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校对)第5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0/817

  朝鲜国国王的衣裳也是五爪团龙袍,国王在朝鲜是君主,在大明朝属于亲王级别。
  贤惠翁主意外之下,还没反应过来,正犹豫着是不是要向这位亲王见礼。那亲王便率先跪伏在地,道:“罪臣叩见圣上!”
  “平身。”朱高煦说道。他转头看向贤惠翁主,径直说道,“翁主等一行人在卢龙县东边遇袭,幕后主使就是这位代王,朕的十三叔……”
  贤惠翁主有点不知所措,但暂且沉住气听着朱高煦说话。
  朱高煦继续道:“而今差不多已查明事实,代王的部下想杀了你们一行人,然后用刺客伪装成使节、翁主,欲行不轨!朕数日之前去了大同府,已把代王等人抓获了。”
  他稍作停顿,转头对代王说道:“贤惠翁主与你无冤无仇,却险遭毒手。代王是不是应该向贤惠翁主赔罪认错?”
  话音一落,房间里顿时安静异常,贤惠翁主与代王都愣在了那里。这时代王忽然转过身,面对贤惠翁主鞠躬拜道:“我知错了,犯下大错!我大胆包天,悔不该对圣上的女人动手,请翁主宽恕!”
  贤惠翁主仿佛听见“嗡”地一声,觉得头脑有点昏昏沉沉的,一时没说出话来。
  而面前的代王仍旧弯着腰,抱拳鞠躬站在那里,一脸诚恳的样子。
  她终于开口用口音生涩的汉话道:“你犯下大错,便听圣上发落罢!”
  贤惠翁主一边说,一边看着朱高煦,她只觉得自己的脸越来越烫,情绪渐渐激动起来。原先她见朝鲜国国王,心头也是很怕的,更以为自己是联姻工具、任人支配;不料来到大明朝,似乎不是她想的那么一回事。
  这时朱高煦挥了一下手,甲士便把代王押了出去。
  贤惠翁主转头看了一眼,又回过头来柔声道:“那天圣上提起代王的事,臣妾以为是开玩笑的……”
  “君无戏言,朕若是总骗你,你以后怕是不信我了。”朱高煦道。
  贤惠翁主低声道:“臣妾哪敢?”
  朱高煦笑道:“代王所作所为,本来便对不起你,认错是应该的。你消气了么?”
  贤惠翁主的脸很红,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朱高煦等了稍许,又道:“朕也要向你道歉,让你们白走了这么远路。明日一早,便叫礼部官员安排你们去京师。朕要率军北进了。”
  贤惠翁主的心头有点乱,听到要分开了忽然很难受,她忍不住大胆地抬起头,脱口道:“臣妾想陪着圣上北征……曹公公说,圣上身边没有贴心的人服侍,不知臣妾能不能做好?”
  朱高煦上下打量了一番娇滴滴的、穿着长袍的贤惠翁主,沉吟道:“北方是苦寒之地,除了荒草,便是隔壁。你能受得了?”
  贤惠翁主毫不犹豫地用力点头道:“只要圣上在,臣妾不怕。我还有别的衣裳,也会做不少事呢。”
  沉默了一小会儿,朱高煦一拍大腿道:“好!”他转头对曹福道,“让礼部的人、先送朝鲜国使节等人去京师。待朕北征班师之后,再召见他们商议国事。”
  曹福抱拳道:“奴婢遵旨。”
  曹福出去之后,贤惠翁主更不拘谨了,马上便轻快高兴地说起话来:“臣妾听说漠北荒芜,少见人烟。圣上为何要亲率大军,前去征讨?”
  朱高煦指着方桌旁边的条凳,温和地说道:“坐下说话。朕来告诉你。”
  贤惠翁主轻轻在条凳上坐下,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眼神有点迷离。
  朱高煦看了她一眼,耐心地说道:“朕只是想让那些草原上的部落明白一个道理,抢劫杀戮是不对的。”
  贤惠翁主听到这里,差点没忍住笑出来,她红着脸道:“臣妾虽年纪不大,可已懂事了呢……”
  朱高煦却一本正经道:“但是北方部落,或许真不懂这个道理哩。他们应该是认为袭扰劫掠、理所当然!说教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是让对手感觉到切肤之痛,感受到做错了事、一定会付出代价!那时候讲道理,才会成为道理。”
  贤惠翁主轻轻点头称是。
  他想了想,又道:“原先咱们汉人也是一些部落,与蒙古部落没多大区别。如果部落里的族人,总是被别人欺凌杀戮,作为首领应该怎么办?先祖黄帝已经告诉后人了,得拿起石头木棍,要反抗、反击!
  而今我们有了铁甲、利刃、良马,有了火器、大炮,但是道理,还是原来那个道理。
  以前的首领,须得用实力证明他能保护族人,能让族人生存下去。现在的皇权更加复杂,但皇帝想要得到天下人的真心拥护,还得设法让人们相信、他能做到那些事。所以即便敌人远在数千里外的不毛之地,朕也要去惩罚他们!”
  贤惠翁主听罢,喃喃说道:“我们朝鲜国都说君臣父子、儒家孝道,说是学习大明礼仪。不想大明圣上却是这般说法……”
  这时朱高煦好言道:“来日方长,以后你封了庄妃,会更加了解我。对了,德嫔住在门外左边的房间里;今晚贤惠翁主就到右边那间屋子住、彼此好有个照应。朕还有一些事,要赶着明日拔营之前做完。”
  贤惠翁主听罢,知趣地起身道:“臣妾告退……明日一早再来服侍圣上。”
  朱高煦点了一下头。
  这院子显然是此地村民的宅子,地方十分简陋,不过仍然比帐篷里宽敞。贤惠翁主见天色已晚,便暂时没去见那个德嫔,犹自来到西边的卧房里安顿。不多时,一个宫女也来了,自称是服侍贤惠翁主的人,闺名叫腊月;大概是腊月间生的罢?
  在这陌生的地方、简陋的村子里,晚上的凉风呼啸,声音很是吓人。
  贤惠翁主的床靠着院子那边的窗户。夜深的时候,她从被窝里爬起来,从窗户缝里瞧斜对面的窗;当她见到了朱高煦那间屋里亮着的灯光,便莫名地安心了许多。
第六百八十章
征程
  次日一早,明军北征大军将士、壮丁近三十万人(实数)开拔。此起彼伏的号角声中,羊河与清水河之间的辽阔大地上、行进的人马仿佛一片人海。
  红彤彤的朝阳悬在天边,大地上却洒着黄色的阳光。斜照的阳光下面,万物的颜色饱和度很大,将士们身上都仿佛笼罩上了一层橙黄的颜料。
  无数的头盔涌动,放眼望去很多宽檐铁盔,与北边的边军不太一样。因为过半的人马是从京师调集的军队,南方多雨,头盔都是宽檐。
  马蹄声、与宏大的脚步声混在一起,天地间响彻着一片浑厚的“隆隆”噪音。
  “咻!”空中传来一声高亢的鹰鸣。
  朱高煦手里拿着缰绳,闻声抬头看着高远的蓝色天空,便看见了一只盘旋在天上的鹰。
  这种鹰叫海东青,辽东出产,据说能够侦查敌情;辽东官员在奏章里吹嘘,号称海东青训练之后、甚至分得清敌我不同的旗帜。不过之前训鹰人表演的时候,朱高煦发现其可靠度比较低,聊胜于无罢了。
  只有熟悉海东青的训鹰人,才看得懂、听得懂海东青的“语言”。朱高煦是完全不懂的,不过他可以断定,隘口关(张家口)以南不可能有敌情;所以他猜测,刚才那声鹰鸣并非敌情预警。
  或许海东青在上空、俯瞰到大地上浩荡的人马,被场面震惊了,发出的一声惊叹罢?
  除了海东青这种玩意,朱高煦此次北征还做了别的准备。指南针、罗盘等自然不提……还包括有从海军舰队调来的技术官吏,他们能用牵星板、九星图等工具进行位置定位,这些都是海航的时候用到的东西。
  那些东西朱高煦看了很久、愣是没完全搞明白;但是他清楚是干甚么用的。大致就是几种粗糙的经纬定位手段,以京师为中心、确定当时位置与京师的大概距离和方向;然后利用地图,算出所在的地方区域。
  除此之外,随军有不少蒙古人,他们是天然的向导。
  大明之前的朝代、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至整个洪武年间,明军多次与蒙古人大战;在历次战争中,明军俘虏了大量蒙古人。最多的一次,捕鱼儿海之役、明军一次便抓获了近十万蒙古人!
  甚至在“靖难之役”时期,朱高煦麾下一个部将叫鸡儿的,便是蒙古人。这回也在军中。
  因此明军要找认路的蒙古人,已是非常容易……
  朱高煦张望了一番周围的行军景象,寻思着:这次北征,应该不会迷路,也几乎没有覆灭的危险。
  毕竟现在的蒙古,早已不是成吉思汗时期了。他们不仅四分五裂,而且以当前的人口和兵力,恐怕对付实名造册二十五万规模的大军、几乎毫无办法。
  且此时的明军军队,并非王朝末年时的乌合之众,据有相当的战力!即便是让蒙古军占据一切地利围攻,也不太可能啃得下来如此庞大的军队。
  于是他认定:这次出征,能不能抓得住鞑靼军队,才是最大的问题!
  身披重甲的朱高煦十分敏捷,一下子便踩到马镫上翻身上马。他提着缰绳,回顾左右道:“不管怎样,此番咱们定要找到一股鞑靼人,将其歼灭,以震慑北方!”
  诸将纷纷拜道:“臣等谨遵圣旨!”
  近三十万人,有各种武钢车、骡车、驴车、马车、独轮车,携带着火炮弹药、大批粮秣辎重。不过隘口关以南这片地方,平坦开阔,大军得以摆开行军,仍然保持着日行军四十多里的速度。军队当天下午便通过了隘口关。
  隘口关的正北面是大山,人马遂走西北方向、从山势较平缓的地区绕行,只消一天之后便能到兴和守御千户所(张北县)了。从这里开始,明军将很快进入蒙古部落活动的地区。
  兴和所,现在是明军占领,那里有一个千户所军镇。但在洪武年间,此地有过反复争夺;去年底那个千户所也没起到抵御蒙古骑兵的作用……
  隘口关西北、至兴和守御千户所之间,有一段大路经过一道山谷地。两边的山不高、但很大,山上长满了荒草和树木,周围的人烟也不多。不过那山脚下,到处都能看到坟地,还有一些腐朽的木碑!
  路过的无数将士纷纷侧目,观看着那些重叠的坟墓。
  朱高煦渐渐想起了往事。
  这边的百姓不多,那些坟里埋的,都是历次在草原上阵亡的明军将士!
  朱高煦的记忆里还残存着印象,那时他才十余岁,跟着朱棣一起、不止一次走过这条路。每次在战场上死掉的弟兄,如果天气不是炎热的时候,都会尽量运回到大明国土上埋葬,好像是怕亡魂找不到回乡的路……于是有了这么多坟墓。
  诸如此类记忆,现在他没有感受,但是他眼下看到那么多坟,心头便渐渐有些沉重了。
  坐在马背上的朱高煦,不禁向左侧前倾上身、抱拳执礼。很快周围的文武将士都明白了原因,于是人们纷纷侧身,向路边的野坟抱拳作拜。
  过了一会儿,朱高煦转过头,不禁对兵部尚书齐泰道:“这次北征,朕才感觉到,原来边境离北平布政使司那么近。”
  齐泰作揖道:“圣上英明。故我大明自洪武以来,北面一直是边防之重。”
  朱高煦点了一下头,抬头眺望着北面的天边。
  想当年蓝玉进攻北元的地方,捕鱼儿海地区、便是鞑靼诸部落经常驻扎的区域;那地方距离这里,大概还有两千余里。征程才刚刚开始。
  ……
  然而最先到两千余里外的捕鱼儿海(贝尔湖)的人,是宦官黄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0/8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