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校对)第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817

  道家能参破尘世之七情六欲,徐妙锦既然号称得了张三丰真传,以真人自称,便是已领悟三界真谛,她为何会寻短?
  朱高煦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
  徐妙锦纵是不做道士了,凭她爹的进士身份、和她国色天香的姿色,锦衣玉食不在话下,过的生活也能远远超过普通百姓。
  朱高煦不得不暗自感叹:一无所有的人求生,什么都有的人却轻生?
  他瞧着徐妙锦脸色苍白,杏眼里全是泪水,情绪很激动的样子,便顾不得心中的疑惑和感概,忙好言宽慰道:“人生苦短,人迟早都要死,小姨娘又何必那么着急?”
  徐妙锦哭道:“你也知道苦?你明白我的苦么?这世上没人在乎我死活,我一出生就欠了债,一辈子也还不清,我只有甘愿被人利用,等着被施舍,不管我要不要……”
  在朱高煦眼里清高而聪慧的徐妙锦,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而且哭得像个小女生,他确实没想到她还有这样的一面。
  但一说到欠债,朱高煦至今心有余悸,忙点点头,十分真诚地说道:“我能明白那种感受。”
  徐妙锦看着他的眼睛,她那泪流满面的脸,充满了落花般的凄美,“你知道被什么人利用最苦?”
  “姐妹?信任的好友?”朱高煦随口道。
  徐妙锦摇头道:“父母。”
  朱高煦愣在那里,顿时感觉北平冬天的雪,好冷。
  徐妙锦呆呆地看着那黑漆漆的冰冷的井口,一边不明意义地摇头,一边喃喃道,“你不用管我,反正没人在意我……”
  朱高煦道:“我不在意你么?刚才要不是那颗树,我也可能跟着掉到井里去。我若不在意你,又为何冒那个险?”
  徐妙锦愣了一愣,脸上随即又露出了冷笑。不过她眼角上挑的眼线天生给人妩媚的感觉,只要一笑就充满了媚色,哪怕是冷笑。她的情绪稍平,但依旧喘着气儿,胸口在不断起伏,让朱高煦想到了刚才的触觉。
  “你不过是看上我的姿色罢了。”徐妙锦冷笑道。
  朱高煦听罢,脱口道:“照小姨娘这么说,那今后任何爱慕我的女子,我是不是都可以说她图我的荣华富贵?那我该剃发做和尚才对!”
  徐妙锦一语顿塞,竟答不上来。
  朱高煦道:“小姨娘之风仪自是美妙,任谁眼睛不瞎都看得到,但你既然认了我的母妃做姐姐,姓也改了,便是我的长辈。我从来也不敢有非分之想的,小姨娘见过我几次,该是知道的罢?”
  他顿了顿又赶紧解释道:“刚才你背对着我,突然往下跳。情急之下,我要把你弄上来,难免有身体接触,姨娘如此聪慧之人,应知那只是权宜之为,我并没有轻薄你的意思。”
  “那你还说甚么?”徐妙锦突然恼道,她的情绪很不稳定。但任谁刚不久才被人用力捂住胸口,恐怕情绪也稳定不了。
  朱高煦忙又好言道:“我知道你嫌烦,便不问你有啥想不开了,今后你愿说,我便愿听;不愿说,我也不问。但小姨娘千万要打消寻短的念头……”
  徐妙锦怒气未消,瞪着杏目嗔道:“我死不死与你无关!把你的脏手拿开!”
  朱高煦只得放开她的手,心道:女人就是奇怪,一边说没人在意她,一边又说我多管闲事……哪怕这个从张三丰那里参悟了人间真理的女人,还是那样。
  他叹了一口气,若有所思道:“人有时候容易钻牛角尖,因为眼睛只盯着面前一小块地方,自然就越想越堵。小姨娘一定不要心急,再等等,多看看,你会发现世界很大、也很美,有很多东西值得留恋。相信我一次,我有经验的。”
  徐妙锦低着头,一声不吭了。
  沉默片刻,朱高煦便沉声道:“燕王府人来人往,此地不可久留。若是被人看到了,解释起来也麻烦。小姨娘先走,回内厅住处去。”
  徐妙锦的声音听起来冷静了不少,“你呢?”
  朱高煦道:“我不走门,趁着光线黯淡,一会儿从里面翻墙出去。”
  徐妙锦从地上爬了起来,招呼也不打一声,拍了一下衣服便走,片刻后又转过头来,口气也改观了不少:“今夜之事,高阳王能不能保密?”
  “好。”朱高煦点头答道。
  她走到院门时,趁着关门的时候,又向朱高煦这边看了一眼。
  等了一会儿,朱高煦大致整理了一下衣冠,便照刚才的法子,矫健地从一道砖墙翻了出去,不动声色地先摸到一条墙壁之间的砖路。
  他往前门楼那边走,不多时,便瞧见了宦官马和等几个人。朱高煦率先开口道:“路太滑了,又看不清楚,娘的,摔了一跤。”
  “哎哟,高阳王可得当心,干嘛不叫两个奴婢提灯笼跟着哩?”马和道。
  朱高煦忽然想起,眼前这个其貌不扬、五官有点外凸的宦官,竟然就是郑和!他便道:“郑公公忠勇了得,在郑村坝的事儿,我已听说了。”
  郑和笑道:“不足为道,与高阳王比起来,实在不足为道。奴婢也没多想,便想着替王爷分忧罢了。”
  “好,好,我父王有郑公公这样的人,幸甚幸甚。”朱高煦抱拳道,“我得回家去了,先换身衣裳。郑公公若见到我母妃,帮我言语一声,我不想这副模样见她老人家了。”
  “一定,恭送高阳王。”郑和与身边的其他宦官一起执礼。
  朱高煦溜出前门,在外面找到那一队正在看烟花的随从,牵马便离开了燕王府。
  今晚遇到徐妙锦,真是完全改变了朱高煦对她的印象。不过他依然一肚子疑惑,没想通徐妙锦为啥如此情绪冲动。
  半路上,时不时听见有孩童嚷嚷:“过年啰,吃肉啰!”“穿新衣了……”
  这时朱高煦才渐渐找到了记忆深处的童年,欢乐并不是因为除夕的烟花有多美,而是今晚真正开始过年了,一直到元宵,人们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都会拿出来。大人们也大多放下了生计,各种祭祀和活动,正是孩子眼里更有意思的事。
  当然,哪怕在欢乐的日子里,也不是所有人都高兴的。
第六十七章
非战不利
  今夜的北平城,比往日更加繁华。朱高煦回府的路上,骑马在喧闹的城中走过,却再也没有喜庆的心情了。
  就在这时,朱高煦忽然问前面牵马的王贵:“你们吃团年饭了么?”
  王贵回了头,又忙看前面的路面,一边走一边道:“奴婢等无家无儿,还团甚么年呀!不过曹福前天就买好了酒肉,一会儿接王爷回去歇息了,奴婢等也要吃顿好的!”
  朱高煦道:“我到父王府上吃好喝好了,却忘了你们在外边等着,一会儿把今晚的酒肉花销也算到库房里,算是我请你们的。”
  王贵道:“王爷还记得咱们,已是厚恩。奴婢唯有忠心服侍王爷,方能报答王爷的一片心意啊。”
  一行人不紧不慢地走到高阳郡王府,王贵等人把手里的长杆灯都插到门口的底座上,照路的灯笼一下子又变成了门口的路灯,倒也是多功能的设计。又有门子等奴仆打开角门,提着灯迎出来,朱高煦便翻身下马,把马缰丢给奴仆。
  回到府上,朱高煦想着王贵他们还没“吃好的”,便叫他们都散了。
  郡王府虽然远远比不上燕王府豪华,却也是整洁舒服,古色古香的建筑在灯光下愈发有韵味,各道门上贴的红对联也挺喜庆。
  朱高煦去过这个时代的民宅,像陈大锤家是不算穷的,但屋子就是小、黑。可能此时的房屋限于房梁的规格和尺寸,普通的房间都比较小,门窗也开得不大。对比之下,朱高煦庆幸自己生在宗室贵族之家。
  他喜欢这样的生活,恐怕这个时代也似乎没有人不喜欢,所以才有那么多明争暗斗罢。
  朱高煦进了中门楼,在奴婢的帮忙下,先换了身衣服,然后烫脚。此时的除夕,有个习俗是要过三更才能睡觉,称之为守岁。朱高煦回来后便无事可做,便去了书房。
  他在书架上顺手拿起一本资治通鉴,走到一张椅子上坐下来看。很快就有丫鬟端着热腾腾的莲子羹进来了,朱高煦感觉在家里、与住复古风格的星级酒店也没啥区别,服务算比较周到。
  书的内容是没有标点的繁体,也没有像很多蒙学阶段的书那样,有圈圈断句。但朱高煦居然读得很通顺,得益于高阳王记忆里学到的知识。
  这本通鉴是高阳王的藏书,看得出来翻过不止一次,都有点旧了。他不知道以前的高阳王看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但现在的朱高煦颇有些感概。
  通鉴据说是司马光写来给皇帝看的读物,与朱高煦前世的教科书不一样,没有任何“作用”、“意义”等段落要背诵,也没有叙述明确的价值观,更没有完善的理论……但是,通篇都是古代统治者们怎么处理事情、得了什么下场的叙述,在用古人的故事在说一个如何权衡利弊、尔虞我诈的道理。
  不知过了多久,他发现王贵在书房门口探头探脑,便头也不抬地问道:“吃了么?”
  王贵躬身走进来,又把门关上,面带讨好的笑容:“回王爷,奴婢吃过了。哎哟,书房里冷,那些该死的奴婢,怎么没弄一盆火进来……”
  “不必了,我等三更一过,就睡觉。”朱高煦道,“对了……那天我没问你,郑和有没有说,府上被君影草毒死的是什么人?”
  王贵歪着脑袋想了片刻,忙道:“好像说了,是个奴仆的孩儿。”
  朱高煦又问道:“郑和为啥突然要提这件事?”
  王贵道:“奴婢不知。”
  朱高煦想了想,为郑和找到了理由:郑和因为知道世子告状被下毒的事,也知道王贵结交他什么意思,故意透露给朱高煦的?
  “这倒怪了……”朱高煦沉吟道,又看了一眼王贵,“既然是个孩儿误食,又已中毒了,谁知道他一定是吃了君影草?”
  王贵道:“郑和说府上有个官儿看到小孩儿吃,一开始那官儿不知道有毒,后来才说看到孩儿误食了君影草。”
  “那官儿叫什么名字?”朱高煦忙问。
  王贵哭丧着脸道:“奴婢该死!郑和本来说了名字的,奴婢过了一阵子就给忘了……”
  朱高煦抬起手道:“罢了,下回你见着郑和,找机会再问一遍名字。别问得太刻意。”
  “是,奴婢明白。”王贵道。
  朱高煦心里又开始寻思:君影草在这个时代应该是稀罕的观赏物,很难有人误食中毒,所以才没有记载;可偏偏那小概率事件,就这么发生了!
  而那件小概率事件,却是朱高煦败露的关键要害之处!
  朱高煦为了从京师逃跑,干的那事儿,本来除了杜千蕊一个漏洞之外、几乎天衣无缝,没人能查出所以然。可就是那么倒霉!恰恰在六月间、恰恰在燕王府,被人撞上了君隐草中毒的事儿。
  真的只是因为倒霉?
  朱高煦忽然又想起了庆功宴那天,姚广孝告诫众人、不要总是笑话李景隆,因为内部有奸谍,会传到京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8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