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霸天下(校对)第5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4/1238

  莫洗刀低着头沉默了好一会儿后说道:“其实想想,那个时候咱们称兄道弟,可我和张狂私底下都对你有些偏见,也对你有些故意疏远。虽然咱们出身差不多,可你才到长安城就受到皇帝赏识,还有散金候那样的人帮衬着,你很快就爬上去了。其实想想,多半还是嫉妒心……我在边城做了十几年,张狂在北疆也有十年,论功劳,我们两个谁比你不大?”
  “张狂在北疆和蛮人打交道,整天提心吊胆,混进蛮人里说起来容易,真要是换了别人有几个能做到的?我在东疆,孤身入东楚千里杀人,然后靠着一人之力硬生生杀回来。你呢,不过是杀杀马贼而已,却比我们得到的都多,我们怎么可能心里痛快?”
  方解默然不语,他知道莫洗刀说得没错。对于大隋来说,他们两个立过的功劳远比自己要大的多。张狂在蛮人部落里生活了几年,然后引着边军将蛮人一口气往北赶了几百里。那几年,他哪一天过的日子是踏实的?
  莫洗刀在东疆,孤身一人潜入东楚刺杀了东楚几位大人物,在没有后援补给的情况下,能从东楚回来就是个奇迹。因为那几个大人物的死,东楚国内本来叫嚣着要制裁大隋不许东楚商人再和大隋通商的那些人都收了声。
  按理说,这些大功劳足够让他们两个加官进爵了。可朝廷却没有这样做,因为朝廷不会承认这些事是大隋做的。对蛮人用计,逼迫蛮人向北退了几百里这件事,传扬出去对大隋的名声不好。杀东楚官员的事,自然更不会承认。
  “同人不同命。”
  莫洗刀笑了笑,再次灌了一大口酒:“这次你来,是要来剿灭我虎牙山的?”
  这话,终究还是说了出来。
  “莫大哥。”
  方解沉默了一会儿说道:“不管以前的事如何,现在咱们又遇到了殊为不易。咱们今日只喝酒,不谈其他的事。”
  莫洗刀愣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是啊……你和我其实骨子里有些东西很像。我出来的时候和手下人说过,若早知道带兵来黄阳道的是你,我不会下令把你手下那几十个斥候杀了,更不会下令让人把他们尸首挂在外面示众。正因为有这件事,所以即便你知道虎口涧里是我,也还是让人将我的斥候杀了挂在外面。”
  他叹道:“这就是军人吧……”
  方解没有说话,只是一口一口的喝着酒。
  “我不会投降,不会带着人投靠你。”
  过了好一会儿后莫洗刀忽然说道:“我不说你也知道,你派人将我手下人尸体挂在山寨外面的时候,其实你就知道我不可能投降了。除非我虎牙山里的人都愿意投降,但即便如此我也不会。他们愿意跟着你我不拦着,但我不可能装作无所事事的每天和你抬头不见低头见。”
  “若是仔细想想……”
  莫洗刀笑了笑:“咱俩也没什么太深的交情对吧?以你今时今日的地位,能独自一人来还叫我一声莫大哥,我知足了。若换我是你现在的位置,或许我不会来。”
  方解过了一会儿才回答:“因为你是你,我是我。”
  “嗯。”
  莫洗刀将已经空了酒囊丢在一边,回头看了看山寨那边道:“我回去会和他们商议,若是他们都愿意跟着你,那我就打开寨门让他们去投靠。若是他们不愿意……咱们刀头上再会吧!”
  “就此别过。”
  方解起身抱了抱拳:“其实你说得没错,如果遇上了……谁都不回手下留情吧……”
  莫洗刀愣住,然后哈哈大笑,转身而去。
  “痛快!”
  他吼了一声,震破了天上的浮云。
第0583章
难以置信的自信
  江北道
  火狐城的名气很大,但这里只不过是一座废墟。
  在中原还是大郑国统治的时候,火狐城曾是仅次于长安的一座雄城。当然,那个时候的长安城远不能和现在相比。火狐城是郑国一座纯粹的军事城池,当初为了彰显郑国军力强盛,大郑开国皇帝下旨在江北道修建火狐城,可容纳士兵三十万。
  当时修建此城的目的,是为了震慑江南陈国。郑国皇帝在争霸中原的时候,江南陈国也对中原觊觎,几次出兵北上,一度占据整个江北道,距离长安城不过千里。后来郑国皇帝击败了敌人登基之后,亲自率军将陈国军队赶回了江南。
  然后他下令修建火狐城,在此屯兵。一是为了彰显他的武力二是为了让百姓信服,其三,郑国皇帝何尝不想提兵南下一统大江两岸?后来郑国大军多次南征,出发点都是这里。只是陈国后来虽然接连出了几个昏聩的皇帝,但不乏名将。陈国南征皆以失败告终,但火狐城一直都是军事重地。
  大隋开国皇帝杨坚起兵,第一场大仗就是攻克火狐城。
  当时无坚不摧的大隋军队在火狐城遇到了最为顽强的抵抗,虽然后来胜了,但损失的兵力让杨坚都为之心痛。
  隋军猛攻,在破城之前,郑国军队将这座大城付之一炬,大火少了足足半个月,留下了一座废墟。
  后来火狐城废墟成了一处文人墨客必须要来看的地方,也不知道在此留下多少传世诗篇。
  杨坚立国之初曾经想修复火狐城,但因为要扩建长安城国力不足以支持,再加上朝臣反对也就不了了之。
  此时天下虽然已经乱成了一团,可紧邻京畿道的江北道却暂时没有牵扯进战火之中。只是来火狐城游览的人却显然不如以往多了,官道上都显得冷冷清清。
  一行二百余人的队伍,护着马车顺着官道向北疾驰。从陕北道过来的这支队伍没有选择最近的路,而是往南绕了半圈之后再折向长安。长途跋涉回来,那二百多修为不俗的骑士看起来风尘仆仆,每个人的脸色都有些憔悴。
  赶车的苏不畏不时撩开帘子往车里看看,皇帝的身子最近越来越虚弱,已经两天吃不下东西了,看样子甚至连坚持回到长安城都有些困难。这位曾经雄心勃勃的帝王,此时瘦的如一具枯骨似的蜷缩在马车里,整日都不睁眼,也不说话。
  苏不畏最怕的是,自己在下一次撩开帘子往里面看的时候,皇帝没了气息。
  其实到了现在,连苏不畏都不知道为什么皇帝还活着,这个明明已经生机全无的至尊,竟是硬生生比演武院老院长预测的多活了两年。如果这不算奇迹的话,那么苏不畏也就不知道什么还叫做奇迹了。
  或许连皇帝自己都觉得这是个奇迹。
  无法想象,是什么支撑着皇帝陛下就是不肯死。
  “到哪儿了?”
  马车里传来极微弱的询问声,这是三天来皇帝第一次开口。
  “回陛下,前面就是火狐城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再有半个月就能回到京城。陛下是不是饿了,要不奴婢停车给您熬一碗米粥?”
  “火狐城……”
  蜷缩在马车里的皇帝有些费力的拉了拉盖在身上的绒毯,将眼睛微微打开一条缝隙:“朕记得,朕还是皇子的时候,先皇让所有的皇子都来火狐城看看,祭奠当初攻破此城时候战死的将士……朕还亲手烧了纸钱的……”
  苏不畏心里一动,没想到皇帝居然有兴致说这些。
  “不只是朕兄弟几个,大隋历代皇帝,都会让自己的儿子们到火狐城来看看,看看这座废墟,就是这里,曾经让七万大隋勇士葬身于此。那是太祖皇帝起兵之后打过的最艰难的一战,即便是后来攻克长安城的时候也不过损失了三万精甲。”
  皇帝喘息了一阵,对苏不畏艰难的露出一个笑容:“到了火狐城停车,朕想再看看。”
  苏不畏一喜,连忙答应。皇帝今天的精神显然比以往好些,他早就想停车为皇帝熬一碗粥喝,这两天皇帝水米不进他也几乎心力交瘁。可才高兴起来,忽然想到了什么让他心里又一紧,下意识的看向皇帝,苏不畏的嘴角都颤抖起来。
  “别怕。”
  皇帝笑的很费力:“朕不是回光返照……前阵子朕不爱说话,是因为朕要留着力气,朕怕自己坚持不到长安城就死了,那岂不可惜?现在距离长安已经近了,而且这火狐城,朕早就想再看看。”
  苏不畏这才放了心,对护卫骑士吩咐了一声。骑兵中分出去三四十个人加速向前,先去准备。
  马车在火狐城废墟外缓缓停了下来,苏不畏跳下马车将帘子撩开,然后又爬上去,将皇帝驮在背上爬出来,小心翼翼的下了马车,他两只手紧紧的拖着皇帝,唯恐皇帝已经没有力气从自己后背上掉下去。随行的一个护卫连忙从马车里将绒毯扯出来,给皇帝围在身上。
  苏不畏背着皇帝往前走,皇帝伏在他身上抬头往废墟那边看了看,不知道为什么忽然说了一句让苏不畏听不懂的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想说给谁听。
  “废墟……其实朕最怕的就是看到废墟……”
  ……
  ……
  残垣断壁前
  侍卫将躺椅放好,然后扶着皇帝从苏不畏后背上下来坐在椅子上。皇帝歪着头看着那座似乎看不到边际的废墟,眼神里有些让人跟着心里发紧的伤感。苏不畏将皇帝放好之后就连忙转身去取米,他不想让侍卫们插手熬粥,他知道皇帝现在连哪怕稍微硬一点的米粒都嚼不动了。
  但皇帝还有皇帝的尊严,苏不畏不想让侍卫们知道这些。
  武当山张真人缓步过来,蹲下来为皇帝诊脉。皇帝微微摇头:“不必了,朕知道自己能坚持到回去。不再为太子做些事,朕死不了。”
  张真人怔住,然后站在皇帝一侧不知道该说什么。
  “真人……如果朕将大隋的江湖交给你,你能带着那些江湖上热血儿郎们帮助太子稳固大隋江山吗?”
  皇帝喃喃着说话:“就好像……当初老院长那样辅佐太祖皇帝,就好像朕的七弟那样辅佐朕……朕当初就问过你,你说你想要的是多从老天手里偷几个年头来活,若是参与庙堂,只怕会早死好几年。朕当时没怪你,因为朕手里还有一个萧一九。虽然朕当时就看出来萧一九这个人心思太大,但在配合朝廷的事上,他确实比你强些。”
  “陛下说的是……”
  张真人低声道:“萧一九懂得如何与朝廷配合做事,稳固中原武林,他也比我更知道怎么样让百姓们对道宗信服,以至于不会再去信仰别的什么宗门。他可以在清乐山上做一场一夜桃花开的事,我便没有这个心思。当初陛下选择萧一九,我知道这是最正确的选择。”
  “但他让朕失望了。”
  皇帝叹了口气:“真人,你不会让朕失望,对吗?”
  张真人张了张嘴,最终没有说什么。
  皇帝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显然有些失望,所以眼神里的伤感越发的浓郁起来。过了好一会儿,他转头看向张真人说道:“朕要是能修行就好了,朕要是可以长生,就能让大隋变得更加强大。真不是贪生怕死,朕只是还不放心太子。朕坚信,朕比以往历代皇帝都要做的好,只要给朕时间……朕就能让大隋成为一艘永远不会沉没的巨舰。”
  “臣坚信。”
  张真人道。
  听到这个臣字,皇帝的脸色一变然后眼睛里闪过一抹喜色:“朕……要谢谢你。”
  “臣只是觉得,大隋不能倒。”
  “是啊……大隋怎么能倒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4/12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