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胄(精校)第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415

  这话把刚舒服两天的熏儿吓了一跳,她一脸紧张的拉着卢玉珠的手说道:“小姐,你又想怎么样啊?好不容易快要到玉州了,也能马上见到你的心上人了,怎么又想离开?咱们跟着三江候的队伍,一路稳稳当当的到了玉州多好。自己走?难道小姐吃的苦还不够多吗?”
  卢玉珠黯然道:“熏儿,你想过没有,万一……万一他不喜欢我,要赶我走怎么办?”
  熏儿一愣,随即恍然。她年纪更小,想问题简单,于是答道:“那咱们就回太原府呗,他要是真那么无情,这样的男人不要也罢。小姐就没有必要再为他牵肠挂肚,忘了他便是。回到太原好好过咱们的日子,再也不理会他了。”
  卢玉珠叹道:“你倒是想的简单,这次咱们偷偷跑出来,爹爹一定气坏了。回去……回去还不打断了我的腿?他老人家最重礼节操守,我这次……这次算是把爹爹的脸丢尽了。”
  说到这里,卢玉珠心中难过,忍不住哭了起来。熏儿见她哭了,顿时慌了手脚,连忙安慰她,只是说着说着,熏儿也跟着哭了起来。
  握着卢玉珠冰凉的小手,熏儿一边哭一边说道:“小姐,不是熏儿多嘴。就为了那个忠亲王刘凌咱们偷跑出来,老爷定然是很生气很生气的。咱们一路上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都是为了去找他。若是他真的无情,怎么对得起小姐的一片痴心?”
  熏儿说道:“小姐,你看看这一路过来。你好端端一个花儿一般水嫩的人,现在已经憔悴成了什么样子。真要是应了你的话,那忠亲王赶咱们回太原府。咱们只当是做了一场噩梦吧,回去咱们就好好生活,再也不痴心妄想了。”
  卢玉珠被她说的更是伤心,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她越哭越觉得委屈,越哭越是伤心,最后泣不成声,伏倒在熏儿怀里不住的抽动着身子。
  熏儿跟着流泪道:“小姐,只是,咱们千辛万苦的来了,你要是不见到他,不探明了他的心意,就这么回去了,你安心吗?”
  卢玉珠坐起来擦了擦眼泪:“熏儿,你说的对,咱们这般辛苦的来了,不看到他实在是冤枉。只是……只是我心里着实的害怕,又不敢去见他了。”
  她一把握紧熏儿的手说道:“熏儿,我求求你,咱们找机会下车偷偷溜走,到玉州只远远的看他一眼。只要看到他无恙,我心里也就安心了。看到他,咱们就回太原府。我也就安了心,以后再也不想他了吧!”
  熏儿急切道:“小姐你别这么说,你又怎么知道忠亲王对小姐没有爱慕之心呢?小姐生的花容月貌,别说男人,就是女人见了都会心动,怎么这么没了自信?以熏儿看来,咱们还是要找他问个明白的好。”
  卢玉珠凄然道:“问个明白?你叫我如何开口?说我对他爱慕已久,这次就是特意追随他来的?这样一来,岂不是更被他看轻了?我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如此厚颜无耻的跑出来寻男人,他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会看不起我的。”
  “与其这样,还不如远远的看他一眼,我便从此绝了心中的念想,回家去好好侍奉爹爹,此生再也不嫁他人。大不了削发为尼,自此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熏儿吓的脸色煞白:“小姐,你千万不要这么想好不好?你要是真的出家为尼了,老爷怎么办?熏儿怎么办啊?求求你了小姐,千万不要这么想。”
  卢玉珠道:“熏儿,我求求你,陪我去好不好?咱们只远远的看他一眼,不让他看到咱们。好不好?”
  熏儿被她的样子感染,哪里忍心拒绝。
  两个人商议了一下,先是跟外面的军卒谎称饿了,要了不少的干粮来。然后借口要去方便,两个人手拉着手跑进林子里藏了起来。她俩年纪幼小,做事情全凭一时的决断,想到哪里就是哪里,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赶车的军卒等了好久都不见她俩回来,心中急迫,找了过去才发现,偌大的林子里哪里还有两个人的影子。军卒吓坏了,慌忙禀报了三江候程义厚。老侯爷也是吓的够呛,深怕两个人是被林子里的什么猛兽害了。
  派出了不少人寻找,别说是人,就连痕迹都不曾找到。没有血迹,可以断定不是遇到了大虫之类的猛兽。也看不到脚印,两个人就如同凭空消失了一般。
  程义厚有军务在身不好久留,跟着找了一个时辰也没有找到两个人的踪迹,于是留下了一百士兵仔细的搜寻,自己带着大军继续赶赴玉州。等程义厚离开了,那些留下来的人马也朝远处搜去。卢玉珠和熏儿两个人从一棵大树上爬了下来,认准了玉州的方向,急急忙忙的跑了。
  三江候程义厚急的没有办法,无奈只得上路。此时离着玉州已经遥遥在望,只在用不了半日就会到达。谁想到这两个人竟然会跑了,这让程义厚又是气恼又是担心。
  又走了二十里,前方十余骑人马迎面而来,见了大军到来,便迎上来说要面见三江候。等见了面,程义厚才知道原来是刘凌派来的侍卫。这些侍卫将刘凌的亲笔信交给程义厚,他看了之后明白了事情真相,心里更是担忧。
  听程义厚说半路丢了卢玉珠主仆二人,刘凌的侍卫也是心急无比。刘凌有严令给他们,务必要找到卢玉珠二人。他们不敢耽搁,跟程义厚告辞之后一路向北寻找而去。程义厚派人引领他们到了卢玉珠失踪的地方,十几个侍卫随即仔细的查看起来。
  再说刘凌这边,他派出了侍卫之后努力让自己安下心来,提笔写了一份奏折。将玉州之战的前后经过再次详细描述了一遍,然后告诉孝帝安心,自己一定竭尽全力将后周大军击败,收回坛州。
  其实在三天前,玉州大胜的当日刘凌便派人将战报用八百里加快送回太原,算算日子,信使若是一路疾驰,不眠不休的赶路此时应该差不多已经到了太原了。只是既然小六子来了,刘凌就有必要再写一份交给小六子带回去,一来是让孝帝安心,二来是让小六子好交差。
  其实刘凌预料的差不多,玉州大捷,这样振奋人心的胜利消息必然是要尽快送回太原府的。几个信使每人带了两匹骏马,昼夜不休,在第三天的下午,也就是小六子到玉州后两个时辰之后,信使用了三天三夜,三个人跑死了三匹骏马,终于带着一身的疲倦冲到了太原城门前。
  离着很远,为首的信使嘶哑着嗓子高呼:“玉州大捷!忠亲王率军斩敌五万,已经解了玉州之围!”
  三个人一边纵马狂奔,一边声嘶力竭的大喊,到了城门下再也坚持不住,齐齐的摔落了下来。守门的将军不敢耽搁,派人抬着报捷的信使一路飞奔就进了皇城。沿路他们不断高呼玉州大捷,整个太原府都沸腾了起来!
  孝帝躺在床上,正在听卢森奏报关于这次南征的后备事宜。
  卢森道:“陛下,这次忠亲王南征,自都城与建雄军总计调兵六万,所需物资甚巨。各部已经全力运作起来,争取不让前方的将士们饿肚子。这些日子募捐所得的金银,粮食,已经尽数装车,明日一早就会启程发往南方。”
  孝帝点了点头说道:“忠亲王带着将士们在前线拼死抗敌,无论如何也不能亏待了将士们。就是朕吃不饱,也断然不能让前方的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这样,宫里面的开支从即日起再缩减一半,节省下来的钱粮都送到前线去。”
  卢森动容道:“陛下,不可啊。如今宫里面的开支已经不能再减了,如今包括陛下皇后在内,宫里面的人每日只有两餐,而且只是白粥咸菜,若是在减下去,让臣子们心里如何能放心的下?陛下放心,如今国库里还存着原本要交给辽国的岁贡,足够支撑战局开销。求陛下收回成命,宫里面的开支无论如何不能再减了。”
  孝帝想了想道:“也罢,朕苦一些倒是不妨,只是辛苦了皇后,自从跟着朕以来,一日不曾安稳过。”
  卢森见孝帝不再坚持,心中稍安道:“陛下放心,以忠亲王之才,平定南方指日可待,老臣想着,过不了多久就会有捷报传来。”
  正说着,外面小太监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一进门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激动的话都说不利索了:“启……启禀陛下……南方……”
  孝帝猛的坐直身子,卢森噌的一下站了起来,紧走几步问道:“南方怎么了?!”
  那小太监一抬头,一脸激动的喊道:“南方……大捷!”
  
  第九十三章
分营
  
  就在程义厚领着不到四万大军到达玉州的时候,此时从北方建雄军抽调的三营兵马也正在日夜兼程的赶来。刘凌给建雄军下的严令是在他到达应州五日后,若是建雄军还没有到各营将军就军法从事。
  在程义厚带着几十个将领进大营参见刘凌的时候,建雄军的三个营士兵已经开过了应州,再有不到一日就能抵达玉州了。先行报信的斥候,只比程义厚慢了两个时辰就进入了玉州大营里。
  眼见着各路人马即将到齐,刘凌心里的底气也足了一些。
  这次程义厚率领三万六千人马,之后建雄军赶来的话有三万人马,刘凌现在手里有抚远军四万四千人,加在一起的也足有十一万大军了。虽然比后周的十五万人马少了四万,但是已经勉强可以在数量上相抗衡了。
  到了晚上,建雄军三万大军开到,在玉州城外十里处安营扎寨。建雄军三营的首领,还有赵二,花三郎两个人一起到刘凌的中军大帐。
  如今有十一营兵马到齐,各路军马番号十分的混乱,刘凌为了便于指挥,跟手下将领商议了一下,重新整合了一下人马。
  十一万大军,以前的部队番号全部舍弃,统称为平南军。
  部队整合为十一营,不包括刘凌的一千黑麒麟军亲卫。
  平南军第一营,为前锋营,兵马一万。指挥使忠义候王半斤。
  平南军第二营,为骁骑营,兵马一万,指挥使为原抚远军将军杜义。
  平南军第三营,为锐键营,兵马一万,指挥使为禁军统领昭先。
  平南军第四营,为猛虎营,兵马一万,指挥使为禁军副统领孙胜。
  平南军第五营,为神锋营,兵马一万,指挥使为原京畿大营统领陈远山。
  平南军第六营,为振威营,兵马一万,指挥使为将军花翎。
  平南军第七营,为纵横营,兵马一万,指挥使为将军赵二。
  平南军第八营,为飞鹰营,兵马一万,指挥使为原抚远军将军茂元。
  平南军第九营,为雄狮营,兵马一万,指挥使为三江候程义厚。
  平南军第十营,为通武营,兵马一万,指挥使为虎亭侯刘茂。
  平南军第十一营,为汉雄营,兵马一万,指挥使为原建雄军将军罗三水。
  另外刘凌还破格提拔了几个年轻的将领,其中原来抚远军将军杜义麾下的小将杨业,被刘凌调到黑麒麟军任职,参谋军事。原抚远军千夫长冯伏波,也调到了自己身边,虽然没有提升官职,也可参谋军事。
  十一万大军在玉州扎营,各营按刘凌的规划安营寨扎。玉州的城防几乎被完全破坏,刘凌调集人马修缮城池。限令在十天的时间内,必须在玉州外围加建了一座瓮城。三十架抛石车,就要安置在瓮城的城头上。而且刘凌令人砍伐树木,加紧时间再制造几十架出来。
  这抛石车之所以能快速的抵达战场,对周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刘凌的设计和原来的抛石车有些不同,那就是这些抛石车,是可以拆装的。抛石车的地盘,被刘凌设计成了一种大平板马车式的构造,上面大臂的部分拆开之后装车运输,速度提升了很多。
  另外,刘凌派人寻找工匠,连夜制造一种守城的利器,连珠火箭。这种东西以火药为引,可以连发数百支箭矢,杀伤力惊人。一旦装备城墙之上,对于攻城的一方必然造成巨大的伤害。虽然体积庞大,但是用马车装载的话运输也不是太大的难题。即便是用在两军交锋的战场上,必然也会成为扭转战局的大杀器。
  周军整合,没有再发动攻势,这对于汉军来说也是难得的喘息时间,刘凌命令城里的铁匠,加开炉火,昼夜不停的打造箭矢。大战在即,羽箭的使用数量庞大的惊人。虽然这次汉军南下,兵部库存的器械几乎被搬空了,但还是远远不足。
  同时,应州,霄州两地也在不停的赶制箭头,从太原府发来的第一批后备物资也已经在半路上了。就目前来看,事态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北汉倾全力打这场战争,虽然捉襟见肘却还没有到举步维艰的地步。十一万大军集结,所需物资巨大,朝廷里的官员们也忙碌起来,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明白,所以即便是再懒惰的人也不敢置身事外。
  从留在太原府的影卫送来的消息看,朝廷里的官员们现在还没有人玩忽职守。刑部尚书司马律的死还在追查当中,八门巡查司的人和太原府,刑部的人都在忙碌着,孝帝下了严旨,务必要将凶手缉拿归案。
  杀了司马律的彭斩却好似人间蒸发了一般,没有点消息。
  在收到影卫从太原送来的密信的同时,另一份影卫极其机密的信息也通过只有刘凌掌握的渠道送来。这份情报十分的重要,送线索的这一条线路更是重要非凡,所以,即便是刘凌手下亲信的那些将领都不知情。赵大在暗处坐镇指挥,数百名影卫隐藏在暗处搜索着关于周军的一切消息。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汉军并不是十分的处于劣势。从边关的情报来看,周军并没有打算增兵的迹象。这对于汉军来说是一个十分利好的消息,以十一万人马对抗周军十五万人,只要指挥得当,军士用命,坚守玉州的话,与周军僵持下去再图良策,周军倒是也没有什么机会。
  而且若是决战的话,双方人马厮杀。十一万对十五万,就算周军取胜也必然损失极大,还能剩下多少人马很难预料。这一场战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周世宗柴荣的一场立威之战,稳定帝位的目的占很大一部分。
  所以,不管是刘凌还是柴荣,都必须争取下一场战争的胜利。柴荣必须挽回玉州之败的颓势,一鼓作气,打败刘凌的平南军,就算不能吞并北汉对于帝位来说也起到了巩固的作用。而刘凌则是不能败,败则必亡。
  手下将领都在大帐之中,刘凌端着在帅位上,扫视了众人一眼。在他的身后,头戴六品官帽,穿着白色锦袍的聂氏兄弟站在那里,依然是黑巾遮面。按照品级,将领们依次分两边落座。
  紧挨着刘凌的坐着的,依次是忠义候王半斤,虎亭侯刘茂,三江候程义厚,在下面依次是各营指挥使。在最下面,列席的是原本不够资历参加这次会议的都虞候杨业,千夫长冯伏波,还有被刘凌带来跟着吃了不少苦,看见杀人场面吐的稀里哗啦的刑部侍郎裴浩。
  理论上刑部侍郎裴浩这个人虽然官居三品,也算得上是朝廷大员。只是跟大帐中这群军老爷们比起来就相差不少了。五代时期天下混乱,重武轻文,武将的官职品级比之于文官来说要高不少。
  一个千夫长,就是从四品的级别。偏将就是三品。这大帐里略微比裴浩级别低一点的就是千夫长冯伏波,还有都虞候杨业。裴浩是正三品,理论上各营的指挥使都是正二品,所以杜义麾下的都虞候只比裴浩低一点点,是从三品。屋子里十一个指挥使,就是十一个正二品的朝廷大员。
  五代时期品级稍微显得有些混乱,若是到了明清时候,正二品的官员那可是相当的高等了。清朝的那些个封疆大吏,比如两广总督,两江总督之类的一方豪强,都是正二品的品级。除了直隶总督和皇帝加封之外,基本上封疆大吏都是二品。
  他们的权利就远比大帐里这些各营的指挥使要大的多了,手握一省甚至两省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说他们是土皇帝一点也不为过。
  而现在大帐中的这些指挥使,平日里最多维护一州的安危,虽然军权在握,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手遮天。除非做到像安恒这样的抚远军七营兵马指挥使,或者是建雄军九营兵马指挥使何坤,才算是真的独霸一方。
  相比于安恒来说,何坤这个人要聪明的多。刘凌派赵二花三郎到建雄军调兵,何坤不但没有设置一点的阻拦,并且亲自挑选精锐,配置器械,带足粮草,办的滴水不漏尽心尽力。他这样做十分的聪明,一来表示出对北汉的忠心,二来能给忠亲王刘凌留下很好的印象。一举两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4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