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2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1/575

  一天后,她就重新回到了大华实业,同意了苏城的提议,并加入了新成立的采购委员会。
  同日成立的还有拨款委员会。由大华实验室、济南动力机厂和三家合资工厂的负责人决定向哪些项目拨款。
  所有年业务往来超过1000万元的工厂,都被邀请旁听采购委员会的公开会议。从而将放出去的财务权重新收回。
  张超则被任命为苏城的助理,负责协调和调整大华实业的供应链,以尽量降低过亿元的物资采购成本,并理顺结构。
  以80年代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只要稍作调整,降低5%左右的采购成本,节省20%左右的物流成本是轻而易举的。对正在建造如此大型的海上钻井平台的大华实业来说,这意味着总投资额少了数百万元。其间,不仅大华实业能节省资金,如中远船务和万洋钢结构厂也能分润一二,尽管总数不是太大,多出一个月的人力成本是没问题的。
  采购委员会建立的第二周,就有斩获。
  他们代替万洋钢结构厂等钢铁用户,集体向宝钢订货,每吨特种钢降低了300元;集体向美国钢铁厂订货,每吨特种钢降低了50美元。单价不多,但是,考虑到7500吨重的钻井平台有1000吨到2000吨要用到不同品种的特种钢铁,这笔订货单节省下了30万元到100万元人民币。
  这笔钱不会直接影响到大华实业,但却等于是万洋钢结构厂等企业的直接利润,喜的倪壮华签字时,手都在抖,说了好几句“谢谢”。
  除了采购之外,整个海上钻井平台的付款也由采购委员会决定,贺雨薇等人很快意识到,比起降低价格服务,采购和付款的权力才是采购委员会最大的权力,因为牛鞭效应,价值上千万的大型海上钻井平台,将会传导出数千万元的产品,每一级都会产生效益,也都是供应链上的一环。
  采购委员会的绝大多数属于大华实业,其他厂子只有牵扯到自己的时候,拥有最终决定权。付款委员会就全是大华实业的人了,其他人即使旁听,也没有表决的权力。
  贺雨薇在济南呆了几天,态度从抵触渐渐变成了佩服。从采购委员会的争辩中,她看到了大华实业内部的整合状态。作为一家新公司,如果没有这套手续,就只能将全部权力集中于苏城身上。采购委员会的机制则完全不同,事实上,也是有了采购委员会,苏城才是大华实业的董事长,而非总经理。
  回到房间,贺雨薇偶尔也会考虑,中远船务是否能够施行这套办法。
  1989年在一片调整中度过了。
  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经受了几乎所有的挑战。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双料压力,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的双重危机,国内政治和国际形式的双双改变……
  同样改变的还有生产和交易的模式。各厂讨债的人员如同候鸟似的,分赴各地,只为了能找回部分货款。赊购的队伍也是如此,一个劲的想要拖延货款。
  苏城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至2月的春节结束,除了沿海的船厂,内地的矿山,还有医院、机械厂等各种机构找上门来。赊购的人员发挥了讨债时训练出的精神,想尽办法找到苏城,无论他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或者在外地。
  无可奈何之下,苏城只好在厂门和办公室门口,都贴上拒绝三角债的通知。
  红底白字的通知写的像是大字报似的,倒是真的减少了赊购者,但是,如果不是确信无疑的知道三角债的爆发,苏城也不会如此坚定。
  红底白字的“大字报”同样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没几天时间,就有济南市企业局的官员找上门来。
  这是个老派的政府官员,穿绿色军装裤和白衬衣,中间用一条手指宽的窄皮带勒起来,再加上涂油的大背头,让他看来像是70年代和80年代的综合体,或者是街头混混和中央领导的集合。
  他不顾杨明的阻拦,强行推开苏城的办公室门,问:“你就是苏城?”
  刚刚接待了一位高干子弟的苏城挺直腰,点了点头。
  杨明在后面解释:“这位童大林处长是企业局的。要求咱们把门口的通知去掉。”
  “哪个通知?”
  “三角债的。”童大林自顾自的坐在苏城对面,手放在腿上,道:“你们发布的这个通知,明显有误导的性质。请你们撤掉通知,最好是在报纸上道歉。”
  苏城瞪大眼睛问:“什么?”
  “不是我要这样要求。”童大林伸出一只手,表示道:“苏董,我是代表周市长来的,您看,咱们省和咱们市,今年的经济形势很紧张,现在好不容易熬到年初了,银行都不愿意放款,如果大华实业能撤掉通知,登报道歉,我们就能让银行给企业放贷,这是好事啊,对不对,大华实业也不损失多少。”
  苏城眨眨眼,又眨眨眼。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奇怪,每当你觉得自己自己见识广博了,就会有更神奇的事儿发生。
  尤其是在这个变革的年代,只触到时代皮毛的人们,总想有各种奇思妙想,并用别人的血汗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或错误。
  “怎么样?只要你同意,我们直接就发表了。不用你们大华做什么,对不对?苏董有时间吃顿饭……”
  “门口的通知可以取下来,登报道歉不行。”
  童大林还显的很不高兴,振振有词说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登报道歉有什么好丢人的。”
  ……
第二百三十三章
对着干
  “登报道歉,有损大华实业的企业形象。如果三角债没问题就算了,如果真的有问题,我们登报说没问题,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苏城苦口婆心的解释。
  做企业和当官是一个道理,县官不如现管。童大林是市企业局的局长,虽然不能给大华实业造成大的损伤,但也属于应当结交而非得罪的对象。苏城没有见过他,但也非常确定,自己的公关部门和他有所接触。
  此刻,童大林不是故意找茬,他是真的不明白:“企业形象有个什么用?如果银行不给企业放款,企业都没了,还形象?”
  “如果有帮助的话,我们撤掉通知。说实在话,童局长,银行放不放款,和我们大华实业登报不登报,没什么关系。三角债的风险,大家现在都看的到,银行拒绝放贷很正常。”
  童大林自然知道,银行拒贷不是大华实业决定的,但他已经着急了,仍道:“总之,死马当作活马医,你们登报道歉一下,我们就拿着报纸去找银行,说明没有什么三角债的事,到时候贷款下来了,你们爱做什么做什么,你看这个怎么样?”
  这样的要求,还真的很中国特色。以时代的观点来看,大华实业好像真的没有损失什么,最多是银行轻信。
  可在苏城眼中,这种事情造成的名誉损失是无可估量的,而且随着大华实业的规模增加,损失也会增加。
  苏城缓缓摇头,说:“你们就算是有了登报道歉的东西,找银行也不会有用的。”
  童大林脸一绷:“不试一下怎么知道没用?”
  “你这样试一下,有用没用不说,我们的大华实业的名誉首先要受损失啊。”苏城能用一句话就让副部级的中远船务投降,但他偏偏对市府官员无奈。这个时候,他分外的羡慕大庆和胜利油田管理局,一手厂权一手政权,资金充沛到供应全国,级别又高又和省府不在一个系统,真正是土皇帝的干活。
  童大林用手一提裤子,手叉在腰上,不高兴的说:“名誉损失有什么关系,等过上一半年的,谁还记得这件事啊,对不对?”
  70年代的国企是老爷和二老爷,一门心思的搞家族斗争。80年代的国企是爱买不买,除了组织生产之外只关心政府能帮多少忙。踟蹰到了90年代,企业也不过刚刚开始重视销售,对于企业形象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苏城不解看着童大林,童大林不解的看着苏城,两个人毫无沟通的基础。
  弯子绕了一个又一个,苏城只是不允。
  童大林失去了耐心,气愤的离开了大华实业,临走的时候扬声说:“你们这是给市里的招商引资政策抹黑,苏董事长,请你好好考虑一下。”
  他的声音很大,在楼道里发出阵阵回响。
  童大林莽撞的走下楼梯,同一层的陈祖年等人都打开了办公室的门。
  一会儿,陈祖年就和李琳敲响了苏城办公室的门。
  李琳如今是济南动力机厂的公关主任,同时也是大华实业集团的公关部成员,衣着鲜艳之余,却是比以前保守了不少,长款大衣下面只是一双五寸高跟鞋,比以前的七寸十寸版轻松多了。
  他们来之前,先问了小杨主任,陈祖年就直接说:“苏董,市里其实也就是想要一个名义,我们找个报纸,发个豆腐块,交给董局长就行了,用不着和他置气啊。”
  李琳也赞成道:“苏董,让我去找董大林说一下吧,这个人最早是当兵的,复原以后,从革委会干起来的。你看他那条皮带就知道,喜欢钻牛角尖,不相信理论,什么都要试一下。他要是认为咱们影响了企业局下面的企业贷款,那肯定会有偏见。我想,咱们要不帮他弄些贷款?”
  大华实业的资产良好到令人难以置信。有瑟坦油田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大华实业的存款比许多银行的支行的资金总量都要多。如果不是随时准备为包销的天然气买单,大华实业已经可以竞争最赚钱的公司了。
  在通货膨胀,银行贷款利率超过10%,长期贷款利率高达20%的状态下,银行求贷的心情其实是相当迫切的。从这一点来说,他们不肯贷款给济南企业局下属的工厂,确实有联想的成分。
  但苏城是不会因此而登报道歉的,他同样否定了李琳的建议,道:“你如果帮董大林贷款,以他的性格,肯定会贷款给最困难的企业。这种无底洞,不管丢多少钱进去,连一个水花都别想起来。我们也会因此受牵连的。”
  “董大林是常务市长周华的人,咱们要是不闻不问的话,怕也不行吧。”李琳说着又解释了一句:“周市长不太相信三角债有多少威胁,咱们公司上次开了新闻发布会,我就被周市长数落,说咱们是危言耸听。他觉得,只要企业能正常经营,有债务也不怕,甚至能互相抵消,还能减少财务上的纠纷。”
  “荒谬。”苏城骂过,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数十年的计划经济和强化版的运动斗争以后,政府官员不懂经济是必然的。而且,三角债的存在,本身就可以说是计划经济的余孽。这是一种国外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出现过的经济危机,是国企互相划账,领导签字,以及银根收紧导致的变态产物。
  如果全是私人企业,无论如何都不能形成全社会性的三角债危机。像是大华实业,只要苏城坚持不允许拖欠债务,就不会有这样的危险,但是,80年代末的国企领导人,能硬起来的只是少数人,如果有董大林这样的局长强制要求,厂长们多半是要屈服的。
  董大林似乎真的把大华实业当成旗下的国企来看待。第二天一早,又有人送来一份公函,直言“登报道歉”之事,要求大华实业更改“关于三角债的不当言论”。
  苏城没有理会,自去厂区巡视。
  第二天一早,他再来上班的时候,就在办公桌上看到了《大众日报》的评论员文章。
  报纸是小杨主任放在那里的,每当有什么牵扯到大华实业的消息,他总是第一时间放到苏城的办公桌上。
  苏城用喝茶的时间,看完了评论员文章《三角债夸大其词》。
  里面虽然没点大华实业的名字,但也隐隐透出了批评。不用说,要么是童局长的手笔,要么就是周市长的授意。
  第二天,又有同样论调的文章发表。
  第三天亦如是。
  这是典型的政治舆论,用优势的媒体资源占据宣传高度,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反对者碾成肉糜。
  在政治斗争中,这是当权者的极好的砝码。
  如此进行了一个星期,就连迟钝的小胖都坐不住了,不知从哪听说了童局长的事,带着秦筠到济柴来劝苏城,让他请林书记出面说项。
  林永贵是做过政府市长的,认识的人确实不少。
  苏城却觉得没有必要,说道:“三角债爆发是迟早的事,用不着说项,最多一两个月的时间,等国务院对全国三角债状况进行摸底结束,他们的轻松就不攻自破了。其实,堂堂常务副市长出面都借不到钱,本身就能说明问题了。”
  他的判断既是基于自身的了解,也是基于对历史的记忆。秦筠身在局中,就很难有准确的判断,疑惑的道:“就算三角债的情况很严重,如果国务院出面,还是很容易解决的吧。清偿掉互相之间的债务就行了吧。”
  “哪有那么简单,来自破产或将破产的厂子的债务就要不回来了。恐慌一旦爆发,有钱的厂子也不会还债的,银行还会冻结存贷款,最后就会有更多的厂子倒闭,更多的烂账,继续倒闭,明白了?”苏城接着给出论断,道:“周市长和他的董大林根本是逆着潮流,这样大张旗鼓的闹腾,自寻死路!”
  小胖却是眼前一亮,说道:“师父,你这么肯定,那就发表文章和他们对着干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1/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