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校对)第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817

  他说罢,向入口处的梯子做了个手势,“请!”
  妙锦道:“我收拾点东西。”
  王贵点头道:“行,咱家先出去,在外边等着池月真人。一会儿您想好要去何处,咱家赶马车送您。”
  妙锦在这里已经住了一年之久!她初时是被迫的,但住久了,忽然要离开,竟然觉得十分伤感。这幽禁之地仿佛与世隔绝,她也不知有何留恋之处,或许是因为外面的世道已经变了、变得让她觉得十分陌生。
  她先换上了道袍,随意收拾了几件衣物,指尖从书案上的书籍上拂过,轻轻叹了一口气。忽而又想到以前正看一本污秽之书时、被朱高煦撞见的尴尬,她的脸上仍然发烫了。
  怀着十分奇怪的心境,妙锦走上梯子,掀开杂物房的门。顿时阳光刺眼,她伸手轻轻遮在眉间,打量着久别的风景。
  妙锦在门口站了好一会儿,想着无所适从的处境,她不禁回头看了一眼那地窖入口,此时此刻,竟然觉得躲在里面也没什么不好。
  但她心里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在里面关一辈子。于是她考虑一番后,便叫王贵赶车,先送她到池月观。
  一年没出现,池月观的女道士却都还在。这些道士有的是景府丫鬟、有的无家可归,就算叫她们走,她们也不知道能去哪。
  妙锦在池月观住了几天,想找原来联络消息的一个奸谍、打探景府的情况,却没找到人。建文朝廷一倒台,连奸谍都跑了。
  这时有燕王府的人到池月观询问,妙锦只好前往燕王府面见徐王妃。
  走过那条石径,妙锦不禁转头寻找那颗长得像弹弓叉子的树干。树梢上又发了嫩绿的新芽,这是她记忆里第二次看到同样的景色了。她想起自己在这条路上说过的话,不禁仍有点难堪:走得慢,却过得快。
  进了王妃住的院子,妙锦见到徐王妃时,却看到世子妃也在房里。
  徐王妃上下打量着妙锦,世子妃倒先开口,一脸惊诧地问道:“小姨娘去哪了?竟有半年了无音讯,母妃常念起您哩。”
  “去年我在池月观门外遇见了师父张真人,便随张真人去了终南山,在山上一个道观里住了一阵子。”妙锦神情淡泊道,“张真人偶尔会来一次,教我内丹之法,有强身之效。王妃若有兴致,我便教予王妃吐纳之法。”
  “哟!那可是神仙的法术!”张氏转头对徐王妃笑道,“母妃学来,定能长命百岁。”
  徐王妃摇头道:“我对道术一窍不通,哪里学得会?不过张真人现世,确是神奇之事。”
  张氏一脸笑容,眼神里却仿若有猜疑之色,她用随意的口气道,“小姨娘住在终南山哪个道观哩?”
  妙锦面不改色道:“无名。”
  徐王妃道:“回来便好。不久之前,建文皇帝被奸臣所惑,竟在皇城奉天殿自焚而崩。大明国家不能一日无君,群臣劝进,拥护王爷登基了。”她又不动声色地看着妙锦道,“景御史无事,妹妹放心。”
  妙锦听到这里,心里却是起伏不定,反而愈发担忧。但她假装修道数年,心境倒也历练出来了不少,表面上依旧波澜不惊,“我已是出家之人,管不了太多世俗之事。”
  就在这时,张氏轻声道:“二叔终于要娶妻了哩。大理寺卿薛岩做媒,说的是武定侯的孙女。父皇和母妃都很满意,这桩喜事该八九不离十了。”
  “高阳王?”妙锦脱口问道。
  张氏点点头,她的单眼皮眼睛很聚光,笑眯眯地盯着妙锦的脸,让妙锦觉得有点不舒服。
  忽然提到高阳王的婚事,妙锦着实有片刻的失神。刹那间她竟然觉得心里一痛,接着又酸酸的、很难过……但转念一想,高阳王快二十岁了罢,又是宗室,本来早就该娶妻了,自己有甚么好惊讶的?
  妙锦默念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口上依旧淡然,“理所当然。王妃总算放心一件事了。”
  徐王妃很高兴,“郭家的小娘叫郭薇,她娘亲是徐家的人,写得一手好字,给我来了一封信。从信上看来,郭家不愧为侯爵之家,很懂礼节哩。”王妃转头看了一眼张氏,“算起来,徐夫人是我堂姑,还是长辈啊。”
  张氏笑道:“辈分都是随夫,不要紧,以后一样是亲家。”
  “有理。”徐王妃松了一口气。
  妙锦见徐王妃高兴,也跟着笑了一下。她脸上带着笑容,心里却强忍着莫名的酸楚。
第一百四十五章
太子之位
  张氏回到世子府,将徐妙锦的事与朱高炽说了,不断暗示妙锦半年的行踪不明。但朱高炽无甚兴致。
  于是张氏又道:“山东布政使司的铁铉还没投降,京师来的公文不是说,父皇要率兵讨伐?等父皇顺道回北平,世子爷便能跟着父皇去京师了。”
  朱高炽瘫坐在一张榻上,心事重重地点头没说话。
  张氏见状,便好言道:“世子爷,您到了京师,可别忘了那些前朝不得志的旧臣。”
  朱高炽马上沉声道:“你是嫌父皇对俺太满意,觉得事儿不够乱?”
  张氏轻声道:“世子爷乃父皇嫡长子,万一没当上太子,那才够乱哩。”
  朱高炽顿时脸上一黑。在满城都在庆贺之时,他却有种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感觉!
  张氏看了他一眼,又道:“那些人虽投降了父皇,但也很难得到重用……您别担心高阳王在军中的威望,天下太平,文官才管用哩。”
  朱高炽冷笑道:“谁不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俺得先当上太子,他们才指望得上!”
  张氏听罢,反而十分欣慰,好言劝道:“世子爷有那个心就好,您可是有进无退,万勿懈怠!”
  ……
  正月底,朱棣准备妥当,果然发兵济南城,征讨拒不投降的建文朝兵部尚书、山东布政使铁铉。
  当年燕师几次攻打济南城,不得其入。但现在形势已不可同日而语,天下大定,朱棣以名正言顺的王师大军压境,济南城变成孤城。济南城守军抵抗也无甚意义,士气荡然无存。
  于是二月上旬,王师攻入济南城。铁铉突围,在路上被伏兵截获。
  天上飘着绵绵细雨,城中却大火弥漫。靖难军曾几度在济南城下死伤惨重、空耗兵力,从朱棣到军中将士,无不愤慨!于是进城后便进行了报复。
  朱高煦等人站在布政使司衙门的院子里,头上的细雨在铁盔上聚集成水珠,时不时滴在脸上,他伸手抚了一把雨水,心里想:难怪南方明军的头盔帽檐宽,遇到这种小雨还是有用的。
  大明皇帝朱棣也站在大堂门口等着。旁边正烧着一堆柴禾,上面架着一口大锅,里面的水已沸腾,“咕噜咕噜”地直响。
  不一会儿铁铉便被绑过来了,他直着脖子,浑身绷着、直挺挺地站在那里。朱棣冷冷道:“见了朕,还不跪拜?”
  “乱臣贼子!呗!”铁铉忽然唾了一口。他身边的军士在他腿上踢了几脚,愣是没让他跪下。
  朱棣大怒,伸出手指着他,“你这奸臣!奸臣!把他的耳鼻割了煮!”
  军士便拿出短剑,冲上去活生生锯他的耳朵,军士们顿时满手都是血污。铁铉瞪着双眼,咬着牙愣是没哼哼一句。
  朱高煦侧目看时,见随军的御史景清嘴角在抽搐,目光回避、避而不看。
  他便不动声色地朝对面走了过去,站到景清身边,叹了一声道:“景御史且看,这便是不识时务的下场。”
  景清看了朱高煦一眼,点头称是。
  铁铉被割了耳鼻竟然还在骂,皇帝大怒,命人将他投入开水滚烫的大锅之中。一阵惨叫传来,只见铁铉身上的皮肤马上就皱得变了颜色,模样十分可怖……
  众文武看完了行刑,陆续告退。朱高煦跟着景清出布政使司衙门,上前套近乎,说道:“池月真人与我母妃认作姐妹,现在我们兄妹都叫她小姨娘,如此咱们还是亲戚哩。”
  景清忙道:“不敢高攀,小女已是出家之人,不受世俗之礼所累。”
  朱高煦又不动声色道:“我听母妃说,景御史在北平做参议时,便与父皇交好。幸好景御史已是自己人,不然你看铁铉,下场多惨!”
  景清只顾点头。朱高煦发现他额头上隐隐又汗珠,也可能是帽子上滴下来的水珠。
  这时便见一个穿着绸缎的妇人、尖叫着被拖进了衙门旁边的行馆,朱高煦叫住一个军士问道:“那可是铁铉的家眷?”
  军士点头道:“正是铁铉的夫人,圣上下旨,先让弟兄们享用,等到京师再送她去十二楼妓院为娼。可惜老了点,都三十几了。城中铁府还有个女儿,才四岁大,只能送到教坊司先养大了再操贱业。”
  旁边一个武将道:“他娘的,你还嫌?”
  “小的不敢。”军士忙抱拳,接着又嬉笑道,“听说铁尚书在京师还有家眷,有些年轻的妾室,可不知能不能轮得上俺们哩。”
  武将上前讨好道:“高阳王,您先请。”
  朱高煦愣了一下,心道:难道我在将士们眼里,竟是这样的人?他忽然想起在京师与姚姬的事,估摸着已传出去了,难怪如此。
  不过众人有点误会他了。朱高煦前世出身不高、没甚么讲究,却很向往那些讲究的人,内心里并不愿意干这等掉比格之事。
  他摆摆手,忽然转头道:“景御史可有兴致?干坏事不受惩罚,机会可不多。”
  景清顿时瞪圆了双眼,“老夫岂是如此之人!”
  朱高煦也不为难他,挥手对将士们道:“既然是圣谕,你们去罢。”
  等将士们排队站在行馆外面时,朱高煦故意不走,站在原地与景清说话。景清也没借口走脱,只好也在这里与朱高煦言谈。
  那行馆房屋里便传来了妇人嘶声裂肺的呼喊,简直比杀了她还惨。这些妇人出身书香之家,都是受过礼教熏陶之人,哪里受得了如此侮辱?
  朱高煦叹了一口气,看着景清道:“铁尚书多次在济南城与父皇为敌,便是投降也很难活命。但若他不辱骂父皇,必定没那么惨,家眷多半也不会受到牵连。”
  景清若有所思地点头。
  朱高煦又不动声色地问道:“景御史,你说为了一个名声,让家眷遭此大难,值得么?”
  景清沉吟道:“铁尚书忠心于建文帝,或不想晚节不保。何况还能留名青史……”
  朱高煦叹息道:“青史只是冷冰冰的纸,身边的亲眷才是活生生的人啊。”
  就在这时,邱福的声音道:“高阳王还在此地?敢情想进里边去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8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