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校对)第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817

  不过很快他就说出了原因,“高煦干得不错,你十七叔被下诏削兵权了!”
  ……
  京师皇城,洪武门里面有一条霸气的大街,名叫千步廊。兵部衙门就在千步廊东侧。
  宏伟壮丽的建筑群,干净平整的地面,这里往来的人都彬彬有礼。能在如此地方办公,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兵部尚书齐泰的办公环境不仅优越,还能享受这里绝大部分人的恭维和尊敬。
  透过明净的木窗,秋日的阳光洒满书房,满屋子都是墨香味儿。齐尚书停下手里挥洒的笔毫,提了起来,顿在半空久久没动。他伸手捻了一下胡须,眉头紧皱……有件事总觉得不对劲,这两天偶尔会突然想到,但一时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齐尚书吁出一口气,把毛笔径直搁在砚台上,转头唤了一声。
  一个束发戴着网巾的文士走了进来,躬身侍立。
  齐尚书道:“你去走一趟,把李泰李将军请到我的书房来。”
  “小的即刻去办。”
  齐尚书说完,继续提起笔,一边忙着公事,一边等待着。
  过了许久,刚才那文士走到了门口,说道:“部堂,李将军到。”
  “好,请李将军进来,再去沏壶茶。”齐尚书道。
  那将军李泰没有穿甲胄了,穿着武官的袍服。二人见面,便先寒暄了一阵,齐尚书很快切入正题道:“李将军追随辽王从大宁回京,有些日子了,你们二人我都是见过的……”
  李泰点头哈腰道:“是,是,齐部堂想见谁都可以,便是亲王也得给您几分面子呀。”
  “不说这个。我方才正在写东西,忽然想起上次面圣,有几个大臣在场、有辽王在场,但李将军并不在召见之列。”齐尚书正色道。
  李泰道:“末将品级太低了……再说北边发生的事,辽王都知道的。”
  “嗯……”齐尚书点头道,“今天再次叨扰李将军,还望李将军别嫌麻烦,将大宁和广宁发生的事,再说一遍,可好?”
  “不敢不敢,谈不上叨扰。只要齐部堂爱听,末将便是再说十遍也没事的。”李泰道,他仰起头眼珠子转了一圈,一边回忆一边道,“那天末将被宁王的人骗出城……”
  于是李泰便将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齐尚书中途没插嘴,时不时点头,或是做一些琐碎的动作,一副倾听的样子。
  “末将说完了。”李泰说了一大通话,长吁一口气。
  不料齐尚书却道:“喝茶喝茶,润润嗓子,李将军能再说一遍么?”
  “啊?好,好的。”李泰忙点头道,“那天末将被宁王的人骗出城……”
  “等等!”齐尚书抬起手臂道,“李将军的身份是大宁城武将,宁王的人为何不是‘叫’你出城,而是骗你出城?”
  李泰瞪眼道:“宁王不想让末将知道、是他找人干的歹事!”
  “有道理,不过我的意思不是这个……”齐尚书顿了顿,换了一种口气,用非常缓慢而清晰的声音道,“我问得不恰当,这么问罢……你是怎么被骗出城的?”
  李泰道:“那汉子拿了一份伪造的密旨!”
  齐尚书马上问道:“你怎么知道是伪造的?当时为什么不知道?”
  李泰道:“那份密旨真的非常像!字迹简直就是圣上的御批,末将见过御批,还仔细欣赏过!但是后来那几个杀手在背地里说,‘那是伪造的密旨,轻易就把李泰骗过了’。末将也是后悔莫及,只怪当时没多想……唉!来的人只有一个,又像个文人,末将就轻敌了……”
  “若照李将军刚才说的经过,便有点蹊跷。你的两个亲兵被射死了,血迹已经留下;杀手却偏偏要抓你活的,然后打算再活埋,以至让李将军逃脱。这不是有点说不通么?”齐尚书冷冷道。
  李泰一语顿塞,“齐部堂啥意思?”
  齐尚书不答,又问道,“那密旨上写的是甚么?”
  李泰想了一会儿,道:“上面分两行写着‘卿可判缓急,权宜行事’。”
  “好的……今日让李将军专门跑了一趟,多谢了。”齐尚书端起茶杯,用杯盖轻轻扇了扇水面,但并没有喝。
  李泰见状,便知趣地起身抱拳道:“末将告辞。”
  “来人,送客。”齐尚书唤了一声。
  等李泰走了,齐尚书也站了起来,整了整衣冠,径直便走出书房,往衙门外面的千步廊而去。走出衙署时,齐尚书看了一眼西边的日头,估摸着到酉时至少还有一个时辰,便加快了脚步。
  兵部尚书齐泰走到奉天门外时,忽然发现后面跟着一个人,他便缓下脚步,转头看时,原来是太常寺少卿。
  齐泰脸上有冷意,故作客套地招呼了一句,便到奉天门找当值宦官去了。
  ……皇帝朱允炆还算勤政,上值的时间,他几乎都在御门呆着,不是听政、就是在批阅奏章。这时一个宦官小心翼翼地走到旁边,站了一会儿没吭声。
  等朱允炆停下笔,转头过来,那宦官才小声道:“皇爷,兵部尚书和太常寺少卿想觐见奏事。”
  “嗯。”朱允炆发出一个声音。
  宦官脚步缓慢地退了几步,琢磨片刻,便转过身,向御门外走去。
  不多时,两个大臣便走进御门,先行大礼、谢恩,然后爬了起来。兵部尚书齐泰上前两步,作揖道:“臣启奏圣上,臣今日见了李泰,便是从大宁城回来的那个武将。李泰说,他被一份伪造的密旨骗至大宁城外,密旨的内容是‘卿可判缓急,权宜行事’……”
  齐泰微微一顿,继续伸直手臂抱拳道:“臣请奏,圣上可曾授予大臣勋贵、如此内容之密旨?”
  大殿上非常安静,朱允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周围的人或许认为他在回想,毕竟皇帝不一定只写过一道密旨。
  过了片刻,朱允炆才面无表情地说道:“朕没下过如此密诏。”
  齐泰听罢,过了一会儿便拜道:“谢圣上。臣谢恩告退,圣上万寿无疆……”
  朱允炆看向太常寺少卿,那太常寺少卿也说了一件小事,接着便退下了。
  大殿上重新恢复了安静,刚才似乎只是皇帝日常理政的内容之一而已。几个宦官见大臣走了,皇帝也没吭声,神情都有点放松下来。
  不料就在这时,朱允炆忽然将手里的朱笔重重地摔在御案上,“啪”地一声,笔毫上的红墨四溅,弹到了下面的地砖上!
  旁边的那个宦官整个身体都是猛地一抖,脸马上就白了。
  “哗!”朱允炆忽然挥起袍袖,在御案上一扫,上面摆放的奏章顿时“稀里哗啦”地散落一地,砚台、茶杯、镇纸等硬物“叮叮哐哐”摔在地砖上,顷刻之间便是一片狼藉。
  然而朱允炆并未住手,他的脸上青红颜色相间,一把抓住御案上的黄布一扯,然后双手将御案猛地向前一掀,“砰哐……”
  周围所有的宦官宫女,全部跪伏在地上,吓得身上直颤,他们撅起屁股、脸贴着地板,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只有朱允炆在“呼哧呼哧”地喘着气,铁青着一张脸站在那里,既不说话,也不再动弹了,整个人就像僵了一样。他的脸上更是红一阵,白一阵,眼睛红红的,神情十分之复杂,好像刚吃完一坨甚么污物、并噎在了喉咙上打着臭烘烘的嗝,又好像刚与人打了架,怒气依然没有平息。
  ……“卿可判缓急,权宜行事”,这份密旨是写给长兴侯耿炳文的,一字不差!但是耿炳文早就在真定城下、被高阳郡王朱高煦阵斩了,据说耿炳文的头盔、佩刀等物已被搜刮一空。
第五十九章
通间的妇人
  燕王到永平卫衙署,马上就占了朱高煦平时坐的位置,在公座上四平八稳地坐了下来。见礼罢,燕王很快就转头看向下首的朱高煦,“朝廷不该削宁王的,高煦用了啥计策?”
  朱高煦飞快地琢磨了片刻,他本来不想表现太突出,只消默默地帮助父王便是了……帮燕王也是在帮自己。
  但是,既然燕王问起了,如果撒谎也是画蛇添足,万一以后露陷了更麻烦。
  人活在世上,当然是要撒谎的;但能说实话的时候,最好还是说实话,简单。这是朱高煦前世的处事习惯。
  朱高煦便伸手到怀里、开始掏东西,大堂上在站的一帮人,都被吸引了目光。
  他终于从怀里掏出一卷黄绸来,走上前放在燕王跟前的公案上,“父王,这是儿臣从长兴侯耿炳文身上搜出来的东西。那天从真定战阵中下来,儿臣人马疲惫,便把这茬给忘了,当时没交给父王。”
  燕王伸手一只手掀开,看了一眼。
  朱高煦又道:“皇帝给长兴侯耿炳文的密旨,写得也简单,就用了个‘卿’,换个人也不知道写给谁的。儿臣便叫部下刘瑛去大宁城,用这玩意,轻易就把李泰诱出来了。这可是真东西,李泰不可能看出什么马脚。”
  朱高煦说罢,又恍然道:“李泰是个朝廷奸细,老早就派到大宁城做武将了,为的是监视宁王的动静。似乎朝廷在很多藩王那边都派了人的……这得感激金长史,若非金长史给了儿臣许多消息,儿臣初到永平也不知道大宁城的情况。”
  朱高煦说罢,转身向金忠一拜,“此事首功,金长史当仁不让!只因李泰是此事中最关键的人物,若非知道他的底细,一切无从办起。”
  因为上次请功的事,最后朱高煦和张武是一笑泯恩仇。朱高煦便依葫芦画瓢,也这么替金忠请功,希望能起到点作用。毕竟无缘无故得罪燕王身边的谋士,并不上算……只是无法确定金忠是不是姚广孝、世子那边的人,如果是的话,做什么都没有卵用的!
  金忠忙摆手道:“不敢不敢!”他微微侧目、看了一眼燕王,又道,“在下不过是收拾筛选了一番,获取这些消息并非在下之功。”
  朱高煦想起金忠送给自己的卷宗乱七八糟,无论记的是什么破事都堆成一团,这还叫“筛选了一番”?他只是不好说出来而已。
  不过获取关于李泰的情报的人,确实厉害!非得在朝廷内部有人才行。
  朱高煦继续对燕王说道:“那李泰被诱骗出来后,当即便被杀了随从,他也被打晕了。儿臣又叫部下假装是宁王的人要杀他!但如果直接说,李泰可能还不会信……所以儿臣让办事的人弄出一些蛛丝马迹,让李泰自己猜!然后故意给李泰机会逃走。
  那李泰应该是相信了,不然他就会回到大宁,而不是往东连夜逃命。”
  朱高煦稍微顿了顿,道:“在此之前,儿臣又派斥候队的小股人马,悄悄摸到了大宁城周围的一个山村里,先烧抢了一番,驱赶村民逃跑。
  同时安排了一个在口音相近的百户,乔装成村民,在逃难的人群里带节奏……便是散布流言,忽悠那些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百姓,佯称父王带兵到大宁了,煽动难民往东跑,带到大路上。
  后来那李泰逃走,骑着马又是晚上,他只得沿大路跑,便撞见了那群难民。李泰上前盘问了好几个人,本来那些难民就是大宁周围的山民,这个没什么假,那李泰哪能问出纰漏来?于是李泰又相信了!”
  朱高煦接着说:“李泰跑到辽王那边后,辽王还派了斥候来看,路上正好遇到那些难民和乔装的百户。辽王的斥候也省事,问了几句话调头就跑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8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