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精校)第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466

  他先前派出儿子去方家,今天主动提亲,都算是伸出了橄榄枝试探。但被方应物拒绝了不是没有后手,所以他主动提出方解元是女婿,然后借着话头自圆其说一番,尽可能将负面影响消除掉。以他的辈分,在这里说话还是有人听的。
  谁知方应物的反应极其激烈,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立刻将众人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他认为,方应物绝对是故意的,绝对是有意为之!
  虽然方应物很聪明的没有详细点出当年的事情,避免了子谈父的漏洞。但激烈的态度也等于是推波助澜!人都有八卦之心,被引起了兴趣后,难道不会去打听么?
  毕竟当年是胡家没看得起方清之,世界很现实,若方清之就此沉沦,没人会说胡家什么,甚至连方家与胡家之间的事都不会有人关注。
  但方清之中了解元后,情况便不一样了,那么当年的事情传开了后,胡家就要成被嘲笑以及鄙视的对象了,而且会有很多人不亦乐乎地传闲话。特别是方应物与商阁老好像关系不错,今天又在众目睽睽之下露了一小脸。
  胡家是诗书传家的体面人,体面人最要的就是脸面,被方应物这么一捅,势利眼的帽子眼瞅着就要落下了。
  穷小子被鄙视后,飞黄腾达把脸打回来的故事,民众很是喜闻乐见口口相传的,弄不好还要被编成戏曲段子——浙西一带戏曲行业还是挺发达的。
  胡老先生始终不明白,方家父子都是傻了么?这时候忘记过去,面向未来,与胡家重修旧好有什么坏处?他们胡家又不是没有任何价值,好歹还有个老资格高官在朝中,从此互利互助皆大欢喜难道不好么?
  不过以他的自私自利心态却忘了,方清之父子与胡家从未有过旧好,只有旧怨,要重修只能修怨。
  却说胡老先生眼看方应物要甩手走人,留下一地鸡毛给他,忍不住呵斥道:“方应物!你心里只有对父亲的孝,但却忘了对母亲之孝么!这样不识好人心,难道我胡家用得着攀附你们方家?老夫看你在此大言不惭,只不过是沽名钓誉罢!”
  方应物险些气乐了,这老先生老糊涂了罢?
  据洪公子所说,好像当年胡家已经将母亲赶出家门,不认这个女儿了,甚至母亲死之前都不肯去看一眼。胡家这种行径在前,还有脸抬出母亲来压他?
  正所谓是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有人送脸上门,方应物自然笑纳,权且替远赴京城的父亲出一口气。
  要知道,是父亲拼命发奋,中了万众瞩目的浙江省解元才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方家和他方应物的处境,他自己童生成绩相比之下只能算个屁。父亲因为继续赶考所以没有衣锦还乡,那么他这做儿子的,自然不能在老家掉了父亲和方家的脸面!
  想到这里,方应物便又对胡老先生拱了拱手道:“今日本是商相公荣归故里的日子,县中群贤云集于此,正是畅言极乐之会!但胡老先生却在此为一己私心大煞风景,在下不以为然也。
  老先生你用自家之琐事,扰清平之盛会,先利用商相公生性宽厚在前,喋喋不休在后。在下斗胆以下犯上说一句,做人可谓自私到极点!
  十五年前如此,十五年后依然如此,一叶落而知秋,若贵府上下仍然执迷不悟,你们慈溪胡家从此败落也是意料之中!”
  这言辞真犀利如刀也,众人听过,细想发现也很有道理,渐渐对胡老先生心生不满。你胡老头活到六十好几了,还不如这十五六岁少年人懂事。
  这方小哥儿一开始装糊涂,后来三番两次要请辞走人,估计就是不想因为惹起家族纠纷坏了今日盛会的兴致。也就胡老头非要当众耍小聪明纠缠不休,真是老糊涂了!
  今天明明是商阁老衣锦还乡的大喜日子,这里谁不当成高兴事、说些高兴话。只有你老人家自恃前辈,在此为了自家一点小事和面子,又是提亲又是认亲的搞出种种名堂。
  而且居然还请蒙在鼓里的商阁老做媒,这不是叫商阁老夹在中间自讨没趣么?把这里当什么地方了?把商阁老当什么人了?
  反观之下,这方家小儿有理有节,有孝心有志气有功名有样貌——不过胡老头倒是提醒大家了,此乃佳婿也,还有,方应物父亲好像也是佳婿……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眼看着胡家自己把女婿扔了,自认够资格的众人一时间都有点想入非非。方家父子二人,得其一便可长脸也!
  其实以商辂的心胸,不至于在意胡老先生这些小聪明。但地位和名望到了一定地步,会有别人会替他在意的。
  方应物说完话,突然发现众人眼神都很怪异,心里很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既然不明白,那便转身就走,他知道自己所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就算不认亲,可血缘关系是改不了的,母亲姓胡就是姓胡,外祖父就是外祖父。他一个儿孙辈,能把外祖父怎么样?
  所以想有实质性的报复举动那是不可能的,最多也就像今天这样扫一扫胡家面子,替当年受尽委屈的父亲出一口气。
第四十九章
访客
  方应物终于还是雄赳赳气昂昂地离开了洪家别院的大厅,要独自回花溪去。
  这时便没人拦他了,众人只是望着他的背影叹一声“有志不在年高”。只有洪松洪公子作为半个主人,匆匆忙忙地追了出来送行。
  “方贤弟,令尊与令外祖之间的事情,毕竟是当年长辈们之间的纠纷,你万万不可执念于心,容易坏了本分。”洪公子劝道。
  方应物点头称是,“洪前辈放心,在下自有分寸。”
  洪公子仍不放心,又道:“过去的事情出口气就罢了,若常记挂于怀,容易影响到你的心境。”
  方应物再次点头称是,“在下晓得。”
  “那便好。”洪公子拱手为礼,送别道:“此去数十里,路上保重。”
  方应物还礼道:“洪前辈留步。”
  礼毕,洪松站在原地,准备目送方应物离去,方应物似乎也要目送洪公子回转。结果彼此告别后两人都没动,互相凝视片刻。
  洪公子颇为感动,“贤弟功名只在翻手之间,你我很快就会在县学见面。又不是远行他乡,故而贤弟不必如此依依不舍。”
  方应物无奈道:“这个,在下身无分文……”
  从洪公子身上搜刮了五钱银子路费,方应物去码头坐船往县西而去。
  对少年人而言,常常是小别胜新婚,这次方应物便体验到了。出门半个月算是有生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再回到上花溪村住处,见到小妾兰姐儿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痒痒。
  王兰服侍着脱下外衣时,方应物举手之间,不经意地用胳膊摩擦到了她那饱满胸部,顿时一股异样的激情闪电般刷过全身。他便再也忍不住。拖了兰姐儿上床颠鸾倒凤地亲热一场,不知过了多久方才云收雨散。
  两人都不想起来,除了口舌之外的全身都慵懒地黏在一起,叙着离别情话。等到睡前,方应物安排起明天的家务:
  “我去叫几个乡亲,将后山的木亭子重新打扫过,用水洗干净了,预计马上就要派上用场了。还有,你去找二叔爷,叫他在村里搜集些野茶,多多益善。”
  记忆力超群的兰姐儿认真想了想,提醒道:“三四个月前你说有必有访客纷至沓来,从村里搜集一筐野茶备用,结果放成陈茶,最后自己喝不完都扔掉了……”
  这种事还是忘掉的好!方应物轻轻在她光滑的身躯上捏了一把以示嘉奖,“女人家头发长见识短,不舍得投入哪来的收获。这次一定没问题,速速去筹备,记得可用茶叶充租子。”
  这次他出门,沾了商相公的光,在某些方面收获还是很大的。
  以商相公的地位和名望,他返乡过程肯定能算大场面,府县接待都是最高规格。就拿这次淳安县来说,若非是商相公荣归故里,肯定不会有那么多本县元老级别的缙绅乡宦云集一堂,共同迎贺。
  而他方应物从府里一直跟随着商相公到了县里,那真是狠狠露了几脸。特别是因为一首有点小题大做的《临江仙》,成为了阁老“忘年小友”,名气必然蹭蹭地上涨了。
  何况自己身份已经无限接近于生员秀才,也算是半个士子,在某类人眼里肯定已经成为具备了参与游戏的资格。
  再加上本县四十年来又一个解元家的名头逐渐传扬开来,不敢说访客如云,但慕名而来的肯定不会少。
  却说如此准备两天,落满尘土蛛网的山林小亭被打扫干净,富含野趣的野茶也搜刮到一箩筐,方家再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这天,方应物正在院中闲坐,兰姐儿一边缝补冬衣,一边陪着夫君说话。其实无论她听不听得懂,只管点头就是。
  “人世间处处皆学问,出了名后,招待上门宾客也是有讲究的。宾客如果多了,也是烦不胜烦,而且近之则逊、远之则怨,其中火候不好拿捏。”
  “一开始要热情几分,多接待一些,落一个礼贤下士、谦谦君子名声。但其后过一阵子就要端起架子,声称沉湎往来交游影响读书,非圣贤之道也,并扪心反思后决定杜门谢客,非特殊者不得见。
  物以稀为贵,露面少才弥足珍贵,这般淡泊名利的风范就出来了,而自身又得到了清净,不至整日匆忙于待客。”
  正当方应物滔滔不绝对小妾灌输待客之道,顺便论证一个名士是怎样炼成的时候,有个小孩子突然在院门外大叫:“相公小叔!村外远远的来了好些人,正打听你的住处!”
  来了!方应物早有预案,反应极其迅速,只见得他从太师椅上一跃而起,抱起书本就朝后山树林小亭子那里奔去。
  方应物可是吩咐过村民,见到有外面陌生人来打听他住处,就迅速来汇报。
  兰姐儿抿嘴笑了笑,提起茶壶,又装了几个瓷杯,也不紧不慢尾随着夫君去后山。
  方应物在亭中背靠木柱,在深秋的瑟瑟凉风中摆好了看书的姿势,望见兰姐儿上来,笑道:“这次如何,果然有雅士文人慕名来访罢,总不会白白准备了,以后方家也将渐渐位列本县名流。”
  不多久,树林子入口处有人影闪动,访客已经找到了这个地方。方应物连忙侧过身去,脸朝另一边装作没有看到人,而口中开始高声读起手里的书,同时摇头晃脑仿佛沉浸其中。
  “哟呵呵,小官人好用功。”背后响起一声嗓音略显嘶哑的女声。
  怎么会是女的?这好像有什么不对,方应物纳闷地转过身,登时愕然。亭子外面站着六七个中老年婆子,几乎都是红红绿绿的穿戴,油光可鉴的发髻,脸上皱纹里也抹着脂粉。
  他想象中的雅人骚客呢?士子名流呢?这帮老婆子是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的?
  趁着方应物没有反应过来的当儿,几位老婆子将方应物围得密不透风,七嘴八舌地开始抢着话吵吵起来:
  “小金山程老先生家有个孙女,读过几本书,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女,堪称知书达理,正是良配!从小就算过命,很有旺夫运,谁要娶了她,那可是大福气!”
  “县西威坪有个大户家的徐小姐,品貌双全,手也很巧,操持家务一把好手!她从小就算过命,很有旺夫运,谁要娶了她,那可是大福气!”
  “县城南李财主家有个女儿,能写会算,机敏能干,绝对是贤内助的材料。她从小就算过命,很有旺夫运,谁要娶了她,那可是大福气!”
  原来全是三姑六婆中的媒婆!方应物默默泪流满面,想象中煮茶品茗,吟风弄月傲啸山林的场面没出现,却迎来了一群比赛嗓门的老媒婆,他是招谁惹谁了?
  他才十五六岁,还不想如此早早的就受到婚姻束缚!再说他身边有贴心小妾一枚,什么功能都有,又不是真缺女人的。
  “先听在下一言!”方应物高声道,“在下功业未立,何以家为?大娘们的好意心领了,但在下此时并无婚姻之意,还是请回罢!”
  媒婆们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小官人误会了,也是老身说话不周到!此次前来做媒人,事主指了名,务必是想要和解元老爷结亲的。所以这次先通个气,留下名字在这儿,等解元老爷回家了,也好有个挑选。”
  又有另一个老婆子道:“小官人也不要着急,大喜事要先紧着令尊,若与令尊无缘,退而求其次才轮得到小官人哩!还是等等令尊罢!”
  还有人叫道:“小官人若是劝令尊选了我这边的,老身可以附赠美貌贴身婢女一名!”
  方应物再次默默泪流满面,原来他只是父亲的备胎,原来童生待遇真的比解元差那么多,原来连年纪老十五岁的鸿沟都可以直接无视,原来一个个年纪和他仿佛的妙龄少女都想当他的后母!
  难怪后人总有批判,科举扭曲了人性呐!
  三天之内,共计有被许以重金报酬的媒婆媒公十八人登了方家门。淳安县媒人界流传起一句话——大方小方,得一方便可吃三年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4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