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2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3/575

  巨人集团也是在政府的敦促下,建楼越建越高,最后建成了烂尾楼,也建垮了集团公司。
  这些醒目的事件,多要在90年代中期才发生,到90年代末期,才能引起企业家们的注意。但野蛮扩张是种因,也是大型企业必须克制的欲望。
  机会无穷无尽,但它只留给有准备的人。1990年是一个绝好的练功机会,外国封锁虽然打击了中国经济,但也促使外国公司无法进入中国与初生的本土企业竞争,就好像有一条1000%关税的壕沟似的。有了这条美国人建的壕沟,大华燃气公司才有能力占据先发位置,有时间逐渐完善自己的体系。大华动力机厂才能把柴油机的行业份额提升到70%以上,上演凤凰涅槃的好戏……
  不过,究竟如何改善管理,大华集团内部也是争论不休。半个月里,董事会议就召开了20次,不断的协调关系后,大华集团的框架赶在9月中旬出笼:董事会以下,建立若干个事业部。公关部和营销部全面收缩调整为一个部门。集团重建独立的法务、会计、人事和行政部,组成新的行政事业部。战略事业部继续扩大,招聘人员以充实下面的供应链部和并行工程部。此外,战略部还将引入CI,也就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并在人事管理方面继续推行技术职称管理体系,仿效国家的八级技术等级制度,建立大华自己的八级工体系。
  在苏城看来,八级工制度是非常有特点的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制度。劳动部对上万个工种进行了分析,技术标准清晰明确,客观公正,可考核可操作,完全体现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异。同样是50年代设计的制度。中国细致又明晰的八级工制度,比日本简单又难懂的年功序列要先进的多。
  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制度,还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八级工制度给予了一线工人以劳动者的尊严,也是八级工制度给予了一线工人一条强劲的上升渠道,让所有人都知道,中国不止有学而优则仕一条路可走。一名工人,只要付出勤劳和智力,总有一天能到五六级工,让厂长笑脸相迎的地位,若是天赋好些,师傅好些,说不定还能成为全国顶尖的八级工,见到国家主席都不怵。
  后世的农民工,并不是因为农民的身份而吃亏,是因为工人的身份而吃亏。很多人总在奇怪,外国技术工人是中产阶级,怎的中国就走样了,特色的根子就在用工制度上。
  一名21世纪的工人,若能清楚的表明自己是6级的车工,或者5级的焊工,自然会在劳动力市场上,将自己与简单劳动的普工区分开来,从而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和社会地位。
  在这种制度下,如果老板再说“你爱干不干,像你这种我往人才市场里丢只砖头,转圈儿能砸死五个的时候”,六级工就可以吐他一脸的唾沫,拿出那红艳艳的证书。
  简简单单的一张证书,和毕业文凭的价值别无二致。从个人的角度可以说它只是个纸片,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但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正好证明了个人的价值。企业没可能浏览2亿份简历,考察几百几千人的专业能力。设定一个8级工或者哈佛毕业的条件,减少了企业成本,加快了社会流动,完全可以把招人省下的钱作为薪水发下去,还可以将明珠暗投的技术工人从黑心老板的爪牙中救出来。这样一条明确的上升渠道,也能让普通工人看清方向,轻松的将自己从社会底层拉扯到社会的中层。
  9月4日的董事会上,终于确定了移植八级工的制度和方法,并规定了最新技术的修订时间,宣布内部整合又完成了一大块。
  杨明读的嘴干舌燥,坐下来赶快喝水。
  苏城大乐,脚一蹬,让椅子摇摇晃晃起来,开口笑道:“应该写下来,发表出去。我们不仅要在大华实业集团内推广这套制度,其他的关联企业和配套厂也要推广,让他们的工人到咱们集团来考证,考上证了,企业就可以据此多估成本多要钱,只要符合大华的标准,这个钱咱掏了。我考虑着,咱们的供货商如果能有一批4级工水平的队伍,良品率提高起来也简单了,说不定反倒省钱了。最终,八级工制度如果能在全国恢复,善莫大焉。”
  四郎是最佩服表哥,肯定的道:“苏董写的,保准能全国推广,你亲自写一篇,就用北大中文系的写法。”
  钟志根那么严肃的人笑喷了:“北大中文系的写法是什么写法啊。”
  “总有种高级的写法吧。”四郎狐疑了半天,一拍大腿道:“骈文,写出骈文,这个厉害了吧。”
  会议室静了几秒钟,然后笑的像是煮沸的水。
  苏城笑的手指哆嗦,道:“我要说你没读书,你肯定不服气。我要说你读书了,太对不起自己的肠胃了。”
  李琳“哎呦”一声,抱着肚子滑倒了。
  四郎皮厚肉糙,脸上都看不出红色来,嘿嘿的一笑,道:“别老大笑老二。我是初中文化,就知道骈文了,你们高中的,大学的,那你们能做一篇骈文吗?”
  众人茫然。
  “看看,我知道骈文,你们知道不知道现在没法证实了,就算你们都知道吧。”四郎用很大度的语气,昂首笑道:“你们知道骈文,你们也就和我一个水平,你们谁要是能做一篇骈文出来,我算你们比我厉害。”
  好家伙,钟志根和张超两个海归都不敢说话了,陈祖年等人更是紧紧闭嘴,生怕被叫出来。骈文这种东西,哪里还有正常的中国人会写。
  沉默间,大华船业的闫学灿咳嗽一声,用手指敲杯子,打着节拍唱:“盛世扬眉歌风华,撰文铭赋颂大华……”
  他一口气唱了五句,然后停下来,喝杯水,不慌不忙的道:“我以前在济柴做销售的时候,有个中石化的干部就好这口,不得以就学了,一时间只做了这么几句。”
  “小闫行啊。深藏不露。”李琳笑嘻嘻的评价,道:“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有爱好。小闫,你要不要到我们公关营销事业部来?专挑那些有文学爱好的领导给你。”
  闫学灿连连摇头:“我刚到大华船业没多久,等干出成绩来了,领导说往哪里搬,我就往哪里去。”
  “先不搬也行,你要不用骈文,给苏董写一篇八级工制度的文章。”李琳用葱段般的手指点了两下,骇的闫学灿缩头。
  苏城咳嗽了一声,道:“别闹。八级工的制度,是一项很重要的制度。以前说‘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现在不提这个茬了,咱们要尽可能的敦促国家恢复,机会丧失了,下岗的规模再加大,无保障的工人又增多,这个制度就很难搞了。”
  钟志根听他背毛主席语录,脸色严肃道:“苏董,还是小心为上。”
  “一个社会,大家都穷不可怕,一部分人穷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不可改变。两三亿的工人,不给他们增加财富的机会,不给他们社会地位上升的渠道,那怎么行。这么大的事,也不是咱们能解决能讨论的,写成文章的形式发表出来,尽一份绵力。”苏城这样说,自然没人再反对。
  陈祖年问:“我们给国企评不评?好多地方其实还在用八级工资,像咱们厂现在也挂着。就是上面不承认了。要求取消,最后也没有全都取消了。”
  当年取消八级工制度,是要把大锅饭进行到底,让初进厂的工人和八级工拿相同多的钱,是要把中国先进的八级工制度改成日本的年功序列。在师傅弟子横行的厂子里,敢赞成的几乎没有,反对的倒是不少。尤其是贫下中农出身的工人阶级,政治身板硬的惊人,很有中流砥柱的味道。
  苏城不关心历史细节,一笑道:“国企主动来评,我们就评。已经有证书的,如果来大华再考一次,就用合格成绩做他的实际等级。如果不愿意来的,承认以前的等级,但降一级计算。我们主要还是针对私企的数亿工人。”
  “私企怎么能有数亿工人!”陈祖年不相信了。
  苏城哑然,道:“以后打工的人多了,工人就会多了。增加到两三亿,不奇怪。”
  “那一个工人要是有1000元的GDP,3亿不是要3千亿?”顾海健惊讶算了起来。
  苏城笑而不语,等他们议论完毕,又展开自己的文件夹看了眼,道:“下一项,是培养工人。让工人有晋升的渠道只是一部分,还要让他们有晋升的能力。三位一体:培训、鉴定、激励!”
  他扳着指头,一个个的数着,道:“我们的工人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首先要能维护改进甲醇设备。然后,我们要保证一种情况,那就是台塑退出了海沧计划的话,我们要能把这个计划撑起来。”
  这是苏城第二次提到台塑退出的可能了。大家虽然不自信,能比拟台塑集团,但也不再诧异。
  苏城觉得很满意,继续道:“集团会从节省的资金中,抽取一部分出来,建立一系列的培训和鉴定基地,就放在浦东远郊的工业地块。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电工、仪表、焊工、钳工、甲醇仿真、炼油仿真、乙烯仿真。另外,机泵维修钳工、低温压缩机维修、常减压蒸馏和制氢装置四项是进修项。”
  这些全是建设和维护石化基地所需的必要工人,只要有了这些工人,成套的石化设备买来就能用。没有这些工人,几十亿的设备放在那里就是摆设。
  陈祖年听的眉飞色舞,仿佛预见到自己工厂的工人争相鉴定,争抢培训名额的场景。对工人来说,这种正正当当的竞争是再快乐不过的事了,沉闷如水的工作不是任何人想要的。
  ……
第二百五十章
敢要就敢走
  大华集团旗下第七家公司,大华石化公司成立了。总经理由苏城兼任,没有开业典礼,没有开幕致辞,只是办好了手续,就在济柴简陋的会议厅里做了通报,一切都显的低调而安静。
  然而,这个消息落在媒体耳中,却仿佛石破惊天一般。
  无他,大华石化公司招聘工人尔。
  苏城的学长崔红国首先在《大众日报》上公布了独家消息,并且罗列了详细的应聘须知。看起来好像软广告,却让《大众日报》当日销量涨了50%,喜的崔红国在编辑部里抓耳挠腮,恨不得再炮制一条招聘广告出来。
  独家消息过了实效自然没用了,其他报纸纷纷跟进深入报导,并评论说:大华石化此次招工,与大华实业以往前招募工人不同云云……优先招聘参与过大华工程的工人云云……大华实业待遇云云……发展云云……
  只有《大众日报》再次出彩,刊登了半版的《大华实业招聘指南》。指南上清楚的写明了要求:鉴定等级和预先考试。
  鉴定等级并不稀奇,哪个工厂招工不得考试,就是学徒工也要手舞足蹈一番,才能让厂里的师傅了解你的程度,再合理分配。
  但是,预先考试就让人摸不准头脑了。因为报纸上说明了,明天会在报纸上刊登考题,答完寄回大华石化公司,得分排名在前的才会得到面试通知。
  这条消息,让大华集团的电话很是响了一会儿,多是地方报纸联络刊登考题的。大家都知道,平时不买报纸的人,这会儿都得买报纸了,增加销量是一方面,顺便访问的也有。记者都是话唠,尤其是中国的记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他就翻来覆去的转圈儿问,公关部也不好轻易挂电话,就一个电话一个电话的耗着。
  考题刊登在两天以后。《工人日报》作为中央大报也参与其中。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好处是,凡是国企都要订阅《工人日报》,大厂子还要订好几份,一个车间一份,一个办公室一份的送。
  而在考题刊登前一天,工厂里早就人头攒动了。
  考题登在报纸上,又没有考官,那就是正经的开卷考试。不过,80年代末哪有什么正经的开卷考试,刚开始高考的时候倒允许看书,照样有人答个鸭蛋回家。经过了10年动乱,1990年的工人,有一个好基础的不容易。大家自然就想到了别的办法。
  工厂是个大集体,所有工人住在家属区里,抬头不见点头见。孩子们在一个学校上学,师傅说不定就住在对门。要说一同做题一同寄信,这是再方便不过了。
  冯伟打的就是这个主意。他叫上五个好友,又拉上了厂里的技术员,让他们在自己家里等消息,自己天没亮就起床,蹬上自行车往十几里外的镇上跑。
  他所在的红星厂是山区里的军工厂,自己发电自己打水,每周一趟通勤车运菜和肉进来,顺便带回报纸和信函。所以,急着要看到报纸的工人,就得早早的去镇上买。
  红星厂除了一条公路,和地方上没有联系,十多年前,厂区外面还拉着铁丝网呢。最近些年管理松了,铁丝网就被不知哪里的人给扯走卖了,红星厂的嫩肉暴露在小镇居民的眼皮下面,新鲜了一些天以后,就只有小孩子才偷摸摸的来了,他们多站在厂子服务站的窗户外面,盯着那些罐头和膨化食品发呆,偶尔逢年过节要送礼的时候,也有镇上的居民骑十几里路,到红星厂的服务站来买“上海货”。那时候,红星厂还是兵器部直属的工厂,一应待遇和大城市别无二致,工人还多15块的进山费,消费能力是县办工厂的三四倍。
  不过,兵器部被取消以后,红星厂的好日子就结束了。加上山外的世界越来越繁华,已经很少有镇上的人到厂里来了,反而是厂里的人到镇上去,有的人出去了,就再没回来。
  冯伟就想跑出厂,跑出镇,到山外面的大城市里去。前些年他还读了函授,就是想调到外面去,最终也没成行。听说大华实业在济南,他已经很激动了,现在听说在上海,又听说在厦门,但不管哪个,他都愿意。
  冯伟无意识的蹬着脚踏,28车轮转的飞快。他的车把有点歪,不注意的时候,腿会撞到自行车中间的横梁,他对这一点是深恶痛疾,可是今天,就完全没有感觉了。
  “嘟嘟”。
  赵勇骑着摩托,从左侧超车。他的大灯打的贼亮,到冯伟身边捏了一下刹车,笑说:“去镇上?要不要带?”
  冯伟摇了一下头。
  “那我走了。”赵勇一拧握把,摩托车就窜了出去,明晃晃的大灯闪了没多久,就被关掉了。
  冯伟嘴角咧了一下。赵勇的摩托车是借债买回来的,平时不光爱惜,还想尽一切办法省油,如果不是抢着去买报,他估计不会在晚上出来。
  买到了报纸,冯伟大致看了一眼,见到没有要求立刻答题的地方,就把十几份报纸包了起来。他担心不同的报纸有差错,就多买了两份。
  确定无误后,冯伟一刻不停的往回赶,红星厂的人不少,但也不是人人和谐的,像是他们一伙,就不想太多人知道自己买了报纸,虽然到了最后,厂子里藏不下什么秘密。
  十几里路来回是很辛苦的,冯伟先慢速骑行,到了镇尾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有些熟悉的声音:“怎么会没有了!”
  冯伟暗自一笑,这么小的镇子,你能指望有多少份报纸。
  回到自己的小宿舍,冯伟将报纸丢给等着的几个人,就说:“我睡一会儿,要是没事的话,一个小时叫我。”
  大家都急着看内容,只有他请来的技术员笑眯眯的说“好”。技术员都40岁了,自然不会想去外地工作。
  冯伟伸伸腿就补眠去了。
  等他睡醒后,却见五个人都坐的端端正正,既没有动笔,也没有看报纸。
  “怎么回事?”冯伟歪歪扭扭的打哈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3/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