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精校)第3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2/466

第五百章
入驻苏州
  对于回花溪村的事情,王英和方应石两人比方应物还积极。方应物看着兴高采烈的王英和方应石,心里默默吐槽,其实真正想衣锦还乡的是你们罢……
  对于数年来享受过无数高光时刻的方应物而言,并没有什么衣锦还乡的心思,他用得着在族人面前显摆么?但是在与世无争的山村里,倒是收获了难得的安逸时光。
  在这里,没有那么多的繁杂政务需要他经手,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着他处理。一般乡亲由于地位悬殊,也不敢来打扰他,所以非常清静。
  上花溪村还是那样子,只有两处明显变化,一是宗祠明显新修过,牌匾也挂上了不少。方应物本人也上了墙,成为方家三百年来的第二号成功人士,在墙上激励着后代子孙们。
  方应物指点道:“我们村并不富裕,这样做太破费了,还不如用来让童子读书。”
  老族长陪笑道:“不破费,是我做主把你们父子名下的田租拿出来修祠庙,想必你们父子也不差这点钱粮了。”
  方应物这才想起,他们父子名下还有一两百亩地,都是乡亲为了免税投到他们父子名下的,名义上每年还要给他们父子交点租子。敢情翻修祠庙,用的是他们父子的钱,这是被捐款啊……
  第二个大变化,就是后山树林中那座小木亭也被新修过,还建了一圈篱笆围住,亭子里放了一个香炉。
  老族长解释道:“附近十里八乡的读书人经常来这里聚会啊,说是要借一借文气。”
  对此方应物唯有苦笑,这小木亭是七年前自己一时心血来潮,特为装逼而修建的,没想到现在成了族中胜地。
  在上花溪村静静住了十来天,方应物又出山了,随后他再次去倦居书院拜访了商老师。
  此时方应物和商相公心里都明白,这次九成九是他们之间最后一次见面了。依依惜别之后,方钦差便离开了淳安县,前往苏州府继续履行钦差职责。
  闲话不提,却说方应物一行再次进入运河北上,半个月后抵达苏州。在枫桥这里转了个弯,从大运河转入上塘河,然后便来到了天下最繁华的地方。
  是的,这里就是大明朝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向两岸望去,人群如蚁店铺林立,数不清的富贵说不尽的风流。穿过这十里红尘,位于苏州城西北的阊门进入了眼帘中。
  阊门外码头上,静立着数十人,为首者是一位四十余岁的中年官员,从胸前补子图案来看,应该是五品官员。
  钦差座船靠了岸,先有钦差随员下船交涉,然后回到船舱中向方钦差禀报:“有苏州府同知齐大人,率领吴县、长洲两县知县以及地方士绅,在岸上迎候。”
  方应物若有所思,没有着急表态,但长随王英却开口道:“是府同知?知府没有来么?”
  随员没有答话,方应物淡淡地笑了笑,“本官只是个钦差,又不是巡抚藩臬,堂堂四品黄堂、天下数一数二的知府当然不能如此卑躬屈膝。
  更何况前番那知府不惜放下身段,一直追到了府边界,已经尽到了礼数,今天自然不必出面了。”
  另一名随员便插话道:“听说朝廷并没有在江南委任巡抚,钦差只有方大人一个。”
  此时江南一带的巡抚不是常设,有时有有时无。如今有了方应物这个钦差入驻苏州府,朝廷便没有另行委派巡抚,毕竟巡抚也是用的钦差体制,没必要塞一大堆钦差在苏州城里。
  王英还要说什么,方应物一拍扶手,起身道:“不必多言,下船罢!”
  岸上没有矫情造作的欢呼声,没有如潮水般的谀辞,显得颇为冷清。虽然每一位莅临地方的高官都会说没必要刻意营造欢迎氛围,但若真没有这些欢呼和谀辞,又仿佛缺了点什么。
  钦差方应物不以为意,与齐同知寒暄道:“本官奉命督粮东南,有劳齐大人远迎了!”
  齐同知中规中矩地答道:“城中公馆已经整治齐备,只等着方大人移步入住了。明晚本府设下便宴,李府台亲自为方大人接风洗尘。”
  方应物点点头,一语双关地说:“本官自京师而来,一身别无所靠,难免要叨扰地方。”
  “哪里哪里……”齐同知转身又将吴县、长洲这两个苏州城附郭县的知县介绍给方应物。
  与两位知县一一寒暄过,方应物便起身入城了。
  迎接队伍里还有地方士绅代表,但从头到尾,齐同知也没有将士绅代表介绍给方钦差,而这些士绅也没有主动上来结交的,仿佛纯粹就是充当人物背景来了。
  自从运河经济发展起来后,苏州城西北阊门一带就成为全城最繁荣的地方。
  苏州府公馆便位于阊门内不远处,毕竟公馆主要就是为迎来送往而设,建在阊门内比较便利。
  方应物入住府公馆之后,这公馆就成了钦差驻地,要被钦差用作临时衙门。
  在公馆安顿好之后,方应物这个钦差便算正式上任了,他立刻召集全部随员商谈事务。
  到目前为止,方应物并没有真正着手做什么事情,但他不是不上心,他目前最在意的问题就是地方官府的态度。有句话说得好,抓工作的首要问题就是抓干部……
  “无论齐同知也好,那两个知县也好,今日在本官面前都十分拘谨,诸君以为这是为何?”方应物询问道。
  有个姓蔡的随员,本官是九品孔目地答道:“据下官看来,彼辈心里有只怕存有畏惧感,所以在大人面前拘束。”
  方应物莫名其妙地继续问道:“我与他们素不相识,今日也是第一次见面,他们畏惧本官作甚?”
  蔡孔目又答道:“大人你是当局者迷,所以没看明白其中缘故。他们其实是畏惧大人你的官声!”
  “我的官声?”
  “大人你声名赫赫、名闻遐迩,在京师治理三年,以刚严闻名中外,人称京师之虎也。今次南下,又要负责为朝廷催讨钱粮这等事务。
  那些地方官本来就为钱粮事务犯难,不愿在这些事情上较真。可是遇到大人你这种传闻中雷厉风行、不容徇私的钦差,心里怎能不忐忑?”
  方应物盯着蔡孔目看了半晌,却见这蔡孔目说话一本正经,没有半点异样。不由得暗暗嘀咕几句,真不知道此人到底是在说实话,还是借机拍马屁……
  最后蔡孔目提出个建议:“明天见到李府台时,大人你可以提出一些要求。这个要求最好与钱粮事务有关,同时必须是苏州府能做到的,但又非常麻烦繁琐的,然后便可以试探出府衙那边的真实态度。”
  方应物拍板决定道:“此议甚好,照做!”
第五百零一章
故地重游(上)
  一夜无话,及到次日清晨,方应物早早醒来,便在院子里活动腿脚。他站在长廊里,一边做着广播操,一边欣赏周边假山流水、花草树木。
  不得不说,苏州人造园子有一套,在方应物这辈子所居住过的地方里,这公馆园林景致肯定能排到第一。眼下是夏末,而差遣大概要到明年春天结束,能在这里住上大半年,倒也是一种享受。
  正胡思乱想间,却见王英凑到身边,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方应物结束了这套广播操,擦擦汗水对王英道:“一大早的憋着什么话?要说赶紧说!”
  王英连忙开口道:“苏州府接风宴请是定在今晚,之前似乎并无公事?诸位大人都是第一次来到苏州府,都想去见见世面,所以托我来问问,不知道能否放他们外出?”
  原来如此,方应物恍然大悟。若真要严格纪律,方应物应该是比照巡按御史的体制,各项禁令非常之多。
  但他终究不是巡按,也就没必要那么死板。这里可是苏州府,若还公事公办的把下属们都憋在临时衙署,那也太不人性了。
  方应物心里有数的挥挥手道:“本官还没这么不近人情,左右没有公事,他们这两天尽可出外游玩!今晚这宴请,不想参加的也不强求。”
  王英笑道:“我这就去告知众位官吏,想必他们也会感激在心。”
  用过早膳,方应物在公馆里也无所事事,便换了文士长衫,头顶扣了一顶时髦的唐巾。然后喊上方应石和王英两个随从,从公馆后门悄悄出去游玩。
  自从当了钦差以来,方应物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万众瞩目的高光人士,难得有这般自在时候,毕竟苏州街头没什么人认识他。三人随着人群流动,说说笑笑信步而去,一路走走看看,不知不觉就出了阊门。
  而阊门外面,有好几条水系交汇,向南是护城河,向西是上塘河一直到枫桥,向西北是山塘虎丘这条线。
  走过五水汇聚的五龙桥,方应物忽然想起什么,伸手在眉骨上搭了个凉棚,凝目向远处望去,果然看到前方河边矗立着一座颇为高峻的三层楼房。楼房上挂着迎风飘扬的酒家招子,只是距离太远看不清字。
  收回目光,方应物对两个小伙伴说:“差不多已经到午时了,我们去前面那酒家饱餐一顿!六年前我第一次到苏州府时,在那里吃过几次,说不定还能与东家叙叙旧。”
  王英与方应石自是无所谓,只管跟着方应物走。到了酒家门口,王英才抬眼看了看门匾,写着望江楼三个大字。
  方应物迈步进了大堂,没有回应跑堂小厮的招呼,先朝着柜台看去。却见里面站着两个人,其中有一个满身绸缎、头戴东坡帽的中年男子,此时正扒拉着算盘珠子。
  方应物已经认出来了,这个中年人就是此地东家唐广德,也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唐伯虎他爹。
  六年前方应物第一次到苏州时,与唐老爹打过几次交道,承蒙唐老爹热情款待,白吃过几顿饭。没想到六年过去了,唐老爹还在这里开酒家。
  方应物上前敲了敲柜台,叫道:“唐员外!数年不见,风采依旧,可还认得故人否!”
  唐广德抬起头,看着方应物很是愣了愣,只觉得方应物很眼熟,但却一时没想起是谁。毕竟六年前的方应物不过十六岁,现在的方应物已然二十二了,气质变化还是很大的。
  不过方应物当初表现太惊艳,一个乡下少年举手投足之间便压制住了苏州士子的年青一代,王铨、祝允明、杨循吉等人全都败下阵来,搞得苏州读书人灰头土脸、面上无光,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所以愣过之后,唐广德便回忆起来了,拍了拍额头叫道:“原来是方……方……方公子!先请上楼!”
  这望江楼设置很有特点,普通人在底层,有钱有势的在二楼,而读书人可以去三楼,由此可见唐广德喜好结交读书人的性格。
  然后唐广德亲自引着方应物上了三楼,拣了临窗位置。方应物看唐广德殷勤地帮忙拉作揖摆碗碟,便道:“叫跑堂小厮来招呼即可,不敢劳动唐员外!”
  唐广德擦擦汗,“方公子大驾光临,小店蓬荜生辉,怎敢不尽心。不过方公子是自己来的么?老朽自知身份不足以待客,可否让犬子前来作陪?”
  唐广德的儿子就是唐伯虎……方应物饶有兴趣地问道:“令郎今年什么岁数?可曾入学否?”
  唐广德陪着笑道:“今年十五了,现在尚在读书,大概今明年就要考学了,据老师说学问尚佳,大有希望。若方公子方便,可多多教训。”
  方应物道:“指教谈不上,不过听说令郎天资极好,必将是后起之秀,叫来一起闲谈也是可以的。”
  唐广德大喜过望,“多谢方公子赏光!老朽还听说《明日歌》乃是方公子大作,老朽愿出润笔,请方公子留下墨宝,也好激励犬子上进。”
  方应物摆摆手道:“几笔字而已,无妨!”唐广德便下去了,一边安排酒食,一边让小厮去喊自家儿子来陪客人。
  方应石目送唐广德下楼,对方应物道:“秋哥儿面子大,看来今天要白吃白喝了。”
  方应物叹道:“无非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唐员外如此殷勤,多半也是为了他儿子铺路。他只是一介商人,想送儿子入士林,能不尽心尽力与读书人交游么?”
  在历史上,所谓的江南四大才子中,只有唐伯虎是商人家庭出身,却能与祝枝山、文徵明这些官宦出身的才子交好,难说其中没有唐广德的作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2/4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