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心(精校)第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357


  原本还有些忐忑的叶韬倒是没有在家里看到一大堆人堵着门求官之类的事情。而是收到了厚厚一大叠的拜帖和请柬。面对这种情况,叶韬也唯有在家里摆弄宴席。好好招待了大家一次。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在当天的晚宴上,虽然是宾主尽欢,气氛和叶韬以往任何一次召集的宴会一样良好,却没有谁明确提出想要任什么职务的事情。大家团团恭喜了叶韬出任总督,预祝了他在任职期间能取得良好的政绩。热情表示了自己愿意为东平的水利以及相关事业效劳的志向……仅此而已。当宴会结束的时候,叶韬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实际上,是非常不对劲。按说,在当天就能行到消息的这帮人,而且对于跑到叶韬家里参加宴会毫不拘束,不带礼物却一如既往地带上一道菜或者带上一些酒的家伙,和自己的关系都很铁了啊。按照平时,这些家伙想要让自己帮什么忙的时候,绝不会犹豫也不会不好意思,可为什么现在会是那么模糊的态度?难道仅仅是因为变成了总督?变成了一个自己还没弄明白到底有多大的官么?
  带着许多的疑问,叶韬第二天早上来到了公主府。这种让他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的问题,自然要找能理解他的人来问了。
  谈玮馨向来不早起,只要没什么需要忙的事情,她通常都是睡到自然醒来,然后小赖一会儿床才起来的。当洗漱完毕之后,看着终于被允许进入房间,已经有些不耐烦的叶韬,谈玮馨有些奇怪地问:“你来那么早做什么?一大堆事情不用做了?”
  叶韬郁闷地将昨天的情况说了说,问道:“难道当官会有这种效果么?”
  谈玮馨皱起了眉头,像是看着一个白痴一样看着他,说:“你觉得,你这个运河总督主要是做什么的?”
  “修造运河,加上管理河道啊。”叶韬回答道。
  “这是你自己的理解还是吏部的谁告诉你的?”谈玮馨笑着问。
  “……这是……呃……我自己的理解。”
  “你知道你这个总督到底是几品的职衔,到底有多大的管辖范围了么?”
  “不知道。”
  “你知道在你涉及的地区里,和其他总督职权有冲突的地方的协调准则了吗?”
  “不知道。”
  “你知道户部对于运河系统的建设拨款到底有多少,而这些款项用来支付的是哪些项目?哪些项目是可以转加到地方徭役系统里去的了吗?”
  “……不知道。”
  “那你知道你的总督府下到底允许你设置多少有品级的职位,到底有多少人可以用吏部承认的职衔,用朝廷发的薪水来为你工作了吗?”
  “……这个……这个么……”现在叶韬算是明白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了。原来,那些来赴宴的各家子弟都知道自己压根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职位能够安排,所以也就不先为难他了。亏他还自作多情地以为是因为自己当了大官,大家开始疏远他了呢。这个面子丢得实在是够大。
  叶韬灰溜溜地跑出了谈玮馨的起居室,听到身后传来谈玮馨和她的侍女们爽朗的笑声,他可别提有多郁闷了。他现在好歹也是个总督了啊!
  当叶韬来到吏部,准备把那些事情都弄明白的时候,来接待他的却是当朝司徒黄序平。
  黄序平在这个司徒的职位上已经干了快十年了。以当朝三公之一的身份来为叶韬讲解总督的职权有些大材小用,但面对已经是总督的叶韬,倒也不必这样拘泥。黄序平这些年来对叶韬一直关照有加,原因却无非是对于叶韬的才华的欣赏。
  而通过黄序平,叶韬才知道,这总督的职位可是大有讲究。在东平一国,虽然都叫总督,但从各种职权方面划分,还要划分成三个等级。这一等总督又称为战区总督,通常是在战时任命,全面统辖一方的军务和政务,但职权方面有明确的界定,权力大小全都在于这个总督职位要负责的事情。而三等总督,则一般是督管地方,以政务为主,有限度地指挥权只是保证施政顺利的手段而已。
  而他现在担任的这个所谓的运河总督,职权大得让叶韬自己都觉得有些害怕。基本上只要是清水河和洛河上游中游水系,全都是他的管辖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他能够节制各城城守或总督,能够使用辖区内所有地区的徭役资源,能够任意调动那些以战俘为主的苦力,甚至能够命令辖区内军队参与施工或者保障施工。基本上,除了一旦发生战事之后的指挥权,其余一切权力应有尽有。而以叶韬现在在军中的影响力,万一真的发生战事,很难说在那一片地区里有没有人敢于要求叶韬交出指挥权。
  这,真的只是一个二等总督可以承担的责任吗?叶韬苦笑。
  
第一百一十七章
考试
  由于这个运河总督府需要管辖的地域相当广泛,而需要涉及到的方面也多,吏部慷慨地给运河总督府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框架让叶韬自己去填充。如果是有深厚资历的人来当这个总督,通常授予的级别会是两品。但叶韬毕竟太年轻了,之前虽然好歹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工部和兵部的官员,但那时的品级实在是比较低。基本上,只能算是在叶韬同意在朝廷任职之后,权宜地一种安排。要是一下子把他的品级提得太高,那议政殿里官司可就有的好打了。
  于是,这个总督的权限虽然大,但品级却只有区区四品。相应地,他手下的属吏,级别也不会高过四品。叶韬有权任命十二个五品官员,其中四个武官,八个文官。而再下面需要的各品级属吏,则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可以由叶韬先行任命然后抒吏部、工部、兵部进行汇总审核,但吏部还是给了叶韬一张建议的官职列表,上面列出的从六品到九品的官职一共有七十四个。这些人里有一些必然是要从地方重叠的职衔里遴选一些进入运河总督府,以后就直接听命于叶韬,但哪怕是叶韬可以自由任命的官职,就多达四十七个。
  如果是其他已经形成惯例的总督的职位,比如彭德田的宜城总督,后继者往往会大部留用上一任总督的班底,最多调整几个对于自己来说比较关键的职位而已。可是,这个运河总督府完全是个新设立的机构,这个先例,可就要从叶韬的手里诞生了。
  搞清楚了这些关节,叶韬顿时头痛无比。他到现在为止还没彻底弄明白东平的官场是怎么一回事。也没弄明白到底东平的官吏选拔体系是如何运作的。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要给别人树立榜样、先例,这种工作未免太艰巨了一些。
  “选拔?”对于叶韬进出的问题,黄序平有些摸不着头脑。“东平一直以来都是从太学、国子监挑选一部分官吏,多数都是各地优秀的寒门学子。其他的,各地地方官都有一定的任命的权限的啊。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被选中,只要能干得好,那就能留在朝廷上上下下的那么多个官职上,然后,就看个人能够钻营到什么地步了。”
  黄序平很狡黠地用了钻营这样的字眼。倒是很切合任何时代的官场。叶韬经过这么一解释,倒是明白了东平的官制了。和东平以往的许多政策一样。东平的官制同样基于现在由于国土不算很大,不太可能出现大的欺瞒行为的基础上。各地官员和地方士绅都可以将“有才华”的人推荐给朝廷,也可以在自己权限内将平民选任为官员。对于那些手眼通天的世家和地方大族的子弟来说,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走入仕途的机会要比那些寒门子弟多得太多了。那些寒门子弟,想要在仕途上出人头地。要么是才华真的出众,能够被地方官推荐或任命,要么,就是通过各级学府被推荐进入太学和国子监,再通过这个渠道,去为不多的机会竞争。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叶韬说不上对于现在的官制有多反感。生活在现代社会,同样有富家子弟、世家子弟比其他人有更好的发展的情况。而现代社会对这种情况的讨论更是热烈。虽然关系网、就职的起点之类的确有着很大关系。但有一点还是得到大家的赞同,那就是,的确是那些有着更好的教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人,在能力的起点上也高出那么一些。但是,那是在现代社会一个更民主、公开和透明的环境里,大量的信息的丰富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能够去获取自己的机会。但是,在这个时代呢?世家和寒门之间的信息实在是太不对称了。
  叶韬越是认真地想下去,越是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这一次,选拔官员的机会未尝不是一个契机。这一次,运河总督府固然有好多需要和各方面协调、需要仰仗那些明里暗里很有些花样的世家子弟群体的职位,但更多的则是需要做一些极为繁杂而基础的工作的职位。在运河建造方面,数百里长的河道工地上需要有相当数量的现场管理者,寒门子弟或许在这些方面要比那些世家子弟更有优势。
  可是,这些工作需要的可不仅仅是读书读得好。在这个时代倒是没有科举制度的寻章摘句和礼教体系来束缚这些学子,每个学子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取向学习不同的东西,从这一点上来说,国子监和太学虽然只能算是很不严肃正规、很没有效率的教学机构,但也是起到了文化高的作用。但是,在那样的环境里,还是有相当多的人钻在书堆里,做着相当纯粹的研究工作。那样的人可不符合叶韬的要求。
  可是,怎么把这些人区分开来呢?是不是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适合那些工作,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的。
  琢磨了半天之后,叶韬索性来到司徒大人黄序平家登门求教。
  “黄大人,我想问一下……这个,要是遴选官员的方法和以前有一点不同,会怎么样?”
  黄序平侧着头看着叶韬,他知道在这个他一直相当看重的年轻人的脑子里,又有一些绝不会产生在任何其他人脑子里的念头了。他微笑着说:“怎么样?其实,不管怎么样,那些御史、言官必然会有意见。话都是人说出来的。可是,你在乎吗?而陛下会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让你这个总督下台呢?”
  叶韬苦笑着说:“陛下应该是终于等到了机会逼我卖命,我倒是希望陛下立刻去了我的总督职位呢。”
  黄序平友好地拍了拍叶韬的肩膀,说:“那就是了。说起来,什么规矩不是人定出来的?东平的官制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成文的规矩,大家可以凛然遵行,无非是习惯、惯例和先例。既然别人可以创造先例,自然你也可以。更何况你不是一向很擅长搞这种花样的吗?”
  叶韬嘿嘿笑了笑,说:“言官嘛……反正他们盯着我又不是一天两天了。让他们去吵好了,反正与我无关。我担心的是,其实我对于自己的想法也不是很有把握,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效果,能有多大的效果。我怕得就是,万一效果不好,但却也成为了先例,有时候,这样的情况会变成以后一些人做某些不太恰当的事情的由头和托辞,那就不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3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