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汉(校对)第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355

  投石车没有再用,似乎远远地搬来就为了发一波十几枚的石弹,但对黄巾守军的士气打击却是巨大的。
  廖淳左右看了一眼,汉军并不急着追杀守城将士,而是在不断驱赶,将守城的黄巾军将士驱赶到城楼的楼梯处,与不断前来增援的黄巾军挤在一起,不时有人被挤得从城墙上掉下去,这是在用黄巾军冲击黄巾军自己的阵型,已经被汉军杀的丧胆的黄巾军,在面对汉军时缺乏勇气,但对前来支援的友军却是毫不客气,一时逃不出去,甚至有人直接拔刀相向,场面之混乱,已经到了廖淳无法控制的局面。
  城门在没人防守的情况下,被汉军用冲城锤撞开,大量的汉军蜂拥而入,廖淳痛苦的闭上眼睛,城门一破,城中虽然还有黄巾军,但士气跌落,加上自己此刻被困在城墙上,城中守军无人指挥下,廖淳几乎可以想象,本就士气低落的黄巾军,加上无人组织统帅,面对这些如狼似虎的汉军,根本就是一触即溃。
  事实上,也跟廖淳想的差不多,叶昭在蒙县城门洞开之后,便迅速命令孟虎、典韦率军入城,抢占要冲,城中的黄巾军见汉军攻破城门,士气大跌,加上无人统帅,各自为战的情况下,不是四处奔逃,就是跪地请降,偌大城池,近万教众,竟未能给叶昭带来太大的麻烦。
  而叶昭也并非只是一味杀戮,在入城之后,叶昭便命一些嗓门儿大的将士高喊投降不杀的口号,黄巾军本就良莠不齐,不少人只是随波逐流或是被裹挟加入,此刻城池被破,哪还有心思顽抗,纷纷丢掉兵器跪地请降,在这些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黄巾军选择了投降,直到叶昭将城中的黄巾军初步荡平,城头的战事还没有彻底结束,只是到了此刻,城墙的顽抗也已经没有了意义。
第七十六章
冀州来人
  蒙县,北门。
  城头的旗帜已经更换,叶昭犹如笔直的苍松一般立在烈烈招展的汉旗之下,百余名汉军将士剑拔弩张,将数十名狼狈不堪却兀自不降的黄巾军围在城墙下的一片空地之中,地面上躺倒着横七竖八的尸体,有黄巾的,也有官军的,那一摊摊鲜红刺目的鲜血,昭示着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惨烈的厮杀。
  残余的黄巾,大概还有二十多人,而且各个身上带伤,大都是黄巾军中将领,这些人算是廖淳一手带出来的黄巾贼将,只是此刻一个个眼中也带着一股绝望和恐惧,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能够坚持到现在,已经算是难得了,廖淳带着杜远相互支撑着,胳膊上中了一箭,身上有数道伤痕,最醒目的,就是胸前那一道深可见骨的口子了,那是叶昭一名残存的家将造成的,但代价却是那名家将的阵亡。
  “廖将军,事到如今,还不肯降吗?”叶昭带着典韦来到阵前,看着人群中神色复杂的廖淳,皱眉问道。
  “狗官,你背信弃义!”杜远神色狠厉的看向叶昭,嘶哑着嗓子吼道:“明明说好了三天,为何今日便攻?”
  “前日,昨日,今日,本官并未失言。”叶昭扫了此人一眼,有些武艺,之前在混战中,确实悍勇,至少斩杀了十名汉军,但这脑子……似乎不太适合当将军,不过相比于他,叶昭更关心廖淳的态度。
  算不上惊才绝艳,但绝对是个人才,而且是有着独当一面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叶昭不想错过,否则,根本没必要将战事打的这般惨烈,只需一波箭雨,在这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叶昭可以轻松要了廖淳一行人的性命。
  “你……”杜远被叶昭的话堵得不轻,这算哪门子三天,最多也就两天。
  “本官职责所在,蒙县必破。”叶昭看了看四周的尸体,摇头道:“实际上,其实没必要死这些人的,廖淳,这些攻城战死的将士,无论是官军还是这些黄巾义士,皆因你而死,难道还要让这些忠诚于你的将士陪你一同赴死吗?”
  廖淳目光一缩,看了看周围的将士,从这些黄巾残众眼中,他看出了很多东西,渴望、哀求。
  苦笑一声,廖淳将手中的兵器一扔,往地上一跪,涩声道:“使君好手段!廖淳愿降!”
  眼见廖淳放弃抵抗,在场的黄巾军心中莫不松口气,各自扔掉了手中兵器,跪在地上。
  “若有可能,我真不想用太多手段。”叶昭上前,亲手将廖化扶起道:“再打,也都是汉人,元俭也是士人,太平教那一套,你真觉得有可能实现?”
  “至少不会比当前差。”廖淳摇头道,无论是梁发还是他,在太平教起事之后就已经发现许多太平教的弊病,比如没有管理型人才,扩张也盲目无比,将领目光短浅,内部派系已经开始出现端倪,这样一个势力,实在难以久持。
  若非看出这些,廖淳也不会这般轻易地投降,他已经对太平教彻底失望。
  “且行且看吧,这个世界,虽然不光明,但也不至于让人绝望。”叶昭摇了摇头,他是经历过真正绝望之人,看了一眼兀自不忿的杜远一眼道:“这些人编入军中,仍由你来统辖,你毕竟曾为太平教首脑人物,最好改个名字,免得日后落人口实,家中暂且莫要再联络了,等过了这段时间再说,免得殃及。”
  “喏!”廖淳认真的点了点头,对于叶昭的安排还是比较满意的,至于叶昭的建议,廖淳其实早有过类似的想法,毕竟自己从贼,若是黄巾能胜,自不必多说,但如今看来,可能不大,他又重归朝廷,个人荣辱不说,累及家族,绝对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蒙县还有黄巾残余,你如今既已归降,这第一件事,就是助我彻底平定蒙县黄巾。”叶昭沉声道。
  “使君欲如何平定?”廖淳皱眉道。
  “能不死人最好。”叶昭看向廖淳,明白他的担忧,微笑道:“自现在起,只要不再继续与官府作对,本官不会再追究任何人,春耕已至尾声,梁国生计需要回复,让他们各自返回原籍,好生过日子,但若有冥顽不灵者……也休怪本官无情。”
  “喏!”廖淳闻言,神色微微松懈下来,朝着叶昭拱手道。
  “这几日,本官会驻扎在蒙县几日,我军离开蒙县之日,本官希望你能将事情办完。”叶昭拍了拍廖淳的肩膀道。
  “喏!”
  看着叶昭离去的背影,杜远凑上来低声道:“元俭,你我如今得脱自由,城中又有我太平教大量人手,此时若元俭登高一呼,从者必众!”
  廖淳扭头看了杜远一眼,摇了摇头道:“大势已去,人心已散,不可强求。”
  有些话,廖淳没有说,以叶昭的为人,既然放心将这种事交给自己,若说他一点防备都没有,廖淳可不相信。
  “走吧!”
  杜远眼中闪过一抹失望之色,默默地跟在廖淳身后,只是神色中,总有几分不甘。
  接下来的几日,蒙县日趋稳定,叶昭将投降的黄巾军打散,若是梁国的,遣送回乡,若是其他地方的,则留下来以工赎罪,帮忙恢复建设。
  三日后,蒙县县衙。
  邱迟行色匆匆的走进来,看到正在擦拭宝剑的叶昭,躬身道:“主公,有冀州使者求见。”
  “冀州使者?”叶昭听得微微一怔:“莫不是王芬刺史来人?”
  “正是。”邱迟点头道。
  “可知来人是谁?”叶昭有些不解,他跟王芬虽然有来往,交情也算可以,但如今兵荒马乱,各地都在忙于对付黄巾,这个时候,王芬派人来干什么?
  “南阳名士,许攸。”
第七十七章
许攸
  南阳名士,许攸?
  叶昭闻言,眉头一挑,这个名字,只要是对三国有些印象的人,都不会陌生,虽然他在演义之中出现的并不多,但起到的作用却是几乎左右了整个时代的局势,官渡之战,纵然是曹操雄才大略,但面对当时的袁绍,实际上还是打的相当吃力的,但正是因为许攸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官渡之战的局势。
  若无此人,袁绍就算最终难逃败北,也不会败的那般惨。
  而除此之外,许攸虽然有些性格缺陷,但也的确算得上是三国时期,一名一流谋士,只是让叶昭不解的是,自己与此人从未有过交集,而许攸的出身也比自己高,人家是南阳名士,名门之后,家世也高出叶家好几个档次,但若真说话语权,可比自己这个代理国相有用多了。
  王芬就算有什么事要跟自己说,随便派个心腹过来便是,怎会将许攸这等重量级人物派到自己这儿来?不对,王芬能不能派的动许攸都不一定。
  心中虽有疑虑,但叶昭也不好失礼,连忙起身道:“既是名士,我当亲自相迎!”
  不管许攸在历史上评价如何,人家现在是名士,以叶昭如今的家世和声望,还不够资格在这种名士面前摆谱,当然,亲自相迎在名士眼中是你该做的,一个国相还是代理的,可起不到什么让人心生感动的化学反应。
  “久闻南阳子远先生大名,今日一见,真乃大幸!”叶昭看着眼前留着一绺山羊胡,气质儒雅,相貌俊朗的青年,微笑着拱手道。
  “不敢,叶府君年少有为,这太平教乱起不过一月,便荡平梁国叛乱,这般本事,实令攸惭愧。”许攸微笑着被叶昭让进了县衙,两人在客厅之中分主次坐下。
  “子远先生此番可是从冀州而来?”花花轿子人人抬,许攸也没一上来就表现出一副名士高傲的嘴脸,叶昭自然也乐的结交一位人才。
  “攸是自洛阳而来,受文祖兄之拖,前来中原之地找寻几位名士,路过梁国,听闻使君事迹,加上此前与文祖书信之中,文祖兄也曾多次提过府君年少有为,心中好奇,是以投帖来见,孟浪之处,还望府君莫怪。”许攸跪坐在席子上,端详叶昭片刻后微笑道:“如今看来,那文祖兄还是小觑了府君呐,府君不但能带兵杀敌,更是治理有方,这一月之间,梁国不但贼军尽去,更在府君治理下恢复民生,这等手段,何止是年少有为?”
  “先生言过了。”叶昭客气地笑道,也没将这话当真,官场上捧人的那一套,他现在是麻木了:“昭不过适逢其会,若非那黄巾军自乱阵脚,怕是至今仍被困在睢阳不得出。”
  “攸痴长府君几岁,若府君不弃,以表字相称如何?”许攸摸着骸下胡须,微笑着看向叶昭道。
  许攸成名早,加上年纪本就大过叶昭近十岁,这般说法,也无可厚非。
  “子远先生可是有什么事情需要在下效劳?”叶昭疑惑的看着许攸,不说历史记载,单说在这个时代,许攸之名就不低,在叶昭所知的资料中,这许攸恃才傲物,在洛阳便经常顶撞上级,好几次被免官,该是个高傲之人才对,但此刻看来,完全不像,反而一个劲儿的捧自己。
  两人不过初次见面,而且身份地位上,也该是叶昭捧许攸才对,如今却翻转过来,叶昭可不觉得自己有那么大的人格魅力,事出反常必有妖,这许攸怕是有事相求呐。
  许攸微笑着看向叶昭,点头道:“使君果然聪慧,实不相瞒,攸此番来寻使君,除了心慕使君之名外,确有一事相求,只是有些难以启齿,只是关乎挚友仕途,便不得不厚颜相求了。”
  难以启齿,挚友仕途?
  叶昭看着许攸,心中一动,却是知道了许攸来意,只是这事还真不好由他说出口来,当下故作不知道:“子远先生但说无妨,只要叶某能够做到,绝不推辞。”
  “使君可还记得前任梁国相周旌否?”许攸微笑道:“此人与攸还有文祖兄皆为挚友。”
  “自然记得,昭初任睢阳令,跟脚未稳,全赖周相周全,这份恩情,叶昭毕生难忘。”叶昭笑道,只字不提周旌弃城而逃以及可能与太平教有过牵扯之事。
  许攸眯眼看向叶昭,捋须点头道:“都说使君聪慧,今日一见,攸才知晓,他日仕途必然坦荡。”
  “子远先生谬赞,昭不过恪尽职守而已。”叶昭也笑道。
  许攸此来,本就是为了周旌之事,希望叶昭莫要揭发周旌,叶昭虽然没明说,但话到这个份儿上,也没必要再提出来了,原本到这里,也就没什么事了,不过许攸此刻倒是对叶昭生出了不少好感,这般有才华却并不恃才傲物,也不迂腐之辈,当真少见,许攸原本准备说完周旌之事便离开,此刻却多了几分结交之意,是以也没急着走,而是与叶昭讨论起时势。
  从眼下的黄巾起义开始,到党禁,虽说是畅所欲言,但两人交情不深,很多问题都是浅尝辄止,未曾深入,许攸见识广博,学问也不差,叶昭经历诡谲,思想也不局限于当下,不少观点也令许攸目光一亮,一时间,倒是有些相见恨晚之意,一直聊了两个时辰,许攸才惊觉时间流逝,连忙起身告辞。
  叶昭一路将许攸送出城外,看着许攸离开的方向,微微皱眉,许攸话语中,隐含着不少对当今时政的不满,这个叶昭倒是并不意外,皇权与世家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并未随着黄巾之乱的爆发而缓和,许攸自然是站在世家一边,叶昭可以理解,但他总觉得许攸言语中,隐含着一些东西,至于是什么,叶昭一时间想不出来,他跟许攸不过初识,许攸不可能跟他掏心掏肺,叶昭也是如此。
  摇了摇头,叶昭将这事情抛之脑后,返回了县衙,如今梁国已经日趋安稳,自己也该考虑一下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了。
  次日,叶昭正在书房中看书,却见邱迟敲门进来,躬身道:“主公,有消息了。”
  “什么消息?”叶昭放下书笺,看向邱迟道。
  “陛下最近解除了党禁,大赦党人。”邱迟躬身道。
  “原来在这里。”叶昭闻言不禁点头道:“那皇甫嵩呢?”
  这是皇甫嵩在逼朝廷呢,不过既然天子已经解了党禁,皇甫嵩这边也该有所行动了吧。
  “并未有所动作,从洛阳传来的消息,似乎是军饷不够,将士不愿意出战。”邱迟躬身道。
  “呵,得寸进尺呢!”叶昭闻言,目光一亮:“该是我等出兵,为朝廷解忧,为陛下尽忠之时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3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