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2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7/575

  气氛是很重要的东西。周围人都在奖勤罚懒,懒人就无地自容。能无视他人目光的毕竟是少数。不来上班或者不服从指挥也不行,大华寄信很勤快,事无巨细,每天报告。李泉谷好容易找二叔要了一张条子,总不能天天被人通报迟到旷工种种情节。
  苏城轻轻点头,绕去了另一边。他是从国企里出来的,从来都不觉得国企可怕。国企里的人,又有几个不是关系户的,还不是照样指挥,没有哪个人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行政机关亦如此,写条子的领导手下也有别人的关系户和别人的儿子女儿,该做的工作照样要做。
  90年代的私企,往往畏惧关系户的关系。10年代的私企却会反过来,往往喜欢关系户的关系。区别只在于如何使用。
  苏城不无得意的想:这些人要能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好好做事,本地的政府关系倒是简单了。
  正迈着方步,来自上海石化厂的总工程师申山,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儿,敏捷的像是豹子似的,扑住苏城,嘴张的老大,像是要吃人似的喊:“你们请卡利萨定的12万吨甲醇,能用国产的催化剂,是不是?”
第二百五十五章
国产催化剂
  苏城上次见到这位总工的时候,觉得他真是垂垂老矣,身边随时有人搀扶都颤巍巍的,眼珠也浑浊如鱼。苏城当时就想,上石化是真的没人了吗?把总工的位置当成荣誉职位了?
  现在再看,嗨哟,老头儿手劲大的能生撕一块肉下来。脊背站直了,比苏城还要高。尽管瘦的皮包骨了,可他胸膛还宽阔的很。末日来临,这就是转换骷髅和僵尸最好的骨架子。
  申老头没有立刻得到苏城的回答,不高兴了,狠狠的一拍徒弟的肩膀,中气十足的说:“你别笑,我专门看了,保护床的温度能升到250度,用我们的催化剂没问题。”
  徒弟痛的呲牙咧嘴,大口喘气不敢出声。
  苏城心想,老头攒着力气,都用在这里了啊。他笑了一下,说:“卡萨利的这套装备,我们的确要求了能够使用国产的催化剂。但要等设备装起来,我们才决定使用何种催化剂。”
  在大化工的生产过程中,催化剂的重要性不亚于化工设备。不论是1万吨的大罐子,10万吨的大罐子,还是百万吨的大罐子,依然是一种化学反应,原料们互相融合产生作用,生成工厂所需的甲醇、乙烯等等……
  反应的速度越快,产量就越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同样是4米的大罐子,产率却不尽相同。
  中国的催化剂技术尚算不错。化工设备的发展有赖于工业整体水准的上升,催化剂就没有这么高的要求了,许多化学研究所都保持对催化剂的研究,勉强没有落的太远。
  就甲醇催化剂而言,进口催化剂在230度左右就能长时间的发挥催化活性,国内催化剂往往要求250度以上。保护床的温度差距,一方面增加了设备难度,另一方面削减了催化剂的寿命,最终,采用哪种催化剂更经济需要测算。
  习惯了计划经济的申总工就不这么想了,哂道:“你还骗我老头子,什么你们还在考虑,你是董事长,不是你说了算吗?你就说吧,想不想用国产的?”
  他的徒弟也四十许的人了,是厂里的中高层干部,见老头语气硬邦邦的,连忙掺和道:“总工的意思,是希望大华化工公司能多考虑国产催化剂。我们的性能不比国外产品差,价格还便宜的多。”
  申山一拳打在徒弟的肩窝上,道:“我什么意思我不知道,还要你多嘴?就算国产的催化剂和国外的催化剂价格相同,也应该用国产催化剂,不能商品经济了,就不讲爱国了吧?”
  苏城微笑着,话中有话的道:“我当然想用国产催化剂,否则也就不特别要求瑞士厂商做国产化催化剂的设备改造。不过,究竟用哪个国产厂的催化剂,总得考虑吧。”
  老头儿乐了,道:“这么说,你是同意用国产催化剂了?”
  “原则上是。”
  “我们上石化是全国石化系统的领头羊,全国排名名列前茅,催化剂一项更不用说,你们要用,肯定得用我们的。”申老头当仁不让,步步紧逼。
  苏城眼中精光一闪,却是看穿了老头装疯卖傻。这家伙,明明是一个健康人,却要徒弟搀扶着博取同情。要说商品经济,他商品的比别人要彻底多了,为了一个订单,什么招数都敢用,颇有后世销售员的精神状态。当然,他用的这些招数,计划经济时代的厂长们也常做,在那个花国家钱赚国家钱的年代,胡搅蛮缠得订单是一种本事,多少上级因为嫌烦,就把订单随便丢出来了。
  探知大华的甲醇项目能使用国产催化剂,申山计划经济时代的基因就被激活了。
  12万吨甲醇一旦投产,每年所用的催化剂不在少数。别看它的用量小,架不住大化工的“大”,12万吨的万分之一也是好大一笔钱了。
  苏城也没见过上石化的催化剂,不置可否的道:“试车的时候,我们会邀请催化剂供应商测试的,申总工不用着急,我们到时候肯定会通知你们。”
  “等试车的时候,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我告诉你说,你现在就选我们上石化的催化剂,我们马上根据你们的装备进行试验,不能用,我们立刻修改,绝不耽误你们投产,比竞标投标那一套又简单又实用。”申山拍着徒弟的胸脯保证。
  苏城泛起难明的笑容,道:“你们的催化剂修改速度,有这么快吗?”
  “我60年代就开始研究催化剂了。你告诉我投产时间,我告诉你能修改几次。”申总工信心十足。
  苏城依言道:“投产还不能确定,试车的话,今年年底前,肯定要进行一次。”
  “今年年底……”申总工重复了一遍,脸色微变,道:“那不是连2个月都不到?”
  “机械化的大化工设备,全部芯片加起来都没有10斤重,试车的时间当然快了。”
  苏城说的理所当然,申山和他的徒弟则不然。两人甚至考虑苏城蒙骗自己的可能。
  国内化工设备的投产期,往往要拖延2年左右。这里面,有官僚的原因,有工程公司的原因,也有国外厂商和进出口公司的原因。
  大华实业却不同,为了尽快投产,战略部早就做过无数次分析,反复确认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落实图纸”和“长周期设备到货”。
  大化工设备的建设和城市建设差不多,不同的地区要单独勘探测算,最终形成图纸,图纸没有确定,工程就不能开始。历史上,等待图纸等两年的事情都有,任凭购买来的装备风吹雨打,堪称神奇。
  长周期装备则是另一项瓶颈。例如甲醇设备里,直径4米的大罐子就是一个长周期设备,厂商下来订单就生产,少说得两三个月的时间,前面要是还有排队的,就得顺延,再有插队的,又得顺延。大罐子不到货,零件再全也不能进行安装,等于说,重要设备不到,普通零件到货了也无济于事。一套大化工装备,几十上百的长周期设备,若是不能一一落实,向厂商不停的确认,拖延一旦发生,就变成工地等设备……
  国企效率低下,往往以等为主。一个大罐子没送到,它也许打个电话就算了。没有正式的文件催促,甚至没有律师催促,对方厂商就敢在前面插队多赚钱,越是年景好的时候,越是如此。
  等来等去,三五个月半年时间就过去了,国企内部一旦发生调动,拖延的就更久了……
  苏城自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几乎是动员了集团的全部能量,不仅每日督促,派员前往生产厂商讨论,而且动用资金积极插队。要不是考虑到12万吨的甲醇装备更吸引眼球,他说不定先把拆解自巴西的旧设备运来了。
  这种有分析有动员有行动力的作业模式,现代化程度完超上石化,申总工浑浊的眼珠,根本无法分辨苏城说的是真是假。他是50年代进厂工作的,从未真正的脱离官僚体制进行大化工安装。前几年,他们生产一套10万吨级乙烯设备,要用2年时间,投产也要2年左右,除了政治任务,悠哉的商业模式从未以月为单位考虑过问题。
  见苏城的表情不似作伪,申总工拿不准了。
  苏城猜想,2个月时间估计不够他们做一次调试。他也不等申总工食言,轻声道:“等12月吧,我们试车的时候,肯定会邀请上石化的。”
  “只好这样了。”申山情绪不高。
  苏城有些同情,又有些无奈。对一个60岁的老人来说,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的确是变化太快了。
  年轻人稍不留神都会走丢的年代,老人要想跟上社会的节奏,跟上科学的节奏,实在辛苦了一些。
  “您要是有兴趣的话,过两天,我们大华化工公司,就要接受卡利萨公司的‘面试’,上石化可以来参观。”苏城主动邀请。
  “安全开机的面试?”
  “是。”等卡萨利公司把甲醇设备安装好之后,就会进行试机以打通全流程,从而进入正式生产状态。但是,大工业装备不是家用电器,上百名操作人员,必须规范化的操作才能避免生产事故。生产厂商因此需要培训接收客户的员工,直到全员通过面试,才能开始试机,直到安全经济稳定运行了,才算是一个项目正式结束。
  申山再次惊讶于大华化工公司的进度,这次却没说什么,慢吞吞的转身,说:“一定来看。”
  苏城对大华化工公司的员工信心十足,集团内部测试的结果也非常好。因此,他不仅邀请了上石化等国内企业,还邀请了台塑和中央政府的官员。
  一旦测试通过,就意味着海沧计划的第一个项目投资再无阻碍。对双方来说,这都将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
第二百五十六章
仿真测试
  大华石化公司的简易篮球场,被改成了“面试”场地。8只篮球架被水泥板镇压着,上披白布,再别上红色的标语,看起来也似模似样。
  暖洋洋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入向南的一组小楼。楼仅两层高,外面刷了白粉,看起来凄凄惶惶的,毫无美感可言。但它建的够快,工地铺设下水管道的时候,小楼才开始建,下水道没完成,小楼就完成了。
  看在惊人的效率上,苏城顽强忍受了恶俗的建筑。小楼原本是做行政楼的,安排了24个办公室,如今腾出来了10个,把地位较高的官员和企业家放了进来,敞开的窗户下摆好椅子,权作看台。
  篮球场剩下的三面,一面的临时板房拆掉,真正体现了一回临时的定义,剩下两面被机械和道路填满。横行霸道的石化管道,像是无数条缩小的过山车似的,蜿蜒交错,各自通向该去的地方,如同钢铁藤蔓环绕在高低不等的灌木树丛中似的,无穷无尽,再看不出头尾。
  丁志鹏与另一位国务院领导居中而坐,看着外面的石化管道愣了片刻,说道:“才几个月没见,做的还真快。正式投产到什么时候?”
  “再有两三个月就差不多了。这次的面试通过,就可以试运行,然后正式投产。”
  “这是大华速度了!”丁志鹏鼓了两下掌。
  同坐中间的官员年龄与之相仿,皮肤温润白净,眉头凝着川字,平静的时候也很明显。他矜持的一笑,顺着丁志鹏的话说:“苏董很有眼光,大华很有效率,我在北京也时不时的听到。我们的有些同志就正好相反。”
  丁志鹏偏了一下身子,笑道:“毛主任有故事。”
  他们两人是现场最高级别的干部,别人或坐或站的将他们围在中间,面露微笑,双耳竖起,全是多年历练的好听众。随着丁志鹏的一句话,马上有反应快的捧场说:“请毛主任给我们说说。”
  每个人都喜欢说故事,毛主任也不例外。他眉头上的川字微舒,语气略显亲切的道:“算不得故事,一点经历说出来,给我们的干部提个醒。也就是几个月前,为了迎接台塑的大乙烯项目,全国建设不过半的小乙烯项目全部暂停。就有干部来委里哭诉,说是好不容易申请下来的3万吨乙烯项目,说停就停下来了,想不通。我就告诉他,86年申请的项目,87年就获批了,3年时间了,怎么就还没建好,要是建好了,又怎么会被停掉……大华的项目,让我心生感慨啊,3个月基建,3个月建成,3个月投产,这样的差距,令人震惊!”
  众人纷纷点头,面露深思之色。
  高级干部从来都不就事论事,毛主任等了两秒钟,就对一边的王胜笑道:“台塑也要向大华学习。石化基地早一日建成投产,就早一日获得回报。海沧和福建地区,也能因此产生连锁效益。国内停止乙烯项目审批也不能持续太长时间,否则,地方干部闹起来,我们也很被动。”
  他这是向台塑提醒了。王胜只好笑着说“是”。
  毛主任哈哈一笑,又将话题扯出去,说道:“我昨天坐飞机的时候,碰到了老焦,往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去了。伊拉克闹的玄乎,一个决议又一个决议的,紧张呐……苏董,大华的中东油田是在阿联酋吧,有没有受到影响?”
  1990年的下半年堪称动荡。8月2日,伊拉克占领了科威特,10月3日又是东西德合并,两块地方两件大事发生之快,令人应接不暇。
  苏城只记得,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伊拉克的最后最有效的一份决议,是在11月发出的,如今即使没有出现,也是快了。等到这份注明最后撤兵期限的决议通过了,迷雾自然就张开了。
  由于只是闲话,苏城有意缩小题目,道:“大华的瑟坦油田确实在阿联酋,因为波斯湾不太安全,我已经请阿联酋王储,每天借几个小时的输油管道给我们,从沙特阿拉伯绕行运输。”
  毛主任眼前一亮,说:“借输油管道不容易吧?”
  “挺困难的,找了很多关系才办成。哦,我是前几个月谈好的合同,现在几乎不可能了。”苏城心想,每天100万美元的好处,能不困难吗?折成时间来算,用他们的输油管道一个小时,仅贿赂就要20万美元。不过,有门路贿赂的还算好,许多油田因为波斯湾被封锁,生产出来的石油运不出去,又没有足够的储油设备,只能重新注回到地下,别说石油价格节节攀升了,就是没有攀升,这也是每天亏数百万的事。等风平浪静了,油田可不会因为你注了原油回去,而增加产量。这些天的损失,就变成结结实实的减产损失了。
  旁人不知,毛主任在发改委任职,焉能不知输油管的重要性。和平时期,输油管的运输费用低廉就深受油田欢迎,通常只给国家石油公司使用。如今是战时,输油管只会更重要。
  毛主任听苏城说的轻松,深深的看了他一眼,神游户外,不知想到了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7/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