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校对)第2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4/817

  朱高煦恍惚听到了一个遥远的声音,穿越时空破空而来,在他的记忆深处响起。另一个世界的爹说,老子不出门打工给你存钱,别人买房娶媳妇的时候,你别成天满腹牢骚!
  后来他赌博被发现,差点被打断腿,而今的朱高煦想起来也毫无恨意了,只有无尽的羞愧和懊恼。
  “唉……”朱高煦失神地叹了一声,“我总是让亲人失望,没人看得上我。”
  郭薇的声音哽咽道:“王爷,瞻壑长大了一定会懂的,先帝父皇在天之灵也看得到王爷的孝心。王爷只消一心以大事为重。”
  朱高煦回过神来,忙小声道:“我不是那个意思。父皇母后叔叔舅舅怎么看我,我并不太在意。只有你们,我责无旁贷,毕竟若是夫君父亲也靠不上、你们母子必定也靠不上别人了。”
  这时朱高煦抬起头,对侍立在宫门口的人道:“去把姚姬、杜千蕊,还有池月真人叫来。”
  宫女应答道:“是。”
  郭薇听罢,也叫宦官黄狗把瞻壑抱走了。
  不多时,三个女子陆续来到了大殿上。妙锦仍旧束着发髻、穿着道袍,看见朱高煦目光便很闪烁……有传言,朱高煦在皇宫里抢走他爹的美女道士,而且美人道士的名分上还是姨娘!所以妙锦到云南后、处境很是尴尬。
  而姚姬刚进来,郭薇竟然主动望着她点了点头,并请姚姬到她身边坐。俩人看起来居然关系很亲近的样子!
  朱高煦对后宫女子间的关系变化,此时实在不太清楚,只是有点困惑……记得在京师时,郭薇与姚姬几乎水火不容了,为了一只鹦鹉、一只小黄猫,姚姬甚至气得离家出走。朱高煦也不知道现在俩人又发生了甚么,以至关系忽然化敌为友。
  宫殿上方摆着一张桌案,左右有两把大椅子,朱高煦和郭薇便分坐两侧。刚来的人见礼罢,也被邀请坐到了旁边的凳子上。朱高煦屏退了所有奴婢,把宫门关上了。
  朱高煦开口道:“有些事,得与你们说明白了,不过事关军机,你们听了之后万勿泄露。”
  她们点了头应答,目光看向朱高煦。朱高煦也回顾左右,王妃郭薇是正妃、生了嫡长子,命运与汉王府休戚相关;姚姬的父兄都在为朱高煦卖命,杜千蕊的弟弟也是朱高煦的奸谍,二人跟着他的时间也长了,算是靠得住的人。
  “本王起兵之后,麾下人马大致须得分为四路。瞿能部、以及本王亲率人马,两路前后走乌撒达泸州道进军四川,此乃汉王军主力。
  西路军,沐晟率军走零关道,进军雅州(雅安),与本王大军会师。
  零关道兵力最多的是建昌军民指挥使司(凉山自治区)。前大理总管之女段宝姬,曾嫁昌夷族土司首领阿黎,为之生有两女,欲借夷族兵南下攻元朝梁王、为父复仇;夷族人最终未能兑现承诺,但段宝姬在建昌的情分还在。
  而当年沐晟冒着灭族的危险私藏建文父子于大理,这等大事便是托付给了段宝姬的势力,可见沐晟和段宝姬结交之深。
  加上沐府在云南近左的土司中威望极高,所以沐晟率军走零关道北上,沿路遇到的抵抗应不强。沐晟的西路军为偏师,兵力不会太多。其协攻四川尚不是重点,主要是打通零关道,将其置于汉王军掌控之下。”
  朱高煦停顿片刻,继续道:“盛庸平安军、都督府李执事,加上王斌率剩下的汉王府护卫军,留守昆明城。‘靖难之役’时,盛庸曾守备山东,固若金汤,一直威胁靖难军侧翼。此人在用步兵以及防守方面,颇具大才;又有平安以奇兵轻骑策应配合,在云南应能把仅剩的兵力作用发挥到极致。
  若顾成之贵州军至,盛庸应能设法与之周旋,拖住顾成并防守昆明,等待我大军回师合击顾成。
  如若张辅军北上,盛庸手里的兵力就太少了。汉王府、西平侯府的家眷,以及诸将士的家眷,会立刻向大理撤离;然后沿零关道来四川,段雪恨留在薇儿身边。到了那个地步,汉王府便只能被迫暂弃云南;不然,若将士家眷皆陷于伪帝官军之手,恐军心动摇。”
  几个女子听到这里,良久没有说话,她们也不一定全部都听懂了。不过肯定明白了一些重要的讯息,便是要与朱高煦分开了、今后还要往四川跑。
  朱高煦看着她们细嫩白皙的脸,完全没有吃过苦头的样子,叹了一口气道:“薇儿和你们可能要颠沛流离了。我亦不忍,然形势所迫,不得不早做准备。”
  郭薇好言宽慰了一句,摇头说没关系:“王爷面临强敌,不必过于牵挂府中内务,妾身必竭尽全力护着瞻壑及王爷诸妾。”
  朱高煦又道:“我与瞿能二军,将是此战的主力,必经恶战。瞻壑才三岁,我不敢带上妇孺,恐你们跟着我在战阵之上,更加危险;且王妃王子与诸将士家眷在一起,前方将士或更能安心。”
  朱高煦说罢面露担忧、不舍,他长叹了一口气,终于没再说甚么。毕竟此战获胜才是根本,不然就算亲自庇护着家眷,一旦大局崩溃、也得全家一起完!
  他忽然打量了一番妙锦,移开目光后,不动声色道:“父皇已崩,伪帝不合法,我无须再请旨册封后宫了,出征之前先封姚姬、杜千蕊为夫人罢。池月真人跟我们走过五尺道、能吃苦耐劳,这次便随军,你可愿意?”
  妙锦抬起头,默默地轻轻点头。
  郭薇等人听罢,微微侧目悄悄看了妙锦一眼。妙锦假装甚么也没发现,默不作声。
第三百八十一章
南方的风
  九月深秋,世间万物仿佛进入了一个新旧更替的轮回。
  西域那边传来帖木儿的死讯之后,大明皇朝在西北布防的得力大将宋晟也死了。只留下宋晟的两个儿子,在京师担心着新君会不会计较一些破事……前两年圣上还是太子的时候,向宋晟的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公主妻子借钱不是很痛快。
  而已经七十七岁的顾成,上书表示身体还硬朗,可以再干几年。
  ……先前郑和船队返航,在占城国沿海遭到了海盗陈祖义的偷袭。陈祖义认为郑和船队装有宝物,而且是个好欺负的阉人,遂准备连夜靠近大明海军,进行围攻。
  然而郑和宝船高大矗立火器陈列,仰攻不易。明军反而围了海贼,大败之、几乎全歼了陈祖义的船队。郑和率军追击陈祖义不久,便得到当地人的密报,将其逮获;盖因陈祖义常年劫掠诸国城镇,结怨太多,见其倒霉落井下石者争先恐后。
  郑和把陈祖义锁住,九月初沿海路来到了安南国新安。船队停泊于港口,郑和等便派人叫安南国明军将领提供补给。这时郑和等人方得知,永乐皇帝已经驾崩了!
  张辅军中有不少文官和宦官,郑和认识不少,渐渐才了解到更多的事情。汉王从京师跑了、太子登基等等。
  海边的篝火旁边,海风吹得火堆忽明忽暗,虽已是深秋时节,但大伙儿夜里坐在火堆旁边、吹着风也不觉得冷。不远处的海面上灯火点点,恍若一座座村镇。
  同为司礼监太监的郑和、侯显、王景弘,以及几个海军武将一起围坐着,默默地烤着捕捞的海鱼。大伙儿忽然听到噩耗,都心事重重的模样,许久没有人吭声。
  郑和虽是“正使”,但他没法决定改变行程这种大事。船队里甚么人都有,以司礼监三个宦官掌权,但武将文官里,有锦衣卫、京营、亲卫等各方的人,不是甚么都听正副使的。
  现在除郑和之外,还有两个司礼监太监侯显和王景弘,连这俩人的态度现在也不甚清楚……但文官、武将和军士的家眷都在京师,大伙儿离京两年了,大部分人肯定想回京。此事倒是毋庸置疑。
  郑和想了许久,终于没有主动开口提起。
  就在这时,一个武将开口道:“太祖曾悬赏五十万两白银捉拿陈祖义,而先帝(朱棣)悬赏数百万两,俺们把陈祖义捉回去,圣上会赏多少银两?”
  侯显白了他一眼:“咱们的船队是谁出的钱,你还想要赏银?”
  武将便悻悻住了口。
  侯显看了郑和一眼,不动声色道:“赏钱或许没多少,但郑公公立了大功,回朝给皇爷献份大礼、彰显国威,皇爷必定会嘉奖郑公公。”
  郑和若有所思地微微点头,但没怎么附和。
  他想的事儿有点多。当年先帝在位时,郑和从未明确表态支持汉王,他只是不想掺和几个皇子争太子的事、而引起先帝的猜忌。但郑和内心肯定是希望汉王能争赢的。
  今上不喜阉人,郑和在燕王府、皇宫那么多年,心里很清楚。而赵王身边那黄俨,一向与郑和等人有隙,一旦得势必定会打压郑和。只有汉王,郑和私下里觉得汉王待人不错,很愿意看到他成为皇储。
  然而有甚么用?刚才侯显已经暗示,他的意思当然就是回京。连司礼监的太监尚不愿意有所反抗,更别说其他人了。
  说白了,无论郑和还是侯显,能做正副二使、掌握权力,全靠皇权撑腰。否则整个船队的文武、不会有一个人看得起他们几个阉人。若是不尊皇权,郑和等三人的权力马上化为乌有!
  郑和想到这里,又琢磨刚才侯显的话,也是有几分道理的。新皇登基,正须大功来彰显声威;下西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但击败陈祖义献俘皇城,肯定算功德一件。
  “张皇妃乃皇爷结发妻,又有皇嫡长子,将来必定封皇后。”郑和终于开口道,“咱们几个人回京了,先去张皇妃那里走动走动。”
  今上不喜阉人,但张氏并不是。
  侯显道:“郑公公言之有理。张皇妃信佛,咱们挑几串稀罕的佛珠献上去。”
  王景弘也立刻附和道:“还是郑公公考虑周全。”
  那船队上从外邦换来的稀奇宝贝,原本大伙儿是不敢轻易私自拿的,但拿了是给即将封皇后的皇妃,肯定没人说三道四。
  郑和遂合掌道:“待船上的用度搬上去了,咱们便即刻扬帆启程,回京!”
  众人道:“属下等遵命!”
  ……张辅已把主力移至升龙(河内),这地方位于富庶平原中心,粮秣更加充足。但在清化也保持有一股军力,因为他得到告密,清化那边有人蠢蠢欲动试图谋反!
  这时张辅听说郑和到安南沿海了,便马上派人去督运粮草军需,然后叫京师送信的文官前去港口,当众告诉郑和,圣上希望船队克日返回京师!
  文官刚刚侃侃而谈,说了很多话、劝说张辅,这时马上露出了笑容,抱拳道:“下官必定将张大帅的忠心,如实奏禀圣上!”
  张辅道:“我的奏章你带回去,再帮我带句话。”
  文官道:“愿闻其详。”
  张辅道:“我要向圣上借个人,胡元澄。奏请圣上万勿杀了,安南军神枪厉害,皆此人督造。”
  文官愣了一下,那胡元澄比较有名,是胡氏伪王的长子、左相国,在征安南国之战时多次与明军作战,“罪大恶极”!
  但文官还是抱拳道:“下官必定为张大帅奏请圣上。”
  “送客!”张辅喊了一声。
  他走出院子,来到了大堂上。这时部将黄中迎上来,小声道:“汉王府左长史钱巽,在外面站着呢,快两个时辰了。”
  张辅点了一下头,不置可否。黄中便退到一侧侍立,也不再吭声。
  张辅在大堂公座前面走来走去,低头想着甚么。他想的当然不是怎么选择,而是如何处置外面那个等了两个时辰的人。
  圣上派人来传旨,封张辅为英国公,世袭罔替赐丹书铁券!以功臣之后为由特赦了他妹妹殉葬,并欲得张辅同意后,封张辅之女为贵妃!
  在大明朝除了追封,没有活着的异姓王,国公已是最高爵位。张辅还求甚么?
  他根本没任何犹豫,马上就准备奉诏……至于汉王派来的人,便是说出花儿来也没用,承诺太多、一切都是镜中月水中花!若是一个即将要倾家荡产的人、说将来给一百亩地感谢,有用么?
  张辅跟着燕王靖难过来,觉得汉王现在想故技重施,实在太难了。
  张辅也不是犹豫不决的人,他用了片刻功夫就想明白了此事。与其蛇鼠两端,到头来被两边猜忌,还不如立刻投奔名正言顺、优势巨大的皇帝,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将来成为大明朝最显赫的勋贵!
  他早就盘算过,跟着太祖打江山的开国功臣,本来只剩徐家最显赫。但“靖难之役”重新排位,燕王府旧臣才是近年和将来最得信任的勋贵;而且徐家魏国公在“靖难之役”中选错了人,徐增寿也死了,不可谓没有家势中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4/8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