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校对)第4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9/817

  奏章里张辅请旨圣上,尽快下旨召南昌府的宁王全家、护卫军队迁往京师,以免宁王打开南昌城门!(张辅几乎有十足的把握,一旦叛军兵临南昌城下,宁王必定要想办法开门邀功。)
  他还写道,请朝廷派遣可靠的大臣到叛军沿路各城城布防,官军应避免与叛军阵战;同时派锦衣卫奸谍到西南三省,从叛军官府各局院的作坊里,尽快弄到叛军新铸火炮的铸造方法。
  朝廷官军在调集足够兵力、得到新火炮之前,应依靠三千里的战略纵深以守代攻;并从叛军的粮草补给方面下手,以期迟滞叛军,争取有新一轮决战的机会!
  张辅正出神地思考,忽然一个声音道:“末将拜见大帅!”
  柳升已经不知甚么时候到大堂来了,正站在公案前面抱拳执军礼!张辅被忽然打断了沉思,微微吃了一惊,他急忙收起奏章,立刻默默地伸手放进了自己的袖袋里。
  还没等张辅回话,不料柳升又问道:“大帅要上奏章?”
  此时张辅回过神、已有一小会儿,他的神情动作完全镇定下来,点头淡然地说道:“我正想修改润色,再上奏圣上。”
  “不是甚么要紧事罢?”柳升不动声色问道。
  张辅沉声道:“眼下这局面,还不是老生常谈!”
  柳升苦笑道:“可不是?”
  “柳将军,椅子上坐。”张辅指着侧首的一把椅子。他也走了过去,坐在一张几案的对面,喊了一声:“上茶!”
  张辅神情从容沉着,此时却仍然莫名地有点紧张。可能因为自己的动摇、而心虚的缘故罢,他总觉得柳升的眼神似乎别有用心、哪怕那目光只有一瞬间从张辅的袖子扫过。
  柳升会不会猜到了甚么事?
  张辅想了片刻,很快排除了这种猜测。因为连张辅自己也没想到、他居然会在考虑投降这条路上动摇!恐怕在整个洪熙朝野,即便是政敌、也不会怀疑他张辅……他是最可靠的人了!
  而柳升又能猜到甚么?
  就在这时,柳升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说道:“末将听说,湘江西岸的叛军,正在南进!叛王已经准备从永州那边绕道,要继续东进了么?”
  张辅点了点头,“不然哩?敢情汉王还想划湘江而治?”
  柳升被这句话弄笑了,俩人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微微苦笑。柳升道:“这种事,怕是划大江而治也办不到。当年咱们靖难军到了大江北岸,建文朝廷也想划江而治……”
  张辅听到这里,忽然想到了甚么。他心道:这柳升不会想投降罢?!
  他认定自己前后被顾成、何福坑害过,因此现在的猜忌心、渐渐地加重了。
  张辅先是有点紧张、怕自己的密事泄露;镇定下来之后,从柳升提到建文朝廷这句话时,便忽然产生了隐隐的怀疑。
  他沉默了一会儿,专心地苦思着那隐隐约约、转瞬即逝的猜忌来源。同时他顺手端起了军士摆上的茶杯,慢慢地靠近随便抿了一口。
  就在这时,张辅循着建文旧事的话题,渐渐想起了在此之前、柳升还提过一次建文朝……记得当时大伙儿还在潭州,那晚上张辅谈及守长沙城、南昌城的方略;柳升便提起了当年盛庸铁铉的类似经历!
  而建文朝守过山东的两个人,铁铉死得很惨,整个人都被煮熟了;盛庸要不是暗地里被汉王庇护,恐怕下场也差不多。
  柳升将往昔与今日的两件事一比,那么现在守长沙、南昌的大将,不是也会死得很惨?如此一来,柳升可能动甚么心思?
  张辅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柳升与薛禄、谭忠都是不同的,甚至处境比他张辅还好!除了家眷在京师,张辅觉得柳升实在太有可能投降了!
  就在这时,柳升又开口了:“而今叛军已有动静,大帅要如何安排二城布防,谁去南昌城?”
  张辅几乎屏住了呼吸,非常认真地留意着柳升的眼神,忽然答道:“柳将军在宝庆府之役中,最是沉稳,要不你一个人统兵守长沙城?”
  顷刻之间,柳升的眼睛里露出了微微的一丝喜色、以及好像松了一口气的放松。那微妙的眼神一闪而过,柳升便马上皱眉道:“大帅为何不至少再安排一个大将?”
  张辅看了一眼大堂下面的其他人,神秘地悄悄说道:“宁王可得赶紧去对付了,南昌城的纰漏最大!”
  柳升一本正经地点了点头,抱拳道:“末将必死守此城,以报皇恩!”
  张辅附和了一声,心中顿时感概万千:他娘的,这朝廷还有真正可靠的人吗?
  阳武侯薛禄应该最可靠,那厮为了再次领兵、杀了瞿能全家;一旦大势已定之时,薛禄怕是再怎么讨饶都没用!张辅觉得自己要是薛禄,也一定会顽抗到底,至少不必先背上叛将的骂名、后被屈辱地杀死!
  谭忠也应该不会投降。最重要的不是谭忠与薛禄关系好;而是谭忠的兄弟谭清,参与了当今圣上登基的那些事,所以谭清很得信任,在圣上登基之初、他便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
  张辅还听说,早在“靖难之役”中,谭家就已经投靠当今皇后张氏了。
  张辅又看了一眼若有所思的柳升,心道:大伙儿全是“靖难之役”过来的人,都是甚么底细、谁不知道?
第五百五十一章
开门的人
  不觉之间已到腊月,永乐六年(洪熙元年)最后一个月悄然来临;朱高煦发动“伐罪之役”的第二个年头,也快结束了。
  朱高煦记得,去年冬天他是在四川布政使司度过的,而今年冬天却在湖广了。
  地处南方的湖广省,冬天照样寒冷,与四川比起来、风还大。中军行辕院子里的中堂大门关着,却时不时从门缝里灌进来一阵冷风,叫人冷不丁能打一个寒颤。
  当此之时,瞿能的人马、以及盛庸平安之前麾下的军队,汉王军各路主力已陆续接近衡州城。
  因为张辅迟迟没有回信,让朱高煦的劝降书如同石沉大海;于是在中军大堂里,朱高煦与几个大将对接下来的决策有些分歧。
  平安说道:“王爷,末将以为张辅不可能投降!若是‘平汉大将军’也会投降,那伪朝真是太好笑了,怕是要被世人戏谑一千年!”
  “嗯……”朱高煦习惯性地发出一个声音,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仍旧坐在上面的椅子上没动弹。
  侯海朝朱高煦这边看了一眼,似乎感觉到汉王不太赞同平安;侯海马上便直了一下腰,转头对平安说道:“当年李景隆还是‘平燕大将军’哩!不照样打开了京师城门?”
  平安“咦”了一声,看向侯海,神情有点复杂道:“敢情李景隆不会被后世取笑?”
  侯海又道:“咱们北司的人,几天前送了一份奏报回来。张辅没有一点动静,他既没有把信使与劝降信交出去,也没有放走信使。那便还有机会……”
  平安摇了一下头,面带些许讥笑地对侯海道:“伪朝现在这局面,凶多吉少,他张辅还敢那样干么、像出卖钱长史一般?我带兵打仗多年,甚么对手没遇到过,像张辅这等人,是伪朝最不会投降的人之一……”
  朱高煦转头看了他一眼,平安见状便又道:“王爷不过是试试罢了,反正咱们最多损失个信使!”
  盛庸冷静地说道:“如果张辅不投降,水师也一直没动静,我军就只能走南路,从江西南昌府东进。因此眼下即将抵达衡州城的大军,决不能耽搁;应立刻向永州府方向进发,并提前部署渡江准备。
  大军从南路(永州、南昌、杭州、京师)进军,道路三千多里!各军人马一路进攻、绕道渡各条江河,兵临京师城下之时,最快要半年多以后了;事情不易拖延,谨防夜长梦多!”
  盛庸稍微一停,立刻又接着说道:“但若张辅能安排水师投降,局面就简单了。伐罪军各路人马不必再继续南下,只需在湘江西岸等待水师归降。
  那时我大军径直从衡州渡过湘江,并极快地沿江而下!伪朝湖广大军新败,短时间内绝无可能重新调集大军、恢复士气;‘伐罪之役’我军便算已经获胜了!”
  朱高煦忽然开口道:“我以为,可以再等等。”
  平安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
  朱高煦道:“我还是觉得有一点机会;因为我也给了张辅机会,没有把他的路全部堵死。”
  几个人听罢,纷纷抱拳道:“末将(下官)遵命!”
  平安随后才抱拳执礼,他即未吭声应答,也没有再争辩。
  大伙儿说完正事,陆续执礼告退了。
  朱高煦从一叠奏报里,挑出了一份驿丞的公文,又仔细看了一番上面的日期地址。他估算着,在本月之内、汉王府的队伍可能就能抵达衡州城。
  十月初,湖广会战刚结束没多久,朱高煦便按原先制定的方略,传令汉王府都督府的“李先生”,将汉王府的家眷与官署机构、尽数搬迁到湖广衡州府。大队人马走得有点慢,但在腊月间应该能到。
  不过以前制定的方略是在湖广设“湘西布政使司”;而今局势有变,朱高煦决定仍沿用“湖广布政使司”的名称,把治所设置在衡州城,以控制汉王军占据的湘江两岸地盘,并架空官军控制的武昌府三司。
  朱高煦的脑海里闪过一个期待,希望今年过年的时候,一家人能在衡州城再次团聚。
  ……
  腊月上旬,在长沙府被张辅率军拿下的谷王(朱橞)等人、以及疑似有罪的何福,终于乘船到达了京师。
  众人在龙江港登岸,人群里当然没有囚车,谷王甚至还有仪仗队!此时等在码头上的,有宗人府、礼部的官员,还有一个部堂级别的大臣郭资,京师的官吏们带着一辆华丽的车驾迎接。
  众官向谷王鞠躬执礼,纷纷说道:“下官等拜见谷王殿下!”
  谷王一脸不满,但是他似乎应该能意识到处境不太妙,便随意地合拳摇了一下回礼。
  “当年朝中奸臣祸害宗室,本王受奸臣谗言,方顾全大义开了京师城门,让太宗皇帝顺利进城!”谷王当众嚷嚷道,“而今朝中又有居心叵测挑拨骨肉的奸佞,谗言魅上、诬陷本王!岂有此理!”
  郭资忙躬身道:“谷王殿下勿急。圣上乃当世之明君,必能明辨是非,还殿下一个清白。”
  “但愿如此。”谷王一甩袍袖,“哼”了一声便走向给他准备的车驾。
  郭资顿时松了一口气。他深知,官员与这些藩王打交道、那是相当麻烦危险的事,动不动就会被弹劾离间皇家骨肉;若非建文朝那种把削藩定为国策的时期,寻常人如何担当得起?
  总算接待好了谷王之后,郭资去皇城回禀去了。
  而一路回来的何福,暂且也没被逮捕。何福被告知,在家里等候听诏。
  郭资在御门转了一圈,没能见到圣上,也无法面圣。他只好又返回千步廊上,去了翰林院的衙署。
  内阁首辅胡广、太常寺卿袁珙、兵部尚书茹瑺等人都在翰林院里议事。因最近的奏章大多都不送进宫里了,诸事都由内阁大学士、诸部堂一起定夺,因此部堂们轮流到翰林院来当值。
  郭资述说了龙江港的事,大伙儿便陆续议论起来。胡广揉着太阳穴,一副头痛的样子:“圣上并未下旨,英国公却忽然把谷王押送到京师,朝廷该如何处置?”
  郭资沉声说道:“谷王忽然被押解回京,别的藩王都瞧着,万一诸藩国生乱,如何收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9/8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