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胄(精校)第4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1/415

  “逾期按罪论处?”
  “老头子,上面写的啥?”
  “老婆子,咱们是汉人,还是契丹人啊?”
  “汉人!死老头子,你找死呢啊!你忘了,你不是说过吗,你爷爷的爷爷当年就是从山东地面上搬来这里的吗?”
  “那你呢?”
  老头子有些不放心的问,老太太张了张嘴,最后不确定的说道:“我娘家姓王,既然是汉姓,应该也是汉人吧?”
  “那就好……那就好!”
  不少都是这样自我安慰着,试图给自己找一个安全的借口。他们不知道汉王让契丹人都到官府在各条大街上设立的报备点报备是什么意思,因为有传言说汉王要屠杀掉幽州所有的契丹人,所以整座幽州城里都弥漫着紧张的空气,人心惶惶。每个人看到告示之后都开始往前顺自己的族谱,看看自己到底是汉人还是契丹人。只是,几百年的融合,哪里还能分得清谁是汉人谁是契丹人。
  “告示上说,是为了登记一下幽州的百姓数量……凡是去报备的,每人给二斤精米。”
  有个人指着最后一行字惊讶的说道。
  “别听官府胡说!要是只为了看看有多少百姓,为什么偏偏让契丹人去衙门登记?”
  “也对啊。”
  “到底去不去啊,当家的,你倒是拿个主意啊。”
  “我能拿什么主意?!唉……去吧,大不了一死,我听说汉军不杀妇孺老人,孩儿他娘,你替我好好孝敬咱爹咱娘啊。”
  有人壮着胆子到了报备的地方,他们看到摆放在大街石亭里的桌案上放着厚厚的空白纸册,石亭外面站着七八个魁梧的汉军士兵,手按着横刀,看起来很是凶狠。倒是桌案后面坐着的文官服饰的大人看起来很随和,他一边哈着热气暖开几乎被冻上的笔墨,一边对百姓们招手示意。
  “是文大人!”
  “真的是文大人,文大人可是咱幽州难得的好官啊。”
  那个和和气气的文大人站起来对百姓们拱了拱手说道:“大家既然来了,就来登记一下姓名住址。大家放心,汉王命我在此登记人数,只是看看你们是否有这个胆量来领精米。告示上说的清楚,凡是登记之人,每人二斤精米,绝不拖欠。”
  这文大人在幽州颇有爱民之名,认识他的百姓上前询问,文大人笑着解答百姓们的疑惑,原来是汉王在幽州南面准备开出几十万亩的屯田,但大战之后城外村庄里的百姓大多逃难走了,田地荒着没人打理。汉王登记契丹人的目的,是要让他们到屯田里种田养地。幽州已经不再是辽国的领地,不再是大辽五京之一,契丹人不必劳作由官府每年分发一定数量的粮食,布匹这样的福利被汉王取消,契丹人要想活着,就要去劳作。
  另外,汉王要将南院大王府夷平,在原址上重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凡是会木匠,铁匠之类的契丹人可以到另一个地方去报备,在宫殿没开工之前可以先去修缮城池,每个人每日三顿饱饭,还给五个大钱。
  另外,如果表现好的契丹人,可以入汉人籍,那样就能从城外领到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每年往官府交的赋税也比契丹人要低上不少。
  无论如何,对于契丹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第一批来报备的契丹百姓都领到了二斤精米,汉王并不打算将契丹人赶尽杀绝的消息风吹一样吹遍了幽州的大街小巷。对于没有了特权的契丹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的不能再好的事了,汉王让他们去屯田,去做工,给了他们一条活路。
  同时,百姓们可以到府衙去揭发检举幽州原来的官员,凡是揭发确认之后,每个人还有一贯大钱的赏金。这样一来,那些乔装隐藏起来的契丹官员们再想躲藏就难了,这些人中有的在幽州身居要职,有的则是欺男霸女危害一方的富户,一经查证之后财产悉数充公,犯人视所犯罪行论处,轻者发配至屯田劳作,重者一律砍头。
  只十来天,城里的百姓们恐慌之心已经渐渐的安生下来。汉王又派人贴出告示,再延长报备期限十日,凡是没有到官府报备的契丹人速去报备。
  大批的契丹人举家离开幽州城,在幽州南面汉王划定的屯田之地去开荒。刚刚出了正月,土地还冻着,虽然种不了地,但他们可以赶早找个好的地方安家。运气好了,还能在那些空了的村子里抢先寻到一处还算完好的民宅住下来。
  上万名工匠和青壮劳力自发到了幽州校场集结,在专人带领下分派到城墙上修缮大战造成的破坏。待皇宫的图纸设计出来之后,他们就会去建造宫城。
  在告示贴出去的第二天,幽州府衙里也来了一群战战兢兢的人。这些人都是当初在幽州为官之人,又或是城中的契丹贵族。他们到底还是不敢不来,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家族在幽州都是人尽皆知的,他们知道自己躲不过去。自己来说不定还会被宽大处理,若是被那些他们眼中的刁民揭发出来,那罪行可就大了。
  他们战战兢兢的站在大堂下面候着汉王驾临,可是从太阳初升一直等到日上三竿也没看到汉王的影子。
  为了在被汉王接见的时候不出丑,每个人早晨都没吃东西。到了午后,他们一个个已经都是饥肠辘辘饿的不行。可即便再饿,再乏,他们也不敢随便坐下来休息,还得尽力站得直一些。胆子大的人在心里咒骂着汉王的架子大,表面上还得装出谦卑来。胆子小的干脆强迫自己老僧入定一样,什么都不去想。
  等到了下午太阳已经偏西,眼看着就要落山的时候,这些平日里娇生惯养的老爷们已经饿得头昏眼花摇摇欲坠。
  有人壮着胆子去问站在大堂门口的汉军士兵,汉王什么时候来见他们。汉军士兵很客气的告诉他们,汉王日理万机应该在忙军国大事,诸位还是再等一会儿,汉王忙完了自然会来见他们的。
  有人骨子里的傲性狂性上来,一言不发就要往外走。被汉军士兵拦在门口,士兵们也不劝说什么,冷森森的横刀抽出来,就算再狂傲的人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当赌注。
  到了日落之后,或许是汉王他老人家想起还有一群幽州的显贵们在等他,虽然汉王没抽出时间来见,但好歹派人给那些快饿晕了的显贵送来一些食物,虽然并不是什么珍馐佳肴,也不是什么精致的点心,只是每人一小碗白米粥,但每个人都喝得吸溜吸溜作响,恨不得将碗也要舔上第三遍。
  “还有没有?”
  有人试探着问。
  送饭的黑衣官员笑着说:“本来按照我家王爷的意思,诸位每人一碗也就差不多了。不过看样子,诸位似乎很喜欢这白玉粥的滋味,若是你们还没吃够,倒是可以再来一些,只是我家王爷也是为诸位好,这白玉粥虽然香甜,对诸位的身子骨倒是没有什么益处。你们自己想好了,还要喝的,自己来和我说。”
  “我要喝,我要喝,再来一碗……再来三碗!”
  呼喊的人看了看手里勉强能喂饱一只猫的小碗,心说一碗怎么可能够?
  很快,在他们的强烈请求下,汉军士兵抬着一大锅熬得香气缭绕的白米粥放在院子里。饥肠辘辘的人们冲过去自己舀粥来喝,一锅粥被几十个人抢了个精光。
  这时,一个穿着黑色长袍,胸口上绣着一团红色火焰的官员缓步走进院子里,此人相貌颇为英俊,身材瘦削,脸色看起来有一点病态的白皙,眼神却亮的吓人。
  “诸位,抱歉,本官来迟了。”
  有黑衣官员对那些显贵介绍道:“这位是我们大汉监察院的指挥使,赵大人。”
  众人连忙施礼。
  赵大笑了笑道:“欢迎诸位能来参加这次拍卖。”
  “拍卖?”
  “什么拍卖?”
  赵大皱了皱眉头,脸色微变:“怎么,你们想耍赖吗?”
  之前介绍他的那名黑衣官员再次站出来,一本正经的说道:“不是告诉过你们吗,白玉粥造价金贵,乃是不可多得的天财地宝,每碗十万贯,王爷宽宏,赏你们没人一碗来吃。后面吃的,你们就要自己掏钱来购买了。”
  他笑了笑:“你们都还记得自己吃了几碗吗?”
  
  第六百零二章
二锅头
  
  这不是在坑……人么。
  没人告诉喝粥是要钱的啊,也没人说这粥就第一碗免费啊,更没人说过,这个什么什么白玉粥要十万贯一碗!
  十万贯,就算战乱时期钱贱米贵,也能买下差不多五万石大米了。四钧为一石,每钧三十斤,一石一百二十斤白米,十石一千二百斤,一百石一万两千斤,一千石十二万斤……十万贯,能买来多少白米?
  就他们手里那个小碗,喂猫一碗都不见得能喂饱,更何况是饿了一整天的大活人?就算这些显贵老爷们山珍海味的吃的多了,反而饭量很小,但这样拳头大的小碗每个人喝个四碗五碗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别说那一锅白米粥几十个人来分,就算再来一锅他们也照样一扫而光。当然,前提条件是,这粥不要钱。
  只是现在看起来,好像不给钱不行。
  那个阴沉着脸的赵大人,眼神跟毒蛇一样,被他的眼神扫上一眼真的就跟被毒蛇咬了一口似的。那带着毒液的眼神,摧毁了每一个想要抗争的人心中并不旺盛的斗志。这几十个人都是幽州城里最有钱的人,他们的资产加在一起,如果幽州城可以卖的话,他们能买下整座城池。幽州城里所有的商铺,几乎都是他们的私产。他们这些人或者是大商人,或者是契丹显贵,家里都算得上富足。
  有的人偷偷算了算,自己因为身子骨弱没挤进去,所以只抢了一碗粥喝,十万贯钱虽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但比起那些挤在自己前面的家伙来说显然要少了很多呢。他可是清清楚楚的看见了,那个最胖的家伙,就是原来幽州南面宫大王耶律极的大舅子,他可是仗着块头大抢了最少五碗粥喝!
  耶律极的大舅子叫斥力台,汉名叫李秀。
  这汉名是他自己取的,据说是因为很崇拜汉光武帝,所以也取了一个秀字。至于为什么是姓李,原因很简单,他让人将百家姓写在纸上,然后闭着眼睛用毛笔点了一下。因为李姓是大唐的国姓,所以就这么定了下来。
  李秀这个人其实很会做人,耶律极倒台之后他并没有跟着一块倒霉。先是往上京皇宫里,给萧皇后送去了一对四尺高的珊瑚树,一对无暇白璧,一只黄金铸造的足有五尺来高的仙鹤。然后又派人给辽国大于越耶律莫哥送去二十万贯钱财,买了一个平安。等耶律楚材到了幽州之后,他又以赞助修缮王府为名,捐献了二十万贯钱财,还有一百对男女仆从。耶律楚材虽然治军严整,却也不是有钱不拿的人。所以对李秀倒也颇为照顾,还让他在幽州任着一个从三品光禄大夫的虚职。
  李秀有钱,很有钱。从辽东贩卖到中原的药材,从草原卖进关内的皮子,玉石基本上都被他垄断着。幽州城里的粮店也都是他的,当初耶律极南下攻打沧州,他捐了两万石粮食,由此可见此人之富有可谓幽州第一。
  他在幽州城内的府邸,规模仅次于南院大王府。虽然耶律楚材到了幽州之后,很会做人的李秀立刻搬出了自己的宅子,以贺寿为名送给了耶律楚材,但在他名下的房产最少还有十几处。
  幽州城里最大的青楼,被人称之为销金窟的清风晓月楼也是他的产业。光这一处,每年带给他的收入何止万金。
  可即便如此,五十万贯,这样一笔巨大的开销也让他肉疼的厉害,他这样善于投机的人,其实早就备好了送给汉王的巨礼,可是以这个方式献出去显然让他有些凄苦,一点好处都没得到,五十万贯钱财也不见得能买来一个好前程。
  可又有什么办法?
  就当买个平安吧。
  李秀苦恼的想着。
  他家大业大,当初耶律极逃走的时候不是没叫他一起走,可他舍不得自己的产业。所以他宁愿花出去那么多钱财也不愿意离开幽州,耶律楚材到了幽州之后,他变着法子献出去的金银财宝就不止三十万贯之巨,幸好钱财虽然花出去了,但也将耶律极在幽州时候给他的特权都保留了下来。按照他的敛财速度,花出去的钱用个五年八年也就赚回来了。他不害怕战争,战争打的越持久,他赚的钱就越多。辽东的药材,江南的粮食,这些都是战争期间的紧俏东西,他靠着打通的渠道能从南方运来大批的糙米,却能卖出去三倍于精米的价格,利润之大可谓日进斗金。
  再说清风晓月楼,他从大江南北,塞北辽东,西域波斯各地搜罗美女佳人。酒食之精美,女子之娇媚当为幽州甚至大辽青楼之最。包下一个异域美女一夜,就要白银三百两,若是花魁女子,还要翻上去十倍的价格。而且清风晓月楼只收白银,不收铜钱,每个月的进项都是一笔庞大的数字。甚至,就连幽州被汉军围困的这段日子里,清风晓月楼也不是没有生意做。
  不知道还要多少钱,才能将自己的产业保住。
  李秀心疼的想着。
  他一直把自己看做一个商人,第二位才是契丹显贵。前者的身份虽然卑贱但可以给他带来巨大的财富,而后者的身份能给他提供便利。当然,当契丹人战败之后,第二个身份就显得有些危险了。无论如何,从三品光禄大夫怎么说也是高官显贵,汉军不可能放过他。
  这五十万贯是必须要出的,谁叫自己嘴贱?
  李秀之所以能成为大辽国最成功的商人,他的特殊身份算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他能敏锐的抓住商机。
  所以,在肉疼的同时,他敏锐的捕捉到了什么。
  汉王才进幽州,为什么这么急着敛财?
  汉军不打算在幽州长久的待下去?汉王并不打算长期占据幽州?
  李秀被自己的推测吓了一跳,随即他推翻了这个想法。如今契丹人势微,汉人势强,幽州是北方重镇,军师要塞,向西北可攻打大辽上京临潢府,向东北则可直取辽东诸郡。只要占据幽州,就相当于一把掐断了大辽上京和东京之间的联系,就好像扼住了大辽的喉咙一样。这么重要的地方,汉王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怎么可能放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1/4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