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校对)第5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2/817

  二人一起抱拳道:“谢圣上恩!”
  朱高煦转身离开,他刚走了几步,便停下脚步招手让陈伍靠近过来,侧首小声说了一句话。陈伍抱拳领命,径直向前大步走去。
  不多时,陈伍和另一个武将回来了,便带着朱高煦等人进了一座帐篷。
  朱高煦在里面的火堆旁坐下来,不多时,刚才说话的军士张勇便被带进来了。张勇刚进帐篷,急忙跪伏在地磕头。
  “免了,坐。”朱高煦招呼着。
  张勇转头看了一眼带他进来的武将,小心翼翼地在火堆旁边坐下。
  朱高煦一时没吭声,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会儿,便抬起头伸手道:“你那封信哩?”
  张勇赶紧从怀里掏出书信,双手递了上去。
  朱高煦一面看着纸上的文字,一面问道:“你和姓冯的娘子,以前有婚约?”
  张勇摇头道:“圣上,俺们没有婚约。”他顿了顿急忙又道,“这事儿也怪不得春寒,俺们认识只是巧了。冯家家境殷实,不愿与军户联姻是寻常的事。”
  他脸在火光中露出了一丝苦笑,“不然,这回她就差点要做寡妇啦!”
  朱高煦点了一下头。
  张勇悄悄抬头看了朱高煦一眼,他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口说道:“今年春的那天,大同府城厢许多人出门踏春;小的正好奉百户之命去了大同城一趟,回去时遇上大雨。小的在驿道边上一个院子里躲雨,因此见到了冯春寒,那会她和另一个妇人也在避雨……”
  朱高煦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时不时地点头。左右诸将或许有些奇怪,毕竟还在战场上、大明皇帝居然对一个小卒的儿女私事感兴趣,实属罕见。
  张勇大致说了一些有关那封书信的事,朱高煦很快便听明白了。
  因为一场春雨,军士张勇遇到了踏春躲雨的冯春寒。俩人暗生倾慕之情,后来又偷偷见过一面。然而家境身份之别,他们最终无法修成正果;就在张勇出征之前,收到了一封书信、冯小娘要与别人缔结婚约了。
  这不是一件感人的事,也没甚么曲折动人的过程,充斥了太多寻常的现实因素。
  朱高煦看了一眼手里皱巴巴的信,忽然不动声色地丢到了火堆上!刹那间那信纸便烧了起来、变成一团灰烬。
  周围的人们面露诧异之色,无不看着那团灰。张勇瞪着眼,顿时也愣在那里。
  “朕找人重新给你写一份。你只要听他的安排便是。”朱高煦道,“大军班师回国后,如果冯氏还没嫁人,就让她嫁给你,如何?”
  “这……”张勇一时似乎不知所措。
  旁边的武将沉声提醒道:“还不快谢恩?”
  张勇这才伏到地上叩首道:“小人叩谢圣恩!”
  “平身。”朱高煦站了起来,拿起地上的头盔戴到脑袋上。
  朱高煦等先走出帐篷。随后张勇也被陈伍叫上,一起离开了此地。
  ……一行人回到了中军行辕。
  军士张勇被安排在一座帐篷里等着,没多久守御司左使侯海、便来到了这里。二人寒暄了几句,侯海拿出一封写好的书信递给张勇,扬了一下下颔道:“张勇,你先瞧瞧。”
  张勇上前,弯腰接过信纸。
  有关的故事已经改过了……新的内容大致是,“冯春寒”在踏春的路上遇雨,躲雨时遇到了年轻英俊的卫所军士张勇。“冯春寒”听到张勇的事迹,去年底鞑靼人袭扰大同城厢时、张勇随军英勇作战保护百姓,她遂对张勇十分敬重,暗生情愫。
  但今年夏天,媒人给“冯春寒”作媒,说了一个好人家;而张勇也要奉命出征了。于是有了这封“冯春寒的信”(侯海所写),内容是:要他为国效力、反击鞑靼,而“冯春寒”许诺说服父母拒绝媒人,并思念着他、一直等着英雄立功归来。
  侯海等了一会儿,开口道:“你的事大概还是那样,本官只将结果改了一下。如此才能鼓舞将士。”
  张勇似乎有点顾虑。
  侯海见状,露出笑容道:“原先那信已经烧了,最后你也确实会娶冯春寒,有何不妥之处?圣上金口玉言说出的话,别人不敢再娶她;至于冯春寒为何要嫁给你,这事并不重要。你明白了吗?”
  张勇看着侯海的红色团领官服,怔了片刻,他终于用力点头道:“小人遵命!”
  侯海走上来,拍了一下张勇的膀子,笑道:“你不用再回河阳侯(尹得胜)军中。今晚便留在中军行辕,先到陈伍麾下做个侍卫亲兵的总旗,回头还有封赏。”
  张勇搓着手道:“小人实在……”
  侯海道:“你不是死战不退,亲手杀过鞑靼骑兵吗?本官先走了,陈伍会给你安排军职。”
  张勇抱拳鞠躬,说道:“小的送侯大人。”
  侯海走到帐门,转过头又道:“张勇,记住信上所写之事。那这才是真的,你要让自己相信。”
  张勇点头道:“遵命!”
  俩人走到帐篷外,谈话声已结束了。侯海的靴子踏在雪地上,顿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不远处的空中还有“噼啪”的声音,侯海抬起头,便看见一面写着“明”字的军旗,正在寒风中猎猎舞动着。
第六百九十五章
寒冬春意
  雪下了好些天,终于放晴了。不过大地上的积雪并未融化,放眼眺望,四野白茫茫的一片。
  朱高煦感受着脸上的寒风温度,觉得这些积雪、在整个冬季恐怕都不会融化了。
  中军决策继续北进之后,过去了近十天,算日子现在已进入十月中旬。
  明军在方圆千里之内、几乎得不到有效的军需补给,回程的军粮储备越来越少,将士们不得不食用死马、以节省军粮消耗;天气严寒,晚上简直是滴水成冰,日子十分难熬;兵马疲惫,官兵出征以来、已经走了大约三千里路!
  然而朱高煦经常在各营巡视,认为明军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和士气。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良将、军队,确实很能吃苦。
  旁晚时分,各军已停止行军、择地扎营。
  中军大营里,今晚非常热闹。营地中间有一块低矮的熔岩台,许多军士正在上面布置戏台。大伙儿冻得直呼白汽,却都兴致勃勃的样子,台子上下闹哄哄一片。
  军中几乎都是粗糙的军汉,但来自大明朝各地的汉子中、并不缺手巧之人。将士们愣是用枯枝、纸张、丝布,制作出了好似开满花朵一般的树,还用枯草泥土造了一间草屋和院子,并装点了一番。戏台子上看起来五彩鲜艳,十分好看。
  天色渐晚,戏台周围点满了火把,一时间火光通明。无数将士列队来到了戏台下面,大伙儿忙活着铲掉积雪,垫上毡毯,点上火堆。人们围着戏台子,聚集在一起准备看戏。
  营地上十分热闹,许多人议论着今晚要唱甚么样的戏、南戏还是北戏。
  不多时,穿上团龙服、披着大衣的朱高煦,也带着贤惠翁主、段雪恨,在文武官员的簇拥下来到了人群中。将士们纷纷站起来执军礼,朱高煦一路走,一边抬起手往下做手势,说道:“免礼,免礼了。”
  他观望着周围的光景,对身边的齐泰笑道:“办得不错,就差美酒犒军了。”
  齐泰道:“漠北找不到酒水,等大军班师回朝请功,酒肉一样也不会缺。”
  朱高煦等人到前面的凳子上入座之后,军乐手拿着乐器、来到了戏台边上,便吹吹打打地奏起了曲子。附近万计的将士都望向戏台。行军扎营的日子实在太枯燥了,今晚不管唱甚么戏、大伙儿似乎都很高兴。
  没一会儿,一个穿着军服带着头盔的小生、走上了戏台。起初人们以为他是去布置戏台子的军士,不料那厮望着人群,竟然开口说起词儿来了。
  他的声音字正腔圆,十分洪亮:“俺乃大同府前卫军户张勇,家在苇子堡,平日里或屯田或宿卫。今日俺却不在苇子堡,因奉命替上峰高百户送信,去了一趟大同府城。这不,刚从府城里出来哩……”
  “好!好!”戏台下的人群里,很快就有人叫起好来。
  朱高煦面不改色地认真看着戏。他听到周围的动静气氛,顿时觉得,将士们对这出“话剧”的反应、比预料得还要好!
  上面那个小生是不会唱戏的,说得就是大白话;口音是山西腔,不过戏词没用方言词汇,好让大伙儿都能听懂。
  虽然这出“话剧”不如戏腔那么有意思,但出场就是个大家熟悉的军户身份,倒也十分接地气。在场的看官们绝大部分都是军户,他们并不挑这戏的技艺十分高明。
  台上的那小生也挺有天分的,动作也做得很神似。他把手掌放在眉间,作出眺望的模样,又道:“哎哟,天色不早啦!俺得尽快赶路,好早早回苇子堡复命。”
  他说完了词儿,便快步离开了台子,好像赶路离开了这里一般。
  接着上台的是两个女子,都是朱高煦身边的宫女。一个梳着双螺鬓、穿着红红绿绿的袄裙,脸上施着粉黛,看起来便是个殷实人家的闺女,长得也很漂亮。
  另一个挽发、系着布巾,穿着臃肿的深色对襟,脸上也用甚么抹过,看起来似乎年纪较大。
  打扮年轻的小娘一上来,便闭上眼睛,俯身去闻纸扎的花儿,微笑着说道:“这梅花真香!”
  身后的妇人道:“小姐,咱们要赶紧回去了,万一天黑前不能赶回家,主人又要骂我。”
  小娘面对人群,也用白话说起了词儿:“奴家冯氏、闺名春寒,乃大同城厢冯家庄的女子。家中有百亩良田、在城里也有铺面。今日虽有几许寒意,却难得春光明媚,好多人家都出行踏春来了。奴家留恋那河边垂柳、山中百花,一时与家人失散,这便赶回家去……呀!”
  自称春寒的小娘娇呼了一声,伸手遮在头顶道:“下雨啦!”
  旁边的妇人抱怨道:“刚才还太阳当空,转念间就下雨了,怪天气!”
  “春寒”抬头看了一下,回眸道:“雨越下越大了,那边好像有座房子,咱们先过去躲躲雨,等雨稍停就走罢。”
  “只好如此了。”妇人道。
  两个女子便提着裙子,转悠着朝那座小茅屋跑过去。
  这时,先前那个年轻军户“张勇”也上场了。他与两个女子一起跑到了那茅屋前面。张勇与春寒停下来,对视了一眼,都转过了身去。春寒回避之后低着头,抓起了袄裙上衣下摆,似乎有点害怕、又有点羞涩。
  张勇抬头看了一会儿天,又拍打着袖子,好像被淋了雨似的。他又向两个女子那边走了两步。
  春寒回头看了他一眼,后退两步,惊呼道:“你要作甚?”
  张勇站定,伸手做了个安抚的动作,挺胸道:“娘子勿怕。俺乃大明官军军士,军中将军常道,俺们的本分是保土安民。去年底鞑靼人入寇,俺们为守卫乡土、折损了好些弟兄。今日俺遇到两个百姓躲雨,必不会轻薄非礼;否则何以面对阵亡弟兄的在天之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2/8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