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校对)第4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4/536

  一系列媒体和包装下让人乍一听来振奋人心的成果,让人误以为半导体研发,是一个可以技术爆炸追赶反超轻而易举的工程。
  而经历了那些事件的教训以后,才会让相关的高层,行业层面,民众醒悟过来,原来那道技术壁垒能把人撞得头破血流。
  这从来就不是报纸上报道的那些简简单单的事情,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每个领域我们都有短板的世界上最精细架构信息社会基础的高技术工程。
  在没有接受那些教训以前,李太行这点看得很准,运用ARM架构的芯片,总会有人说那不是自主研发,放在一大堆国家政策牵头的“自主研发民族骄傲”的“高端项目”面前,眼下程燃提出的项目,绝对不会得到任何有力的支持。
  甚至可能还会被竞争对手挖出来,拿来形成舆论诋毁。
  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程燃道,“不用申请国家资助。”
  “难道你打算依靠伏龙?”李太行皱眉,“别忘了我是伏龙公司的顾问,我很清楚,纳斯达克泡沫破灭,欧美国家都在削减电信基础研发的资金,伏龙海外市场在萎缩,同时伏龙还在3G技术攻坚,研发嵌入式芯片,资金都用在刀口上,相当吃紧,如果这种情况下还要分出精力做arm架构的芯片,即便是伏龙,也经不起这样的多线作战。”
  伏龙在经历美国那场专利封锁后,就只能靠着更大的研发投入转向另外的技术方向,那之后程飞扬的工会持股制度推出,本质上也是见招拆招,应对冲击,提高员工士气凝聚力,同时减少伏龙资金压力。
  “不用伏龙公司,IPD后,伏龙有其严格的制度,我不希望这个项目受到这种制约,我希望这个项目是能够由我们完全自主掌控的,需要能够及时决定方向和运转的,灵活的项目。”
  李太行沉声道,“那也需要很多的资金。”
  “是,我总结出了要克服的几点,第一是引进先进技术。第二是抓住领军人才。第三是承受长期亏损。第一点已经具备了,第二点正在组建,在座的很多人都可能成为奠基人。第三点,不指望国家扶持,地方扶持也是可以有的嘛。”
  程燃笑了笑,算盘打得啪啪响般道,“就指望能在南州高层上面找到几个伯乐了,再不济,科大的科研扶持也多多益善嘛。蚊子再小也是肉啊。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企业和大学合作的研发模式,企业上面可以投入进来,总之资金上面,我来想办法。眼下还是人才上面,就需要各位的班底了。”
  “既然你有这个决心。我就是豁出这张老脸,给你去说项说项,争取一些机会,能摘多少摘多少。”李太行点头,“我看项目团队的领头人,胡志伟就可以胜任。他是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出身,当初师从我国的第一代计算机专家夏培院士,微处理器设计,集成电路设计上面是他的强项,今天我通知他过来,也是检验你的东西。”
  “我一直有个问题。”胡志伟看程燃,“李教授跟我说的时候,我还是抱怀疑态度的,现在看到才知道所言不假,甚至还要超出我的预计,你这么年轻,为什么就想到做这些事情了?”
  不仅仅是胡志伟,还有他背后的研究员,聂云聂川兄弟俩,都投来目光。
  是的,这种事情,不仅仅是背后的意义,还有其决策,执行力,眼光把握的精准,都代表着很多的事物,一个人的知能,知识架构,社会经验和阅历,如果这是李太行院士主导的,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异议,但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大一的学生身上,与其说惊讶,不如说让人感到隐隐的惊悚。
  人所作所为都要有动机,而程燃所做的事确实在意义上面很大,他总不能说自己提前看到了那些历史,深刻的教训,所以不希望重蹈覆辙?
  甚至就连李太行,也是一并看过来,显然,这种事他思考过,现在也在期望答案。
  一个伏龙公司程飞扬儿子的身份,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解释他所做,并且要做这样事情的动机。
  在众人注视之中,沉吟片刻的程燃道,“我一直很佩服的科研人员中,发明激光照排技术的王选院士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也是最早有活字印刷的国家,但汉字天生就比字母需要更多的活字,也因为近代中国技术落后,所以十九世纪的中国近代政权,向西方引进的先进技术,第一是枪炮,第二就是印刷技术。”
  “中国的近代印刷术历经了雕版,还有将近一百年的铅印为主流的技术时代,铅印需要全手工,排版工人要有相当高文化水平,还需要好体力拿住几十斤铅字版,七十年代特急印刷小册,需要十几天才能上市,几百页的铅印书,大部分出版社出版周期都需要一年。而面对70年代中后期中国完成基础工业普及,开始追赶世界先进技术,需要更高效率推广国际最新的科技信息的时候,排版技术就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短板,也可以说是限制整个中国科研的瓶颈。”
  “当时德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报界,都已经全部采用了计算机照排技术的电子排版,同时西方企业也在积极更新技术,研发激光照排,研究汉字印刷,准备占领东亚市场。这个时候中国为解决中国出版业效率的‘748’工程启动,但是七零年代的中国,技术瓶颈很大,因为汉字基本字库就比西方字母复杂得多,数据量很大,需要几百G之多,中国当时也不会制造磁盘,两个磁鼓才能存储1M数据,所以国内普遍反对搞数字化排版,还是偏向于用纸模的光学排版,王选当时加入748工程,提出对汉字笔画进行矢量描述,解决汉字字库数据量过大问题,实现数据压缩,构想当时比西方早了十年。”
  李太行等人听着,微微点头。程燃对王选的事迹从另一个角度叙述,听得他们都为之入神。
  程燃继续道,“但当时提出想法的王选被大部分同行认为吹牛,王选坚定自己主张,在新华社一百四十万设备投资,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局协调支持下,王选组建团队,潍坊计算机厂负责组装,坚持搞国产激光照排系统,1981年,王选拿出华光I型,1983年,拿出华光II型。但缺乏量产经验,还有很多BUG问题,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市场经济时代来临,所以1984年,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纷纷采购外国设备,准备把烦人的王选一脚踢开,当时很多人看王选的笑话,说1984年的秋天,就是748工程的末日。”
  “1984年底,美国IBM公司到新华社介绍产品,新华社的人积极使用美国软件,劝王选项目组放弃,说人家都有现成产品了,你们还搞什么?1985年,人民日报给美国HTS公司430万美元买设备,王选团队一分钱也拿不到。”
  “1985年年底,新华社缺钱,说亚运会要到了,要建新闻大厦,不能再补贴这个没希望的国产项目。748工程真到了穷途末路。不过这个时候还是有一小部分干部知道造比买好,利用计划经济时代最后那么一点权力,命令国务院直属经济日报采用王选的设备,才让王选有了最后一点经费。但经济日报也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能解决华光III号的BUG问题,宁愿用铅字印刷。王选争分夺秒,终于在1987年夏天,解决大部分问题。”
  “十月份十三大召开,经济日报拿到新华社电讯20分钟,就通过计算机完成排版。其他报社还在用铅字排版,最快也要三四个小时,经济日报发表后,王选和他的华光三型一枝独秀。”
  “1988年,王选得到经济日报全力支持,设备升级到华光四型,每秒处理110个汉字,全世界最强。过去一本书排版一年,现在只用三天。”
  “1989年,国外照排系统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停顿,程燃看向众人,“前路艰难漫漫,所幸已有前人身似炬火。我被炬火照耀,所以也有很大心思做这样的事情。”
  在场众人,终释谜团。当人看到火炬的时候,是确实有向往驰行的意愿的。在场这么多人,有谁不是这样曾被激励过呢?
  “这个事,我接了。”胡志伟点头,“那么,项目名称呢?”
  程燃愣住,“嗯?”
  “王选的是华光,你所组建的我们的团队,如果做出东西来,又是什么名字?”胡志伟看着他道,“我觉得,这个名字该你来定。”
  李太行微笑看他,在场的众人目光灼灼。
  焦点之下,程燃看了聂川聂云兄弟俩一眼,搞得两人莫名紧张,随即他略微思忖之后抬头,“唐宗宋祖……秦皇汉武。”
  “就叫做……汉武。”
  “汉武一号。”
  “王选院士团队当年创造了华光,横空出世。希望我们的汉武,也能如华光。在芯片领域,全力以赴,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果再无炬火,我们就是唯一的光。”
第五十三章
重磅炸弹
  那一天里团队的成形还经历过一些让人回忆起来都觉得血液温热的事情,大家反复看赵青带来的摆在面前的来自arm公司的文件资料,如获至宝,以李太行的话来说,就像是村里那户最贫穷面朝黄土背朝天,晨炊星饭的农家,突然来了个城里最好看水灵的媳妇儿,怎么看怎么稀罕。
  每一个人在相互的技术交流中熟识,心知肚明,从今往后,可能大家彼此就是战友了。
  胡志伟和程燃单独坐在会议室的角落,看着那边的热闹。
  似乎怎么也看不够的胡志伟道,“我是县状元进入科大的,后来师从我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三人小组之一的夏院士。我知道她那一代人的传奇和执念……五零年代后期,依靠苏联的军事工业和科研体系,再加上海归报国的人才回国建设,半导体业,我们一度紧追美国水平,但往后就不行了……”
  “体制的,那些混乱的局面,再加上“巴统”的禁运,封锁,从落后五年,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被甩下去二十年……国家一穷二白,五六十年代,全国五年计划的总投资比不上国际一个大公司一年对集成电路的投资。七零年代,蜗牛事件,失去了引入一条日本集成电路生产线,获得全套技术的机会。77年,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科教工作者座谈会,王守武发言,全国总共600家半导体生产厂,一年的集成电路产量,只等于日本一家半导体厂一个月十分之一的产量……”
  “我们的科研,技术领域差距十五年,那么生产工艺就差距二十年。科院的王院士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夏院士八十多岁了,干不动了,我也六十几了,也快干不动了,如果到了胡志伟这一代,中国CPU还没有发展起来,我们的IT产业……也就没戏了。”
  胡志伟转头,拍了拍程燃肩膀。
  这一拍,好像传递了什么,有如山岳。
  ……
  程燃看李太行,看胡志伟,最后看向那边的聂川和聂云,其实大没有那么悲观,胡志伟大概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代人的下面,那两兄弟,还算一代人……可以击掌,传递炬火。
  而此时的聂家兄弟两人那边,正略显紧张和局促的面对李太行的热切攀问,像是两个小学生,李太行无非是在了解聂云聂川的研究方向,知识结构技能,两人围着李太行,说到挠痒处的关键话题,越说越是振奋,是雀跃甚至面露红光的,更难得的是李太行也和他们一唱一和,丝毫不顾自己院士身份,有时候也像是个精神抖擞的孩子。
  特别是聂云,不亚于峰回路转,原本以为得罪了陈越前程的问题,却好像在这里能够寻到了一丝藉慰,虽然可能接下来还要解决和国芯项目组的割裂问题,甚至可能遭遇的还有陈越的打击。可在眼前的李太行院士面前,还有那位即将带队的胡志伟教授,都可以作为他应对暴风雨的栖身屋檐。
  “真是奇了怪了,你这样优秀的人才,以前我在科大没见过你?”李太行最后有些感慨。
  “李院士太忙了,您大名鼎鼎,我听过您在科大的报告会,只是当时在下面,没有机会和您这样面谈。”
  “那现在有了,以后还要经常跟我汇报……好好干!不好的地方,我是要说你的!”
  聂云重重点头。
  他没说的是,实际上那次报告会上面,他后来在休息的间隙,是有挤到李太行面前的,向他求教了一个问题,李太行耐心解答了,当时他觉得,李院士真是人太好了,而且也应该对他印象深刻吧……
  可是他进来的时候,自己还想打招呼来着,结果人径直就朝程燃去了……自己有什么办法,现在只能尽量配合啊。
  但是好了,聂云心情壮怀辽阔,还有些莫名激动。
  在李院士这里,那个曾经过目就被忘记的路人甲,如今终于有名有姓。
  以后“我跟李院士吹过牛”这种话,再不是吹牛。
  哼!
  ……
  等陈越从首都回到科大,立即就在科大上层有几个校方领导参与下作了汇报会议,陈越在会场位置显赫,上层领导很重视,部委又开了几个绿灯,可谓是挟风带雨,陈越在科大的风头一时无两。
  如果要在科大,甚至在此时的国家项目中评出最让人眼红的课题组,科大微电子院的国芯项目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不光是经费有充足的保障,而且是科大,南州,国家扶持多头并进。这样的强影响力项目,科大上层怎么可能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项目组内,随着陈越前往首都的身边“功臣”自然是序列直线上升,项目内很多人不由得同情起聂云来,据说从陈越回来后,一次也没找过聂云,这就是故意冷落了,可能就是真的动怒,要将聂云打去坐冷板凳。
  而聂云寝室那边,收到组内各种鹤唳风声的项目组中和他关系比较好的,也找了上来。
  “不能这么下去,你不能对抗他啊……我知道你有委屈,咱们都一样。你还不懂他的意思吗?这是要让你过去给他低头,你跟他道个歉,没准他气消了,这事就过去了……你弟弟不也出院了吗,你就当这是个苍蝇,你总要Paper啊,等发表了Paper再说……”
  “就到这里吧,”聂云对这其实也算好心的同事道,“我不打算跟他了,我打算离开项目组。国芯项目有问题,不踏实,如果你以后还有想离开,等我到位了,你再过来……”
  “你有下家了吗?你知不知道这事要是陈越知道了,能给你搅黄了……”
  “我……”聂云怔了一下,但想着胡志伟的团队还没正式成立,因为这涉及更秘密的内容,程燃先出资一千万,成立技术公司,现在应该还在走手续流程,暂时不公布,也就缄了个口,道,“先看着吧。”
  “对!等你那边有下家安排了,再说这事,不过我还是劝你慎重考虑一下……你真的确定吗?”
  “……确定。”
  也就在聂云和这位昔日同事这番促心交谈透露离开意愿之后的第二天,他准备离开的消息就在组里传扬了,有竞争关系的,当然巴不得看着聂云走,甚至还有看他笑话的意思,也有人感觉到惋惜,毕竟聂云的优秀,他在国芯课题组的序列是靠前的,一个国家级的重点课题项目在研的经历和序位,是谁都会争取的一笔重大资历。
  陈越震怒,要求聂云签署禁限协议,不得从事任何和国芯相关技术有关的工作,甚至警告他不能出国否则就有泄密问题,同时禁止聂云再回实验室,取回任何和国芯相关的资料报告,并禁止以国芯相关数据发表论文,实际上在众人看来,聂云也没办法发表相关任何有影响力的论文了,不能触碰到实验数据,甚至不能用实验内容,聂云已经被驱逐。而且还会受到陈越后续的各种由头威胁。
  在回收个人生活用具的时候,聂云又见到了那个同事,对方显得很惋惜,“不好意思啊,聂云,你实在要走,我怎么都劝不回来,涉及到重大项目,我不得跟陈院长那边说一声了,毕竟也让组里能提前做出布置。”
  聂云看着这个叫做张鑫俞的同事,道,“你出卖我,能换来什么?在陈越那边更受重视?代替我的位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4/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