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2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575

  这种作风,与以往虚飘飘来、轻飘飘去的中央干部截然不同,也激起了包书记和晁市长的公心,人家越司长都如此认真,也说明确实是兹事体大了。
  历史上,国务院1990年就把整顿经济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清理三角债”。但是,清欠进行到1991年都没有起色,直到中央出动了副总理朱镕基这位改革斗士,方才在92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由于意料之外的媒体论战,使得摸底更加透彻,情况暴露的更加充分,原本应当半年以后才开发出来的“清欠办”提前出笼,整个清欠工作的开展提速。对于刹不住车的三角债,提半年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能大大提升效率。
  如果能提前一年半载完成清欠工作,对中国经济可是不小的促进。有念与此,苏城不免积极。
  不过,进入到实际工作后,大多数人却有沮丧之感。
  清理欠款是不亚于国企改革的高难度工作,在全国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谁都不愿意轻易掏钱,因此,为了解开一个连锁债务链,往往需要说服数家企业。不管是死皮赖脸的国企,还是装死狗的民企,都是不容易对付的。
  这种工作,繁重只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得罪人。
  这还是在90年,换到20年后,推行起来的压力只会更大。
  正式开始清欠工作仅一周时间,越司长就嘴上冒泡了,胡集更厉害,一口的溃疡,咧开嘴像是被外星人剥皮了似的,还有独特的臭味喷出来。
  他不好意思找别人说话,就拽着苏城,喷一口气说一句话:“工作局面打不开,真的是要急死人了。最要命的是银行,根本不放贷,企业的现金不够,怎么还贷?明明生产出东西就能卖掉,竟然买不到原料了,都是些什么事。”
  苏城又好气又好笑,使劲挣脱他道:“你说这些都没有用,先把能解开的套子解开了,先易后难吧。”
  胡集何尝不知这个道理,叹息的道:“本地的工作人员一点都不积极,全靠我们自己跑,这三五个人,跑断腿能又能做的了什么。苏董,你有办法没有?”
  “办法你自己清楚。工作人员害怕得罪人,那除了讲道理摆事实之外,还需要制造紧迫气氛,让清欠办的成员,更有担心的东西,比如害怕得罪你,只要你比国企的老总可怕,他们就不担心得罪人了。你说对不对?”
  “我要是弄掉那个周市长,再弄掉那个童大林,是不能就制造出了紧迫气氛?要是这样的话,苏董能不能帮我解决现金不足的问题?”胡集抓着苏城的胳膊道:“您别推辞,我知道你手上有钱。”
  苏城微笑道:“周度和童大林跳梁小丑尔,你总归是要处理的,他们不值这个价。再说了,我也不是银行,没有借钱的道理。”
  “那您开价吧。”胡集脖子一梗,一副任君宰割的模样。
  苏城心里一动,笑道:“这要看你愿意付出多少,有多大能力了。”
  胡集一番眼,傲然道:“您要是能让我这个清欠办年内完成任务,并且排在全国前三,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随便提?”
  “等价交换哦。”胡集笑嘻嘻的,一副能办很多事的样子。
  苏城斟酌着,道:“你要是能让能源部,出台一个天然气推荐使用的红头文件,并允许国内私人企业铺设居民天然气管道,我保证你的清欠办年内完成任务,并且排名前三。”
  “就这么简单?就一份红头文件?”
  “这可不简单。我首先申明,因为瑟坦油田的关系,我和能源部的关系有点紧张。虽然能找到人帮忙,但不起决定作用。另一个,天然气管道向来有管道为王的说法,因为它只能通过管道输送,一个城市的天然气管道由谁来建,城市居民就只能购买这家天燃气公司的天然气了,是高垄断性的行为。”苏城并不避讳,而是给胡集细细剖解。他如果真的帮忙的话,这些信息总是要了解到的。
第二百三十七章
红头文件
  居民天然气管道,就是城市燃气管道。到2010年以后,它将铺设到了全国绝大多数的二三线城市,年消费天然气1500亿立方米,价值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这是一笔稳定的收入,不用占领全国市场,哪怕只是三分天下,四分天下,利润也要超过百亿人民币,而且是源源不断且随着物价指数坐享其成的房租型收益。对一个公司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安全好赚的钱了,只要不进行盲目的扩张,或者家底够丰,可谓是稳赚不赔的最有价值资产。
  即使不喜欢细水长流的生意,建好的城市管道也能卖个好价钱,喜欢做这等生意的公司,满世界都是,很多都愿意支付10年乃至20年的溢价。
  正如苏城对胡集所言,城市燃气讲究的是管道为王,居民家中不能安装两家的燃气管道,一个城市往往也只有一条进气管道,谁先占住了地盘,谁就拥有了后续的收益权。
  但是,跑马圈地的时代并未来到。在建设方面,要到3年后的1993年,建设部才会颁布《全民所有制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交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办法》,到1995年,才有《市政公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指导意见》。这一次获益的主要是外国水务公司,共有十多家“洋水务”在中国投资兴建水厂,其中包括美华水务集团、法国的威立雅和苏伊士集团、英国的泰晤士水务等等。中国水价上涨,正好是洋水务布局完成的时节,所谓“水资源稀缺”、“减少水资源浪费所以提高水价”等等托辞,一成是“洋水务”们制造的,九成是不学无术的国产环保派制造的,但归根结底是“洋水务”们制造的。因此,中国人为了减少水资源浪费而多交的水钱,大抵是交给了外国水务公司。
  水务和燃气是相通的,都是管道为王。所不同的是,90年代的中国的天然气上游管道未向外国公司开放,因此成了民营资本难得的发展时机,后世燃气五虎将中的新奥燃气就是在这段黄金时期,与河北廊坊签订了燃气合约,而且获得了华北油田在廊坊的4口气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气老板,自产自销,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做到了香港上市的程度。
  苏城手上压着天然气包销合同,势不能等到3年后瓜熟蒂落。而且,他的资本雄厚,既不依赖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上游管道,又不愿只做小小的试点,所以才需要胡集私下里进行游说和推动。
  胡集以1990年的眼光看待天然气市场,最多只把它当作一个城市一个圈的水务公司,没有多问就去想办法了。
  几天后,胡集从北京回来了。他从机场驱车到大华实业,然后在动力机厂的董事长办公室里找到苏城,面色古怪的道:“我了解了一下情况。你要铺设燃气管道,天然气的来源是哪里?”
  瑟坦油田捆绑的天然气包销协议,在1990年并不好看。因此,除了苏城的合作伙伴和少数有心人之外,从未对外宣传过,胡集并不知道。
  苏城笑笑道:“我自然有办法。”
  “你那个中东的大油田,有产天然气吗?”
  “属于伴生气,数量很少。”
  胡集再问:“你好像没有和中石油或者中石化签订协议?”
  “没有。”苏城心里暗笑,他每年包销的天然气量,比中石油和中石化加起来的都要多。即使是没有着落的300万吨液化天然气,也是18亿立方米,足够数个沿海大城市消耗了。
  胡集却脸色难看,拍案而起道:“果然如此,你怎么能这样。”
  “什么样?”苏城完全理解不能。
  胡集拂袖而走,不屑的道:“一直以为你也是想为国家做些什么的企业家,没想到,你打的是这样的主意。”
  “你说说,我打的是什么主意?”苏城拦在办公室门口,他不能真让胡集真的跑走了,那就变成恶俗的言情剧了,还是耽美版的。
  胡集也不是忍气吞声的小女生,鄙夷的道:“我找了熟人一问,人家就说,像你这样的不法商贩,肯定是想和市政合资搞城市燃气管道,然后等中石化或中石油进驻的时候,大敲一笔,对不对?要么把几百万的伪劣管道作价数千万卖给他们,要么就收取管道费,坐地生财……不给你还不行,因为市政不能重复建设天然气管道啊。这样一来,你只要找几个大城市布点,像是广州、青岛什么的,用不了几年,上游企业还不是任你拿捏?他们总不能因为几千万,就放弃这种大城市吧。对了,你在中国石油总公司还有些老关系,到时候顺风顺水的做下来,简直是神不知鬼不觉,这钱还真是好赚啊!”
  苏城自己听呆了,不由道:“这样也行啊。”
  “不行也行了。你这是诈骗,是讹诈。我还差点上了你的当。”胡集气愤的鼻子都要扭起来了,道:“让开吧,我自己去解我的三角债去了。”
  苏城摇头道:“是不是有了天然气来源,就不算是诈骗了?”
  “什么叫算是,你就算是有天然气来源,你打的是诈骗的主意,你还是诈骗,不要想让我同流合污。”胡集轻蔑的说道。他有资格超然于物外,能不到30岁就做到国务院某领导小组的处级成员,又独立推动部级立法,早就不以物喜了。
  苏城看着胡集扭曲的脸,脑中想到的却是工厂的工人和学校的学生,相对封闭的空间能够培养纯粹的人,调入染缸中的胡集,却不知能保持多久的“嫉恶如仇”。
  稍息,他就把包销阿联酋天然气的协议说给了胡集,并着重提出:“如果我不能每年卖掉这1800万吨液化天然气,或者说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我要么自己买单,要么就得放弃瑟坦油田。所以说,我不是没有天然气来源,是来源太多,消耗不完,去掉已经签订的合同,我到今年10月,还要消耗掉200到300万吨液化天然气,差不多18亿立方米。明年的话,一些欧洲的合同到期,数量更多。”
  “真的?”胡集想要相信,又不相信。
  苏城松开挡在门框上的手,向后喊了一声:“小杨,去把6005号合同的复印件拿过来。”
  “怎么不拿原件?”
  “几十亿的合同原件,我能放在这里?”
  “那复印件就复印件吧。这么说,你是真的要建城市管道,出售石油天然气?”
  “当然。其实你仔细想想,我每天光是卖石油,就能赚一百多万美元,我会为了几千万元人民币,辛苦布局两三年,还得买通市政市府和石油总公司的人?我也太累了吧。”
  胡集不好意思了,想了一下,说:“你还真不把钱当钱了。”
  一阵子,杨明将天然气包销的合同拿了过来,阿拉伯文、英文和中文三语版本,厚的像是本书似的。虽然包销协议本身简单的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但落在合同文本中,每个字句都是斟酌出来的,这可是每年30亿美元的合同,阿联酋和苏城都指望着它赚钱呢。
  确定了天然气来源的真实性,胡集一个劲的道歉,又给苏城斟水道歉,装足了孙子。
  他的样子,怎么看怎么不像是处级干部,倒像是学校里的学生——胡集也确实才毕业不久,他是28岁的博士,实际参加工作仅2年,乃是家学渊源和幸福一代的综合体。
  苏城等他装够了孙子,也不绷着脸了,转而道:“说开就行了,这么着,你能拿到政策了?”
  “我二舅就在建设部,听说他们已经有这方面的调研了,催一下的话,说快也快。我估摸着,等我们三角债清理完,他们那边就有消息了。”
  “得先出文件,我才能帮你解决三角债,因为这个债务就着落在天然气管道上。”
  “怎么说?”
  “就你刚才说的,一个大城市的天然气管道配套出来,最少是一两千万的量,再加上燃炉盘,一个青岛就能投5000万。我只要不拖欠,就等于往一个城市里诸如了5000万,这不是比银行贷款还要好?”
  “管道只有钢铁厂和钢管厂,还有一些生产辅料的厂家,这不够吧。”
  “三角债是债务的通货膨胀,你只要解决一家,后面就有无数家解决。再一个,钢铁业是这一次的受灾重点,我给钢管厂下订单,你就直接去找他们,让他们付了钢铁厂的订单,这不是简单多了?”
  “那就这么说定了,你要按期付款。”
  “没问题。”
  “全国前三。”
  “全国前三。”苏城重复着,又提醒道:“除了建设部以外,你还得让能源部出政策,最好是两家都出文件。”
  胡集自信的道:“你等我好消息吧,要是赶时间,你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看他的样子,好像部委的红头文件,伸手可得似的。
  ……
第二百三十八章
挽救指数
  “我们只要能生产就能还钱,把我们加上吧。”说话的是个水泥厂的厂长,他打听到苏城要修液化天然气码头,早早的就来了。他也不知道什么是液化天然气,但他想,修码头总得用水泥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