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校对)第3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6/817

  贵州城墙的周长,大概在八九里,但围城工事距离城墙七百步,故有十余里长。
  工事构造并不复杂,一条壕沟,夯土成腰墙,然后眼下人们正在修藩篱,用竹子和木头建造在土腰墙上面;每隔一百步,还要建造营门、箭塔和瞭望塔。
  远处的军营营地上,组装回回炮、投石车的工匠正在忙碌,伐木建造云梯的进展也在进行。
  来贵州之前,朱高煦就知道要攻城。攻城需要携带大量箭矢、弹药和工具,所以没能带上重炮,以免拖累行军速度。再过一阵子,瞿能才会从重庆府调运重炮前来。
  “轰!”远处的一声巨大炮响传来,一些军士直起腰,转头观望着远处。很快传来了武将的叫骂声:“赶紧干活!”
  朱高煦一边跑马,一边也眺望着炮声传来的方向。城墙上一个地方有白烟,应该就是那里在放炮。然而没有甚么作用,即便是射程最远的洪武大炮,也无法对一里半外的目标造成多少威胁。
  汉王军的工事上,到处都是尘土飞扬。恍惚之中,朱高煦觉得人们正在修建河坝、或是在建一座宫城的地基。而那零星的炮响、也没能增添多少战场的气息,毕竟在朱高煦的阅历里,建筑工地也会放炮炸山的。
  朱高煦勒住马,收回目光时,见近处许多将士都在侧目瞧自己;有诸将的监督,弟兄们倒是没有停下手里的活。
  不过也有一个汉子很专注地看着面前的一根木桩,完全没注意到朱高煦。“咦哟……”汉子张嘴大喊出声,挥起铁锤,“哐当”一声砸在木桩上面。干这种活的人都会叫出声,据说能减轻一些巨大的震动造成的内伤。
  料峭春寒时节,但那汉子的上衣却敞着,汗水在他黑黄的胸肌上流淌,在明媚的阳光下泛着水光。
  朱高煦将一张张面孔看过去,想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接下来的一些天内,便会死很多人,他一面胡思乱想哪些人会死,一面感觉隐隐有些难受。古人云慈不掌兵,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他不仅要考虑攻城会死多少人,还要想着刘瑛、盛庸在各自的战场上,能拖多少时间!在战场上,究竟是时间重要、还是人命重要,这是个难解的难题。
  朱高煦再次抬起头,眯着眼睛看了一眼头上刺眼的太阳。
  一只小鸟正在天空,向着贵州城飞了过去。灰蓝色的天空太广阔,眼光太扎眼,若不细心,那只鸟还真难被人看到。
  就在这时,“嘶……”地一声马叫传来。马蹄声中,一个骑士勒住坐骑,从马背上翻下来,他上前抱拳道:“禀王爷,方圆二十里内的屯堡都派人瞧过了,敌军军户差不多全撤走了!”
  朱高煦轻轻点头,心道:贵州城守军兵力不足,他们在尽可能地收缩防线。
  那骑士又道:“不过只有南边的青岩屯没撤,闭门设防,并向咱们的斥候放箭。”
  “知道了。”朱高煦挥了挥手。
  骑士鞠躬一拜,返回坐骑旁边。
  朱高煦看着城池上空那只几乎看不见了的鸟,想象力被激发出来:说不定那只鸟是一只鸽子、在贵州城里养大的信鸽;外面的消息送到青岩屯,然后消息系到那只鸽子腿上,放掉,鸽子就像设了程序一般、会全自动地回到贵州城。
  这并不奇怪,即便是人,只要灌输了忠孝道德上下尊卑的程序,人也很难反抗。所以穿青人只要还有一丁点活路、就算被逼得逃亡山林当野人,也很少愿意起义的。
  朱高煦立刻转过头,见赵平正骑马在侧后,他便说道:“赵平,你调本部人马过去,把青岩屯拔掉!”
  赵平完全不问缘由,抱拳道:“末将得令!”
  他已经升为西路军副将,这个科举不第、起初给朱高煦干马夫的年轻人,地位爬得非常快。不过连刘瑛那个在“靖难之役”中被俘的百户官,也能做都督,马夫做副将也没甚么不行。
  朱高煦想到赵平的出身和现在的官职,忍不住又道:“对了,我叫你去灭掉青岩屯,乃因青岩屯极可能是敌军传递消息的据点。方圆二十里那么多屯堡都撤了,唯独留下青岩屯,或许并非偶然。”
  赵平正色一拜,“驾”地发出一个声音,调转马头离开了。
  远处的城楼城墙,上面旌旗飘扬,刀枪林立。朱高煦估计守军只有两万到三万人,并不是看出来的……贵州都司的军户名额有数,除去围攻昆明的顾成部,便能大概估算出守军的人数。
  ……七十多岁的镇远侯顾成,一共有八个儿子。顾成在北平投降燕王府时,建文帝杀掉了他的四个儿子、其中包括长子。还剩四个儿子都在贵州都司这边做官,彼时建文朝廷惩戒之后,也顾不上那么远的人了,便存活了下来。
  所以朱高煦推测,贵州城的守军主将,可能是顾成的次子顾勇。
  朱高煦对顾成的儿子一无所知,连顾勇究竟是不是贵州守将也拿不准。
  顾成在“靖难之役”前就曾多年镇守贵州,永乐初继续主持贵州都司军政。这种一直在同一个地方做封疆大吏的勋贵,当地将士很容易对其产生人身依附关系。所以去年高炽还没登基,顾成就敢公然截留汉王府护卫。
  甚至汉王府的细作要经过贵州,也是万分小心,能绕行便绕行。
  于是朱高煦事先无从着手、在贵州城找到内应;连对贵州的消息,掌握的也不多。贵州城再也没有华阳郡王和万权这样的人……有些计策确实是可遇不可求,只能机缘巧合才行,与主帅的智谋关系不大。
  如今该怎样攻打贵州城?朱高煦很早就在策划,他想过很多办法。
  城门是比较容易打破的地方,但是贵州守军明摆着是在死守,城门内可能被条石堵死了;便是打破了月城门,大军跨越条石进去也不容易,还得在月城里变成瓮中之鳖,被四面墙上的敌军围攻。
  挖地道把火药密封在里面、炸城墙,朱高煦也考虑过。不过贵州城地基是泥土、还是岩石?他不知道。便是泥土,等挖好地道、也需要很长时间。
  炸塌了城墙,黑火药毕竟不是炸药,贵州城墙底部包的无数条石、大量夯土必定会堆在缺口处。早就见惯火药的明军也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双方就会在难以通行的缺口、继续消耗兵力……如果贵州城的守军不是两三万,而是二三十万,朱高煦可能会尝试炸城墙。
  大明朝的重镇,夯土城墙、通常底部厚达二十米,拿着黑火药兵器,能怎么办?
  朱高煦目前能想到的办法,是耗死守军!
  不是他不急,实在是只想到这个办法,才让他觉得比较识时务。
  一上来就攀附攻城,朱高煦认为是不明智的干法。运气好可能会凑效,但大多时候是在浪费兵力。
  朱高煦可以很容易想到:刚开始作战,守军的组织度、体力、武器准备都很充分;且守军有一道高达两丈多的城墙缓冲,也不会发生野战队列崩溃的险境。
  但是,任何坚固的工事,也必须要人来防守;不然这二丈多高的城墙根本挡不住,就算二十丈高、也有办法爬上去!
  恐怕只有耗到守军精疲力尽、兵力不足、士气低落之时,才是发动致命强攻的时机!
  贵州城墙周长约八九里,大概就是四千多米。
  在城墙上平均每五米的距离上,如果一天能击毙一名敌军、或让一个敌兵丧失战斗力;那每天就能消耗守军约一千人。
  假如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十天之后,两三万守军兵力,便会消耗近半、体力疲惫;这时候长达近十里的城防战线上、某一处出现薄弱疏漏的可能性增大。汉王军抓住战机蚁附攻城,便极可能找到突破口。
  关键之处,是用何种法子来耗?用多少人命、去交换敌军的兵力!还包括双方士气信心的消耗。
  ……不过现在昆明城下的顾成,也将面对同样的难题,而且要耗死的对手是盛庸。
  连顾成也不回来援救贵州,明摆着要玩狠的。朱高煦没有道理认怂,他必须要和顾成对赌!一切都有可能,愿赌服输,就看谁先扛不住了。
第四百二十六章
山间的迷雾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一阵饱含某种强烈情绪的吟诗从山坡上传来,简直就像在咬牙切齿地背诵一般。江阴侯吴高循声爬上山坡,果然看见了长兴侯耿炳文的孙子耿浩。
  现在耿浩已经是吴高的女婿,娶了吴高那年近三十、却与三岁孩儿差不多心思的小女,当然这也是吴高把耿浩父子从诏狱捞出来的理由。
  吴高捋了一把花白的胡须,说道:“你对现在的处境非常不满?”
  耿浩转过头看到吴高,脸色马上吓得苍白,忙抱拳深深鞠躬道:“小婿拜见岳父大人。小婿能在英明神武、能征善战的岳父大人麾下效命,不敢有丝毫不满!小婿方才感念至此,正想建功立业,不负岳父大人厚望。”
  “慢慢来,不急。”吴高看了他一眼,“你虽是长兴侯之后,却从未打过仗,要多历练。”
  耿浩道:“谨遵岳父大人教诲。”
  吴高又道:“军中没有岳婿!”
  耿浩非常乖地抱拳道:“是,大帅。”
  吴高登上这座山坡,不再理会耿浩,他翘首迎风,观望着西边的景象。
  此地名叫毛云坝,距离贵州城大约还有二百里,在四面环山中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官军大军到来时,还有屯田的贵州军户在这里。
  去年朝廷决策平叛大略的御前会议,是在十一月底。大略决策之后,吴高得到圣旨和帅印,立刻于腊月初赶到湖广都司。
  当时朝廷官军已经陆续在湖广地区聚集大军,但主要部署在大江沿岸。吴高下令将各部精兵、陆续调动至常德府,整顿成军,到大军开拔时又花了半个多月。这是没办法的事,其中政令军务繁琐,能如此快地办妥,也有赖于吴高熟悉官军军务。
  吴高率领大军,沿入湖广道西进,一个月后、既洪熙元年(永乐六年)正月下旬到达了此地。毛云坝,位于清水江南岸的山区。
  但是,此时官道前方的山间大路,已经被叛军占据……
  不一会儿,年轻的成国公朱勇,以及左右副将军陈懋、柳升也爬到这座山坡上来了。
  陈懋是陈亨之子,与他爹一个德性,面目就非常勇悍有凶相。陈懋连句招呼也没有,直接便问:“对面那山里有多少叛军?”
  吴高转头看了他一眼,说道:“陈将军看西边,官道南北两侧都是大山,叛军各营寨在中间的谷口内。老夫派了几批人去瞧,大概有两万多,或三万步骑。”
  陈懋问道:“那咱们在这里修甚么工事,为何还不进攻?”
  吴高指着远处,“南北两边的山林,有多少叛军?”
  陈懋皱眉道:“啥也看不到,连旗也没有。”
  “这才是最险之处!”吴高道,“若叛军在山里竖旗,想让老夫以为草木皆兵,老夫反倒不那么担心了。但现在的景况看来,叛军似乎很想官军杀到山谷内、然后以两面山林的伏兵夹击!”
  吴高接着说道:“那南北两面的山里,肯定有叛军。咱们进山的斥候,有两个小队、一个人也没回来!”
  “报!”一个声音传来。
  过了一小会儿,便有武将爬上山坡,抱拳道:“咱们绕道西边的细作来报,叛军大股人马增援过来了!”
  吴高忙问:“有多少人马?”
  武将道:“其中一个细作说有五六万,另一个说有十万!他们所言,旌旗蔽道人马如长龙、不见首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6/8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