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校对)第1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158

  九月五日,陆灿命军士以柴火架在地道外面烧城,日以继夜,通宵达旦,这次不像九月二日那般堆火生烟,诱骗援军,而是欲毁城墙,霍琮令军士修补城墙,苦不堪言,但是到了九月六日早晨,在城外响了一日夜的战鼓声中,谷城南面城墙崩塌,就在霍琮计穷之时,却发觉城外楚军并未趁势进攻,令斥候出城查探,楚军军营之内只有二十余只山羊被蒙了眼睛倒吊起来,前蹄击鼓不休,楚军竟是已经趁夜走了。
  九月六日凌晨,陆灿率军突然出现在襄阳城外,昨夜斥候回报,陆灿仍在攻谷城,长孙冀未料陆灿回师,因为襄阳守军无力出城作战,因此并未提防,更何况其时已经是黎明,正是楚军沉睡未醒之时,陆灿率军马踏雍营,长孙冀仓卒之间遭遇大败,整军不及,幸而雍军精锐,大半逃生。陆灿重入襄阳,破去雍军重围。再度遣使往江陵、江夏调派援军。
  在陆灿在谷城、襄阳挥军苦战之时,建业却已经一片混乱,九月一日,容渊的弹劾表章到了建业,尚维钧方知陆灿出兵之事,震怒之下召集心腹议事,如今国主亲政,虽然朝政仍在尚维钧掌握之中,但是毕竟名义上多了一个国主,而且尚维钧虽然贪权,却没有谋反之意,对自己的亲外孙更是只有维护逢迎之心。而陆灿,手中兵权越来越强,在隆盛八年,更是借着御敌之名,分去江淮荆襄四品以下官员的黜陟之权,尚维钧早已是对其戒惧不安。在尚维钧来说,有几十万大军守江淮,又有长江天险,十余年来重新经营的江南防线固若金汤,纵然没有了陆灿,只要放弃一些战事频繁的无用城池,稳守重镇,即使雍军大举南征,也不可能再渡长江。反而是陆灿,拥兵自重,在国中又是深得军民之心,一旦他起了反意,便是灭顶之灾。本来在赵陇亲政之后,尚维钧就有意借着国主名义,缓缓收回陆灿军权,想不到陆灿依然故我,又像从前一样不告而战,尚维钧心中下了决心,若是陆灿取下襄阳,大败雍军,也要将其招回建业,以封赏之名留住他。商议了一夜,设下如何诱骗陆灿回转建业的计策之后,尚维钧便令司徒蔡楷为钦使,至江夏迎候陆灿,一旦陆灿得胜之后,便招陆灿回京受封赏。蔡楷乃是新王后之父,堂堂的国丈,又是朝中重臣,声名赫赫,素以名儒闻世,蔡后得力,陆灿也有功劳,蔡楷前去相召,必然不会让陆灿生出疑心。
  谁知不过数日,传来楚军被困襄阳,陆灿却猛攻谷城以及江哲正在城中的消息,更有陆灿召集援军的命令,尚维钧虽然担心陆灿战败,损伤南楚元气,却也欣慰陆灿能够大义灭亲,甚至亲自传书令容渊救援襄阳。容渊以重病不能领军推辞,再度上书,称陆灿拥兵自重,无视朝廷,为己身功业,不惜将士性命。
  九月六日起,江南流言四起,皆说陆灿孤军守襄阳,不退也不进,是因为陆灿有意割据江淮称王,又指陆灿不破谷城,是因为不愿得罪大雍皇室,因为一旦陆灿自立,则江淮两面受敌,所以暗中向楚国侯江哲屈膝,表示和解之意,破长孙冀,取襄阳,不过是掩人耳目,否则为何雍军迟迟不再攻打襄阳呢?
  九月十二日,仪凰堂首座纪霞向尚维钧呈上得自民间的一首短歌,“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陆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注1)
  尚维钧一见便觉心如寒冰,诗中所指陆王,除了陆灿还能是何人,以军功扬威,一呼百诺,一令既下,千营一呼,除了陆灿还有何人,细察诗中之意,陆灿竟有称王之意。他犹自担心纪霞有心构陷,又令亲信暗访,却发觉数日之间,无论是江淮、荆襄,还是吴越,长江南北尽是歌声,就是三岁小儿,也在呀呀学语,唱着“陆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尚维钧也是通晓经史之人,自然知道什么是谶谣,如果不是陆灿有意谋反,怎会传出这样的反诗,若非是陆灿这样的地位权势,如何能令一首歌谣数日之间传遍江水。
  疑念既起,尚维钧心中忧急万分。恰在这时,尚维钧之子尚承业进言道:“陆灿拥甲兵,据重镇,往往不请命而自出兵,虽然功高,却非是纯臣,姑且不论他有反意的消息是真是假,朝野民心,知有陆灿,不知有国主,更不用说父亲了。若是陆灿振臂一呼,恐怕江南立刻便会易帜,到时候,不止王上身亡国灭,我们尚氏也会烟消云散。若是襄阳之战,陆灿大胜而归,朝廷必然要重重封赏,据闻军中已有怨言,万不能像前几次那样敷衍过去,可是此人已经位极人臣,身为南楚大将军,总督江南军事,爵封一等公爵,若是再要加封,就只能封王了。异姓为王,这是谋反的前兆,纵然陆灿现在没有反意,天长日久,也难免不会被部将胁裹称王。为父亲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除去陆灿和其心腹之后,再安抚他手下的将士,这些将士的亲眷都在江右,而且群龙无首,如何反叛,到时候从军中选一二和陆灿有嫌隙的宿将,让他们安分守己的防守雍军即可,父亲想必也没有中原之望,何何必定要倚重那陆灿呢?”
  尚维钧虽然心许,但是依然犹豫不决,正在这时,前方军报再度传来,陆灿放弃唾手可得的谷城,回师襄阳,大败长孙冀,回书求援。尚维钧听到这样的消息,却是精神一振,若是陆灿在襄阳大胜,自己可能便无法挟制陆灿,如今陆灿急待援军,自己便可趁机迫使陆灿回军,没有襄阳,最多是失去了夺取中原的可能,可是陆灿若是谋反,却是破家亡国的大事,所以他立刻进宫,请赵陇下旨,令蔡楷为监军使,以王命阻止江夏大营出兵,更调动容渊至江夏,声称等待王命,合兵北上襄阳,却暗中让容渊封住江水,不许江夏军北上。
  赵陇虽然已经亲政,但是却沉迷酒色之中,对于国事漠不关心,对于外公主张毫无反对之意,便下了旨意送往襄阳,命陆灿退兵,在他看来,孤军北上,谋夺中原,实在是一件没有必要的事情,据有半壁江山,放眼望去,宝殿生辉,室中尽是奇珍异宝,触手之处,满是冰肌玉骨,水晶帘下,脂香粉腻,这般福分,终老江南足矣,何必以卵击石,多生事端。
  九月十八日,圣旨到了襄阳,陆灿拒不接旨,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辞拒绝退兵。
  陆灿抗旨之事传到建业,赵陇大怒,他冲龄继位,虽然从未掌权,但是也无人违逆过他的命令,陆灿对他来说不过是个平常臣子罢了,竟然违背王命,一怒之下,再度颁旨召还陆灿,贵妃纪灵湘故意微辞讥讽,说是陆灿不会遵从旨意,赵陇担心在爱妃面前失了面子,两日内接连下了七道退兵诏书。
  九月二十五日,第二道诏书到了襄阳,陆灿愤而不受,可是建业依次来了七名钦使,皆是宣旨令陆灿退兵。纵然如此,陆灿本也不愿放弃襄阳,可是陆灿虽然决意进取,江夏援军却为容渊所阻,江淮军马又无法调动,粮将尽,孤立无援,雍军却是大军重整,眼看即日就要进攻襄阳,且将襄阳周边坚壁清野,不容楚军因粮于敌。陆灿立在襄阳城头,临风而泣道:“大业未成,而中道南渡,从今后再无中原之望。”
  不得已之下,陆灿下令退兵,襄阳人得知楚军将要退兵的消息,都是大为惊慌,拥在陆灿帅府之前,皆道:“我等助大将军守城,一旦雍军夺回襄阳,岂不是要问罪众人,大雍法令森严,我等唯死而已,求大将军救命。”
  陆灿闻言叹道:“陆某不能北望中原,却也不能害了襄阳父老。”然后便下令先让襄阳民众南迁,过随州,到江夏安居。
  陆灿亲自提兵断后,守襄阳不退,长孙冀得知襄阳民众南迁的消息,惊怒之下,挥军攻城,陆灿严守七日,襄阳城头染血,雍军难以攻入,十月三日,陆灿纵火焚烧襄阳,然后趁乱从襄阳城西门突围,向随州而去。
  在陆灿离开襄阳城十余里之后,却听到耳边传来如同雷霆轰鸣一般的声响,连绵不绝,仿佛雷神发怒,陆灿心中一动,面色却变得苍白如纸,只听声音的位置,便知道是从城墙的位置传来,定是城墙之下掘出坑道,中藏火药,此番被大火点燃,才发出这般响声,陆灿心思灵透,立刻猜知这定是雍军安排破城的暗着,这样的法子,绝非守城将领可以想到。而雍军攻城这些时候,却不用这暗着破城,陆灿便知自己定是已经陷入了圈套,纵然自己生出襄阳,也难免受国主猜忌,想来那火药不过是某人为了防范于未然而设下的后手罢了。苦涩的一笑,陆灿策马向随州而去,月余苦战,烽火襄阳,留下的尽是士卒鲜血,将军遗恨。
  ※※※
  注1: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一》改
  第三十六章
长城空自许
  〖同泰十二年初,雍军掠吴越,公奉上命督军余杭,练义军护海防,人皆以公不能兼顾江淮战事,公乃暗命参军杨秀袭泗州、楚州、淮西将军石观进军宿州,雍军未料公先启衅,失宿州、楚州,淮北危殆,赖大雍淮南节度使裴云死命拒之。
  三月,襄阳将军容渊闻战事,怪公轻己,不以告,乃自领军取南阳,中雍军诱敌之计,反失襄阳,风林关遇伏,连战连败,退守宜城。公欲加罪,尚相阻之,容渊遂附权相,恨公欲行军法罪己,深恨之。
  雍楚大战月余,于江淮两军互有胜负,吴越则僵持胶结,然失襄阳,乃失荆襄屏障,战未平,葭萌关为内奸所卖,朝廷欲问罪余缅。公曲护余缅,上书自请罪,谢以主军不利,尚相温言慰之,不敢加罪余某,然心疑公左坦心腹,益忌之。
  四月,大雍齐王督江南,公与之战,自蜀中至吴越,战火皆汹汹,公请朝廷曰:“战事无常,进退不定,诸府县皆需军管。”尚相不得已从之,江淮、荆襄四品以下官员,许公得自黜陟,虽暗怒而不言。
  十月,大雍求和议,欲得随州、竟陵,许以息兵,尚相阴许之,公闻,当廷斥之曰:“若失竟陵、随州,则江陵、江夏不保,武帝辛苦取之,岂可轻易弃于虎狼。”和议乃止,尚相惭愧,然忌意愈深。
  同泰十三年,公连挫雍军,竟陵、随州皆安,然汉中节度使秦勇自米仓道取巴郡,公急令部将扼夔州。
  八月,雍军遣使,欲以困剑阁、成都楚军及巴郡,交换成都、剑阁等地,公许之,仍命余缅守巴郡,尚相以余缅丧师辱国,欲斩之,公力辩不可,尚相遂止,此时已生杀公之念,因公战功卓著,不敢轻动。
  ——《南朝楚史·忠武公传》〗
  南楚同泰十四年九月十七日,安陆城,夜色昏昏,街道上满是神色肃然的军士,悄无声息地往来巡视,城中军民都是悄然吞声,只因今天午后,从襄阳退兵的楚军到了安陆。安陆乃是隶属于江夏的大县,楚军若是北上襄阳,必要经过此地,陆氏多年经营,这里的人心皆属陆氏。陆灿对于安陆人来说,并不仅仅是南楚大将军而已。以往陆灿经过安陆,都会驻留一日,与城中父老把酒言欢,可是这一次却是有些不同。入城之后,陆灿便径到别业休养,过了些时候,安陆父老才得知陆灿竟然卧病不起。安陆军民闻知,都是心中焦虑,几乎家家焚香祝祷,泣告上苍,翼望莫要夺去南楚栋梁。
  陆氏在安陆的别业,不过是座宽敞的宅院,虽然气度森严,格局广阔,既没有清幽的景致,也没有奢华的陈设,除了有几个仆人负责照看之外,再无下人。现在这座别院内外已被陆灿亲卫围得水泄不通,绝不容任何人打扰,在这些将士心目中,害得将军重病的朝廷钦使便是最不可放行的人物。
  在内室之中,陆灿身穿宽袍,负手站在窗前,望着天上明月,俊朗的容貌上露出淡淡的倦容,看上去全无重病的模样。夜色渐深,更鼓声声,从远方的黑暗中传来,一声声摧折人心。这时,一个亲卫进来禀道:“大将军,韦先生在外求见。”
  陆灿眼中闪过一丝寒光,道:“请韦先生进来。”
  那亲卫犹豫了一下道:“将军,是否增派一些人手,韦先生的武功……”
  陆灿淡淡道:“不必。”
  那亲卫不敢多说,连忙退了出去,过了片刻,引进一个雍容男子。陆灿转过身去看着他道:“韦先生,我想你这两日也该到了。”
  韦膺一看到陆灿,便觉心中一惊,不过是数月未见,陆灿两鬓星霜多了数分,虽然从容冷静的气度没有什么改变,身上却明显多了几分倦怠。不过这已经在韦膺意料之中,他神色肃然,上前一揖道:“韦某拜见大将军,大将军一路辛苦了,不知道大将军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可有什么安排?”
  陆灿微微一笑,道:“韦先生是以凤仪门辰堂首座的身份来见我,还是以陆某幕中客卿的身份前来的呢?”
  韦膺目光一闪,道:“自然是大将军客卿的身份前来,在下没有能够阻止种种不利于大将军的事情发生,还请大将军恕罪。”
  陆灿摇头道:“你不是不能阻止,而是根本没有想过阻止。”
  韦膺低头道:“大将军何出此言,在下实在没有料到容将军会上书弹劾,更没有料到流言四起,更有那些不知厉害的妇人女子从中作梗,以至于大将军被迫退兵,但是韦某一人之力,实在不能和尚相、仪凰堂、凤舞堂相提并论,所以才会束手无策,令大将军处于此种境地。”
  陆灿淡淡道:“今年王上亲政,立后之时,你曾劝我设法令梅儿为后,被我拒绝,后来太后想要梅儿进宫为妃,消息还没有外泄,风儿便已经知道了,我留在京中的些许力量,不过是探听一些朝廷动向,并不能深入内宫,得悉这样的隐秘,风儿也只是名义上的首领,不过是因为这种事情需要一个陆家人来负责罢了,可是风儿却提前得到了这个消息,又瞒着他娘亲,唆使梅儿出走,一路上却是你暗中派了高手沿途护卫,按照你的性子,若是梅儿入宫为妃,既可以弥和陆氏和王室的嫌隙,也可以和纪贵妃相抗,对你有诸般利益,可是你却暗中相助风儿,这却是什么缘故?”
  韦膺抬起头来,神色坦然道:“将军为南楚重臣,梅小姐也是德容兼备,若是太后和国主有意立小姐为后,这是理所当然之事,纵然是将军也不能直接拒绝,只不过将军不愿以小姐终身幸福,换取荣华富贵,这也是父女情深,无可厚非,之后太后更是想要屈小姐为妃,若是大将军真的答应,岂不是贻笑天下,所以在下没有请命便协助二公子将小姐送到寿春,不过将军也是看轻了二公子,我虽令人将消息泄漏出去,但是二公子却是从别的途径知道这件事情的,在下也想不到二公子有这般胆量,竟然立刻骗了小姐北上投奔大公子,至于沿途护送,那也是分内之事。”
  陆灿扬眉道:“陆某岂羡椒房之宠,梅儿生性柔顺,我怎忍让她到那不见天日的地方和人相争,否则我若有心,就是想要梅儿立为王后也非是不可能。可是自古以来,女为中宫,父为权臣,鲜有善终的,所以我不愿和王室联姻,就是云儿,我也不愿他尚主,淑宁公主虽然不错,可是我更喜欢可以和云儿并肩作战的玉锦为儿媳,更何况这也是云儿的意思,我陆氏从无谄媚事主之辈。这件事你虽然有些私心,我也要谢谢你,若是一旦太后将立妃之意挑明了,若再拒绝,就不免正面冲突,那非是我的意愿。不过容渊之事,你却出我意料,若是按照你从前的习惯,就是我不同意,容渊第二封弹劾的奏章也是绝对递不上去。”
  韦膺面色一沉道:“大将军若是这样看待在下,在下也无话可说,不错,我的确可以设计刺杀容渊,或者中途劫走奏章,可是这却要和凤舞堂作对,这一次凤舞堂首座燕无双亲自出马,保护容渊的安全,第二封奏折更是仪凰堂谢晓彤亲自送到建业的,韦某岂能出手,莫非大将军以为韦某和她们作对是理所当然之事么?”
  陆灿淡淡一笑,道:“若非是知道韦先生两年前便和她们决裂,我也不会信任将军先生如此,也不会轻易落到今日的地步,莫非先生要说是我陆灿轻信了你么?”
  韦膺闻言心中一震,他万万料不到两年前自己和纪霞、燕无双在凌羽面前的那场争执竟然也被陆灿知晓,心神一阵恍惚,陆灿那一句淡淡的话语,对他来说如同天上惊雷,自从离开大雍之后,内心深处他将自己早已看轻了自己,甚至常有自暴自弃之心,若非尚有仇敌活在世上,很可能他早已不能这般苟延残喘下去,可是陆灿却待他一如常人,好像他不曾叛国谋逆,也不曾连累亲族,这些年来更是对他信任重用,不知不觉间陆灿在他心目中已经重于一切,他有些慌乱地道:“大将军请听说解释,实在是,实在是……”却觉得无话可说,原本想好的推诿之言却是再也说不出口。
  陆灿也不看他,转身看向窗外,冷冷道:“我退守襄阳之时,江南流言四起,这几年你的辰堂得我支持,势力大增,难道就一点法子都没有么,杨秀不便公然出面,你为什么毫不动作?”
  韦膺勉强道:“大将军也应知道大雍素来在我南楚境内多有秘谍,而且江南多有畏惧雍军的软弱之人,若非如此,大将军也不会屡次出兵都不肯事先告知建业,若非投鼠忌器,只怕大将军先就会在建业血洗一番,而且这次司闻曹的主事必是换了人,手段比起从前越发隐秘狠辣,那首短歌更是辞意皆美,寻常百姓只道是赞誉将军,全无介意,我纵然全力搜捕,只怕也难以将大雍密谍一网打尽,反而会暴露了辰堂的实力。何况大将军遭朝廷猜忌已非一日,纵然平息流言,也免不了今日之事,与其做些无用之功,不如以谋后图。”
  陆灿闻言轻轻一叹,道:“韦先生可是想要劝说陆灿起兵反叛么?”
  陆灿出兵襄阳之后,因着容渊一封奏章引发的诸多事件虽然也令韦膺有些为难,可是若是他真心出力,至少也不会到了这般境地,只是他心中也有私心,所以才隐忍不肯轻动,如今被陆灿挑明,他露出尴尬神色,却知再不能虚言搪塞,上前拜倒道:“大将军恕罪,非是韦某不改旧日之恶,只是韦某流离江南至今已有十二年,想起前尘往事,一点恨意终究不能消去,只是韦某也知道与仇人已有天渊之别,他是大雍驸马,如今已经是国侯爵位,更得李贽信重,身边又有邪影保护,不论是文武手段,我都无奈他何,唯一的报复手段就是在战场堂堂正正的厮杀,若是能够挥军攻入雍都,毁去他安身立命的一切,才是真得报仇雪恨。
  只是大雍如日中天,北汉已降,李康也已经一败涂地,病死在雍都,南楚又是这般情况,昏君权相只知苟安,凤仪门上上下下,多半都已经忘却了昔日仇恨,只想在江南苟延残喘,根本不敢提起报仇二字。我本已心灰意冷,可是大将军却令我看到了希望,初时我只是希望阻止雍军南下,只要不令大雍一统天下,这已经可以令大雍君臣遗恨无穷。后来膺得知将军也有中原之志,便决定一心效忠大将军,韦某并非是欲求荣华富贵,只要有朝一日,大将军能够马踏中原,我的仇恨便也报了,纵然大将军念师徒之情,曲护那人,韦某也无怨恨之意。
  可是大将军纵然军略无双,却是无心政争,已将军手中之权,纵然除去尚维钧,一掌朝廷大权,也是轻而易举之事,可是大将军却甘心受那权相压制,韦某也知历代史实,自古以来没有内有权臣,而大将可立功于外者,若想席卷中原,便需清君侧,涤清朝纲,攘外必先安内。可是韦某也知大将军忠义,从无权位之念,所以这一次我便没有暗中阻止局势的恶化,只希望大将军被迫起兵,将朝中奸臣一扫而空,待到朝中平定,大将军统军北伐,再无窒碍,可立万世功业。
  若是大将军担心清流抨击,韦某可以保证那些人没有法子惹事,如今朝中早已是奸佞横行,清流隐退,而将军奋战多年,护得社稷黎庶平安,军心民心都早已归附,如今昏君奸臣又蓄意加害将军,此是起事良机,只要大将军暂时不废去国主之位,那些清流必会称赞大将军铲除奸臣的功业。若是大将军不能当机立断,只怕不仅大业难成,将军也会遭到杀身之祸,到时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仅将军家人会遭到牵连,就是将军麾下的将士也不能幸免于难。到时候名将黜退,功臣身死,大雍铁骑必会趁势南下,南楚社稷颠覆,将军纵然身死九泉,怕也不能瞑目吧?”
  陆灿默然良久,道:“我幼时曾随先生读史,古来名将多半没有好下场,能够马革裹尸已经是苍天护佑,多半都会死在朝堂之上,其时先生便对我说,我陆家世代为将,要学孙武功成身退,不可学韩信居功自傲,更不要学李牧孤忠而死,我却对师父说,若是太平无事,不妨学孙武明哲保身,若是战事不休,我便不会轻易隐退,纵然做了韩信、李牧,我也不悔。
  灿祖父为武帝擢于行伍,起于草莽,而为大将,生前恩宠,死后陪葬王陵,恩遇之深,世所罕见,本应忠心以报,可是先王昏庸,奸佞弄权,贤王陨命,良臣斥退,父亲忧虑自保,缄口不言,以至于眼看国都险入敌手,君臣被掳。父亲率勤王大军进入建业之时,看到昔日花遮柳护的都城皆是断瓦残垣,便曾亲谒武帝陵寝,泣血请罪,此恨此辱,父亲至死难以忘怀,更是自惭不曾犯颜直谏,以护社稷,临终之前,更是对陆某谆谆教诲,不可顾惜身家性命,也不可顾惜声名权势。所以这些年来,陆某不顾权臣讥讽,独断专行,屡忤尚相,今次更是得罪王上,都是为了社稷安危,可是若是陆某借朝廷之失,以清君侧之名谋反,岂不是令父祖在地下蒙羞,坏了陆氏忠义之名。”
  韦膺闻言起身急道:“大将军,你怎能为了忠义之名,就辜负了将士之心,若是雍军渡过长江,灭亡南楚,大将军你纵有忠义之名,又有何用,难道将军不念江南亿万百姓安危,忍见战火兵燹,摧毁楚地山河么?”
  陆灿微微一笑道:“我纵然反了,难道就可挽救社稷黎民么?那你就太看轻了雍帝和先生了,先生用计素来考虑周全。我若起兵谋反,江南大好河山,立刻便陷入内乱战火,虽然尚维钧手中兵力远不如我,可是只需我和容渊在江夏大战旬日,雍军就会趁势南下,纵然江夏无事,江陵也必不保。宁海水军仍然在尚相手中,而且宁海主将赵群乃是王族,必会起兵勤王,到时候东海水军趁势进攻,宁海军山也将不保,到时候将有何种结果,你该心知肚明。纵然宁海、江陵无事,一旦内乱纷起,支持尚相的世家必然起兵相抗,到时候战事必然一发不可收拾,还有什么力量抵御雍军南下。我若一反,便是倾覆社稷的罪人,陆某岂是愚忠之人,只是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身家性命谋逆犯上,此事万万不行。韦膺,你莫非还不明白么,先生便是利用了你的复仇之心,若非如此,恐怕这离间计策还不会这般成功呢。”
  韦膺只觉心中巨震,身躯摇摇欲坠,踉踉跄跄退了几步,陆灿起兵可能会面临的情势,他也有些预料,令他受创深重的乃是陆灿所言,自己举动竟在江哲意料之中。若是别人这样说,韦膺只会嗤之以鼻,可是陆灿不同,多年来和陆灿相交,韦膺深知陆灿才智,而且陆灿曾是江哲弟子,对于江哲自然颇为了解,他若这样说,必是十拿九稳,被仇人利用的屈辱和恐慌令他几乎难以自持。这时候,他耳边传来陆灿淡漠的声音道:“陆某虽无权臣之心,却有权臣之实,平日却是轻忽朝廷猜忌,和容将军之间的嫌隙也是由来已久,所以才会中了先生圈套,今日的结局,其错在我,以先生为人,必然还有后续手段,想来陆某性命不久,韦先生虽然略有私心,但是却始终无负陆某,这次我已经不可能返回江淮,道路消息也必定已经被尚相断绝,所以有些事情只能请韦先生相助了。”
  韦膺艰难地道:“大雍铁骑仍在虎视眈眈,若是朝野上书进谏,大将军再向尚相示好,未必没有生机,尚相还不是糊涂之人,终有挽回的可能的。”说出这番话来,他自己也是不信,若非是相信陆灿非反不可,他又怎会轻身来见陆灿,而且江哲的手段他也见识过,若说江哲的计策会有这般明显的漏洞,他也不会相信。
  陆灿微笑摇头道:“能否活命姑且不说,这次尚相既然准备动手,也必定不会只对着陆某一人,诸多旧部倒也罢了,尚相必然不会一网打尽,若不留下一些将领,如何可以对敌雍军,但是淮东杨秀、蜀中余缅、和淮西石观必是难逃池鱼之殃。这三人之中杨秀虽然是我亲信,却是旧蜀之人,在江南并无根基,我修书一封,你代我告诉他,委屈他投效尚相,若有他相助,尚相便可掌握淮东大军,尚相必会接纳于他。余缅是我旧部,近年来屡次遭遇败绩,但是我却不怪他,蜀中精兵几乎皆被我抽空,他能靠着数万士卒对抗雍军二十万之众,已经是十分不容易了,可是尚相若是掌管兵权,绝对是放他不过的。余缅的性子我知道,他对尚相早已是十分寒心,又非是世家出身,所忠的不过是陆某罢了,若是我一死,他恐怕就会投了雍军,若是他真的有了反意,必然先会逆旨不遵,一旦有了这样的迹象,你便派人将我随身佩剑封送给余缅,他自会知道该如何做的。石观之事,有些难为,其女玉锦和云儿结缡不到一年,玉锦更是已经有了身孕,性子又是贞烈无比,恐怕不肯合离,不过石观应该明白其中利害,我也只能听之任之,你只要告诉云儿我的意思即可。”
  韦膺已是肝肠寸断,纵然是昔日晓霜殿上功败垂成,他也没有这般痛悔,伏拜在地道:“大将军,若是起兵尚有生机,难道大将军就不顾及夫人和几位公子小姐么,云公子年纪虽轻,却是勇猛善战,更是新婚不久,少夫人更是有了身孕,再过五个月就要临盆,难道大将军想让自己的孙儿连父亲之面都见不到么,风公子虽然年少,却是聪明颖悟,梅小姐和小公子都尚未成年,大将军何忍他们同遭劫难。”
  陆灿眼中闪过一丝泪光,却偏过头去,黯然道:“尚相为了收拢陆某旧部,必然不致于将陆某明正典刑,更不会立刻便对陆某妻儿动手,云儿从军数年,颇有威名,尚相或者不会放过,可是风儿、梅儿和霆儿都还年幼,若是我所料不差,尚相会将陆某家人迁徙南疆,不过想必会在途中加害。韦兄,你虽然相助陆某数年,可是毕竟仍是凤仪门所属,若是辰堂被毁,凤仪门也是势力大减,所以只要韦兄不明着和他们作对,尚相还是容得你的,我身死之后,若是能够顾念旧情,尚请设法援手,也不必托付给陆某旧部照看,寻个荒村,让他们安身立命。”
  韦膺闻言面如死灰,知道陆灿心意已决,定然是不会起兵谋反的了,陆灿竟将身后之事都已经安排妥当,只为了军中不起变乱,不让大雍趁势南侵,想到若非自己私心作祟,也不会让陆灿没有丝毫应对机会,而陆灿直到此刻,仍然以后事相托,全不介意他的污名错失。心中渐渐有了主张,他紧咬牙关,丝丝鲜血渗了出来,起身再拜道:“将军放心,韦某就是舍了性命,也定会尽力护住将军家人。”
  陆灿释然道:“我相信韦兄必会不负所托,你我相交多年,今日一别,可能再无后会之期,本不该相促,但是钦使已在路上,不便让人看见韦兄此刻还在这里,只能请韦兄连夜动身了。”
  韦膺轻轻点头,双手接过陆灿递过的佩剑和书信,心中又是剧痛阵阵,忍着伤悲,转身向外走去。刚走出房门,便听到外面人声喧嚣,隐隐听见“钦使”、“圣旨”的词句,心中已知是建业的旨意到了,那亲卫早有准备,引着韦膺从侧门离开了别业。
  走出院门,韦膺忍不住绕到前面暗中看去,只见被军士堵在门口的钦使正怒气冲冲地向着守门的将士大骂,而韦膺一眼便看到那钦使身后身穿内侍服色的几人,那面容竟是十分熟悉,虽然面容略加修饰,衣裳中也作了手脚,看不出是女子所扮,可是却瞒不过他的眼睛,不由心中暗恨,昔日堂堂的名门弟子,如今竟沦落如此,在南楚苟且偷安也就罢了,还只知道排除异己,不过是因为陆灿不接受她们的示好,便不惜摧折栋梁,这般目光短浅,当真令人痛恨。
  就在韦膺咬牙切齿之时,门内走出陆灿亲卫,传下军令,放了那些钦使进去,韦膺心中一冷,知道事情终于不可能再挽回,这时候,暗中走出两个中年汉子,都是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其中一人急急道:“首座,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才好?”
  韦膺抬起头来,眼中皆是绝决之意,道:“知己之恩不可忘,我们先去淮西见陆少将军,厉鸣随我一起走,崔庠调动辰堂所有人手,听我号令,我若能说动少将军起兵,大将军还有一线生机,若是不能,我便去淮东见杨秀,无论如何,总不能这般听天由命。”
  第三十七章
斩草除根
  〖同泰十四年八月,公练兵精熟,乃与容渊订约,合取襄阳,容渊遇强兵相阻,不得进,阻于竟陵,公出义阳,进宛、邓,破襄阳,闻楚国侯江哲守谷城,乃挥军攻之。哲于城上抚琴,公闻之而退,叹曰:“吾师不可轻犯,稍待一夜。”
  竟陵兵退,容渊闻公取襄阳,怒急,连上二表诬公拥兵自重。时民间流言起,歌曰:“陆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尚相疑公有自立之意。
  公不知江南生变,攻谷城十日,将下,公知襄阳危殆,弃谷城回师,败雍军于城外,虑襄阳无援,请援兵于朝中。尚相闻之,更疑公暗通雍人,乃促国主下诏召还,公辞以将在外,国主闻之而怒,连下七道退兵诏书,公外无援军,内乏粮草,不得已而返。临风泣曰:“大业未成,而中道南渡,从今后再无中原之望。”
  公班师,襄阳父老阻马道:“我等助大将军守城,雍军以军法治襄阳,必不赦之。”
  公闻言泣下,乃缓行,候民南迁。雍军闻之怒,苦攻不退,公守七日,焚襄阳而归。
  九月,公班师至安陆,钦使至军中,促公轻身入京,部将或劝其反,公曰:“岂可负忠义。”乃抱病就道,三军皆泣下。
  ——《南朝楚史·忠武公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