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品奇才(校对)第2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2/1174

  “领导,咱们哈尔滨的制药厂,一共有多少家?合在一起,一年能赚多少钱?”
  “三十家左右吧,我也没细统计过,利润应该超过一千万。”张瑞强傲然说道。一年能有上千万的利润,税收也不少,还养活了一大批的工人,算是哈尔滨比较大的产业了。
  “才一千来万啊。要是有几个药厂全力生产我说的这些药品,好吧,是保健品。一年之后,一个月的利润,就能达到一千万!”冯宇竖起一根手指,自信地说道。
  “你说什么?一个月的利润,就能有一千万?”
  “这还是保守的说法!”
  前世光是葡萄糖酸钙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一年的销售额就能有几十亿。虽然现在人们的购买力可能比不上过几年,但还有补血口服液、金维他等产品呢?随后还有减肥产品等推出,哪一个在前世不是吸金利器?
  高额的利润,让张瑞强眼红了。如果制药厂一年能有上亿的利润,那市里可以用这笔钱,做多少事啊。城市建设的脚步,必然会加快很多,他的很多设想,也能早一天实现。
  “制药厂生产保健药品,我们也不是第一个,这个并不违法。而且现在是市场经济,我们本就应该顺应市场潮流。哈尔滨制药厂利润高了,药厂的职工生活也能变得更好。市里获得的利润增加,税收也会增加,这笔钱,又能做多少事情?”
  “这些药品,都有批文吗?”张瑞强忽然问道。
  冯宇尴尬的笑了笑:“生产批文,还是要靠哈尔滨制药厂来跑,他们对口嘛。”
  我要是有批文,还跟你费这些话?直接找那些制药厂谈去了。
  张瑞强笑了笑:“你准备投资多少钱?”
  冯宇眼睛一亮,张瑞强这是同意了?他的这些产品批文,确实不太好弄到。冯宇找了陆少,陆少却说,医药方面,他关系不够硬,如果要弄批文,时间可能要长一点,而且还要花钱打点一下。
  冯宇这才想到了哈尔滨的那些制药厂,本来他的产品,也要找大厂合作生产。哈尔滨的制药行业,规模还是不小的,完全有能力满足冯宇的生产要求。只是此时并未像前世一样整合成一个集团公司。再说跟哈尔滨的药厂合作,也能让他省掉一些麻烦。
  此时的华夏,好多投资落地之后,当地政府就各种为难投资商,尤其是合资企业。这种情况,要过两年才会扭转,而且扭的十分彻底,投资商会签订各种苛刻的合同,反过来拿捏地方政府。
  “衡量一下哈尔滨制药厂的市值,将所有的医药管理局下属的国企整合在一起,成立一个集团公司,我以药方和现金入股,要持股百分之四十九,且只要求这些保健药品的经营决策权,而且我保证,未来哈尔滨制药集团公司,会成为华夏最大的制药集团!”
  华夏最大的制药集团,这几个字,再次刺激了张瑞强。他本来也有将哈尔滨医药管理局下属企业整合在一起的打算,只不过前任书记没同意,他也觉得可能没到时机。
  但现在,时机到了!
  “过几天,你回一趟哈尔滨吧,具体细节,咱们还是要好好讨论讨论。”
第413章
吴志刚的优越感
  张瑞强接任哈尔滨市长了,第一件事儿,就是提出哈尔滨制药行业的改制,要将医药管理局下属的企业全部整合成一家集团公司,还要引入外部资金,增加产品种类。这个消息,在市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原本改制的公司,大部分都是亏损,或即将亏损的企业,虽然也有一些不亏损,也改制了的,但比较少,且这些企业生产的都是一般消费品,从来没有涉及到医药产业。
  尤其是哈尔滨医药管理局下属的企业有三四十家,而其中原本就有一些已经改制过的,不全部是国有全资,这其中的困难太大了。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张瑞强会想着将这些企业捏合在一起,这么改制,市里必然要拿出来不少的钱。他们很多人都在怀疑,这是张瑞强的政绩工程,彰显在他任上,哈尔滨多了一家大型医药公司!
  这个事儿,张瑞强还是常务副的时候,就提出来过。当时的市长不赞同,也不反对,但书记是坚决反对的。现在书记走了,张瑞强也成了市长,马上再次提出这件事儿,张瑞强到底是怎么想的?
  医药产业,可以成为哈尔滨的支柱产业,这简直是笑话!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城市是将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卖药的要是特别挣钱,老百姓还不骂死你!
  这个问题,张瑞强早就研究过,他知道国外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城市有一家跨国大型医药公司,能给这个城市带来极大的影响。不只是税收,还有市民就业问题,城市宣传问题等等,好处很多。
  哈尔滨的制药厂太多了,规模太小,各自为战。从冯宇的泰华贸易公司上,张瑞强看清了品牌的价值。如果以后哈尔滨药厂生产的药品,盒子上都印着哈尔滨制药集团,那无疑会让人认为,哈尔滨制药集团是一家非常有实力的集团,从而刺激其他药品的销售。
  现在哈尔滨的药厂,除了消炎类的药品还不错,其他的都没什么竞争力,如果不是有市里的计划调控,恐怕一些药厂现在早就负债了。
  效益好的,一年的利润能有上百万,效益差的,基本上只能保持收支平衡。如果不整合,那些效益差的,迟早要被市场所淘汰,到时候还不是要市里想办法解决。安置工人,就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这些企业,市值两个多亿,却只能创造一千万左右的利润。看看人家机械公司,当初市值才多少,利润有多少?更不要说冯宇的泰华贸易公司了,当初的注册资金可只有二十万,但当年的利润,就超过了百万!去年利税都超过千万!
  原本张瑞强也有些犹豫,担心整合之后,反而会拖垮那些效益好的药厂。但冯宇既然敢夸下海口,他就相信冯宇一定能做到。这个小子可邪性的很,做什么行业都能赚钱。家里养个猪,那一年的利润,也能让人眼红到要爆掉眼球!
  尤其是冯宇在销售方面,很有一手。只是不知道冯宇到底是否擅长卖药,如果这个冯宇也擅长,那么合并后的哈尔滨制药公司,必然能崛起!
  张瑞强很有能力,在哈尔滨的企业改制方面,经验最为丰富,且改制的企业,大部分都获得了成功。当然,也有小部分失败了,但无伤大雅,工人也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有能力的人,做事就比较果断,他既然提出了这个设想,就一定要成功。
  本来或许有些为难,因为整合这些企业,肯定要花费不少的资金。但现在有冯宇加入了,冯宇能提供资金,且这次冯宇还承诺了,不会控股,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别人不了解冯宇,但张瑞强可是市里官员中,对冯宇最为了解的一个,他相信冯宇的话。冯宇明明已经是超级富豪了,但他在冯宇身上,却从来没看过什么奢侈的花销,除了各种捐教学楼。
  一个人在暴富之后,还能如此,这点尤为的难能可贵!
  要想让冯宇掏钱,首先,张瑞强就得说服市里的其他领导,同意整合哈尔滨的制药行业。
  ……
  “今天召开这个政府扩大会议,主要讨论的,就是将医药管理局下属的企业,整合成一家集团公司的可行性。今天除了请来卫生局,医药管理局的负责人,还请来了泰华贸易公司的吴志刚经理。资料已经分发给大家了,谁有什么意见,现在可以说了。”
  当其他领导,看到吴志刚也出席这个会议的时候,都很诧异。这是政府的工作会,涉及到医药行业,那么卫生局和医药管理局的人列席也说得过去,但吴志刚算干什么的?泰华贸易公司,有什么资格坐在这间会议室里?
  吴志刚虽然坐在最角落的位置,却俨然跟张瑞强一样,成为整个会议室的焦点之一。虽然这么多领导看着他,但他也毫不怯场。
  他心里记得冯宇跟他说过的话,一直用这些话来鼓励自己。
  你是泰华贸易公司的副经理,泰华贸易公司,是哈尔滨乃至龙江最大的私企,公司每年上交的税款,养活着哈尔滨的这些领导。你是纳税人,他们是公务猿,本质上是为咱们服务的,他们的工资,都是咱们交的税,是咱们养着他们!
  再说哈尔滨的工业能复兴的如此之快,没有咱们泰华贸易公司低价卖给他们的那些苏联先进工业设备,可能实现吗?
  而且咱们泰华贸易公司,也不是什么软柿子,不是谁想捏就能捏的。对那些领导,保持适当的尊重就行了,如果他们不尊重你,那么你也没必要尊重他们。只要不犯法,如果谁敢欺负你,我帮你出头!
  所以现在吴志刚看着这些领导,那感觉就像是看着那些经销商一样。不但没有任何退缩,反而是谁盯着他,他就狠狠的瞪着谁。
  这么一来,反而是那些领导先败下阵来,这泰华贸易公司,可是市长罩着的,今天吴志刚出现在这儿,肯定也是市长邀请来的,他们要是跟吴志刚过不去,那就是跟市长过不去。市长刚刚扶正,岂不是正好拿他们立威?
  就是这个吴志刚的眼神太讨厌了,你一个私企的副经理,为什么看我们,眼神中还带着一些……优越感?
第414章
用事实说话
  这次会议的气氛很奇怪,没有人主动先开口。张瑞强于是开始点名,第一个就是他准备好的托儿。
  哈尔滨的新任副市长,也是排名最末的副市长,但他说话的份量,却并不比常务副差多少,因为他上个月还是省1号的秘书!
  “我刚到咱们这个班子,但对哈尔滨的了解,也不算少。国企改制,是现在全国都在进行的工作,我们哈尔滨走在了全国前面,这几年的改制工作,卓有成效,领导也是非常满意的。负责改制主要工作的是谁呢?就是张市长。可以说,在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在座所有人,也没有张市长的经验丰富。这份资料我看得很仔细,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其中大部分药厂,生产的主要药品,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左手跟右手在竞争。而且这样资源、精力都过于分散,不利于我们跟外省的药企竞争。整合成为一家公司,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增强我们哈尔滨医药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所以张市长这个提案,我绝对赞成!”
  有几个本来打算极力反对的,现在犹豫了起来。这位是省1号的大秘出身,他的意思,是不是就代表着省1号的意思?如果省1号都支持了,他们却极力反对,那不是跟领导唱反调吗?还想升官不?想跟徐副市长一样,提前退二线?
  于是接下来几位副市长的发言,都有些含糊其辞,不支持,也不反对,总之就是和稀泥。说了一下整合的好处,也说了一些难处。中心思想就是,整合是件好事儿,但不可能实现,要再等等。
  可轮到常务副发言的时候,常务副却言辞激烈的表示了反对。
  “我们医药管理局下属的企业,不算改制的,有三十一家,算上改制,既不完全由我们控股的,还有十二家,总共四十三家企业。要将这些企业,整合成一家集团公司,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可以说如果要整合,那么市里此时的工作重点,就一定要是这个,或许我们所有人都将精力放在这上面,一个月也未必能够完成!再说其中还有民间资金和外资参股的企业,将其整合在集团公司中,这里面如何操作?”
  发现大家都在认真听着他说的话,常务副有些得意。他是省2号提拔上来的,工作作风和施政理念,跟张瑞强有不少的区别。他认为,改制应该改那些亏损的企业,那些经营不下去的企业。不是什么企业,都需要改制的。万一改制失败了,好好的企业弄成亏损了,得不偿失,这种例子,也不是没有。
  “就算我们都参与进去了,改制工作进展也非常顺利,那么钱呢?改制之后,要集中优势资源,自然就要剥离一些不良资产,势必会有人下岗,有企业会破产,市里必然要拿出一笔资金进行安置,而这笔资金,也不会是小数目,最少要一千万以上。资料上还说要扩大规模,那势必还要进行投资,这笔投资,也不会是小数目吧?市里如果拿出来这笔钱,那么其他工作怎么办?光是今年的城建工作,就需要多少资金?钱,从哪儿来?”
  “所以,我认为整合所有的企业,绝对不可行。要让那些企业的领导,自己想办法,把企业盘活,不要总是指望市里,他们坐在那个位置,就要负这个责!”
  说完话,常务副端起茶杯,喝了几口水润喉,然后看向张瑞强,我的这些问题,你怎么回答?
  张瑞强点点头:“李副市长说完了,卫生局,说一下你们的意见吧。”
  卫生局局长想了想措辞,开口说道:“我们原则上是不反对整合的,但具体工作,主要是由医药管理局负责,我们可以做协助。”
  这句话,就是明显的推卸责任了。但别人说说不出来什么,毕竟那些公司,确实是挂在医药管理局下面么。
  医药管理局的钱局长看到市长看着自己,也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对这些企业,还是比较了解的。而且我也考察过外省的医药公司,很多都是整合多家小公司,凝聚成一股力量,才在全国崭露头角的。我们要想冲出龙江,那么合并是唯一的选择。至于说那些已经有别人参股的企业,我会跟他们沟通,将他们的股份折算成新公司的股份,或者干脆出钱收购。”
  “荒谬,哪儿来的钱?”常务副怒斥道。
  “可以引入外来资金,市里不需要出钱。”钱局长说道。市长都跟他沟通过了,他当然选择支持市长,这改制后集团公司董事长的位置,市长可已经承诺给他了!
  “引入外来资金?就像机械公司那样,将国有资产,拱手送给那些私人老板?”常务副讽刺道。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为什么吴志刚会出现,这个要引入的外来资金方,应该就是泰华贸易公司了!
  吴志刚这时候大声说道:“李副市长的话,我不敢苟同!什么叫将国有资产,拱手让给私人老板?”
  “怎么不是?机械公司,引入外来资金发展,这点没错,但现在市里还持有机械公司多少股份?现在是谁控股?”
  “李副市长,我这里有一份数据,代表我们老板,转交给各位。机械公司改制之前,最好一年的利润,不超过六百万,利税从来没有超过一百万!而机械公司的市值,也不过三千多万RMB。现在呢,市里持有机械公司百分之二十八的股份,这部分股份的市值,超过了三亿元!去年机械公司利润超过亿元,其中按照股份,市里能分得的利润超过三千万,机械公司上交利税超过一千七百万,市里究竟是赚了还是赔了,这点还有疑惑吗?”吴志刚大声说道。
  这一招,也是冯宇打电话让吴志刚做的,这叫用事实说话!
  将这些数据摆上台,不要总是觉得冯宇占了市里的便宜,如果没有冯宇,这家机械公司现在就算发展的不错,资产能有五千万就算不错了,利润和利税能有多少?有很大的可能,经受不住市场的冲击,现在搞不好已经赔钱了。
  现在虽然市里不再控股了,但市里赚的,可远比前两年多得多。否则上面也不会认为改制是成功的,早就问责张瑞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2/11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