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校对)第7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2/817

  高贤宁吆喝了一声,前面赶车的马车便发出“吁”的声音,慢慢让驾车的马匹慢下来。骑马人随后追上了马车,那人身穿青衣、头戴斗笠,他的头稍稍一转露出面目,正是锦衣卫的陈把总。
  陈把总在马背上抱拳道:“禀高大人,青州府临朐县、及近左各地都造反了。反贼各路人马千余众,一路劫掠,直奔临朐县城,并沿途裹挟百姓,声势迅速壮大。此时县城已戒严,不幸先前聚集的丁役已散回乡中,县城人手不足,已是危在旦夕之间。”
  说话的陈把总,表现得有些紧张。但坐在马车里的高贤宁只是听着,一直面不改色,甚至没有半点反应。
  见高贤宁没有回应,陈把总停顿了片刻、便继续道:“青州城坐记的弟兄禀报,青州一共派出了三拨快马,加急分赴济南府、京师两地。其中有向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出发的人马,剩下一拨径直去京师告急了。”
  高贤宁开口道:“我知道了,陈把总一路辛苦。”
  陈把总道:“末将分内之事。”
  高贤宁想了想,不禁感叹道:“布政使储埏好不容易维持住了局面,这下可按不住啦。咱们现在就去济南府,见见储埏。”
  陈把总欲言又止,似乎有点困惑。青州府刚出了事,高贤宁等人便离开开跑、要去济南,却对当地的烂摊子不理不问,着实显得有点让人难解。
  高贤宁看着陈把总的神情,问道:“怎么?”
  陈把总终于没多问,只道:“青州府地面上有个青州卫,按理说,卫所的弟兄遇到这种急迫事儿,可以先发兵援救临朐县城,然后再上报兵部。济南府离得不远,若是上头的都指挥使司也同意了,青州卫可很快发兵。”
  高贤宁想了想道:“先不管省里怎么办。”
  陈把总顿时一愣,他刚才的话,显然不是建议高大人、要干涉省里的意思。他只不过是替青州府的处境着急而已。
  高贤宁接着说道:“青州知府王翟听了我的意思,却只算是建议。一府的事便罢了,咱们却不能插手山东三司的决策。我不是巡抚,大理寺卿管不了三司,更不该管。”
  陈把总拜道:“是。”
  高贤宁道:“陈把总回青州府那边,继续打探消息,我带着随从去济南府即可。”
  陈把总领命,与高贤宁在驿道上告辞,彼此便分赴不同的方向。高贤宁照刚才的安排,向西往济南府。
  正月下旬,高贤宁一行人回到了济南城。刚进家门,家眷们便告诉他,最近有很多人来拜访,甚至其中一些人来过几趟,并留下名帖、要高贤宁一回济南便尽快接见。
  高贤宁翻看了一堆名帖,找出了两个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人,其中之一便是山东布政使储埏。高贤宁准备尽快去拜访储埏,见上一面再说。
  大理寺卿的品级不如一省布政使高,只不过高贤宁加封了太子太保这样的从一品头衔,地位就比储埏高了。高贤宁倒不讲究这些,主动上门拜见亦是无妨。
  他忙着沐浴更衣,收拾一下风尘仆仆的仪表后出门。
  不料还没出门,储埏便到家里来了。高贤宁只得叫家奴开大门迎接,把储埏当成平级同僚接待。
  储埏久在官场,年纪却不算很大,头发虽有斑白,皮肤倒还平整,长了两只大耳,身宽体胖四平八稳。他身穿大红色官袍、头戴乌纱,看样子是径直从衙门里赶来的。高贤宁在府门口寒暄了几句,便引他到府中中堂入座。
  丫鬟把茶水端上来之后,便被高贤宁示意下去了,储埏这才说起正事。
  青州府的烂摊子,高贤宁在当地的指手画脚、自然是脱不了干系的,或是最直接的导火索;而这些事,青州知府王翟必定早就告知储埏了。
  然而储埏完全没有半点指责高贤宁的意思,他开口便问道:“下官敢问高寺卿,圣上对山东局面有何意旨?”
  高贤宁看了储埏一眼,说道:“圣上北巡途径济南府,恩准臣回乡探亲。”
  “哦。”储埏应了一声,若有所思地点着头。
  高贤宁接着又道:“不过我常陪侍圣上身侧、做些查漏补缺之事,平日君臣间也曾言及治国方略。”
  储埏忙道:“是。”
  高贤宁沉默稍许,不动声色道:“青州府的事儿,储使君不用忧虑,圣上必定不会怪到使君头上。”
  储埏立刻说道:“下官明白了。若有下官能尽力之处,还请高寺卿吩咐。”
  “不敢不敢。”高贤宁道。
  储埏微微一怔,沉吟片刻,便谨慎地问道:“青州卫离事发之地最近,都指挥使司的同僚、该不该先让青州卫前去平叛?”
  高贤宁摆手道:“三司的事儿,我可管不着。”
  储埏想了想道:“既然如此,下官便替同僚知会高寺卿一声。都指挥使司暂且打算稳住府城、卫城,并不轻举妄动,先将急报送到兵部,等朝廷下令之后、再作下一步安排。”
  他说完后,神情有点沮丧,仿佛暗自叹了一口气。
  高贤宁又看了他一眼,便端起茶杯道:“请。”说罢抿一口茶。
  储埏也喝茶水润口。
  这时高贤宁不动声色道:“储使君放心罢,一点事儿也没有。若真有甚么事,也不会等到现在。储使君近年治理地方的方略,朝中有人可不太认同,好在圣上为您说过话。如今不过是捅破了脓疮,出点乱子在所难免。疮若不破,多年积伤是好不了的。”
  “是,是。高寺卿一语点醒下官,如同惊醒梦中之人。”储埏此刻尤其恭敬,大概是提到了圣上。
  高贤宁点头赞许,再次把盖碗捧了起来,端在手里。
  储埏便起身道:“下官便不多叨扰了,请告辞。”
  “我送储使君出门。”高贤宁马上放下盖碗,也跟着站了起来。
  高贤宁在家中,一面等着收陈把总等锦衣卫校尉的探报,一面准备诸事。至二月初,他便发帖邀请各地相识的生员士绅,到济南城南的一处庄园里文会。因为地方不靖,此时大伙儿不便大开宴席诗酒言欢,庄园里便准备了一些茶水点心、以及斋饭款待宾客。
  士林中人,齐聚一堂。无须有人出面主持,大伙儿自然便临场挥墨,开始写文章声援青州官府平叛。或借事抒发未得重用的郁气,或慷慨激昂痛斥贼人,或同情黎民疾苦,各种言论不一而足。
  恰恰是曾以一篇《周公辅成王论》闻名天下、写文章见长的高贤宁,今日却没有文章。他到场之后,当众直接开说。
  高贤宁今天的言论在士林中,算是格调不高,因为几乎没有任何立意,就是叙述见闻。
  他先是说贼首“白龙”被逼起事的来龙去脉,从白龙在村庄里让信徒男女杂处、淫辱新娘,到伙同贼首杨三、刘俊等一干白莲教头目,起兵围攻县城,都是最近发生的事。
  接着高贤宁开始谈、“友人”在事发地报来的见闻,重点说叛军怎么劫杀士绅的,又如何把地主富户们的钱财粮食散给流民。在白莲教众的眼里,官府、士绅都是盘剥百姓的罪魁祸首,死有余辜。造反是白莲教的目的,元朝时白莲教帮起义军造蒙古人的反,等大明得到天下,他们便继续造大明朝的反,一向如此。
  先前还各抒己见、热闹喧嚣的大堂,这会儿气氛有点凝重起来,大多人都不吭声了。很显然,有工夫品茶作诗文的士林中人,在座的宾客们,几乎都是家境殷实有家资的人,多寡不同,却正是白莲教声讨的那些人。
  高贤宁见状话锋一转,又道:“贼首白龙蛊惑村民,行龌龊之事,让村妇生养其子、有悖人伦常纲。后又裹挟流民,抗拒官府缉拿。其间抢劫了存在青州各地义仓中的赈灾粮,以充军资;而那些能让百姓不至于饿死荒野的存粮,正好是去年才从南方运抵山东的官粮。
  白莲教徒劣迹斑斑,诸事皆有真凭实据,证据确凿。诸位定要在家乡的乡饮之时,前往言论,晓瑜山东各地百姓,重振民风。”
  大伙儿纷纷附和,许多人抚掌叫好。直道不写文章的高贤宁,照样头脑清楚黑白分明。
第九百五十三章
乡饮
  之前高贤宁提到的乡饮,是一种定期举行的聚会,等级森严尊卑有序。除了由各级官府儒学举办,乡村里的乡老们也会邀请宾客、聚集乡民进行乡饮。这是大明朝维系庶民秩序的一个重要手段。
  此中掌握舆情的人,当然是读书识字的士绅和乡老。
  大明立国不到五十年,乡村基层远远没到糜烂的地步。士绅们特别是有功名的文人,并未名声败坏、成为盘剥百姓的贬义名词。相反,他们为了名望名声、或是面子,往往都讲点道德规矩,且比寻常人更明白事理,会做一些修路铺桥援手孤寡的好事。于是村民们反而更相信士绅的话,至少人们觉得、士绅比同为庶民的村民可靠。
  不过仅靠感化,不足以震慑庶民,以维系民风“淳朴”。
  士绅们一般与官府有来往,那些在县学里读过书的人,甚至称呼知县为老师。凭借人脉与家底,乡老联合士绅,能直接裁决一些不太严重的纠纷。
  乡饮上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便是揪出那些“道德败坏”、鸡鸣狗盗、欺男霸女的恶霸青皮。如果谁被很多人看不惯,便会在乡饮上遭掀出来;然后由乡老组织人手,将其送到县衙。得到县衙认可后,人们再把恶霸送去边关开荒。
  所以若被大伙儿都看不顺眼的人,那是相当危险的,一不留神就可能稀里糊涂地被流放了。大家都怕得罪人,民风自然淳朴了。
  滨州府西关这边的乡饮,正月十五便有过一次;最近乡老说要转达皇帝的圣谕,又临时增开了一次。所有村民,不管男女老幼都去了唐家祠堂,唐赛儿也跟着她爹前往。
  这回的乡饮,比上次更加热闹隆重。前来的宾客似乎也很有身份,那些人都在里面的堂上,据说有从济南府来的士人,也有临近乡里的秀才。唐赛儿这种既没有功名,也不是长辈老者的小娘,只能在外面的院子里站着,连坐的地方也没有。
  不过里面堂上的人都很拘谨,动不动就打躬作揖,也不怎么热闹;外面院子里更自在,周围闹哄哄的,大伙儿都在说着闲话,那些七姑八婆的嘴儿就没停过。
  唐赛儿很快在人群里看到了林三。林三也在不断往这边张望,他瞧见唐赛儿的目光,竟然有点害羞地闪躲眼神;反倒是唐赛儿,很大方地向他投去微笑。
  她爹已被滨州府专门派人、从外地被找了回来,事情办得非常快,官府的人也是一口一个“唐老”、甚为客气。有了长辈作主,今年她就会与林三成婚。唐赛儿对林三很满意,听邻里说他吃苦耐劳有力气,唐赛儿偶尔有机会观察他,发现他为人老实本分、看个小娘也会脸红。她喜欢这样的后生。
  附近的村民们,有人正在说青州府白莲教造反的事,那边的事早已传遍各地。这回皇帝下圣旨,乡里增开乡饮,估计也是因为青州府的事儿,连村民们也猜到了。
  据说白莲教的人越来越多,已攻陷临朐县城,杀官劫富,势如洪水,一路又向昌乐县汹汹而去。
  然而唐赛儿今日只想听圣旨怎么说的,她忽然对此事非常有兴趣。因为去年她接待了一些不速之客,事后乡老告诉她,那个壮汉“洪公子”竟然是大明皇帝!难怪那人出手阔绰,顺手就给了唐赛儿一大笔钱,且那几个当官的、在他面前也是恭恭敬敬。
  她爹回来之后,谈起那事。两厢一说,唐爹根本不认识甚么贵人,也没有路见不平出手相助的事,他一直都在民丁聚集的地方干苦力。那官员撒了谎,事情十分蹊跷,唐赛儿至今不明白、大明皇帝是怎么找到自己的。
  不过皇帝给的一袋子钱,让唐赛儿这样比较穷困的家里、有了丰厚体面的嫁妆。到时候,林三家必定也会有一个惊喜。
  里边堂上的礼仪过了几轮,终于到念圣旨的时候了。本乡里正走到台阶上,说道:“乡亲们先别说话,先生要读圣上的圣旨,大伙儿吵闹着听不清。”
  不知谁在人群里说道:“俺们听不懂哩。”
  里正却道:“听得懂,听得懂。”
  众人安静了一些,唐赛儿也聚精会神地听着,她不识字,生怕听不懂那皇帝的圣旨,可她又很想明白、那人究竟在圣旨里说了甚么。
  “奉天承运皇帝……”里面传来了朗朗的声音,读文的人有副好嗓子。堂上的宾客们纷纷跪伏在地,台阶上和院子里的百姓们也跟着跪伏听旨。
  里边的声音道:“诏曰:前些年大明国内打仗,兵灾连累了山东百姓,许多人家破人亡,还没喘过气儿来,官府又将徭役粮税继续加派在大伙儿头上,百姓苦啊。这些景况,朕都知道了。
  我太祖皇帝驱逐鞑靼,恢复衣冠,名正言顺坐天下,让百姓脱离了鞑靼人的欺压,太祖一心想让大明百姓过上好日子。咱们家的人,心头最关心的也一直是大明子民。百姓有难,朕为太祖嫡孙,知道后绝不会不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2/8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