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校对)第2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3/817

  众人的目光顿时又被姚姬吸引了。他们看不清玉器,却看得清人。
  只见姚姬穿着一身鹅黄色的襦裙,浅色淡黄的丝绸,雍容华贵中带着几分淡雅;没有什么首饰的点缀,本是留给翡翠饰物的考虑,却让她更显得矜持。
  大伙儿都屏住了呼吸,人们恐怕从未在云南见过如此明媚动人的小娘。
  “妾身拜见王爷。”姚姬的脸红红的,被人瞩目她露出了几分不好意思的羞涩。
  朱高煦指着面前的木盒道:“你戴上这副天作之合,让本王瞧瞧。”
  姚姬又缓缓屈膝道:“是。”
  她伸出玉白的手时,又抬头柔声道:“妾身真的能戴么?”
  朱高煦愣了一下,因为准备演戏的时候,并没有这句台词。
  毕竟是稀世之宝,姚姬应该是很想戴一下的;她仍然轻声问了一句,似乎多余,但又表现出了一种很顺从的姿态。姚姬的性格也不是真的逆来顺受,她却把含蓄的婉约,轻描淡写地表现得淋漓尽致。
  朱高煦点头,十分期待地看着她。她便十分小心轻柔地拿起了玉佩戴在腰带上,又将玉镯滑进了手腕。
  姚姬身上的颜色更加明艳。大殿两边有宽敞的窗户,东面的阳光正好照射在她身上,那乌黑的头发泛着光泽,顾盼生辉的黑色眸子、玉白的肌肤、朱红的唇、鹅黄色的衣裳……以及明艳绿色的满翠玉佩、镯子,那颜色闪亮艳丽,叫人惊叹。
  大殿上的许多女眷,眼睛都看直了。如同来自天宫没有一丝瑕疵的美丽,多少女子做梦都想拥有。
  朱高煦打量了好一会儿,一拍扶手,回顾众宾客笑道:“本王虽花了五万贯,但看起来此‘天作之合’值得此价。人道是黄金有价玉无价,可遇不可求,名不虚传。”
  大殿上顿时一阵附和恭维之声,许多人作礼恭喜汉王得到稀世宝物。
  朱高煦挥手叫姚姬戴着玉器退下,她脸上有几分羞涩、几分激动,从公座旁边穿过整个大殿,走大殿正门出去。看起来她只是离开承运殿而已,实际已在众宾客女眷前面展示了一回。
  所有人几乎是目送着姚姬的身影离开殿门。
  这时鼓乐之声奏起,王府的宴席开始了,以庆贺汉王得宝之喜。
  ……朱高煦回到前宫时,忍不住对郭薇说道:“今天向众宾客展示‘天作之合’,薇儿乃王妃身份尊贵,不适合那等场合。我做这件事,只是为了炒作翡翠的身价。”
  不料郭薇却露出笑容道:“王爷别担心,妾身很就不该轻易抛头露面。”
  朱高煦轻轻松了一口气,道:“这一套‘天作之合’,无论是汉王府还是宁王府,都不能拥有。一会儿我叫杜千蕊也过来,你们戴着把玩一下,倒是无妨。”
  郭薇微笑着点了头。
  朱高煦好言道:“孟养宣慰使司还在开矿,以后定能再发现稀罕的宝物。”
  郭薇低声问道:“那宁王长史买下天作之合,也是王爷的意思罢?”
  朱高煦笑道:“当然,一件东西的价值,需要不断转手抬价来印证。无论是我、还是宁王,若真想要某件宝物,有的是办法,何必花那么多钱买?”
第二百七十章
大明城
  汉人每到一个地方,肯定要开馆子。
  赵平带着百五十人明军,以及商贾、轻罪牢犯等数百人来到孟养,这才刚刚过了两个月;村子里简陋的街道上,已开了十几间食铺酒肆。除此之外,杂货铺、药铺、铁铺等也陆续开张。
  大伙儿刚到矿场时,附近村子里的当地人很少,能跑的都跑了。众人的粮秣只能通过孟养宣慰使司治所补给,用白银高价购买思家的粮食。
  但不久后,土人发现明军军纪严明,并不劫掠,很快就有不少当地人出现在屯军村子附近。不到一个月,土人便源源不断地送来了大伙儿需要的补给……当然不是白送,他们想换取商铺里的东西。
  当地人很快就喜欢上了屯军村子里的美味佳肴,更想要商铺里售卖的物品。
  农具、柴刀等铁器非常好卖,中土工匠锻造的铁器锋利结实,物美价廉。实际上在此地炼制的铁比内地的铁上等,因为用木炭炼铁比石炭(煤)更好。现在内地木材木炭昂贵,炼铁大多用石炭,铁器相比之下较脆。
  最奇怪的是瘴气药材也很受当地土人欢迎。而汉人郎中们收集的瘴气方子,却是学的当地土法子,药材也采自附近山上。
  据说近左的人们已经给这个矿场村子取了名字,叫“大明城”,慕名前来换东西的土人,有的从几十里外的村子步行赶来。
  土人们拿着米、瓜果、草药等物前来,大米可以直接与明军军方换成铜钱,然后在屯军村子里随意购买货物。于是军营仓库里,没多久便囤积了大量谷物,以至于米粮价格旬日不断下跌。
  赵平以都司的名义,开始对“大明城”抽税,照《大明律》,商税十五取一;然后军方出资出人夯建城墙,甲兵值守,对商贾提供保护。
  ……今天早上起来,赵平就带着一行人出军营,穿过矿场的军屯村子,到大路上接人去了。
  之前专门负责为赵百户做翻译的土人县丞,染上了瘴气病一命呜呼;腾冲千户所又派了一个姓刁的土人把事前来,斥候禀报正是今天上午到达。
  随行的还有沈家的矿场大掌柜徐财七,他是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说他的哥哥就是昆明城梨园的大掌柜。
  孟养宣慰使司这地方经常下雨,今天的天气却不错,早晨便见太阳到了山顶。不过晴天又会很炎热,总之是不如中原的气候舒坦。
  大路两边草木横生,让路面看起来更加狭窄。赵平骑在马上慢慢地行进,转头与掌柜徐财七闲谈着:“矿场上的人手够么?”
  徐财七也骑着马,恭敬地在马上作揖道:“回赵百户话,人倒是够了。附近村子里有许多土人青壮,都愿意到矿坑里下力,工钱也不高,只是土人青壮不太好使。”
  赵平点了点头。
  徐财七打开话匣子,抱怨道:“土人不太听话,乱跑乱动,似乎也不会协作干活,三四个人干一个活必定会一团糟。我们只能叫那些牢里出来的犯人做监工,几个土人,得一个汉人看着,不然甚么都干不成。那么多人的伙食工钱算下来,不比在昆明城雇汉人省钱。”
  赵平好言劝道:“云南的汉人本就不够,都在昆明城等几个大城。此地太远,一般人都不愿来,能在此地找到劳力,徐掌柜只得凑合着用了。”
  “赵将军言之有理。”徐财七抱拳道。
  他们慢慢走到一个路口,便都翻身下马,站在路边等着。
  不知过了多久,太阳已在三竿之上。终于有一行数人,骑着矮马出现在了大路上。
  赵平等走到大路中间,等那几个人渐渐走近了,他便用汉话大声问道:“来人可是刁把事?”
  一个女子的声音道:“正是。阁下是赵将军?”
  赵平听到声音居然是个女的,他有点吃惊,愣了一下才回答道:“本将是百户赵平。”
  迎面而来的几个人陆续从矮马背上翻身下来,走在前面的、是个皮肤黝黑的土人小娘。小娘双手合拢拜道:“家父是腾冲千户所刁把事,这段时间身体欠好;我也会说汉话,便代替家父来了。拜见赵将军。”
  赵平依然一脸诧异,想了想道:“也好,只需言语相通。这位是玉石矿场的徐掌柜。”
  小娘吐字生涩,却还算大方,她向徐财七道:“拜见徐掌柜。”
  等见礼罢,赵平道:“咱们先回军屯衙署交接公文,刁姑娘请。”
  两队人马合为一路,沿着大路返回村子。那刁姑娘似乎对赵平很好奇,一直在瞅他。赵平开口寒暄道:“还没问刁姑娘芳名?”
  小娘叽里咕噜地说了一声,赵平愣是没听明白,转头瞪眼看着她。小娘笑得露出一口白牙,用汉话笑道:“赵将军可以叫我雅。”
  “雅?”赵平点了点头,看着她穿着一身颜色纷乱的衣裙,皮肤被晒得黄黑发亮,实在与雅致不相干。
  刁雅说道:“赵将军见到我,表情很怪,我有甚么不对吗?”
  赵平忙道:“刁雅姑娘多虑了。或许咱们的习俗不同,我不该感到诧异的。”
  “赵将军家乡的习俗是怎么样的呀?”刁雅兴致勃勃地问道。
  “若是在咱们家乡,但凡有个一官半职,宦官之女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般不见人。”赵平说罢,想了想又道,“可也不一定……有花木兰从军打仗的事。”
  刁雅又问花木兰是谁。
  赵平一边骑马,一边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说了一遍,时不时还念两句诗,刁雅听得津津有味。
  这时徐财七赞道:“不想赵百户如此有学问啊。”
  赵平笑道:“贻笑大方了,我原来是个童生,连秀才都没考上哩。”
  徐财七道:“赵百户为人谦逊。您在行伍之中,算很有学问了。”
  几个人有说有笑,渐渐走到了村子寨门外。因为军方收了税,所以围绕村子修建了城墙,为汉人商人百姓提供防御保障。城墙只是一道低矮的夯土墙,上面再修一道木桩藩篱;还有“护城河”,挖的一条土沟下雨积了水。不过防御一般的盗贼还是足够了。
  南寨门是村子正门,当值的是两个小旗队正军。新到孟养地盘的正军一共就一百五十人,都认识将领赵平。
  值守南门的正军是汉王府护卫,装备最好、衣甲鲜明,他们排成整齐的两队,当值武将用汉王府护卫的口令喊道:“立正!”
  众军顿时站正身体,“哗”地一声盔甲磨蹭的整齐声音,将士们一齐把樱枪提了起来。总旗长快步走上来,执军礼抱拳道:“末将参见赵百户!”
  赵平下马回礼。随行的人都下了马背,土人们见状也跟着下马、一起从寨门走进了村子。
  刁雅走过寨门之后,仍然在频频回头看那些守门的将士,十分好奇的样子。赵平见过孟养这边的所谓军队,确实没法比,军中弟兄有时候开玩笑,说那些军队像猴子一样,因为列阵时总是在乱动,不是挠头就是挠身上。
  村子里的房屋十分简陋,大多用木头搭建。因此地多雨、虫子又多,所以地基用木板撑起来了的。
  虽然建造简单,不过军户和百姓还是带来了内地的习惯。道路两边有排水的阳沟,街面也夯实了、还有一些石板铺成简单的路。每条街都备有装满水的大木桶,以防备火灾,有官铺的差役负责一般的纠纷;每天早上有粪车路过,运走污物,军营衙署安排了打扫街面、干锄草等活的杂役。
  比起土人的村子,这里当然是干净而井然有序。街面上飘着各省菜系的香味,五颜六色的商铺旗幡在门口飘荡。刁雅和土人随从的眼睛都睁得很大,对什么都很稀奇,东张西望看个不停。
  刁雅赞叹道:“汉人的地方真是很美。有机会,我一定要去昆明城!”
  赵平淡淡一笑:“大明人马到昆明城方十几年,现在的昆明城不算甚么,刁雅姑娘应该去京师看看。”
  刁雅笑道:“我早就听乡人说,汉人爱面子、喜吹嘘,果然没说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3/8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