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精校)第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426

  再说那时候李佑见马巡按是机密事,怎么谈得没有旁证,实在不好说清。大家只知道,马巡按确实把天下知名的石大人赶下台了,以前没有疑点,现在却有了疑点。
  当初虽然觉得这事不是很妥当,但一想李佑这个小人物远在苏州,掀不起风浪,况且能弹劾朝中没有强援的石参政,为女婿竖起威望也是好的。谁能料到那个小小的推官能有机会站在文华殿中面不变心不跳的从容栽赃?
  袁阁老情急之下使出了他预备的撒手锏,“李大人的话只怕信不得。你在虚江县以五百两银子买通织造太监,攀污巡按御史,以为人不知鬼不觉乎?眼下故态复萌,说了一些胡言乱语怕是不可信罢。”
  哦……殿中诸公也算了结了一桩疑惑。去年马巡按交结太监的传闻到京,他们也不太相信阁老女婿傻到与织造太监勾结抢夺民财,但似乎又确有其事的引发了小规模民乱。现在袁阁老这样一说倒也有几分可信,可以解惑释疑。
  李佑大惊,袁阁老怎么知道这个秘密的?
  殊不知织造太监由宫中派出,当然也会回宫。袁阁老一直觉得他女婿爆出勾结太监的绯闻定然是别有内情,他女婿怎么也不至于此。阁老与宫中关系不错,上个月得知苏州织造太监回宫,便花大价钱秘密见了一见,得知真相。
  本来这个把柄,袁阁老打算用在关键时刻将李佑彻底罢官的,结果今天匆忙间抛了出来,也真是急眼了。
  李佑犹自嘴硬道:“本官与马巡按无冤无仇,怎会做出如此下作之事!袁阁老!莫非那太监受了你什么好处准备帮你反诬本官?”
  殿中见袁阁老与李舍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互相泼脏水,互相暴内幕,只觉得今日眼界大开不虚此行,偷懒没来的人真是亏了。
  位极人臣的阁老大学士和小小的内阁舍人旗鼓相当的互相骂架,可是不多见的精彩……这李舍人被逼到绝境后真是出人意料,将大学士搞成如此失态。
  这时候谁还记得此刻是经筵时间?谁还记得分票中书要不要去文华殿?谁还记得分票中书两次乞骸骨?
  天子津津有味,许尚书哭笑不得,赵总宪皱眉苦思,朱部郎目瞪口呆,林驸马则是“我就知道会这样”。
  人群中还有金尚书心里无奈想道,“袁阁老虽然身为文华殿大学士,但这格局气度未免有点小了。”
  金屏之后的归德千岁也深刻认识到了李佑临场发挥能力。
  
  第233章
曲终人散余味悠长
  
  某位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代知经筵事,与某位宣议郎、大理寺左评事、兼中书舍人、直诰敕房理分票事、经筵读书官之间的争论还在持续进行……
  好罢,言简意赅的说就是袁阁老与李舍人之间的骂架没完没了。
  只听得袁阁老骂道:“尔为内直之臣,与外朝勾连串接,结党营私,实乃当世奸邪也!”
  注:这是指斥李佑食君之禄却不忠君之事,只知道与各衙门吃吃喝喝的拉帮结派谋私利,顺便暗讽某天官、某总宪等人。
  又听得李舍人反唇相讥,“阁下罔顾人望,觍颜媚上,专意迎合幸进,忘辅赞之大义,又何足挂齿!”
  注:这是指斥袁大学士目中无人不团结同事,只知道迎合上意,谄媚取巧,叫人瞧不起。
  殿外门口却有两个衣衫华丽、器宇轩昂的年轻人听着内里动静,不住的指点评议——
  “李小子声气不畅、言辞不敏,内容不新,已然落于下风,怕是要输了。”
  “不,李小子怎么会输?袁老头注定赢不了。”
  “也对,李小子背后有强人,好似留有退路,袁老头已然退无可退了,谁又能强到再给他撑腰?”
  “不错,袁老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无法再应付李小子背后之人了。”
  “如此看来,李小子只要将袁老头一同拖下泥潭,便已经胜了。”
  “袁老头最大的失误在于不该亲自与李小子争辩啊。”
  “他本有一十八种对策,却选择了最失败的一种……”
  两人高屋建瓴,正议论的欢畅,却见归德长公主身边的吴公公悄悄溜出殿门,被两人挡了路便骂道:“你们两根木头矗在门口作甚,站远点!”
  两位衣衫华丽、器宇轩昂的仪仗武官大汉将军立刻屁滚尿流的让开门前,各持手中金瓜,做威武庄严状立直了。
  吴公公一路狂奔向西而去。归德千岁有令,让他快去慈圣宫禀报太后,所以不敢慢了。
  却说那袁阁老,真是有苦自己知,他难道不晓得堂堂大学士赤膊上阵,与李小贼对骂纯属自取其辱?
  但一来马御史是他女婿,里头很多事只有他明白,别人不清楚,只好亲自出面辩白。估计那李小贼也是看中了这点,才攀咬马御史不放。
  二来此刻殿中大部分都是高官显贵和词林清流,没有可以给袁阁老充当马前卒的小人物。
  例如与袁阁老关系较近的金尚书,好歹也是正二品堂官,帮着盟军敲鼓造势可以,但不会自掉身价的这时候站出来为袁阁老摇旗呐喊。尤其在不清楚马御史到底有没有丑闻的情况下。万一马御史真有其事,那他岂不平白沾惹了晦气。
  另一方李佑同样也是有苦自知,他朗读了一上午经义,本就口干舌燥,哪还有充沛的精神气与袁阁老你来我往的对骂?
  再说他对袁阁老所知不多,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件。而袁阁老似乎对他很了解,除了收买太监外,连续爆出不少题材,使得他左支右绌。
  例如与各衙门吃酒召妓还不给钱、太学里横行霸道殴打学生、上京一路招摇驰驿浪费公帑……错不算大,都是小毛病,但总归是有。
  所以李大人虽然出其不意占得先机,但后续乏力,罕见的在骂阵上露出几分败象。
  话说自从知道李佑要当分票中书那一刻起,袁阁老便开始搜集有关于李佑的底细以备用。不过今天都抛出来有点浪费了,更显得像是一场互相攻讦的闹剧,起不到应有的杀伤力,有种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的遗憾。
  从这个角度看,也是李佑的幸运,输掉了战术却赢得了战略,输掉了眼前却赢得了未来。
  骂到现在,便有看官问了,文华殿经筵讲学是何等庄严的场面,这么多公卿在场,就任那二位丧失体统不管不顾,非得去叫太后来下旨?
  要知道,首辅多年养病不出,次辅致仕,袁阁老这个文华殿大学士无论如何,在名义上也是当前朝廷里排名最高的文官。
  他发了怒,天下有资格能出来叫他闭嘴的人真不多,而有这个资格的官员更是只有几年不露面的首辅了。
  至于少年天子,正在饶有兴趣的揣摩学习其中语言技巧,哪有心思劝架。
  宝座右侧倒是有几位公侯贵人,他们心里掂量了一番,都觉得既然是文官自己互掐互咬,他们作为富贵闲人还是别多管闲事了,且看热闹罢。
  其他人或者分量不够,或者别有心思,结果半晌无人出面劝阻。却导致袁阁老与李佑两人骑虎难下,又各自不肯示弱相让,越吵越火大,收不住嘴了。
  不过最终还是有人忍无可忍。只见一位须发尽白的老者神威凛凛地出列大喝:“李佑退下去!”
  听到有人如此不客气,李佑闻声看去,不满的脸色立刻变得恭敬万分。低头顺从老前辈教导退回讲案之旁。
  好险,再无人出来给台阶,这骂战就该以惨败收场了,李佑心里庆幸道。
  出来呵斥李佑退下的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兵部尚书卢老大人。众人心下悟然,满殿此时也只有他能出来劝架了……
  卢尚书既不是年岁最大的,也不是官位最高的,但却是朝中资历最深的。所谓资历,说白了就是做官时间。
  几十年前,卢老尚书也是翩翩少年天才,十六岁中了皇榜进士,轰动一时。从十六岁开始做官,很是少有,走了天大运气的李佑都不如。
  在官场上起起伏伏,卢老大人至今已历经三朝四十四年,这个资历在目前朝廷中独一无二。他也是六部尚书中唯一加了少保之衔的。
  拿袁阁老来讲,做官做了三十年,说起来也很有资历了,但与卢尚书相较就差了一大截。
  而且卢尚书是李舍人同乡老前辈,呵斥李舍人天经地义。李舍人敢骂阁老,勉强可以算是有傲骨不畏权贵,但他却不敢不给卢尚书面子,不然这名声就不好听了。
  闲话不提,却说老尚书斥退了李佑后,对袁阁老拱拱手道:“阁老何必与这个不成器的混账一般见识,且静休片刻,听圣母太后做主处分。”
  这口气,明着骂李佑混账,实际就像说自家子弟一般。
  袁阁老狠狠瞪了李佑两眼,袖手回班列。文华殿里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在等待圣母皇太后的旨意。
  李舍人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快倒霉了。他这个小小舍人以下犯上,与阁老御前对骂,再有理也极其失礼,肯定少不了处罚。辅政大臣该有的脸面,即便是太后也得尊重一二,少不了拿他开刀。
  但李佑并不紧张,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许尚书一票势力亲手送上位的,太后不会不考虑这一点,哪能才上任两天就罢官。再说他也是苏州人,太后他老人家没准还念几分香火情。
  所以他猜测道,这个处罚再重大概也不会丢官……只要官位还在,其他怎么罚不用在乎,大不了继续给朱家打几年白工。
  从此小爷便是一战成名了罢……并不为自己担忧的李佑居然还有心思考虑这些。
  那边袁阁老心里也没闲着,他琢磨的是如何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还是要想些法子,寻找机会将李佑一举扳倒才能出了胸中这口恶气。不然还让李大人在内阁晃荡,很是令人堵心。
  而且袁阁老还得考虑如何扑灭李佑污蔑栽赃马御史带来的后果,即便是假的也怕传来传去,传成真的了。
  又过了没多久,慈圣宫内监在吴公公带领下,匆匆步入文华殿。众人都知道今天这场戏落幕时候到了,这内监必定是太后遣来的传旨太监。
  在满殿目光聚焦下,传旨太监先向天子叩首行礼,其后禀报道:“太后有旨意,袁先生与李舍人扰乱经筵,俱停职待勘,闭门自省。另,袁先生免去知经筵事、李舍人免去读书官。”
  “俱”停职待勘?一时间满殿震惊,交头接耳议论声不绝,众人比听到马御史构陷石大人这个“内幕”时还震惊。
  太后居然将袁阁老与李佑两个完全不对等的角色一视同仁,各打五十大板齐齐停职?
  李舍人那芝麻官位停不停的无所谓,袁阁老可是入阁大学士,放在前朝就等于是宰辅,怎么能与李佑一起随随便便就处理了?明面上应该有优待的,怎能小小的中书舍人一齐看待?
  今天文华殿里,对于见惯了家国大事的显贵来说,并不算大戏,但胜在一波三折、看尽人间百态的有趣。不曾想临到谢幕,又来了一波出乎所有人预料之外的结局,而且是回味悠长的结局。
  散场时,礼部金尚书五味杂陈,对身旁吏部许尚书道:“早听说许贤弟下的一手好棋,今日一见名不虚传,用小小舍人兑掉了大学士。”
  真的不是本官叫那李佑去抽风的……许尚书边想边淡淡道:“金兄言重了。”
  林驸马暗暗揣测一番,自觉发现了真相。他妻子指派吴公公去慈圣宫奏报,绝对没好事,肯定在太后耳朵里进谗言了。只可惜袁阁老这忠良大臣,居然被奸夫淫妇联手陷害了一把。
  
  第234章
来求我就好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42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