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精校)第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426

  李佑便想起了萧学道,“那学官萧大人似乎有意应选,你见过他家女儿没有?”
  吴广恩点点头道:“在淮安府去了学道衙门见过。”
  “其人如何?”
  吴公公仔细措辞道:“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样貌秀美,举止雍然,年岁也般配,瞧着似乎足以母仪天下。”
  李佑惊讶道:“果真如此之好?”
  吴公公微微皱眉,又话里有话的点评道:“太完美了,总觉得是刻意为之啊。”
  李佑深知吴广恩在宫中能脱颖而出被归德千岁用在身边,定是有几把刷子的,尤其从宫中出来的看人眼力尤为特长。他既然这样说,必有他的道理。
  果然又听吴公公道:“千岁殿下有交代,要选那质朴纯良之人,而且叫我多与你商议。说白了就是听你的,毕竟你对扬州和苏州两个大府都熟悉,而且千岁殿下亲口说你看女人眼光准,比咱这个残废强多了。”
  自己姘头是个什么心思,李大人顿时明悟了。首先,归德长公主大概不希望宫中有太强势的、心机深的皇后,所以选来的人越傻越天真越好。其次,这个皇后能是自己人也不错,李佑挑出的人总该比别人选出的可靠罢。
  而吴广恩对萧小姐的评价,潜台词就是似乎很有心眼,有点不合长公主要求。
  
  第340章
风向彻底变了
  
  听到归德长公主的指示,李佑沉吟不语,坐在那里深思熟虑好半天,仿佛拿不定主意。
  对此吴公公很奇怪,这有什么好思量的,李大人应当一口答应才是正理。又过了一会儿,便听见李大人暗有所指地问道:“千岁此举,莫非是担忧中宫势大?”
  中宫,皇后也,李佑这句话的含意就是“长公主是不是担心皇后影响到自己在宫中的权势?”
  吴公公先是愕然,随即苦笑,“临行之前,归德千岁特意吩咐过,说你惯会以己度人,拿着恶意揣测别人,所以必有此问。”
  这个……李佑微有几分尴尬,不过脸皮修炼到家,面上看不出来。
  吴公公解释道:“殿下有言,此举绝无自私之理,只因天子心性柔弱,怕中宫跋扈多事,终不成良配。”
  李佑叹道:“女人真是头发长见识短……”
  全天下也只有这人敢如此说话罢……吴公公早就觉察出长公主和李佑之间比较暧昧,似乎有点超出了普通的公主臣下关系。
  所以他对李佑的无礼之言只能充耳不闻,继续解释道:“所以你不必多心,一旦天子大婚,正宫有主。千岁殿下便不再问宫中事,安居十王府,宫中如何又与殿下何干?虽凭借先皇遗诏权宜八年,但大明终究没有公主专擅宫中的体制。”
  李佑没有接吴广恩的话头,自顾自慷慨激昂道:“家国天下,天子大婚不只是家事,更是国事和天下事!焉可仅以家事视之!殿下所言选秀之事,与乡间愚妇有何区别?”
  “你是何意,我不明白。”
  “不明白?宪庙品行如何?神庙品行如何?后宫又成了什么样子?”李佑拍案霍然而起,完全入了戏:“身为大明臣子,不能眼见重蹈旧辙!我要题本上奏!”
  正低头喝茶的吴公公被吓了一跳,好端端的李大人激动什么?天子选秀有老规矩在前,照章办事即可,有什么好上奏的……
  李大人当然很雀跃,作为一位志向不在于终老州县的官员,他这几个月在朝廷中寂寂无声,这很不好,没有曝光率的明星那还是明星么?限于局促地方信息闭塞,即使他想找点事情喷口水刷存在感,但一直寻不到合适的。
  如今遇到天子大婚选秀这件事情,本来李大人觉得自己就是应付差事的,但方才听到千岁的指示后,忽然产生了绝妙的灵感。
  终于可以写出一本洋洋洒洒的奏章去庙堂上刷存在感了!
  国朝宫中自从初期之后就是奇葩辈出的地方,和别的朝代比起来就像是个笑话,所以仗义敢言的李大人不吐不快有话要讲!
  借此不但可以展示自己的见识和才华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度,而且必定能挑起话题和争论!至于观点的是非,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而且李大人真是憋坏了,只有朝堂那些人才能和他有“共同语言”哪,江都县实在是个小庙。
  李大人与吴公公在兵营里密谈不提,却说那暂居盂城驿里的江北提学官萧学道与包知州闲谈时,听说了吴公公去见李佑便真着急了。
  他之前小瞧了李佑与吴广恩的关系,认为李佑只算与吴公公熟悉,虽然可以请李佑帮忙但也不是一定要找李佑,通过别的办法一样能够搭上吴广恩的门路。
  可是没想到,李大人刚刚回到高邮州,那吴公公就主动前去拜访,这种礼节让萧学道很震惊。
  官场上下尊卑礼仪各有定数,那吴公公作为钦差太监,所到之处,都是别人拜访他,从来不必主动去见谁。然而此时吴公公却能心甘情愿地前往拜访李佑,这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李佑对吴公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难怪李大人昨日胆敢开口就索要三个举人名额,与自己谈不拢后便毫不在意地走人了,并扬言让自己看看他“值不值这个价钱”。
  只要李大人对吴公公具有这种影响力,既能成事更能败事,从程序上否掉自家女儿轻而易举。要知道,吴公公负责的就是初选,送到了宫中再进行二选,归德千岁进行三选,最后才在太后那里终选。
  若真被初选刷下,就算能去到京中另寻门路加塞进入二选三选,那也显得过于孜孜以求贪图富贵,品格就先落了下等,更别说还有归德长公主这道关口。因而李大人的确不愁自己不肯就范……
  萧学道长吁短叹,自从十年前从入文书房当教习,在宫里有了关系后,他就有了将女儿皇后的念头,并一直将女儿仔细教养栽培到今日。不能这么简单就毁在李佑手中罢。
  可惜昨日自己贪图小利不肯让步未能达成约定,还被李大人鄙视了一番。如今再去找李大人,只怕更不好说话了,越想越是追悔莫及啊。
  更倒霉的是,他若不对李佑主动提起女儿的事,不明内情的李佑大概想不到拿这个来要挟他。现在李佑已经知道了他的意图,不趁机要挟就见鬼了!
  而且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已经陷入被动的萧学道乃是堂堂四品,放不下身段主动去找六品的李佑求情。
  这萧学道有了心事,便坐立不宁,那在一旁陪同闲谈的包知州察言观色,简单问了问情况,知道提学官欲找李佑但又拉不下面子,便拍着胸脯道:“此事易尔,本官正要设宴款待李别驾,烦请老宗师一同赏光!”
  在高邮州的压惊宴上,李大人喝得醉醺醺的,摇头晃脑对萧学道曰:“你可知道?我本打算赋诗一首,赞美贵府小姐的!”
  萧学道“刷”的冷汗直流,那李佑风流名声远扬江左和京师,若被李佑写首诗称赞,别人必然要乱想一通,这萧家小姐与李佑是不是有什么瓜葛?放在平时也就罢了,但现在可是选秀时期,千挑万选出的皇后必须要纯洁无瑕,一丁点绯闻都不可以有的。
  李大人果然是不晓得成事足不足,但败事绝对有余啊。
  高邮州诸事完毕后,李佑先回到了扬州城。随即,景和八年七月二十九日,江北提学御史萧大宗师按临扬州府。
  得知消息,罗知府欣喜不已。只怕那大宗师不肯来,只要来了,就必然是应府衙之邀来江都县主考县试的,不然他没有必要辛苦这一趟按临扬州府。
  罗知府也知道,李佑去过高邮州,想必和大宗师见过面的,但萧学道仍然还要来扬州城,这便说明他们谈不成。毕竟来扬州城主考科举这种肥差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抵挡得住的。
  萧学道只是四品,又非巡按巡抚这类大员,所以按礼节只须府衙同知及以下、县衙正堂佐贰等到东门外码头处迎接。
  但被县衙憋屈已久的罗知府欢欣鼓舞,竟然亲自率队到码头处迎接萧学道。怎能不亲自去?那李佑也在场的,当面叫他好看才是快意。
  在迎接队伍中,李佑立在罗知府身后,对着前面背影冷笑不已。
  萧学道下了船后,罗知府迎上去,热忱地笑道:“萧贤弟!自去岁相聚,又隔经年,别来无恙乎!”
  想想自己的目的,和李佑的要求,萧大人就有些尴尬,含糊道:“罗使君一切可好?”
  罗知府瞅了瞅李佑,得意的与萧学道寒暄道:“此次萧贤弟按临扬州,主考江都县试……”
  萧学道终究还有点文人气,沉默片刻,声音晦涩的说:“本官前来,是为下半年的府试……”
  若想考中秀才,第一关是县里主考的县试,第二关是府里主考的府试。罗知府听到提学官提起府试,惊疑不定地问道:“府试如何?”
  既然已经说出口,萧学道便顺畅了许多,“有人举报去年府试有弊事,为平息舆情,今年十月府试由学道衙门主考,本官到扬州正为此事。”
  府衙和县衙所有人除了李佑,齐齐大吃一惊。这是变戏法吗?大宗师来之前说是要主考县试,怎么下了船就变成了主考府试?这让府衙特别是罗知府的脸面往哪里放?
  大家皆知,罗知府费尽心思剥夺县试主考权,甚至不惜搬动大宗师过来压制李佑,现在却当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县衙毫发无伤,府衙却莫名丢了府试主考权。听起来就像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闹剧,讽刺味道十足。
  科举是做官的正途,是读书人真正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也是地方衙门最核心的权力。一个地方衙门连科举权力都丧失掉,那真是脸面尽失。
  又凄惨的败掉了……罗知府鼓着眼睛呆立在码头上,脖颈通红,脸色铁青。个中滋味,实在难以言述。本来要这样对李佑的,可全都作用在了自家身上,那姓萧的为何突然变了卦?
  府衙的曾同知和冷通判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叹口气,他们深知,府衙这一跟头栽下去,威望算是彻底扫地。
  府县同城确实是个悲剧,从今往后在扬州城里,府衙只怕人心尽失了。一旦别人对府衙失去了信心,那么府衙法令连大门都走不出去。
  只说前一阵子,盐商踊跃支持府衙,让他们几个堂官腰包不至于太干瘪,其目的就是希冀府衙压制住县衙和李大人。
  来来往往不知多少个回合后,到了如今府衙算是连小裤都输掉,面对县衙和李大人完全无可奈何了,那么还有多大利用价值?盐商们也不是做慈善白送银子的。
  码头上的事情,没有大张旗鼓的传扬,只在有心人那里悄悄地传递,但仍成了类似于风向标的事件。
  李大人之前宣布过对寄籍人口加征银两,进展一直不是很顺利,但三十日这天,征收数量忽然暴涨,县库一日内便入账五千多两。
  全县童子这次算是真正看准了风向,一时间蜂拥至县衙报名参加县试,府衙张贴的关于县试的告示,则成了年度笑话。
  不过李大人禁止寄籍人口参加县试和府试的法令,仍然像一把剑悬在雄心勃勃的大盐商们头上。现在这些巨富们真正对李佑产生了一丝畏惧心理,那李佑胆敢指使大军先斩后奏的灭杜家满门,焉知不会在扬州城里重演一遍?
  于是金百万家再次热闹起来,使得金员外又喜又忧。喜的是自从有了李佑这个便宜女婿,他家隐隐取代新安会馆成了扬州盐业的核心,忧的是同行们都把摆平李佑的希望施加在他身上,他感到压力很大……
  此刻,承直郎、扬州府通判、署理江都县事、管府守备司李大人哪有心情搭理盐商,他花了两天时间,写出一份奏章,交给急递铺送往京师。
  京师官场,自从年初大变动后,已经平静了几个月。
  大约十天后,李大人的奏本进了内阁。从首辅徐岳到末尾的东阁大学士金阁老,无人敢做主票拟,随即又送进了慈圣宫,让太后去头疼罢。
  次日,武英殿议事时,慈圣皇太后将李佑这份奏折传阅。其大意为:“成化正德以来,中宫渐废弛,宫廷乱象频仍,徒为天下人之笑柄!有妖妃妄动国本者,有乳母欺凌正宫者,有为后十八年不敢发一语者!纵观历代,宫中事岂有如我朝之怪异不可言状者?
  中宫不稳,则国本不固,国本不固则邦家不宁!中宫暗弱,则储君失教,储君失教则缪乱丛生!臣遍览史书,未见国本艰难有如本朝者,成化、正德、万历、天启年间旧事莫非不足为诫乎?
  正邪不两立,道长则魔消!正宫不正,便有诸邪乱舞,其因何在?
  大率自宣庙后,中宫多选于清寒之家。其内无佐助,外无援手,致生困居无为之弊,天家干弱枝强,尊卑颠倒,纲常紊乱!正宫受制于妃嫔奴婢事屡见不鲜,岂国之正道耶?
  子曰,过犹不及,大婚选秀亦如是!故而中宫人选当雨露广布,何必只限贫寒之家,徒为朝廷沽名钓誉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42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