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精校)第1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6/466

  他自家事自己知,很明白自己有几把刷子,当个第三名就已经很醒目,更别说解元了,那就是放在火盆上烤了。
  “这大宗师也太客气,给个中间第几十名就足够了,居然弄了个五魁首。”方应物很唏嘘地叹口气。
  王英放下心来,很熟谙情况地想道,小相公的心智看来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不然也不会开始矫情了。
  方应物继续看榜,开始看别人的名次,理所当然先关注的是自己前面两位,新解元是谁那必须要了解。
  却见榜文最前面写着:第一名
李旻
三十七岁
钱塘县学廪生。第二行写着:第二名
王华
三十六岁
余姚县学廪生。
  李旻?王华?方应物瞪大了眼睛,这两位老哥都是今次乡试中举吗?
  对普通人而言,这两人在历史长河中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但在方应物这种专业人士却是知道的。
  如果按照史实,王华将是明年春闱大比,也就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而李旻则将是下一次也就是成化二十年的状元。
  自己前面是两个未来的状元老兄啊,真是一张龙虎榜。方应物连连感慨,那残存的一点点对解元的意淫立刻彻底烟消云散。
  不过比较起来,王华王老哥比李旻还算稍稍出名点,因为他的儿子是王守仁王阳明……
第二百四十九章
乡试榜议论
  看完榜首,方应物又仔细浏览一遍整个乡试榜,然后又看到两个熟悉的名字。一个是第二十一名吴绰,另一个是第七十九名项成贤。
  看来看去,连带他自己在内,这次淳安县上榜三人,比上一科只有父亲这个独苗进步许多。可以想象,如果今科情况依旧不理想,那些可怜的大家子弟又会被家族进一步压榨。
  另外两个中举的人中,方应物对吴绰感到有些意外。这吴公子是他们淳安县第一科举世家云峰吴家的精英,这次竟然和他一样,以弱冠之年首次乡试就中举了。
  即便放眼全国,像吴公子这样二十来岁能中举的人都很少见,足以作为谈资传扬出去了,看来实力确实很出众。他方应物可是把左道旁门发挥到极致,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这才得到的机会。
  至于项成贤,上榜倒是在情理和意料之中,并不令方应物感到惊讶。项大公子也是考过两次的人了,这次更是不遗余力地全方位做好准备,又有石岩偷偷帮他藏书舞弊,运气好了中举并不意外。
  不过看了几遍榜单,依旧没在榜上看到另一个好友洪松的名字,这就只能遗憾了,没什么好说的。毕竟在不到三十取一的比例下,中了是小概率,不中才是正常的。
  方应物怀着兴奋的心情挤出了人群,在外面寻找两位一同来看榜的好友。
  洪松和项成贤都比方应物出来得早,此时两人一个满脸郁闷,一个喜形于色。交情好到了这个地步,自然不用太虚伪,是什么心情就是什么神情。
  洪松不必强颜欢笑装作不在意,郁闷就是郁闷;项成贤也不必为了照顾洪松的面子而故意压住自己的喜悦,高兴就是高兴。
  方应物上前对着项成贤拱拱手道:“先恭喜项兄了。”又对洪松道:“洪兄也不必气馁,只不过时运未到而已。”
  看到方应物,洪松更加郁闷。上次看着方清之中了,自己黯然落第,今次看着方应物中了,自己还是黯然落第……
  不过郁闷归郁闷,倒也不至于嫉妒,洪松也抬手道喜:“预祝方贤弟宏图大展,明年再中皇榜!”
  项成贤笑道:“看完榜了,得意也好,失意也罢,其实都是天意!我们找地方喝酒罢!”
  三人便一起来到青云街上,寻了一家酒楼进去。里面竟然客流极大,大概是受了放榜的影响。就像项成贤刚才所说的,无论失意得意,总要找地方买醉。
  此刻若想要单独的雅阁,那肯定是没有了,三人只得在大堂中所剩不多的位置中选了一处坐下。
  坐定后,洪松便道:“我已经打发了小厮回去收拾行李,明天一早就离开返乡!”
  项成贤和方应物十分吃惊,彼此对视一眼后,项成贤先开口道:“洪兄何必如此匆匆?按着惯例,放榜次日要举行鹿鸣宴,我与方贤弟都要去的,确实无法脱身。”
  方应物也劝道:“洪兄若执意先走,那至少也得给我们送行的机会,还是晚走几日。”
  洪松自斟自饮倒了一口酒,长叹道:“三年又三年,这杭州城,我是一刻也不想多留了!”
  洪松喝酒喝得很凶猛,没多久便醉了,素来稳重的他也变得手舞足蹈,歪歪斜斜的。
  他突然伸出手,一手按住了项成贤,一手按住了方应物,口舌不清地絮叨:“我们三人中,应该说我是读书最认真的,你们两个都不如我!
  项贤弟,你性子太跳脱轻浮!方贤弟,你杂事太多,心思时常放在别处!但却没想到,你们都中了,却只有我落榜,真乃造化弄人也!”
  方应物很理解,其实洪老兄最郁闷的地方就是这里了。三个好友一起来参加乡试,大家若一起落榜也就罢了,却偏偏只有他一个落榜的,就是老好人也免不了生命运的闷气。
  洪松忽然又扭过头,醉眼迷离地对着方应物道:“明年你们两个都要去京师参加会试,哥哥我是没有资格陪着你们去了,但我还是有几句话要嘱咐方老弟。
  你这个人,是能沉得住气、稳得住脚、拿得定主意的人,虽然我们三人中你最年轻,但是我对你很放心。可是项成贤这厮,还是太蠢了!出门在外颇令人不放心,方老弟你要多多照看才是!”
  方应物哭笑不得,而项成贤则是一张脸扭成麻花似的,被说得既感动又郁闷。
  却说乡试榜出来了,立刻引起了全杭州城甚至全省的热议。可以说,每三年一度的乡试几乎就是本省最大的事件之一,在省内影响力甚至比会试还大。
  众人除了议论自己的亲朋好友、本县名人外,议论最多的自然是榜上排名最靠前的五经魁首。如果说京城殿试后最受瞩目的是三鼎甲,那么乡试后最受瞩目的就是五魁首了。
  在这酒楼里,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的人,谈论的无一不是乡试榜。
  有人得意洋洋地高声道:“前两名我都见过的,那解元李旻博闻强记,才华横溢,而王华则是家学渊源,过目不忘。两人都称得上大才子,能占得前两名,实在是名至实归!”
  “你们知道么?听说李解元乃是当年于公的亲孙子,当初于家罹难,一个有身孕的小妾逃了出来,又嫁给了李家人……”
  杭州城人嘴里这位当年于公,只能是大名臣、钱塘人于谦了。于谦只有一子,但这个儿子没有再生出儿子,所以于谦没有血脉后人。这一直是父老乡亲们的遗憾,编出各种故事也在情理之中。
  旁边有人嗤声嘲笑道:“这榜前两名有什么看点?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也就你这门外汉才会看个低水平热闹,谁不知道解元是有才华的,还用你说么?至于说李解元是于公的血脉后人,更是无稽之谈!其实这榜的看点在第三名!”
  先前说话的人在大庭广众下被嘲笑,脸面上挂不住,扭着笑话他的人作势要撕扯,“你若说不出个一二三,我便豁出去这张脸皮不要,也要和你理论理论!”
  被扭住的人怡然不惧:“李王两人在如今这三十六七的岁数才中举,放眼将来,更不知道到哪一年才能中进士。而且如果不能中三鼎甲,那前途就实在有限,毕竟年纪在那里摆着,以后运气再好也得四十岁左右才能进官场,能有多大前程?
  相比之下,这第三名方应物反而更耀眼,稍微懂门道的人都看得出,这才是真正的看点!”
  周边众人都被带动得陷入了沉思,感觉很有道理。这人环视一圈,继续说:“方应物今年才十八岁就已经中了举,自本朝科举取士以来十分少有,他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进一步向上冲击,能走多远也说不好。
  更别忘了他还有个正当盛年、同样潜力无穷的父亲,那方翰林年纪也不过三十三岁,就已经是翰林身份,父子齐心无往不利!而且我还听说,方应物的授业老师是商相公,这是一般人能比的么?”
  最早高谈阔论的人不知不觉松开了手,他不能不承认,对方说的有道理,自己被嘲笑也是活该。解元李旻和第二名王华两个老帮菜,哪比得上第三名方应物少年高中?
  方应物和洪、项两人也不知不觉停住了谈话,听起别人议论。听到这里,洪松再次举起酒杯:“为了前途无限好的方贤弟满杯!”
第二百五十章
神童的黄金时代
  科举成绩出来后,中试士子首先面临的是什么?以前方应物或许没有想太多,但现在知道了,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无数酒宴。
  除去各种私人宴会不提,连官方都会举办宴会庆贺,例如乡试后有鹿鸣宴,殿试后有名气更大的琼林宴。
  其中这鹿鸣宴按照传统,定在乡试放榜后的次日举行,地点一般都在府学明伦堂,毕竟能同时容纳一百多人的地方并不多。
  放榜当夜,方应物和项成贤将醉到不省人事的洪松送回住处,长长的吐了口气。在自己正得意的时候,与失意的朋友一起喝酒,的确是个很痛苦的事情。两人互相道过喜,便约定好明天早晨一起去参加鹿鸣宴。
  一夜无话,唯有云雨……方应物一反等待放榜那几天半死不活的状态,兴致勃勃地拉着小妾兰姐儿连战两场,才稍稍将亢奋发泄出来沉沉睡去。
  到了次日天亮,王英叫醒方应物,两人洗漱完毕便出门了。等会合了项成贤,又一同来到府学。
  这时候,只见得府学中张灯结彩、披红挂绿,一派喜庆气象。确实也是,在整个乡试前后的过程中,鹿鸣宴可以称得上是最喜庆的时候。
  首先,到这里的人都是春风得意之人,聚集在一起自然而然的就是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没人在这里大煞风景。
  第二,这些新进举人也不会傻到真以为人到这里来,仅仅是为了吃吃喝喝。可以肯定,今天是绝对吃不好、喝不好的。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大家互相认师生、认同年、认同门才是正经事情,这种场面自然要欢声笑语、如沐春风。
  中了举人,就算从士子变成了缙绅,座师和同年自然就是由科举带来的人脉,这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关系网之一。
  方应物才走到明伦堂外,便被团团围住了,很多人上来与他打招呼。作为今科公认的最有潜力之人,得到这种待遇实属正常,连方应物本人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年龄是个宝这句话决非空言,无论在科举上还是在官场上,年轻就是实实在在的资本。在大明朝,很有神童崇拜现象,越年轻越受追捧,十八岁中举虽然算不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是极少有了,难怪众人推崇。
  众人围着方应物,议论自然也少不了,有非常熟悉掌故的人说:“少年高中本来罕有,但本朝真是人才辈出,这些年却冒出好几个,实在是令人赞叹。
  成化七年四川乡试,有个叫杨廷和的少年,十二岁便中举,后来成化十四年中进士;成化三年湖广乡试,有个叫杨一清的年仅十四岁也中了举,后来又于成化八年中进士,实在是一时美谈。
  而在上一科成化十三年的广西乡试,有个叫蒋冕的少年,十五岁便中解元,前途也不可限量哪!此外还有京师的李东阳,在天顺八年时,十八岁便高中进士,也是名闻天下。
  如今我浙省又有了方同年少年高中,吾辈实在与有荣焉!若方同年明年连登黄甲,那可就再一次大涨吾辈脸面!”
  又有人插嘴道:“方同年虽然中举的年纪不如那几人,但也很出众了,足以并列其中,传名天下。”
  还有个老举人摇头晃脑地叹道:“吾皇圣明,我辈躬逢盛世,这才有少年英才辈出的盛况。”
  方应物心里哭笑不得,熟知未来的他即便脸皮再厚,也喜欢名声,但此时却感到实在当不起大家的崇拜,被吹捧的实在有点过。
  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蒋冕,这几位无一不是少年早慧的天才神童型人物,而且将来有个共同点,都当过首辅……而他方应物的未来还不知道在哪呢。
  可惜这个纠结只有他自己明白,方应物面上只能谦逊地笑笑,连声道:“诸位同年前辈谬赞了!叫小子我无地自容!”
  不过方应物心里还是暗暗赞了一句,这里不愧都是能中举的人才,确实都很出色。同样是议论自己中举,谈吐水平比自己昨天在酒楼里听到的那些鄙俗议论,水准不知高了多少倍。
  说起方应物这个十八岁举人,若放在其他年代里,肯定是很醒目的存在。但在诡异的成化朝,却不那么刺眼了,比他还神奇的人似乎很有比比皆是的感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6/4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