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品奇才(校对)第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1174


第149章
苏联轻工业
  晚上的时候,冯宇又被一辆军牌车接走了,这回找到主办方请假,免得再给哈尔滨三中带去麻烦。
  虽然冯宇决定今天不喝酒,但最后还是被人抬去了酒店,因为今天基兄的那几个合伙人都来了,其中就包括乌克兰来的那位更牛的二代。
  上次冯宇买了他八十辆嘎斯,让这位二代很是赚了一笔,他怎么能不亲自敬酒表示感谢?一来二去,冯宇就再次喝多了。
  不过喝多之前,冯宇没忘此行来的目的,将他想要购买的一些东西,转告了这位二代。暂时这位二代的能量还在基兄之上,基兄也不得不承认。
  在饭桌上,冯宇了解到很多有用的消息,比如苏联此时工业依然很强劲,但由于苏联侧重于军事及重工业,导致其轻工业迅速衰败,工业体系失调,资源虽然多,但贸易却没能拉动经济,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很多技术都有研发出来,但因为没有钱,无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专家水平顶尖,但工人水平相对落后,甚至很多工厂的工人水平,还不如华夏呢。
  工业设备从世界领先水平,逐渐降低,目前不说比肩美国,就连在欧洲,已经被西德超过,还是一样,实验室中有先进设备的加工方案,但没钱,做不出来。
  在一个他们从东德掠夺的那么多科学家,现在很多都返回了东德,因为有消息称,东德西德要合并了!
  冯宇恶意的猜测,苏联怎么可能放那些牛叉的科学家回去,东德说白了,目前属于苏联的半殖民地,原本东德的先进科技和工业水平,现在不都被苏联盟国瓜分了吗?其中占据最大便宜的,不就是俄国么。
  所谓的返回去的科学家,应该都是已经无法在做出大贡献的老头子,或者是那些老头子们没出息的后代,苏联又不愿意白养着,真正还能为苏联做贡献的德裔科学家,恐怕还在苏联的掌控之中。
  冯宇看着还很骄傲的基兄等人,心里默默感叹,等两德宣布合并洽谈之后,苏联就要开始解体了,前世历史上,明年三月,就会有第一个盟国脱离苏联,那时候苏联的盟国就该人人自危,想要捞最后的便宜。
  而这恰恰也是冯宇最好的机会,到时候重工业,甚至军工,他都能搬回华夏。飞机换大炮,绝对不是空谈!
  至于现在,当然还是瞄准苏联的轻工业和民用工业,暂时还在世界处于前列,弄回华夏,能缩短华夏的工业化进程,最重要的是能让冯宇大赚一笔!
  幸好这一晚基兄没跟冯宇睡在一个房间,否则喝多了的冯宇大喊搬空苏联工业的话,可能会吓他一跳。
  白天参加夏令营,学习所谓的艺术。除了音乐,对油画、雕塑等冯宇一概没兴趣。昏昏沉沉的度过一天,晚上再一次请假离开。
  对于这一点,不但文东军他们这批学生,就连孙副校长和其他几位教授也都习惯了,反正也管不了,随他去吧。
  再说三位教授都得到过张瑞强的暗示,他们能参观莫斯科大学的实验室和研究所,多亏了冯宇家里。
  只是他们有些怒其不争,这个孩子有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就不求上进呢?本来还想点招冯宇进入工业大学呢,现在看来还是算了,招进来一个不学无术的学生,不是给他们脸上,给工业大学的脸上抹黑么!
  今天晚上,冯宇要“参观”的是一家电视机生产厂,可参观了一遍之后,冯宇表情中难掩失望之情。
  这尼玛就是苏联的电视机生产厂家?还是最大的?就这生产的破东西,弄到华夏都卖不出去!
  冯宇不悦的看着基里连科:“基兄,你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这就是苏联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厂家?设备还不如我们华夏!”
  冯宇根本不知道在现在,电视机的生产规模第一的是日本,第二是美国,第三就是华夏,苏联排在第四,冯宇还以为苏联的家电全面领先国内呢。
  即使在千禧年之后,俄国还有上千万台七八十年代生产的黑白及彩色电视机在使用,后来市场多被日本的索泥、松下等占据,至于本国企业更是进口华夏的电子元件,在莫斯科周边组装销售。
  基里连科一脸尴尬的笑了笑:“这确实是我们苏联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厂,既然你看不上这里的设备,但他们的技术,你应该能看得上,他们有更加清晰的显像技术,能制造更大的屏幕。”
  冯宇看了一下,什么更加清晰的现象技术,落后日本太多了,制造更大的屏幕,也跟日本没法比,跟国内技术水平在伯仲之间,买回去也没用,根本卖不上价。
  这一家厂子放弃了,让基里连科十分失望,不只是少了一笔佣金,也是让他清醒的知道,冯宇不是什么东西都要,要领先华夏的技术跟设备才行。
  可是冯宇要的那个什么超高功率电炉,这玩意儿现在根本买不到廉价的啊,虽然国内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型为企业经济核算制,厂长权柄无限放大,但涉及到军工设备,还是很难买到。
  要不就带冯宇去看看他一直想要的那个摩托车生产线?还是再等等,看看纺织厂什么的,冯宇是否有兴趣。
  隔了一天,冯宇又参观了一家大型纺织厂,设备到不算太老旧,技术也尚可,可依然没有领先华夏。
  冯宇摇了摇头,苏联的轻工业啊,慢慢已经被华夏赶上了,再有十年八年,就该全面超越了!
  纺织厂冯宇还是给面子订购了一条87年生产,现已“淘汰”的生产线,主要是因为太便宜了,冯宇忍不住。就算技术并没有领先国内,但冯宇运回去,售价才是国内的一半不到,怎么可能卖不出去?市里的纺织厂不就想买一条便宜的生产线嘛,就当支援家乡了。
  当然,冯宇还是会加上他该得的利润,嗯,厚道点,少加百分之二十好了。
  接下来几天,冯宇在莫斯科周边扫荡各轻工业的工厂,或是订购一条极其廉价的生产线,或者是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一些略微领先国内的技术,这一趟,才花了冯宇一百多万卢布,而拿回国内之后,冯宇字少能卖出去三百万卢布以上,利润翻倍!
第150章
怪异的华夏老师
  这两天夏令营的学生主要是参观莫斯科大学的博物馆、植物园、大礼堂、剧院、体育馆什么的地方,算是贴合这次的艺术主题。
  这些冯宇都没什么兴趣,以后机会有的是,现在还是抓紧“参观”苏联那些工厂最好。可是莫斯科周边能去的工厂都去了一遍,剩余的地方要么基兄能力不足,不能带冯宇进去,要么距离太远,时间不够。
  冯宇十分“遗憾”的表示,他现在还有几百万卢布的钱花不出去啊,这可咋办?
  基兄当时眼睛就是一亮,跟其他人商量了一下,决定满足冯宇的愿望,给冯宇弄到最少一条摩托车生产线,当然还有相应的技术资料。
  看到基兄他们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冯宇这才返回夏令营,等候基兄的好消息。
  这一天,终于安排了夏令营的学生和老师参观莫斯科大学的天文馆,这里面很多设备,都是世界顶级的,用来观察星体,比国内的清晰很多。
  就连三位工业大学的教授也看了一下,然后不经意的问了一些参数问题,加上冯宇嘱咐文东军他们的配合,得到了一组不太详细的数据。
  三位教授都不是天文方面的专业,这些数据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但他们身负任务,还是回头都记在了本子上,等回到学校之后,交给其他教授看看。
  倒是其中有一些航天方面的数据,也让他们不经意的记录了下来,这些数据,通过逆向推导,至少能省去其他专家数个月的研究时间,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在核物理研究所参观的时候,这三位教授变得异常用心,他们三位明面上的身份分别为物理老师、化学老师和思想品德老师,其实分别是工业大学的核物理教授、化学教授和力学教授。
  知识到了最后,很多基础是相通的,很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擅长多个方面。
  他们三个人每次都挤在学生的前面,瞪大眼睛看那些大型实验设备。
  嘶~~这个研究可以用于能源方面,制作核反应堆,甚至是核动力发动机,这对国家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就不说了。这个必须用心记下,三位教授瞪大眼睛。
  诶呀!这个不得了,居然是流体力学的研究,这方面的理论可以应用于航空和航海啊。得用心记下,三位教授眼睛瞪得更大了。
  这个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在国内从来没见过啊,一定要记在脑海中,晚上回去三个人分别画出草图,拿回学校研究。
  ……
  三位教授的行为虽然有些怪异,总是问一些问题,但骄傲的苏联人认为这不过是被他们莫斯科大学的科技力量所震撼到了,这很正常,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不被震撼。
  其他国家的代表队都是学生在前排,老师在后排,或者是按照身高,个高的在后面,只有哈尔滨三中这里非常怪异,老师在前面,学生在后面,引起很多学校老师跟同学的鄙夷,华夏老师的素质太差了!
  文东军还拼命往前扒拉,想要挤到最前面呢,冯宇拉了他一把,轻轻摇了摇头。文东军看了看周围,发现很多学校的学生都在看着他,他以为是自己不排队,给学校抹黑了呢,老老实实站在后面,看不到就看不到吧,反正看到了也看不懂,他纯粹是图个新鲜!
  至于其他三中学生,更不敢跟老师挤了,前面看不到,可以转身看后面啊,反正那些科学家的讲解他们也听不懂。研究所、实验室那么大,这次居然还让他们进到内部参观,据说是开了特例呢!
  本来主办方的人也没打算带这些学生参观这些科学气息浓厚的地方,这次夏令营的主题是艺术好不好?但上面有领导发话了,说要展示莫斯科大学最优秀的地方,以吸引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投考,为学校,为苏联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
  既然学校领导都说了,他们干什么还反对呢?但参观一般在外面就行了,这次怎么还让进入内部了,里面不是有很多保密资料吗?
  学校领导给的答复是,这些资料虽然保密,但面对的都是什么人,都是学生,而且多为擅长艺术的学生,他们能看懂什么?只是想要借用他们的口,将咱们莫斯科大学的实力宣传出去罢了。
  别说是让他们近距离观看,就是把数据都给他们,他们看得懂吗?有些公式,给他们背半个小时,转头五分钟,他们保证就忘得一干二净,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冯宇反正是尽人事,安天命。这三位教授是工业大学选出来的,专业素养高,且记忆力好。能否记住什么有用的东西,主要看他们自己,冯宇反正是不太能帮上忙,他跟文东军他们虽然也在记一些数据,但不保证回到宿舍之后,还能否写在纸上。
  连续四天,走马观花的参观了莫斯科大学多个实验室和研究所,这次夏令营,也来到了尾声。
  明天有一个欢送会,后天大家返程回各自的国家。
  晚上十二点了,冯宇他们还在房间里写着各自能想起来的数据,三位教授说了,能想起来多少就写多少,记不清的用另外一种颜色的笔写,切记不能瞎编。
  本来文东军的打算就是胡乱编一些东西呢,既然不让瞎编,那好,我啥都没记住!
  冯宇写了一些数据,他这辈子的记忆力非常好,也不知道这些数据究竟是否有用,反正让那三位教授整理去吧。
  其他同学在冯宇跟三位教授的授意下,也都写了一些自己能记住的东西,但冯宇扫了一眼,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还有一个同学写的都是为莫斯科大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名字,真不知道她是怎么记下来的,但冯宇知道,这些肯定特么没用!
  这些人要么已经过世,要么也都在重要岗位做科研,华夏是绝对没可能把他们挖走的,再说这些名字估计三位教授也能查得到,属于公开资料。
  让冯宇惊讶的是,学生中记录的数据竟然有一个人比他还多,学霸不愧是学霸,即使很多东西搞不懂,刘坤依然靠着死记硬背记录了一大堆的数据,让三位教授好生夸奖,将冯宇的风头都抢走了。
  看着三位专家将数据小心翼翼的收拾在行李中,冯宇他们终于可以睡觉了。
  别的同学想的都是明天的欢送会,只有冯宇想着明天基兄他们该回来了,不知道摩托车生产线买到了没有……
第151章
苏联摩托车
  等了许久,终于等来了基兄的好消息,摩托车生产线,到手了!
  苏联此时有五个摩托车品牌,分别是明克斯、日出、图拉、乌拉尔和木星,其中日出和乌拉尔在华夏知名度最高,其他三个次之。
  但不管哪一个,技术水平都领先国内五年以上,而且国内现在对交通工具需求量与日俱增,相比价格高昂的小轿车,摩托车显然是百姓们的首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11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