一版整版篇幅刊登过对你失实报道的披露。但你彼时的言论正大行其道,没有任何人在意过那篇报道,而你自己也没有回应,因为你知道,那篇报道,说的都是真的!”
  “报道上澄清,负重步行距离,是日本根据儿童体能科学制定,即负重10公斤,步行20余公里,你编撰20公斤50公里匪夷所思的数据,是因为从一开始,你根本就枉顾事实,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你说那些中国的孩子把书包扔在车上偷懒,而日本的孩子一直自己背着。事实是国产书包质量的确太差,80%的学生书包因为不能负重断裂,而日本学生都是专业野营背包,当中国孩子把书包扔进车里之后,中国老师只说了一句:‘这马车是拉公用东西的。’孩子们立即把书包重新拿起,有的扛,有的抱,有的用铁丝把带子勒上继续前进,产品质量差使中国孩子承受了比日本孩子更多的困难。”
  “你所说的那个躲在席梦思上品着奶茶的漂亮女孩,是在行军中病倒,一个人躺在硬纸板上,医生看过后送回大本营,第二天一早,这个女孩尚未痊愈就归队加入,并直至走到目的地。”
  “日本的孩子不会在野外解手,中国的孩子没搭过帐篷,双方都在真诚的发现对方的优点,对照自己的缺点,甚至日本孩子还说过,没想到中国孩子没有日本独生子女的缺点。”
  ……
  “报道上还披露,中国孩子其实当时承受着比日本孩子更大的困难,因为各班班长都是日本大学生,中国孩子有语言障碍,饭食全按照日本口味设计,中国孩子想吃也吃不好,日本方面为了做一次儿童饮食实验,饭量控制得很少,日本孩子抢着吃,中国孩子却因为讲‘传统美德’谦让而经常挨饿,即使如此,就算知道附近供销社能买到吃的,但他们仍然忍住饥饿不去买。请问这样的中国学生,当年看到你的报道,他们该怎么想?他们明明很努力,却被你就这样钉在耻辱柱上。”
  “你说日本人公开说你们这代人不是我们对手,在你的报道出炉后,日方国际青少年冒险实行委员会会长河边新一先生给中方宋庆龄基金会写过一封信,信上表达这次夏令营中日孩子们的友谊,‘恰似一部充满激动和泪水的连续剧’,却也说到,‘他们得知中国某杂志刊登了令人遗憾的文章,我们日方有关人员深感痛心,我们没有一个人说出过那样的话。’日本队员回国后对中国同伴的回忆是,‘他们很有礼貌’,‘一个人埋头干活’。‘很会做饭,日本孩子绝对做不来的饭菜’……”
  “而不是你所说的,‘中国孩子又白又胖,抄着手在旁边玩耍’,各种偷奸耍滑的形象。他们明明努力着,没有给任何人丢脸……却在你这篇文章里面,他们都是饭桶和垃圾!”
  人潮开始窸窸窣窣,躁动的声音也开始越来越大。
  校领导这边,人人面面相觑。他们本想采取措施,但程燃的一段段,一句句,都有理有据,翔实充分。连他们都忍不住一直静默听到头。
  沉默,就是一种态度。
  看着此时的程燃,仿佛有睥睨众生之力。
  张平瞠目结舌,一旁的郝迪愕然以对。
  认识他的人,譬如李韵寒,秦芊,袁慧群,都有点发懵,不敢相信这是平时那个在她们面前不太能吭声出气的程燃。
  满堂更多学生,都感觉自己胸腔在随之起伏。
  罗维,苏红豆,马可,舒杰西,脑袋里都彗星般划过一个念头,开学看到他跨越山与海来到这里,就知道有朝一日,必会这么石破天惊。
  “你指责我们虚伪,指责我们虚荣,指责我们娇生惯养,没有忍耐力,对享乐没有节制,没有竞争力,我们自私自利,不具备生存能力,没有批判思维,我们思想堕落离经叛道……”
  “就好像虚伪狡辩的不是你,睁眼说大话的不是你,满口谎话欺世盗名的不是你,道德缺失的不是你……这一切都是你,却反过来教育下一代人有问题?到底是谁出了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2/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