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品奇才(校对)第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1174


第85章
钱不是问题
  为了帮着老爸建厂,冯宇打电话请了一星期的长假,理由是二表姑父摔伤了,他要照顾几天,当然,他家根本就没这个亲戚。
  “小宇,这全用机械来挖,得多少钱啊,咱们用人不行吗,便宜一半还多。再说一个地基,挖这么深干什么,有一米就足够了吧?”冯兴泰心疼啊,这败家孩子花钱怎么没个数呢?
  “爸,这都是小钱。再说盖房子,地基是最重要,绝对不能省。”
  “那也不用这么一大圈围墙啊,农场的砖厂现在的砖都是专供咱们家了。”
  对于冯宇要用围墙把这一大块地全部圈起来的行为,冯兴泰觉得太败家了,就算要用院子,随便弄些树枝什么的围一下就行了,用得着全部砖墙么,还必须要两米高?
  “爸,咱们的设备那么贵,您就不怕有人来捣乱?就算不是故意的,想想农场那些小孩子,肯定会偷着跑进来玩,到时候不小心被机器伤了,您就忍心看到?围墙上面还得扯上两道铁丝网,院子里至少养十条大狼狗,土狗不行,吓唬不住人。”
  冯宇开始做他的规划,滔滔不绝。但转身的时候,发现冯兴泰早已经离开了。郁闷啊,这个年代,就有代沟了吗?
  为了保证建筑质量,施工队的队长冯宇是从省建筑公司高薪请来的。本来别人还不愿意来,一个小农场,盖个平房也要他一个工程师出面,那不是侮辱人吗?
  但当冯宇给出每天五十块的高薪后,他巴巴跑来了。他一个工程师,一个月的工资也才一百多。十天,五百块,他以前想都不敢想!
  农场、县里、分局,能请到的泥瓦工人全请来了,一共一百多号人,再加上好几台施工机械,冯宇要的就是速度。
  再有半个月,这儿该上冻了,就不再适合土木施工,现在可买不到早强剂、减水剂等建筑添加剂,他要在最短最快的时间,把厂房建起来。
  最丧心病狂的是,厂房的墙壁,冯宇愣是要五十厘米厚的。工程师说三十七厘米就够了,但冯宇觉得不结实。怕什么,砖有的是,水泥也有的是,工人也有的是,给我往厚了盖,要的就是结实!
  如果不是没有空心砌块,冯宇还准备添加一些钢筋呢。
  厂子被分成四块区域,榨油间、制糖间、饲料加工间和原材料及成品储藏间。每个区域占地都超过了一公顷,这放在后世也算得上是大厂了。
  冯宇是打算以后继续扩建的,第一批设备来了之后,可能里面会空出来很大的地方。但以后会慢慢填满,冯宇要把这个建造成一个粮食加工基地!
  “小冯总,你这建造的厂房,花费可不低吧?”
  “也不算太贵,满打满算一百来万吧。”冯宇觉得很便宜,用不了十年,通往哈尔滨的省道会穿过农场,就在这厂房前面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就这个工厂,十年后他往外卖最少几千万!
  虽然投资额严重超出了预期,但冯宇并没有觉得亏。就算厂子不挣钱都无所谓,更何况冯宇有信心挣钱,并且是挣很多钱。
  工程师忍不住咂舌,这小孩子口气真大啊,家里有钱就是不一样。一百多万,说的跟一百多块似的。在农场,一百多万,可以盖两栋楼了!
  冯宇已经跟基里连科联系过,发农机具生产线的时候,榨油、制糖、还有颗粒饲料的生产线都要一条,要最新最好的,价格还要优惠。
  这种生产线,苏联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但最新最好的,价格自然就不会便宜。最后商量了一下,三条生产线,榨油、制糖的都给选择85年产的,饲料生产线选择了一条83年产的。
  就这,放在华夏,已经是最顶尖的了。价格嘛,三折好了,算是基里连科跟冯宇的私人交易,不走公司账户。
  领先国内至少十年的技术,冯宇整条生产线买回来,居然只要国内价格的一半,还真是便宜的不得了。当然,基里连科确实是以“废铁”的名义从那些工厂强买回来的。这时候苏联的工厂腐败问题也比较严重了,一些厂长就靠着倒卖这些用不上的生产线充实自己的钱包。
  这些生产线很好弄,就是农机具的生产线麻烦一些,谁让冯宇不但要生产线,还要技术呢?
  技术可不仅仅是资料,还要有人进行指导。苏联是在二战后,靠着从德国弄到了一大批工业人才,才会飞速发展的,他们也甚至,这种人才,不能外流。
  跟东欧一些国家,他们倒是有合作,但自从跟华夏闹掰了之后,苏联的工程师就不太喜欢来华夏,主要是华夏被政治丑化的太严重了。
  基里连科把机械厂要的设备倒是联系到了,可惜没工程师愿意来。这生产线从组装到调试,没有专业的人怎么行?那些技术没有专人指导,机械厂要想消化吸收也会很困难。
  不过基里连科说会很快解决,保证一定会有专家愿意去。冯宇想了想,最后说他可以提供一份高薪工作,要一些机械方面的专家。
  这时候苏联的经济下坡路十分明显,人均收入从80年开始,基本就没什么增长,今年以来,更是开始下降。
  一个高级工程师,一个月的工资在五百到八百卢布之间,冯宇给他们每人每月开一千卢布,只要他们来华夏工作。
  工程师也要养家,苏联一样,很多家庭只有男人出来工作,女人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冯宇就不信,给出这么高的薪水,还能没人愿意来?
  冯宇肯付钱,这就好办多了,基里连科表示,太多可能找不到,但三五个绝对没问题!
  ……
  一个星期不到,厂房封顶了。一大堆鞭炮挂出来,噼里啪啦的开始响着。所有人都是喜笑颜开,只有冯兴泰的笑容有些僵硬。
  昨天冯宇跟他算了一下建厂的花费,他的心脏差点跳出来。不是说用不了多少钱吗,怎么这么贵?这还没算机械设备呢,投资岂不是要两百万了?
  就弄个油、弄点糖,什么时候能把钱赚回来?这败家孩子,一会儿得抽他一次,要不然他不长记性!
第86章
精选油
  粮食加工厂厂房建成之后,冯兴泰再去收钱的时候,连队里很多人忽然觉得,貌似冯兴泰不是骗子,他们也想入股了。
  冯兴泰按照冯宇说的,除了原本就留下的那七家,加上文东军家,其他家每家就只能入股一千块,多了不要。而且入股有风险,赔钱自负,谁有意见,可以不入股,这是私企,大老板说了算!
  三条生产线已经发向哈尔滨,同时还有三位工程师,接受聘请,过来工作一年。他们都是在三十年前来过华夏工作的人,不过那时候还不是专家。
  基兄跟冯宇说,有意向的有十几个人,但都很担心。这先来的三位,是家里最穷的,如果他们三位肯留下,明年说不定还会有人愿意来。
  三位都是机械设备方面的专家,指导组装生产线,调试机械设备,并帮忙改进机械厂原有的老旧设备。
  机械厂订购的机械设备价格很便宜,却比机械厂原有的设备先进了十年不止。李明德一听,设备已经订好了,不过要下个月才能来,他多少有些着急。
  早来一天,机械厂的设备就能早一天更新换代,他们淘汰下来的设备,也可以卖给地方性小厂,他还能从中捞一点好处。而且这批设备他已经跟市里汇报,市里同意给拨款了,怎么老毛子的动作这么慢呢?
  冯宇当然是让基兄先把粮食加工厂的设备发过来,三位专家也先要把那边的设备调试完成才行。
  粮食加工厂已经开始用集资款收黄豆和甜菜了,而用榨油和制糖剩下的渣子做饲料的配方也从省畜牧厅买到了,完全适用于苏联的设备。
  一辆辆的大卡车开进厂房,设备在三位专家的指挥下安装,每位专家身边配备一名专职翻译,日薪10元。
  冯宇也特意从哈尔滨回来,怕农场的人怠慢了三位苏联专家。这可是宝贝,回头冯宇还有大用。再说关系着能否勾搭来其他专家的问题,不易得罪。
  “准备,三,二,一,开始!”
  嗡~~~
  机器开始响动,干净的黄豆落入圆筒中,不一会儿,出油口就开始有黄色的豆油流出来。
  “成功了~~~”
  所有人都在欢呼,光是装机就花了很长时间,第一次试验,就能成功,他们都是满脸喜悦。
  不过苏联专家看了看油质,略微皱眉,滤塞应该漏了,里面有杂质,其他都没问题。
  农场粮油厂的厂长也在,说是参观学习,其实就是看看这个泰华粮食加工厂用苏联的先进设备能做到哪一步。他看了一会儿,跟旁边的人商量了一下,不屑的冷笑了几声,转身离开。
  如果他们粮油厂还是去年的普通压榨法,确实不如这台苏联的机器。但现在上面开始推广浸出法,出油率并不比这个差,甚至未来会更高。而粮油厂有粮库作为后盾,原材料多还好,这个泰华厂,对他们威胁不大,真不知道场长怎么想的,不但答应亲自帮他们跑各种手续文件,居然还答应优先保证这个私营工厂的供电。
  供电是冯宇特意提出来的,工厂投资规模超过了两百万,而且要的工人更多了,冯宇只提了一下供电的事儿,场长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哪怕是他办公室停电了,泰华厂也不会停电!
  现在全国普遍都缺电,农场更是如此。在一些市里工业生产的高峰期,他们这些地方,白天晚上就会限时供电。
  种地限时供电影响不大,但开工厂,如果不能保证电力足够供应,天天干干停停的,上哪儿赚钱去?
  榨油、制糖的机械设备都试验过了,全部能用,调试也已经完成,效率确实比国内高很多,还省电。
  明天试验完饲料加工设备,冯宇就打算返回哈尔滨。晚上的时候,冯兴泰忽然跟冯宇说,厂子恐怕赚不到多少钱。
  “爸,怎么会呢?我们榨油、制糖剩下的豆渣和甜菜渣,都能混合玉米、小麦等制作成饲料,相当于降低成本了。出油率和出糖率更高,尤其我们生产的是绵白糖,口感更甜。销售包在我身上,您有什么可担心的?”
  “听说现在粮油厂都开始革新技术了,压榨法改成什么浸出法,泡出来油,出油率不比我们低,你说我们还怎么赚钱?”
  冯宇笑着摇摇头:“爸,您就等着吧,过两天李哥带两个人过来,您就按照他们说的办,我保证咱们能赚很多钱。”
  “能吗?”
  “肯定能!”
  两天后,李世强带着一辆卡车来到泰华厂,从车上卸下来一大堆定制好的透明塑料壶。
  “小李,这是用来装油的?难道不用大桶装吗?”现在大部分人买油都是去粮油店或者粮油厂,从自家拿个油壶去,买那种散装的油,他还没见过这种小塑料壶呢。
  城里人比农场的更惨,城里人买这些,还要粮油票,没有票,价就要贵一点,要么就得有熟人才行。
  “冯叔,这就是咱们用来装油的壶,这一壶能装三斤油(一点六升左右)。”
  “这也太小了吧?一壶才能吃多久啊,塑料壶也要不少钱吧?”冯兴泰一看就知道,又是那个败家儿子的主意。咋,卖油还搭一个壶?
  “小宇说了,要的就是小,不过也有一种十斤装的大壶,过两天做好了我就给送过来。这些豆油,都交给咱们哈尔滨的泰华贸易公司承销,一斤油,一毛五的高价。”
  “啥?一斤油一毛五?那也太贵了,哪儿有人买啊。”冯兴泰大叫道,粮油厂的一斤散装油才一毛一。
  “冯叔,您没听懂,这一毛五是给泰华粮食加工厂的,泰华公司往外卖,最少两毛钱!”
  “两毛钱一斤?哪能那么贵,猪肉才多少钱一斤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11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