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精校)第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466

  却说到了正午时分,远远地从水上驶来几艘船只,码头上众人便晓得,这一定是汪太监到了,此时水上不会有别家船只的。
  当先大船靠了岸,舱门打开,闪出几个人来下了船。
  方应物站在人群里看得真切,这几人里有邓同知,并且恭恭敬敬地站在边上。从邓同知这个姿态看,位置当中居前的那个人就是“汪直”了。
  又走得更近些,方应物看得更加清楚。却见那“汪直”头顶三山帽,身穿绯红里衣,外罩纱衫,胸前一团不知是什么种类的龙形图案,赫赫然正是大牌太监的装束。
  再细看此人,年岁确实不大,至多不超过十七八,生得一幅好相貌,称得上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俊美非常。
  方应物连连感叹,能以假乱真的假汪直如此长相,那么真汪直也相差不远了。难怪小小年纪便博得万贵妃和天子的宠爱和信用,外表真有本钱。
  他转念又想,朝廷衮衮诸公最近一年来,就是被这样一个小少年欺压了,这心里该有多憋屈?
  就是这么一个小孩子样的人,只用一年功夫就直追他们太监行业的先驱者王振王公公,真是不可思议。
  简直像个笑话,令方应物感到啼笑皆非。难怪说成化朝是最妖风邪气的时代,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事情,不仅空前而且绝后。
第九十五章
对牛弹琴?
  却说方应物一边观察汪直的模样,心里一边也在思索着。如果要揭穿假汪直,那么什么时候是最好的时机?
  关键在于,由自己亲自揭穿,还是留给便宜外祖父去揭穿?谁来干收益比较大?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也不得不考虑,那就是历史进程出现了变化,汪太监真的南巡了,不过这种可能性几乎是零。
  正当方应物拿捏不定时,忽然府衙、县衙众人齐刷刷的对着汪直下跪行礼,周围看热闹的百姓见此,便也很麻利的跟随下跪。
  这时代下跪是很常见的礼节,别人都习以为常,但方应物却一直不大适应,于是这时候他反应就慢了一拍。此刻周围一片跪倒在地拜见的,只有方应物还孤零零地站着,很是突兀显眼。
  方应物愣了愣,决定还是不拜了。别人都心存畏惧,但他可不怕,知道是假的还有什么可怕的?
  这位汪太监若要为此生事,那他大不了一嗓子喊破真相,当场叫他原形毕露。
  皇帝不急太监急,在汪直身边陪同的锦衣卫百户大怒,指着方应物喝道:“大胆无礼!”
  那汪直朝方应物看了几眼,抬手阻止了锦衣卫百户,转头问邓同知,“此何人也?”
  邓同知考虑之后答道:“是一名外地士子,不识礼数,让汪公见笑了。”
  他的这回答确实也有技巧,先说这是外地士子,表明了不归他本地官员管。若要动手请你们西厂或锦衣卫自己动手,他这地方官是不参与的。
  汪直又问道:“你认得他?是什么来头?”
  这下邓同知没法避重就轻了,只得答道:“此人姓方,具有廪生文凭,听说在苏州王抚台行辕住过十几日,应当是王抚台的后辈之类。”
  还算邓同知有良心,没有告诉“汪直”这是商相公的小老乡。
  要知道,去年就是商辂带头,强硬的向天子要求裁撤西厂、罢斥汪直。以汪直睚眦必报的气性,连带将已经无礼冒犯他的方应物收拾了也不奇怪。
  汪直听到邓同知介绍后,轻哼一声,便吩咐道:“叫他来参见。”
  这是何意?邓同知揣测不出汪直的心意,但吩咐下来,只能答应。并延请道:“请汪公入城安歇。”
  方应物等了等,却见汪直并没有答理他,不由得心里想道,这假汪直装得倒也挺有气度的,难道是因为心虚所以不节外生枝么?
  其实在历史上,真汪直也有过类似事迹。只要不触怒他,有的人不卑不亢平礼相待,反而会被他欣赏并向天子推荐。
  只是汪公公年少得志,脾气随意性很大。一般官员们实在摸不清汪公公的喜怒无常规律,所以大多时候不敢冒险。
  方应物正要回驿站,却有个衙役跑过来,对他道:“府衙马上要为汪公接风,汪公点了名请你去出席,还请方公子一行。”
  方应物心头冒出一句话——阎王要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难道这假汪直偏要速速寻死,逼着自己亲自动手揭穿么?实在不行,这份功劳就不留给那便宜外祖父了……
  胡思乱想间,方应物跟着传话的衙役向城中走去。为了安全,他将方应石也带上了,而王英则去了驿站陪伴兰姐儿。
  在城门口,发现已经张贴了汪公公的告示,说要巡察狱案、整顿风气,受理词讼。方应物想道,这果然和史书上说的一样,假汪直靠着这个大肆敲诈勒索民间钱财。
  进了城,沿着大路走了一段,又拐了个弯,便看到三开间大门。此时门扇洞开,门里门外都站有军士把守。
  “这里便是府公馆了,汪公就入住此地。”那衙役一边介绍,一边领着方应物进了大门。
  又穿过仪门,来到东侧花园,园中有一泓碧湖,湖边建有水榭。时值暮春初夏时节,站在这里,从水面上吹来微风习习,感觉十分凉爽。
  汪直还没有出现,但邓同知和一干府县官员都在这里等候着。
  见到方应物被带了过来,邓同知连忙将方应物拉到一边角落里,又看看周围没有人,便低声警示道:“人心险恶,方公子万万不可随心所欲!”
  方应物暗暗好笑,装糊涂道:“邓司马此言何意?晚生却是不明白了。”
  这小少年怎的如此愣头青,家里老辈也敢放他独自出来闯荡?邓同知急得要跳脚。
  “你还没看出来么,汪公已经注意到你了!一会儿在宴席上,礼节要恭敬,说话要谨慎。只说从苏州来,不要道出自己真实来历,此外不要随便提庙堂上的事情!”
  方应物正气凛然道:“吾辈读书人,胸中……”
  邓同知声音高了几度,“住口!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有什么不能忍的?不然你死无葬身之地,与本官何干!”
  “受教了,受教了。”方应物连连拱手道。这邓同知谄媚归谄媚,势利归势利,倒也不完全是良心坏了的,不然为虎作伥起来简单得很。
  不过也有很大可能是看在王恕面子上,抱着两不得罪两边讨好的心思,人之常情也。
  邓同知还要说什么,那边汪直已经现身了,他连忙丢下方应物,脚步匆匆地上前讨好迎接去了。
  参加宴席的一共有十来人,大多为常州府和武进县的官员,一个也不少。众人一起入了席位,在汪直之后落了座。方应物坐在最外,和本地一位乡绅面对面。
  汪直不说话,便没人先开口。却见汪公公环顾四周,称赞道:“这里很不错,清爽得很,景致也好,十分舒服,邓大人有心了!”
  方应物很无语,这位汪直当真是年少轻狂啊,说得太“爽利”了。
  如果是一位有涵养的官员坐在那个位置上,开场白必定是:“我代天子观察江南民风,本不欲惊扰地方,但诸君盛情难却……”
  各种珍馐佳肴流水般的呈上来不提,众陪客便依照礼节轮番为贵宾敬酒,最后轮到方应物,他举杯道:“在下淳安生员方应物,敬过汪太监!”
  坐在汪直右手边的邓同知当即脸色就变了,他千叮嘱万嘱咐,结果这方应物还是不开窍!
  方应物对邓同知很抱歉的笑了笑,对不起,还是没有听从你的劝导。他仔细考虑过,如果上来就指着汪直说“这是骗子”,并不能达到收益最大化。
  还是要先表现一番不畏权阉的样子,树立起让别人敬仰的高大形象。然后装作发现了什么破绽,最后再表现出自己的睿智拆穿他,这样才是完美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求虐待、求侮辱、求责骂,殴打就算了。至少此人如今在别人眼里就是汪直,自己战他就是战汪直,如此才能反衬出气节和光辉,事后还没有风险,何乐不为?
  闲话不提,在众人惊惧的目光里,汪直手里酒杯停了停,问道:“淳安么……商相公近日如何?”
  方应物答道:“教书育人,优游林泉,安度晚年而已,只是对庙堂之事多有忧虑。”
  邓同知脸色又变了,方应物居然又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说“对庙堂之事多有忧虑”,这不是明摆着讽刺这一年来大肆打压异己的汪直么?
  可是令邓同知更惊异的事情发生了,汪直居然没有勃然发作,只是冷哼一声,狠狠地瞪了方应物几眼。
  方应物也很不满意,这样挑衅居然也没激怒他?让别人看去,只觉得是汪直很大度,而不是他有气节。
  不过他突然醒悟了,这个骗子毕竟不是真汪直,面对讽刺时并不能做到感同身受罢?只好像是听别人的故事一样,代入感先天不足。
  还要干点叫他有代入感的事情激怒他,方应物细细思索,忽然又计上心来。他记得冒充汪直的这个叫杨福的人,曾经在京师崇王府当过内监,那么也是个阉人,就从这方面着手好了。
  于是方应物与旁边人闲聊起来,问道:“最近读什么书?”
  那人答道:“读孟子。”
  方应物大喜,“在下也正在读孟子!正读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颇有心得。”
  那人自动脑补了一下全句,“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确实出自《孟子》,下面紧接着一句是“王见之,曰:牛何之?”
  不过那人见方应物说了一半便住口不言,好奇地问道:“下面呢?”
  方应物笑道:“看过孟子都知道下面是什么,还用问在下么。”
  那人先是微微愣神,不明所以,随后立刻明白了。下面一句是“王见之”,合起来就是“下面王见之”。
  下面……王见之……这不就暗讽阉割进宫的公公们么?!
  此人直想仰头大笑,但又想到汪直在座,公然大笑岂不是得罪权阉?所以只得低下头拼命忍着,不让自己笑出声来。
  方应物的对话,附近都听到了,但谁也不敢笑,都拼命忍住,一时间水榭内气氛怪异得很,一大半的人都在低头咳嗽或者猛吃猛喝。
  方应物得意的抬起头望向汪直,这样讽刺你,还不立刻发怒?然后就是他方应物不畏强暴、勇斗权阉的剧情了!
  不过却见汪直脸上一片茫然,他左手边的百户也同样一脸茫然……两个茫然的人看着大家十分不解,又没人真敢去对汪直详细解释。
  方应物抓耳挠腮,郁闷得无处发泄,这两位是不是没有认真读过书?这样都没反应么?莫非自己讽刺得太高深,他们听不懂?
  这真是对牛弹琴,对牛弹琴!方应物十分泄气。
  邓同知听懂了也笑不出来,只感到冷汗刷刷地流下,他刚才还以为是方应物年少没经历,说话不知轻重。现在看来,这方应物分明就是故意挑衅汪太监,蹬鼻子上脸的挑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4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