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精校)第3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7/466

  醒过神来,方应物忍不住吐槽几句,这位未来天子朱祐樘在史书上据说是有数的明君,没想到少年时候还有这种场面……果然是朱见深亲生的。
  而且方应物也总算明白了,难怪守路的内监不见踪影,估计也是忍不住跑到里面来陪着太子殿下取乐了。反正在外圈还有侍卫把守,有什么情况应该都会通报的。
  方应物更明白了,难怪太子午间从不留下讲官陪同用膳……这殿下天天中午在后殿和身边近侍们耍宝赌博,脑子进水了才会把讲官留下来!
  看样子只怕连外面一圈侍卫都不知道后殿里的状况,他们肯定想不到自家父子这不速之客啊……方应物感到有些拿捏不定。要是不知情还好,可是今天偏偏就撞上了,真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这个意外情况!
  想至此处,忍不住偷偷看了几眼父亲,却见父亲大人脸色铁青,下巴的短须也微微地颤动着,显然已经是怒不可遏。
  作为有近乎于老师名分的东宫讲官,最大的职责就是辅佐太子,看到被天下人寄以厚望的太子如此堕落,方清之怎能不愤怒?
  方应物忽然想起什么,伸手去拉父亲,但却没有拉住。方清之几个大步,走到人群前方,步伐之快几乎让方应物跟不上。
  这时候,方家父子终于被发现了。看到须发皆张的方清之,内监们登时鸦雀无声,小太子也愣住了。
  方清之目光灼灼地盯着朱祐樘,高声责问道:“太子!休憩时间不知自省,却大失体统与近侍狎溺并耽于博戏,岂是储君所为?”
  面对突然出现的方家父子,又听到方清之情急之下的疾言厉色问责,太子朱祐樘忍不住神色慌张,手足失措。
  方应物在父亲身后痛苦地捂住了脸,父亲大人这是骂错了人啊!君上怎么会犯错,都是身边人的错啊!
  要骂就应该破口大骂周围这些内监近侍勾引太子学坏,骂到狗血淋头都没关系,可是根本没必要对着太子去喷啊!
  还好据史书记载,未来天子朱祐樘算是个比较温和的人,如果换成嘉靖皇帝这种,挨了斥责还不得记仇一辈子?
  另外在方应物眼里,少年人管不住自己很正常,就算有点小过失也没那么严重。这样劈头盖脸的斥责下去,不怕引起青春期少年的逆反心么?
  天子尚未反应过来,但旁边却有个年纪稍大的中年内监跳了出来,指着方清之破口大骂:“你个老穷酸放什么狗屁,谁把你放进来的?
  别说你当着讲官,眼下正是午间休憩时间,你也能管得到么!难不成晚上太子爷回宫睡觉,你也要看着去?”
  然后又有另一个内监站了出来,大喝道:“这里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滚出去!”
  于是其他内监仿佛得了声势,乱纷纷地叫道:“出去!出去!无有太子召唤,哪有你们大臣闯进后殿的道理!”
  方清之是个斯文人,遇到这种撒泼无赖的纠缠,一时间气得说不出话来。不过他修行有方,胸中自有一股浩然正气,倒是丝毫不畏惧。
  心里略略措辞之后,方清之正要开口斥责眼前这群小丑,却见自家儿子方应物冲了出去,站在了自己前方,厉声对着哄闹的内监喝道:“尔等这些无父无母的丑类,什么时候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狺狺狂吠了?一群不知羞耻为何物的阉狗,竟然与尔等同立此地,简直让我作呕!”
  方应物骂着对面内监的同时,背在身后的手掌对着父亲随意挥了挥,看这意思是让父亲先靠边去。
  方清之无语,又让儿子抢先了,自己头脑怎么总是比儿子慢一拍?让别人看去,这是儿子护着老子么?
  那挑起骂战的中年太监三步并做两步,走到方应物面前,咬牙切齿道:“你是何人?”
  方应物抬不屑一顾地说:“我等父子要与太子对答,你这阉狗也配在此说话?滚开!别脏了我的口水!”
  那中年内监揪住方应物,就要动手。太子朱祐樘醒过神来,连忙喝道:“退下!”
  中年太监回头对太子叫道:“小皇爷!此二人端的是无礼之极,难道还怕了不成?且让奴婢们打将出去!”
  这中年太监看起来有点唯恐天下不乱?难道是有人故意指使?方应物顿时疑窦丛生,脑中忽然冒出一个想法,今天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偶然撞上的?说偶然也像是偶然,一切存在着极大的巧合。
  对宫廷政治稍有了解的人都明白,太子身边的内监并不是当前最得势的太监,他们真正发达起来怎么也要等到太子登基之后。
  几个还没有得势的太监,在太子犯错被讲官发现之后,竟敢气势汹汹地辱骂讲官,并且还敢率先对讲官(的儿子)动手动脚?
  他们知道不知道这样做,看起来是要袒护太子,但其实对太子本人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第五百九十四章
后殿所见(下)
  按下方应物的疑虑不表,却说太子朱祐樘某些方面继承了当今天子的性格,也不是很善于说话的人。他喝退了张牙舞爪的内监后,便心虚地不知该如何面对讲官先生方清之了,任何一个正常的少年人做了错事,见到老师都是这样的心态。
  而方清之因为儿子冲到了前面,此时便斜视自家儿子,目光中隐隐透露出“你行你上啊”的意思。
  但方应物也陷入哑口无言的处境,他算什么身份?他有什么资格去训示太子?当然方应物是奉旨来见太子的,圣旨肯定最大。亮出这一点,别人不敢非议方应物。
  不过话还没出口,方应物转念一想,对面的太监们分明都是心里有鬼的,在看清楚他们的底细之前,自己又何必这么实诚地亮底牌?
  故而方应物横移两步,将身后的父亲让了出来。背在身后的手掌这次换了动作,向父亲大人招了招,示意父亲上前去理论。
  方清之板着脸,义正词严地对太子道:“今日不经意进了后殿,所见不堪入目,委实触目惊心。太子居行无状尊卑全无……”
  方应物再次痛苦地捂住了脸,父亲大人这实在不是江湖大佬谈判的样子和语气啊,这样太子怎么可能下得了台?
  “呸!”已经站在太子身后的那中年太监又开口打断了方清之,“既然说起尊卑,你方学士不经召见,没有传唤,便擅自闯进后殿,就合乎礼法了?你这将太子置于何地?难道你没有圣旨,也敢直接进入乾清宫么?”
  “这……”方清之能进来,一是儿子身上带着圣旨,二是内监疏忽大意,没有看守好门户道路,所以才直接进来了。
  如此方清之便又拿眼神示意方应物,叫他把来头亮出来。但方应物仿佛没看到,只低着头数蚂蚁。
  方应物当然并不是真的在数蚂蚁,他正在急速地运转,考量着眼前的形势。宫里是天底下最复杂的地方,任何事情都暗藏着无数种可能,谜底揭晓之前谁也不敢说自己猜的就对。
  比如说太子身边这几个不停叫嚣的内监,看起来很像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蠢货脑残,而人世间什么样的人都有,确实也存在这种可能性。
  他们这行径就是唯恐事情不闹大的样子,看起来实在有点脑残。甚至可以视为就是对全体文官挑衅,他们以为自己是汪直、梁芳这样的大太监么?
  别说以这些内监的实力,根本挡不住朝臣的猛烈反击,就是向来正直、非常看重太子学业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也不会饶过他们!
  但方应物却不敢真以为他们是脑残,更不敢以此为基础,来判断迷雾中的事实真相。能委派在太子身边的太监都是各方面挑选出来的,方应物不相信会有蠢货混迹其中,那么这几个内监的行为异常,就只能是另有原因了。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几人勾引太子博戏堕落在前,蓄意挑衅文臣讲官在后,怎么看怎么像是要坑害太子。
  太子毕竟是政治人物,不是娱乐圈人物。哪有丑闻曝光后不积极想办法遮掩,反而要大闹特闹唯恐不惊动别人的道理?特别是在天子动了废掉太子的念头,正是非常敏感的时候。
  所以方应物不由得又想到了其他一些人,一些对太子朱祐樘心怀不满的人……在宫里,这样的人肯定为数不少,也有足够的实力在太子身边安插几名角色,关键时候便把太子推向深渊。
  不然在成化末年时,也不至于发生激烈的太子废立之争,地位最高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也被打发到凤阳养老,最后靠着泰山地震才定下大局。
  从这个思路想下去,方应物发现情况会变得更复杂而不可控制,这几名内监背后的人到底是谁?
  方应物首先想到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天子已经知道太子的行为,然后故意下旨让自己到文华殿来,为的就是让自己碰上太子不端行径,还有人配合着在这里挑衅。
  至于目的,可能是想曝光一下太子的短处,煽动一下朝臣对太子的不满,也可能是纯粹的恶趣味,想看看清流正人们遇到这事怎么处理。
  如果真是天子搞鬼,那可不好处理了……想到这里方应物头大如斗,进个宫而已,怎能碰上了如此多的麻烦事情!
  不过当方应物的脑中再次闪过成化天子朱见深的面容时,他又发现自己可能是疑神疑鬼想太多了,并非人人都是充满着阴谋家气质的。
  成化天子这个人,虽然小毛病不少,但本性上并不是心机深沉,喜欢使弄阴谋诡计的人,应该没有这样的手段。当然如果换成他的孙子嘉靖皇帝这个著名心机男,那用什么手段都不奇怪了……
  方应物还想到一点,如果天子真的早有预谋,那两个奉命引路的内监肯定要与自己一同进来。无论是监视也好,还是挑拨也好,那两人肯定不能只把自己送到殿外便不负责任地走人。
  所以,目前这个场面应该不是天子的本意。虽然排除了天子暗中插手的因素,但是疑点仍然存在,只是最大的可能性变成了别人而已。宫中对太子最为不满的人可不是天子……
  闲话不提,却说方清之历经了自家儿子这么多事,对于揣测儿子思路颇有心得。眼下看到方应物的样子,便隐隐然猜出方应物的一些想法。
  暗骂了几句后,方清之又对那中年内监道:“如果本官犯了过错,对太子不敬,自当向朝廷请罪,甘受严惩,免官回乡也不会有怨言!”
  方应物暗暗点头,父亲大人还是有点进步的,急切之间说得很不错,知道亮几句狠话堵对方的嘴。这句话里最关键的就是“如果”二字,即便话说得再狠,哪怕诅咒自己千刀万剐,但只要“如果”不成立,那当然就无所谓了。
  太子不愧是众大臣交口称赞的“仁君之相”,听到方清之发狠,连忙出言安抚道:“方先生言重了,都是本宫的过错,方先生何罪之有?”
  父亲和太子之间总算有点台阶了,方应物想道。
第五百九十五章
冷场帝
  现太子、未来的弘治天子朱祐樘虽然不是绝顶聪明的人物,论智商大概比不上弟弟朱祐杬和侄子嘉靖天子朱厚熜,但起码也是个中人之资。
  他知道这时候自己应该拿出什么态度,无非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与方先生硬顶。故而他没有像左右内监那般张扬跋扈,反而很谦退地低头认错。
  那先前气势汹汹的中年太监还想说什么时,又被太子所阻止了:“苗大伴,暂且听听方先生怎么说。”
  有了这个台阶,抓住太子过错的讲官方清之也陷入了深深思量中,事情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十分考验政治智慧。
  方才在怒气填膺的状态下,种种义正词严的场面话脱口而出,但狠话终究只是狠话,只能用来表明立场,却不能解决问题——做了将七年词林官,方清之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对方清之这个讲官先生而言,初步选择无非是两种:要么是对太子失德视而不见,将今日之事轻轻忘掉,掩盖太子的过失,但这样做违背本性,不是君子和良师所为也。
  要么就是按规矩办事,正正经经地训诫太子,那就肯定免不了要让别人知道了——正常情况下自然应该如此做,但是当前局势敏感,天子已经起了废立之心,太子一旦出现问题,那将陷入极其不利的处境。
  而方清之作为正统王道的清流大臣,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礼法出发,肯定要力挺太子朱祐樘,反对因为天子个人好恶另立皇子的,更不想眼睁睁看着太子有过错被天子捉住。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每个人在人生当中都会遇到,而且不止遇到一次。选择理想是赌博,选择现实是庸俗,这是个问题。
  大多数人遇到这种境地,最终的选择大都是折中。方清之叹息道:“既然东宫有悔过之心,臣觉得今日之事不必奏报天子了,也不必转告内阁,只需依照规矩转告另几位讲官知晓即可,想来不会外传。”
  方清之这样做,既避免自己私相授受、包庇太子的嫌疑,也不至于扩散得太厉害。东宫讲官天然与太子是休戚与共的同一阵营,自然不会与太子过于较劲。
  以方清之的为人,这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限了。方应物忍不住嘀咕几声,父亲大人的头脑还是有点死板,能不能不要总是盯着太子本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7/4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