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校对)第1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158

  霍琮微微一笑,这三年来荆信对自己仍是耿耿于怀,也不在意,站到荆信身边,道:“先生有令,命我去江南行辕见他。”
  虽然只是淡淡的一句话,荆信却是身躯一颤,良久才略带嘲讽地道:“恭喜霍兄,这几年霍兄困在海上,恐怕不比荆某自由多少,如今蛟龙出海,再不需困在浅滩,想必公子定是万分欢喜吧?”
  霍琮闻言,眼中闪过一缕笑意,道:“荆兄言重了,在下留在定海,不过是因为海路被阻,陆路难行,且靖海公尚有借重在下之处,所以才留在定海。而且靖海公在普陀周边数以百计的大小岛屿之上,安置了五十多万从吴越掳来的平民,地域广阔,岛屿众多,户口繁密,在下受命,暂代普陀县令,政务繁忙,不啻一县之主。管理五十万心怀疑忌敌意的俘虏,还要为大军提供粮草辎重,这样的重任,却交给在下一个未曾加冠的少年承担,已经是十分重用,怎谈得上龙困险滩呢?”
  荆信闻言冷笑道:“以霍兄之才别说是一县之主,就是作个知州、郡守也是绰绰有余,困在普陀管理我们这些被俘之人,岂不是大材小用。”
  霍琮却笑道:“荆兄这却是太看轻了这个县令之位,这几年荆兄帮我做了不少事情,开荒屯田,钱粮刑名,这些庶务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千头万绪,荆兄难道还不记得我的狼狈模样么?”
  荆信不由噗哧一笑,顷刻间尴尬的气氛消失无踪,想到三年来这少年带着被俘虏至此的吴越民众,修建房屋,屯田渔猎,将荒凉的普陀群岛变成了可以安居乐业的乐土,虽然尚有雍军兵戈在外,又不时征用岛民至定海服役,但是总算没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不过霍琮所说的确属实,那些琐碎庶务,原本荆信也没有看在眼里,可是被这少年拉在身边一起处理政务,几乎忙得他昏天黑地,才知道就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也不好做,尤其是两手空空,白手起家的县令。
  见荆信开怀,霍琮心中却生出淡淡的惆怅,虽然在普陀这三年他大有斩获,可是这并不能说明荆信所言非是真情,事实上,以霍琮的聪慧,早已发觉了虎贲卫之中有暗中监视自己的人,甚至从姜海涛的眼中也看到了些许的猜疑提防。他早已明白,先生果然是将自己软禁在了普陀,只不过拘禁自己的是茫茫碧海,而非是刀戈武力罢了。否则虽然定海水营阻住归路,但是私航贸易越来越盛行的今日,哪里寻不到机会让自己返回大雍呢?是否先生知道了一些什么,霍琮曾经这样想过,甚至生出自暴自弃之心,若是自己刻意作些什么,或者先生一纸令谕,就可以取了自己性命,也免得自己心中为难。可是之后不绝于途的书信却让他生出愧疚之心。
  大概是因为道路阻隔的缘故,有的时候十天半月也收不到一封书信,有的时候却是一下子受到好几封,有的信中解释一些自己回信中提到的疑难,有的信中给自己讲解军政大略,每封信中都蕴含着浓厚的情谊,更令霍琮心中不安愧疚。
  先生信中虽然没有说明为何将自己留在定海,却让姜海涛任命自己为普陀县令,并要求自己踏踏实实作一个地方官吏。虽然管辖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吴越俘虏,但是政务却是更加繁重,兢兢业业做了三年县令,深知为政之难,霍琮心中明白江哲苦心,但是却还是无论如何也忘却不了江哲将自己弃在定海的举动,并派人暗中监视的举动。目光瞥向荆信,心中暗暗苦笑,虽然荆氏仍然是俘虏身份,但是却在普陀担任了许多内政职务,荆氏老家主更是已经随着南闽越氏的商船去了长安休养,只要南楚平定,这些普陀俘虏回到吴越,必定会先被任用,可谓前途无量,倒是自己,虽然现在掌握着他们的生杀大权,却不知下场如何。
  过了片刻,霍琮终于平静一下心情,对荆信道:“我奉命去见先生,所以想将这县令之职交给荆兄接任,不知道荆兄意下如何?”
  荆信先是一惊,继而平静下来,普陀政务一向由被俘民众自行管理,只是县令一职却由霍琮担任,并控制着岛上唯一的一支武力,用来镇压可能的反抗,如今霍琮离去,这个职位自然需要有人接替,自己虽然是楚人,但是这几年辅佐霍琮,也算是十分得力,再加上姑夫的缘故,就算是自己仍然想要忠于南楚,只怕也没有人会信了。想了许久,他终于道:“罢了,我又何必自欺欺人,这县令一职我接任就是。”
  霍琮微微一笑,知道三年时光,岛上的吴越士子终于开始屈服软化了,荆信本就是他们的领袖人物,有他继任县令,更可以安抚岛上掳民。想到先生之命自己终于完成,便是前途茫茫,也觉得心中无限欢喜。
  离开普陀,乘上海舟,霍琮放下心事,这艘海船的统领和他素来交好,见霍琮站在船尾望着普陀,似乎十分留恋,便上前笑道:“霍参赞何必这样伤怀,今次楚侯召您前去,想来将有重用,我们这边不过是小打小闹,到了那边,才是金戈铁马,痛快淋漓呢?”
  霍琮勉强一笑,道:“在海上待了三年,只是有些舍不得罢了,难怪先生总是对东海念念不忘。”
  那统领不知霍琮心事,只是寻些有趣的事情和他叙说,霍琮虽然随口应对,心思却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
  过了小半个时辰,霍琮回到了定海,如今的定海已经非是三年前那般残破,岛上的军营庄严肃穆,到处都可看见阡陌交错的情景,后岛匠造营内,叮叮当当的声音终日不绝,船坞之内也有吴越工匠配合着东海工匠修补船只,若是降服便可得到善待,若是反抗便会被处死,被掳来的吴越平民早已经大半默认了雍军的统治。当然,尽管吴越掳民降服者众,但是能够上得定海的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免得他们趁机作乱。这一切的兴盛场面,都有自己的汗水渗透其中,霍琮心中生出自豪之意,迈步走向中军大帐,在他身后跟随着四名虎贲卫士。
  当年江哲脱走吴越之后,这些虎贲卫士几乎都被留在了定海,后来战事胶结,这些人除了半数有机会去了雍楚前线护卫江哲,其余都被江哲强令留在了霍琮身边,不过霍琮自认没有使用虎贲卫士护卫的身份和必要,最后在靖海公斡旋之下,双方达成协议,除了霍琮身边随时都要留下四个虎贲卫士护卫之外,其余的虎贲卫士都跟着东海水军上岸劫掳吴越,免得他们的刀都钝了。这样的结果倒是皆大欢喜,有这些武功高强的虎贲卫士加入,对付吴越义军中的武林高手倒是多了许多保证,而霍琮也不会觉得如坐针毡,不说这些虎贲卫士中有奉了江哲之命监视自己的人物,就是没有,他一个尚没有正式入仕的少年,怎敢使用皇家的铁卫为护卫呢?
  中军大帐之内,姜海涛得知霍琮将到,也是颇为高兴,这三年来这少年相助自己不少,只是江哲令虎贲卫士暗中传书自己,让自己留意霍琮行止,甚令自己生疑,初时尚以为不过是先生考验弟子罢了,但是后来却传书让自己将霍琮困于普陀,虽然是重任,却是羁绊岛上,不能北返,姜海涛虽然率直,也知其中定有文章,却是不忍多问,毕竟霍琮十分得他赏识。想到即日霍琮就可回到江哲身边,想必江哲已经回心转意,他心中欢喜,不亚于隆盛九年承帝命晋升公爵之时。
  霍琮走入帐内,向姜海涛行礼之后,姜海涛将一份文书递给霍琮道:“我军海船若是北上,难以避过宁海的阻截,不过恰好有南闽越氏的海船北上高丽,这是你的身份文书,安全北上应该不会有问题。”
  霍琮自然知道这几年虽然两军交战频繁,可是吴越许多大世家却和宁海军山的将领勾结进行私航贸易,因为参与私航贸易的两家船行海氏和越氏都和姜家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定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从中获利不少,当然对于姜海涛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贸易,可以获得短缺的物资粮草,这对于被宁海军山截断归途的东海水军来说十分重要。至于利用两家船行,传递一些情报,护送往来信使,这更是不可言传的好处。对于参与私航贸易的世家来说,从中获取的暴利足以让他们忽视这样做产生的资敌后果。若非是为了维持平等的合作地位,这些世家暗中支持吴越义军不遗余力,早有人会对他们下手了。
  交待了一些公务之后,姜海涛正色道:“还有一事也颇令我为难,还请你转告先生,这半年多来,吴越沿海许多村镇请了高人,在村内挖出地道躲避我军,我曾收买其中一些人,得知那些地道宛若蛛网,若无人带领,十有八九都会走入歧途,被暗藏的无数机关毒烟所伤。我军还未进村,村内乡民已经躲入地道,甚至连粮食钱财都藏了进去,令我军徒劳无功。”
  霍琮已经有段时间没有接触军务,听了十分好奇,道:“不知是何人想出了这个主意,可有什么线索么?”
  姜海涛苦笑道:“倒是有一点线索,前几日我得到消息,得知那人正在镇海附近主持修建地道寨垒,便遣出好手突袭,他们上岸之后便先歼灭了一支巡哨义军,又留下活口,令其不知不觉中引路前往,果然见到了那个云子山,可是他身边有许多高手护卫,在我军数百勇士的围剿下居然还让这人逃了出去,当真是令我军颜面无存。根据俘虏的口供,只知道那人是吴越第一剑丁铭的好友,身份不明,却是最擅长机关暗器。你见到先生之后,将我的麻烦跟他禀明,若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应对,只怕这样下去,我军在吴越劫夺的钱粮会越来越少,现在我军的粮食还不能自给,若是不能从吴越获取相当的数量的钱粮,麻烦可就大了。”
  霍琮听了,陷入沉思当中,表面上看来只是吴越出了个麻烦人物,为什么他心中会隐隐觉得这其中有些蹊跷呢?
  第三十四章
欠东风
  〖陆灿,江夏人,镇远侯嫡嗣,祖父平,武帝时为大将,忠勇以闻,父信,督军江夏二十年,沈厚精忠,朝野共钦。公少失恃,随父入军营,十余岁,能挽三石强弓,有神力,虽百战勇士不能敌。信每谓左右,曰:“此子功业必在吾上。”
  公自幼好武厌文,因国中崇文轻武,信为之忧心,延师教读。公性顽劣,履驱西席。显德十一年,信聘嘉兴江哲为西席,时哲仅十五岁,或虑公不能安,然公改颜相事,执礼甚恭。
  显德二十二年,哲被掳入雍,降之,未数年,雍帝赐封楚乡侯,又尚大雍宁国长乐公主,国人闻之愤然,昔日同僚旧友皆诟厉之,唯公默然,或有讦公,公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焉能因不得已之事而绝之,讦者闻之,愧而退。
  ——《南朝楚史·忠武公传》〗
  隆盛十年八月初,从海州通向徐州的驿道上,行人络绎不绝,刚刚下了一场大雨,驱除了炙人的炎热,从海面上吹来的风带着淡淡的腥气,也带着无比的清新。这时,远处烟尘滚滚,辚辚车响传入耳中,连绵不绝的辎重车队在雍军军士护卫下从海州方向走来。路上的客商旅人都纷纷向路边让去,这样的情形几乎每隔十天半月就会上演,所以他们不需要等到军士下令就自动避开。大雍和南楚开战数年,耗费粮饷辎重无数,虽然雍军也在当地屯田养兵,可是还是需要从大雍各地运来钱粮辎重,而从幽冀运来的钱粮主要就是通过海州云台港转运徐州的。
  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军队中,却有一个未穿甲胄的青衣少年策马缓缓前行,他正是霍琮,两日前他从云台登陆,本应快马加鞭赶赴徐州,可是上岸之后,他心中便生出忧惧之意,便故意拖延路程,又和运送粮草的军队一起上路,名义上是为了沿途安全。护卫他的虎贲卫士虽然对他的心思旁观者清,但是却也不忍揭穿,毕竟数年相从,他们和霍琮之间已经情谊非浅。
  将近午时,押运粮草辎重的将领下令众军在路边休憩,那将领过来道:“霍公子,前面有个野店,末将往来此间经常在那里打尖,公子若是不嫌弃的话,就让末将请公子小酌一番可否?”
  霍琮虽然心中忧虑,但是面上却是一丝也不会显露出来,那将领有意结好,他自也不会拒绝,便笑道:“将军好意,在下愧领。”说罢翻身下马,和那将领一边说笑一边向那野店走去。几个虎贲卫士则是自然而然的分出两人先去了那野店查探,这次霍琮离开定海,按理来说那些跟随霍琮留在定海的虎贲卫士再也没有理由留在定海,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东海军中效力,许多都已经担任了中级将领或其他重要职务,若是一下子抽离,不免影响东海军的战力。所以在江哲召回霍琮之前,上书雍帝,干脆将那些侍卫转入东海水军之中任职,除了四个常年跟在霍琮身边的虎贲卫士之外,其他人都留在了定海。那押送辎重的将领并不清楚霍琮的身份,可是只见这少年身边竟有虎贲卫随从护卫,也知道霍琮身份的重要,所以一路上毕恭毕敬,十分礼遇。而霍琮也趁机打听了许多徐州的情形。
  自从隆盛八年江南行辕在徐州立下大营之后,几十万援军将淮北守得固若金汤,三年来数次大战,江淮之间血流成河,双方将领都是殚精竭虑,战场之外,谍探往来南北不绝于道,就是徐州也难以避免南楚谍探和江湖义士的渗透,而徐州更有齐王李显、太子李骏坐镇,所以刺客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徐州早已进入军管,戒备森严。而令霍琮牵挂的恩师江哲,此时却不在徐州,虽然江哲身为江南行辕参赞,却似乎不甚在意军机大事,三年来不仅数次返回雍都,平日也多半往来荆襄淮北山水之间,或荡舟微山湖上,或登嵩山访佛寺,或流连于汉水岘山,竟是罕有过问军情大事。不过雍帝对江哲的纵容也是前所未有,不仅没有降罪,反而升了他的爵位,如今江哲已经是楚国侯之尊了,这令许多人眼红不平。就是霍琮,虽然知道江哲晋爵是因为隆盛八年的大功,可是江哲这般放纵也是令他颇为不解,授人于柄并不是自己这位恩师会做的事情啊。
  霍琮心中千回百转,面上却是神色不露,和那将领谈笑宴宴的走向路边宽敞整洁的野店,掀帘走入店门,那将领正要高声招呼掌柜,目光一转,却是身躯一震,呆住不动。霍琮走在后面,见那将领举止有些不对,目光却被那人身躯所阻,看不见店房内有什么不妥,却是下意识地退了一步,而跟在他身后的两个虎贲卫士则是跟上一步,隐隐将他护住。
  若是店内出了什么意外,事先进去的两个虎贲卫士应该会发觉示警的,霍琮心中疑惑,目光炯炯向内望去,这时候那将领竟是匆匆向前两步,拜倒在地道:“末将薛全忠叩见侯爷,不知侯爷在此,请恕末将擅闯之罪。”
  听得此言,霍琮只觉得脑子里面轰隆一声,身体竟似僵住一般,目光越过那拜倒的将领,他向内望去,只见店房正中的座头上,坐着两个自己熟悉无比的人。那个容颜洁如冰雪,比起三年前容颜虽然有几分变化,却依旧华年如昔的青年,不正是先生时刻不离的侍从邪影李顺么。而那个青衫及地,灰发霜鬓,容颜上又多了几分风霜之色,双目却是越发温润深邃的男子,不正是阔别数年的恩师么?
  那男子伸手虚扶,令那将领起身,然后目光望向店门处,笑道:“琮儿,三年不见,你不会是认不得为师了吧,真是枉费为师亲自来迎你的心意了。”
  望着那双满是赞赏欣慰的深眸,霍琮只觉得心中纠缠多日的忧惧如同见到烈日的冰雪,转瞬间化去无踪,再也忍不住激动的心绪,扑到那男子面前,拜倒在地,哽咽道:“弟子叩见恩师,恩师一向可好。”语声未歇,滴滴泪水已经滴落尘埃。
  见到霍琮双肩轻颤,却是强自抑制激动的模样,我也是心中震动,这一刻,我也不由生出歉意,想到这几年刻意委屈这个心爱的弟子,他小小年纪,就要承受这样的压力,也真是难为了他。上前将他搀起,挽着他坐下,笑道:“好了,这几年虽然苦了你,不过寻常人可是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像你这般年纪就牧守一方的,海涛传书来,说你助他作战十分得力,牧守普陀也是殚精竭虑,还要荐你正式任官呢。不过我却替你婉拒了,这几年不过是让你历练一番,也让你熟悉一下庶务,若是出去任官却是不必了,在我身边再学几年,到时候就可以直接辅佐太子殿下理政了,若是现在有了官职反而麻烦。”
  听了恩师谆谆善诱的一番言辞,霍琮原本心中暗藏的不安渐渐淡去,拭去泪痕,这才发觉店内已经只剩下了江哲、李顺和自己,其他不相干的人都已经无声无息地退了出去,留下了一个独立的空间让他们师徒叙谈,至于李顺,霍琮自然知道此人与恩师本如一体,他留在此地并无挂碍,平静了一下心情,霍琮将心中久藏的疑问提出道:“先生,弟子在定海得知战报,心中长有疑惑,孙子有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先生深通兵法,应知战事胶结,有害社稷黎民,若是能胜,理应速战速决,若是不能胜,也应偃旗息鼓,厉兵秣马,以待时机。先生得皇上器重,为何不尽心竭力,或者谏言皇上罢战,或者一鼓作气,平定南楚呢?”
  我闻言微微一笑,道:“琮儿,天下有识之士都说南楚暗弱,为何大雍履攻不下?你可知其中缘故?”
  霍琮正色道:“南人多半都存苟安之心,爱慕荣华,无心进取中原,若论两国战力,除了大将军陆灿麾下各部之外,其余多半战力不强,我军精锐可以以一当十,所以南楚无力对大雍产生威胁,此南楚之暗弱。虽然如此,江南富庶,沃土千里,又有江淮阻隔北方铁骑,更有蜀中扼守江水上游,利于防守,自古以来,扼守江淮割据江南半壁江山的诸侯数不胜数,南楚国主只要拥有民心,稳守江淮天险,再有一二名将扼守要地,军心如一,就可令大雍望长江而叹。如今南楚抚有江南数十年,虽然如今权臣秉政,但是政局尚称稳定,捐税并不沉重,平民尚可勉强安居,民心仍然依附,更有陆大将军这般的名将阻我军南下,所以战事胶结数年,履攻不下。”
  我暗暗点头,霍琮这几年果然大有长进,又问道:“既如此,你看如今局势,双方谁占了优势呢?”
  霍琮早已将这些事情想得通透,不加思索地道:“襄阳在我军手中,南楚军便没有北上荆襄,进兵南阳,威胁关中的可能,徐州固若金汤,南楚淮南军便没有北上青徐的机会,蜀中大半已经落入我手,南楚军只能据巴郡、夔州自守,如今南楚军只能被动防守,优势再何方不问可知,只是南楚军仍然能够自保,而且这几年兵锋磨砺,南楚军的战力也渐渐加强,若是再拖延下去,此消彼长,说不定优势就会转到南楚军手中。”
  我欣慰地道:“你能够看穿这一点,果然没有荒废时光,不错,现在南楚似危实安,而我军虽然占据优势,却是外强中干,陆灿非是不思进取之人,三年前他趁着我军没有及时增援的机会,突袭楚州、泗州,若非我军先在定海发难,只怕已经被他趁机夺取了空虚的徐州。虽然我因势利导,利用襄阳守将容渊的心结,夺取襄阳,反而占了一丝上风,可是陆灿雄心却是展露无遗。如今南楚虽然处于弱势,可是却被陆灿趁着连年苦战,尽收江淮兵权,练就一支不逊于我军的精兵,只待我军稍现疲态,他就会奇兵突出,攻我军之不备,将大雍平楚的努力化为乌有。”
  霍琮听得心惊胆战,低头苦思良久,才道:“陆灿为战,虽然常以防守为主,但是每每在敌军懈怠之际,突出奇兵,袭取要害城关,趁东川之乱取葭萌关是一例,趁我军败后修整之时,遣石观取宿州,杨秀袭泗州又是一例,如今两军僵持年余,只怕陆灿已经在谋划进攻我军重地了,只是不知他会将目标放在何处?”
  我轻轻点头,叹道:“琮儿可知若想攻取南楚,最好的时机就是在武威二十三年,那时候北汉新败,蜀中尚没有完全平定,而南楚却是贤王驾鹤,君暗臣昏,朝野分崩离析,所以陛下可以率大军破建业,俘国主,全身而退,若是那时大雍可以一鼓作气,定有机会一举平灭南楚。只可惜那时候大雍朝中夺嫡之忧迫在眉睫,陛下虽然掌握大军,却不敢全力攻楚,军心不一,以致错失良机。等到朝中平定之后,北汉已经恢复了战力,北方战事再起,东川隐忧也是渐渐浮出水面,而南楚地广人稠,局势已经稳定,若是一旦南征,必是旷日持久,所以不得已定下先平汉,再灭楚的策略。等到北汉平定之后,为了消化北汉国力,又因为失去葭萌关,所以陛下又不得不休养生息,就在这期间,陆灿已经成为南楚军方第一人,虽然南楚朝政尽在尚维钧把持之下,可是军方却是没有人可以和陆灿抗衡,这是几十年来南楚军方少有的一统局面,我们已经失去了灭楚的良机。
  若依我的意思,隆盛七年,就不应起兵平南,要知道当时尚维钧和陆灿一问一武,把持军政,若是大雍南征,纵然尚维钧心存恶念,也只能倚赖陆灿,大雍铁骑兵临江南,反而会让两人抛却嫌隙,共同对外。可惜陛下心切一统大业,终于决意平楚,以至于成全了陆灿,让他尽得江南军心。战事既起,我受皇命南来,原本有意利用定海牵制吴越,再在江淮、荆襄和楚军对峙,并不准备立刻启衅大战,不料陆灿却是主动进攻,更是利用战事连绵加强自己在南楚军中的地位。看到江淮、荆襄兵燹绵绵,我才确定陆灿心意,他不甘心苟安江南,竟有中原之志,虽然大雍有明主在位,又有名将雄兵,急切不可攻,可是只要陆灿夺去了北窥中原的门户,据守不让,等到南楚明君在位,就可以北上中原,虽然那可能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可是却非是不可能的梦想。”
  霍琮闻言,目中闪烁着寒芒,良久才道:“先生既然已经看穿陆灿心意,想必已经有了应对之策,这几年先生流连于山水之间,莫非是让陆灿不再着紧先生的举动么?”
  我淡淡一笑道:“两军交战,斩将夺旗,非是我所长,就是我在军前,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若想对付陆灿,还需从南楚朝中着手。陆灿虽然有雄心,却是看不明局势,南楚朝政糜烂,国主赵陇刚刚亲政,就忙着选纳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室,不是明君所为,而尚维钧忌惮陆灿已久,只是碍着陆灿手中兵权,又因为大雍虎视眈眈,又没有借口,才隐忍不发,自古以来,朝中有昏君奸臣,大将岂有立功于外的机会。陆灿身遭疑忌如此,却不能以非常手段排除异己,掌控朝政,已是自蹈死路,我所需的只是一个局势,就可以陷陆灿于必死之地,何需和他沙场交锋呢?”
  霍琮心思电转,转瞬之间已经将数年之间的事情回想了一遍,虽然他不知江哲暗中的许多布置,但是只是他知道的事情已经令他心中生出寒意,偷眼望了江哲一眼,他问道:“容渊莫非是先生安排给尚维钧的利器?”
  我点头道:“容渊失守襄阳,乃是大罪,南楚朝廷竟然不曾问罪,只是降了他一级军职,更让他领兵将功赎罪,纵然是陆灿有心维护,若没有尚维钧首肯,焉能如此?容渊此人心胸狭窄,忌惮陆灿声望功业已久,陆灿也有错处,容渊是德亲王故将,性情又有固执偏狭之处,这样的人若不用之就需除之,免得他生出是非,偏偏陆灿因为不喜容渊排除异己的手段,不愿用之,却又任其主掌襄阳,以至于将帅失和,令我军趁隙取了襄阳,致令容渊不得已依附尚维钧自保,一旦尚维钧对陆灿动手,容渊就是操刀之人,陆灿却因为心中执念,不愿斩尽杀绝,反而有心弥补,任用容渊为将主江陵军事,岂不是错上加错。不过若非早知陆灿性情,必定不会落井下石,我又怎会放容渊逃生,昔日容渊仓惶南逃,我令人在风林关设伏,若非网开一面,岂会让容渊脱走,只因留下容渊此人,尚维钧才有对付陆灿之力。”
  霍琮又道:“陆将军一心都在战事上,不免疏忽朝中之事,而且陆将军生性高洁,不喜欢争权夺利、谄媚事君,所以必然不得君心,尚相秉政之时还罢了,尚维钧不能随便寻个理由处置陆将军,但是一旦国主亲政,情势就不同了,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就是国主赵陇想要毫无理由的免去陆将军军职,陆将军也只能黯然从命,只不过因为战事胶结,这个命令也不能随便下达罢了。”
  我叹息道:“大将在外,每有临机独断之事,陆灿为人更是刚毅果决,袭取葭萌关,用兵淮东,皆是独断专行,所以我大雍密谍虽然深入南楚朝野,却是没有得到兴兵的征兆,这样的举动本就是人臣大忌,纵然主上是明君圣主,也是杀身之祸,更何况南楚国主还算不上中兴之主,秉政的尚维钧又是权相之属呢?前些日子,南楚尚太后有意将陆灿之女陆梅选为王后,虽然受阻于尚维钧,仍有意选陆梅为贵妃,对陆灿来说,将陆梅送入宫中为妃本是最好的处置方式,一旦和王室联姻,陆灿就有机会掌控南楚政务,渐渐排除尚氏的影响,可惜陆灿却不是权臣,他也不愿出卖爱女换取富贵,我得到消息,陆梅在陆灿次子陆风护送下到了寿春,路上更有辰堂高手暗中护送,这样一来,赵陇必然对陆灿心怀不满,一旦情势变化,赵陇决不会想到要维护陆灿。更何况……唉!”
  霍琮眼中露出悲意,接道:“更何况掌兵大将本就是君王猜忌的对象,陆将军手握重兵,又不愿谄媚王室,赵陇必然怀疑他的忠诚,自古以来功臣名将本就难免厄运,更何况陆将军如此耿介,一旦局势稳定下来,陆氏必然遭遇劫难。再有奸臣小人趁机进谗言,陆将军想要解甲归田也殊不可能。”
  我淡淡道:“这样的情势,发展下去,陆灿唯一的生路就是起兵谋反,但是陆氏忠贞,天下共钦,他若真的起兵谋反,从前清名尽化乌有,江南必然大乱,到时候就是我军的机会,若是陆灿终究不反,必然难逃昏君奸臣的毒手,到时候江南柱石倾覆,还有何人可以抵御我军南下。”
  霍琮低声道:“虽然隐忧重重,但是陆将军手握重兵,又在和我军激战,想来尚维钧尚不至于在这种情况下自毁长城吧?”
  我眼中闪过一丝哀恸,道:“尚维钧不是蠢材,自然不会贸然动手,他若下手,一来是战事平定,二来是陆灿要有把柄落在他手中,只是我三年谋划,就是为了今日,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数月之间,南楚即将大变,我召你前来,就是不想让你错过这决定南楚命运的变乱。”
  霍琮只觉心中剧痛,三年前在吴越和陆灿也曾交手数次,虽然从未蒙面,也能觉出其人风采性情,实在是当时豪杰,想到此人即将死于阴谋之下,不由黯然难言,良久方道:“先生既言只欠东风,却不知东风何指?”
  我目光一闪,道:“这东风便是襄阳,襄阳为陆灿必取之地,只是他攻取襄阳之时,就是南楚栋梁倾折之始。”
  第三十五章
襄阳恨
  〖公初为将,代父镇守蜀中,虽无盛名,然将士父老皆服其德,后主军机,屯兵江夏,督军江淮,北骑不得南下。
  时,尚相秉政,不思进取,灿唯默然应之。同泰五年,灿不请上命,趁大雍东川变乱,轻骑袭取葭萌关,绝雍军入蜀道路。尚相闻之,怒责其矫命出兵,公侃侃道:“灿承父荫,有顾命重责,朝政尽付相爷,然军机大事,乃灿之事也,若待朝廷命下,事机泄矣!”尚相闻之,遂改颜相向,然心实忌之。
  同泰十一年,雍帝以细故兴兵,三路大军,分取荆襄、淮西、淮东,淮东陷敌手,雍军据扬州,窥视江南,公亲率水营守京口,且遣长子云赴淮西寿春助石观部守淮西。雍军果如公所料,趁隙攻淮西,寿春激战十余日,军民闻云在,皆曰:大将军必不弃吾等,死守不退。雍军久战疲敝,为飞骑营所破,淮西遂安。淮西大捷,公趁势增援扬州,雪夜大破雍军于瓜州渡口,大战连捷,遂复淮东。公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绝境,后数年,雍楚大战,兵燹绵延千里,雍军虽强,终不能渡江水,公转战千里,百战百胜,世人评天下名将,列公为第一。
  飞骑营,始建于同泰五年,初,公有意进取,唯虑江南少精骑,不能敌雍军,欲在江淮建骑营,为朝臣所阻。公不得已,欲借襄阳秘练精兵,渊疑公欲夺襄阳军权,阴阻公行事,两人遂生隙。后,公袭得葭萌关,蜀中皆入掌握,乃于其地秘练精骑,称飞骑营,淮西一战,扬名天下。公甚重飞骑营,骑营统领皆亲选,每休战,皆令将士被重铠习骑射,赏罚皆重,虽亲子不能免。飞骑精兵,不逊大雍铁骑,淮西鏖战,赖飞骑营多矣。
  ——《南朝楚史·忠武公传》〗
  霍琮心中一亮,离开定海之时心中生出的疑惑豁然而解,出言问道:“先生,那在吴越相助南楚义军修建寨垒地道的云子山莫非是先生所遣?”
  我但笑不语,扬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霍琮越发确定自己的判断,道:“弟子从靖海公处得知吴越有奇人襄助,心中便觉有些异样,先生在江南颇有力量,若非如此,也不能轻易往来吴越江淮,若是吴越果然有人精通土木建筑,先生不会不知,吴越战事,乃是先生一手挑起,若知有人阻碍先生大事,必然不会坐视此种事情发生。以先生在南楚的潜势力,绝不会让那云子山坐大到如此境地。所以弟子猜测那人和先生有些关联。
  先生对门下事历来讳莫如深,旁人只知王骥、海骊、刘华、陆迩之名,皆为先生寄名弟子,却鲜有知晓这四人本名赤骥、盗骊、骅骝、绿耳,穆王八骏的典故凡是读书人多半读过,所以弟子猜测先生门下如赤骥者,共有八人,想来云子山就是其中第五人。先生虽然不曾告知弟子详细情况,弟子却知先生在机关土木之学上造诣非浅,想来那人就是承袭了先生这方面的衣钵吧?”
  我微微一笑,道:“你这话若给别人听去,岂不是会以为我背了大雍暗助故国,这个罪名可是不浅。”
  霍琮笑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先生令那位师兄暗助义军,虽然令东海水军再吴越难有斩获,却也消减了义军的斗志,若是人人都躲在地道中避战,岂不是让我军往来自如,而且既然修建地道之人乃是我方之人,只需一纸地图就可以令我军按图索骥。不过我想先生未必是存了这样的心思,吴越战事应该不放在先生眼中,先生既然将襄阳当作诱饵,想必令吴越义军占据上风,就是为了让陆将军放心北上吧?”
  我闻言轻叹道:“我用了三年时间,迫使陆灿进入我的局中,如今他唯一可能突破僵局的地方就是襄阳,陆灿决计想不到吴越的僵局是我设计,没有后顾之忧,他必然要锐意进取,江淮有齐王坐镇,他纵然有惊天手段也不可能取得太大的战绩,只有荆襄之地,虽有长孙冀镇守,却略现薄弱,而且容渊自失襄阳之后,切齿不忘这般屈辱,陆灿若取襄阳,容渊必然奋勇争先,而且南北之争,襄阳乃是军事重镇,陆灿纵然看穿我的手段,也不能不取襄阳,若不趁此北上,恐怕再没有这样的良机。”
  霍琮疑惑地道:“可是弟子却不明白,襄阳如何成为先生的东风呢?”
  我瞧了他一眼,淡淡道:“跟在我身边,你自然会知道什么是祸福相依的。”
  霍琮闻言却黯然道:“弟子却宁愿终生都不会看到先生和陆将军师徒相残,先生纵然取胜,只怕也不会有丝毫欢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