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胄(精校)第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15

  柳眉儿吐了吐粉红色的小舌头,调皮的笑了笑。想起昨晚偷偷在刘凌额头上亲吻了一下,这小妮子顿时又羞红了脸。她一边帮刘凌更衣一边说道:“王爷,这么早就有圣旨过来,奴婢想着一定是好事,大好事呢。”她帮刘凌穿戴整齐退后一步看了看,又上前将刘凌衣服上的些微褶皱用手抚平。
  “奴婢先恭喜王爷了。”
  柳眉儿轻笑着说道。
  刘凌爱昵的在她鼻子上轻轻一刮道:“去封一个一百两银子的红包,一会儿用得着。”
  吩咐完了之后刘凌举步走到客厅,在客厅门口两个小厮正在布置香案。八个穿着黄色官服的大内侍卫分左右站立在香案两侧,这八个人站在那里就好像钉在地上的八颗钉子一样一动不动。
  “哎呦,我的王爷,奴婢小六子给您行礼了。”
  刘凌听声音一看,一个穿着一身簇新八品宦官服侍的太监小跑着从客厅里迎了出来。这个太监年纪不大,也就在十七八岁左右。个子不高,很瘦,但是脸上白白净净看着很精神。刘凌认得,这个人正是皇帝刘卓新提拔起来的正太殿司职太监小六子。这个小六子原本在宫里不过是茶水房的一个低级小太监,因为和原来的内院总管太监郭汜有过节一直受欺负,这次郭汜死了之后,想不到他也时来运转了。
  原本刘凌就对这个小六子印象不错,这次见来宣旨的是他刘凌也是会心一笑。
  “原来是齐公公,辛苦了。”
  小六子本姓齐,太原本城人士,因为家贫自幼就净身入宫。
  “我的王爷啊,您这可是要折煞死奴婢了。”
  小六子恭恭敬敬的给刘凌磕头行礼,然后站起来弯着腰赔笑对刘凌说道。本来按照规矩,即便小六子的身份再低,但是他既然是今天宣读圣旨的钦差,在行使钦差职责的时候是不必对任何人行礼的。
  不过小六子既然能这么快就混到正太殿司职太监的位置,显然不是一个笨人。他自然是明白,皇帝都是刘凌捧上去的,自己这个一时半会儿的钦差在人家眼里或许真不如个臭屁,磕个头还是不会有错的。若是能巴结好了刘凌的话,内院总管太监这个还空着的职务落到自己头上还不轻而易举。
  小六子个刘凌寒暄了两句之后,随即说了声:“王爷,得罪了。”
  他深呼吸了口气,脸色随即变的肃穆。
  “皇九弟,大将军王刘凌接旨!”
  刘凌刚要撩袍跪倒,小六子赶紧伸手扶着他说道:“奴婢来之前皇上特意吩咐了,大将军王不必跪听接旨。”
  刘凌还是规规矩矩的跪下磕了一个头说道:“微臣谢主隆恩。”这才在小六子的搀扶下站了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九弟,大将军王刘凌,忠心为国,殚精竭虑,自十六岁起为国征战四方,百战百胜,扬我大汉国威。积军功理应加封,故晋为忠亲王,朝堂赐坐,不行跪拜之礼。”
  接下来洋洋洒洒数千字,都是溢美之词和封赏的奖励。刘凌左耳朵听了就从右耳朵又飞了出去,全当做是清风拂面。这些场面话来来回回都差不了多少,听多了也就腻歪了。好不容易小六子念完了,刘凌刚要谢恩小六子笑着说道:“王爷稍后,还有一份旨意。”
  刘凌双手将第一份圣旨接了,就见小六子从袖袍里取出第二份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忠亲王刘凌,自即日起兼领大将军一职。”
  这份圣旨不似之前那一份繁华锦绣,只是聊聊百余字,不过却意义非凡,这份圣旨的意思是将北汉国全部的军权都交到了刘凌的手里。这份信任,在当今皇帝刘卓眼里,也只有刘凌当得起。
  刘凌心中一震,自己起草请辞军务的奏折就在书房桌子上摆着。现在不但军职没有辞去,兵马大将军的职务又加在他的头上了。
  但刘凌也知道就算是拒绝,他二哥刘卓也断然不会同意的,现在北汉内忧外患自己一旦抗旨的话,朝局定然大乱。只能慢慢寻找合适的人才扶持起来,等朝局稳定之后再提退出朝堂之事。
  小六子见刘凌又要行礼,再次阻止他。
  “王爷别急着谢恩,还有一份皇上的口谕要给您。”
  刘凌一愣,随即再次躬身听旨。
  小六子笑眯眯的说道:“大将军莫怪,皇上口谕:老九!睡够了没有?如果睡够了的话就来帮朕,午时之前若是还没进宫的话,朕就要带着满朝文武明天随朕去你王府里早朝了。”
  刘凌怔住,不由得苦笑起来。
  
  第十章
卢氏玉珠
  
  嘉丰元年,北汉孝帝刘卓连下三道圣旨加封忠亲王刘凌为并肩王,刘凌三次婉拒。嘉丰元年九月,刘凌上书孝帝请辞大将军一职,孝帝御笔朱批两个字。
  不准。
  孝帝登基一个月后,刘凌上书整改朝政。奏折数万字,陈述利弊。孝帝朱批:准,一切依卿之所奏,自朕以下皆支持整改。
  这一日,早朝之上。
  孝帝刘卓端坐于龙椅之上,语气平和的问道:“诸位爱卿,忠亲王所提之整改朝局之策,还有谁有什么异议吗?但说无妨。”
  过了片刻,宰相卢森上前一步说道:“启禀陛下,老臣有一事不明。”
  刘卓道:“老丞相尽管道来,有什么不明之处让忠亲王当面为你解惑。”
  刘凌立于群臣左首位置,含笑说道:“不知宰相大人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卢森躬身道:“忠亲王,老臣得罪。对于忠亲王所提出的整改策略,老臣大部分都是深表赞同的。只是其中有一件不是十分的理解,就是关于建立军机处之事。”
  卢森道:“朝廷政务,由六部分摊。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这军机处却不知具体行使什么权利,又或是能为朝廷分担什么问题。如今六部健全,分摊国事,朝廷中再增添一个部门且置于六部之上,这个似乎有些让人费解。再说,增加一个部门就要再加取一批官吏,虽然如今我大汉国库还算充盈,不过平白增加一些俸禄开销还是有些浪费了。”
  卢森语气虽然平和,但是话里的意思却有些不敬。要知道以现在刘凌在北汉国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地位,有谁敢当面质问他提出的方案?满朝文武都不是傻子,自然看得出来这卢森对于孝帝登基时刘凌派兵围了他的宰相府还是耿耿于怀。
  不过话说回来,如今的朝堂之上也就他卢森倚老卖老敢对刘凌的提议指出疑问。
  刘凌笑道:“既然卢大人有此一问,那我就借着这个机会向皇上和诸位大人们详细解释一下军机处的作用。”
  刘凌清了清嗓子说道:“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陛下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陛下的直接掌握之下,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衙门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
  “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处的人选都是以原官兼职,陛下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陛下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陛下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因为连日来的操劳,刘凌的声音带着些沙哑但是却清晰的传进了每个人的耳朵。他的话一说完,大臣中比较聪慧之人就已经明白了这军机处的真正意义!
  设立军机处,其实是将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控制在皇帝的手里。
  刘凌不属于这个时代,他自然知道真正的皇权集中才是有利于北汉的发展。而军机处是在清朝才出现的部门,是君主集权制度发展到了巅峰的产物。上一世的时候刘凌博览群书,对于清代设立军机处带来的方便自然了解。
  而且清军机处还要实行严格的归档保密规定,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谓之“清档”。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清军机处还设有专门的档案房,有专职的保密人员管理这些档案,由此而使军机处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之好。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这样一来,不但军政大权就牢牢的掌握在了皇帝手里且军国机密大事很难泄露出去。而刘凌这样做,出发点无疑是想帮孝帝刘卓尽快稳定朝局,也为了他自己能早日退出朝堂所作出的努力。刘凌对他二哥刘卓十分的了解,刘卓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勤勉而公正,将来必能成为一代明君。
  听刘凌说完,卢森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质疑什么,似乎正在理解刘凌所说的话。朝堂上的一众文武都是默不作声,其中有些心思细腻之人已经品出了刘凌这个建议中的厉害之处,同时也嗅到了一股飞黄腾达的味道。
  若真如刘凌所说,虽然进入军机处没有实质性的职务,也没有什么俸禄可拿,但是一旦进入军机处的话,那就意味着成为皇帝真正的心腹之人。而且军机处的主事还有代皇帝主持一般事务的决策权,这对于为官者那将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
  代天子行使权力,这是一种多大的荣耀!
  刘凌见卢森沉默不语,于是将满朝文武扫视了一遍问道:“列为大人,还有谁对设立军机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礼部尚书曹志上前说道:“下官还有一事不明。”
  刘凌道:“请讲。”
  曹志道:“如忠亲王所说,进入军机处之人不论官职品轶只取才俊。那是不是说布衣也可进入军机处?而朝廷官员也要对布衣行礼?这不是有违国家法纪?”
  刘凌道:“曹大人,进入军机处之人纵然是一介布衣,若是对国家正事有所帮助,能将我大汉基业稳固更甚至开疆拓土,拜他一拜又有何妨?”
  孝帝刘卓拍案而起道:“忠亲王说的好,若是能助我大汉江山永固,强盛繁华,不要说你等纵然是朕拜他一拜又有何妨?”
  刘凌撩袍跪倒道:“吾皇万岁,吾皇英明!”
  曹志哑口无言,只得跪下随着刘凌一起高呼吾皇万岁,吾皇英明。连皇帝陛下都已经表态了,他这个礼部尚书还有什么话能说?
  孝帝心情极好,又议了一会儿国事之后宣布退朝。
  “老九留下,朕早就饿了,陪朕一起吃饭。”
  刘凌躬身道:“微臣遵旨。”
  在正太殿之后是承先殿,也就是皇帝上朝之前之后略作休息的地方。在刘业为帝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每日早晚两次朝会,而这刘卓登基之后甚至吃住都搬到了承先殿中,为了方便朝会并且随时召唤大臣们单独议事。
  “老九,最近辛苦你了。”
  刘卓亲自动手给刘凌夹了一些菜放进碗里,刘凌赶紧起身谢恩。刘卓将手里的筷子放在桌子上,佯装发怒道:“此处只有兄弟,没有君臣。你要是在张嘴闭嘴的谢主隆恩就别怪我不念兄弟之情,直接一道旨意将你发配边疆去了。”
  刘凌道:“今时不同往日,刘凌岂敢忘了主仆尊卑。”
  刘卓一把将刘凌拉坐在椅子上说道:“再说这话我可真生气了,这里只有你我兄弟二人,哪里有什么主仆之分。”
  刘凌笑了笑说道:“那好,老九就放肆一回吧。”
  刘卓哈哈大笑道:“这才是我的好兄弟,是我熟悉的那个率真的老九。”
  刘卓端起酒杯喝了一口,貌似不经意的问道:“老九,你今年二十三岁了吧?”
  刘凌道:“二哥好记性,正是二十三岁。”
  刘卓放下酒杯叹了口气,似乎是有什么烦心事。刘凌问道:“二哥,什么事让你心烦?”
  刘卓一脸愧疚的说道:“以前父皇病重忙着服侍左右,这些日子又只顾忙着朝政,倒是忽略了你的终身大事了。老九啊,你已经二十三岁了,早就该大婚了。”
  刘凌笑道:“我当是什么事呢,二哥不必为这个发愁。我一个人自在惯了,娶妻反而有所约束,不好不好,大大的不好。”
  刘卓摆手道:“话不能这么说,你是堂堂忠亲王,一直不娶妻满朝文武是要看笑话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