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2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9/575

  巴克曼笑的嘴角弯弯,日耳曼硬汉形象骤然崩塌,宛若一只披了狼皮的小姑娘,还是婉约派的。
  老外总是不吝于语言上的赞扬,说漂亮话又不花钱。巴克曼代表卡萨利公司,以极度的褒扬之情赞誉说:“大华石化集团仿真测试,一次成功实属罕见。作为一家新公司,未曾接触大型化工设备的前提下,要做到这一点的付出可想而知,难得的是每名工人都饱含着工作的热情,让我重新见到了工业时代欣欣向荣之气……”
  中国的媒体记者哗啦啦的拍照,然后认真的记下巴克曼所说的话。他们才不管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来的就当是真的了,好听的漂亮话,领导也愿意看,读者也愿意看,全场一片其乐融融。
  海沧县和厦门市的官员也高兴的浑身抖擞。1990年的政绩,就是招商引资,大华虽然不是他们亲自招揽来的,但落在海沧的地头上,那就有他们的功劳,至少一句“落实投资”是跑不掉的。
  巴克曼说完了,又回答了记者的几个问题,瑞士方面的项目经理站了出来,手持文稿,认真无比的念道:“卡萨利公司致力于化工技术,并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良好的合作,今天,我们选择大华实业集团,作为我们在中国的伙伴企业,共同进行12万吨甲醇设备的研发。大华实业集团及其下属的大华石化公司,以及大华实验室是一家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公司,它们的工人熟练度高,它们的科学家技术水平先进,是理想的合作企业……”
  苏城笑眯眯的看着瑞士人表演。这是公关事业部的功劳,卡利萨公司一口气拿走了7000多万美元,等于伊拉克期货市场上的大部分斩获了。这笔钱,可不是安装一部甲醇设备就算完的,大华接下来还会购买他们两套12万吨甲醇的关键设备,并接收他们转让的12万吨甲醇技术。所谓的合作伙伴云云,既是场面上的说法,也是用钱买来的。
  如果要大华实验室自己研发12万吨甲醇设备,数千万的投入且不用说,时间上就耗不起。国外已经开始研发60万吨甲醇了,30万吨甲醇的生产瓶颈已解决,大华已经落后,再搞纯粹的自主创新等同于闭关锁国。
  相反,现在买下12万吨甲醇,日后就能自主研发出30万吨甲醇,虽然还是比不上国外最贵最好的60万吨甲醇设备,但也有了竞争的余地。
  瑞士人表演结束,就轮到发改委的毛主任,体改委的丁主任,以及省委省政府的代表同志讲话。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以及开发区委区政府的代表同志激动的抓耳挠腮,恨不得代替领导念稿子,这种心情,就好象荒凉的公路上,遇到有人在车震,偷窥的同时恨不得代替对方辛苦一样,那面红耳赤的心情就摆在脸上,偏偏被窥视的人也面红耳赤,顾不上他们。
  领导同志们互相看,互相说,互相学习互相证明,好似乌云压顶一般,令众多异类生物浑身难受。
  上石化的总工申山,悄悄的踱到苏城身边,道:“苏董,恭喜你们大华试机成功。”
  “谢谢。”两人声音小小的,好像地下党接头一样。其实也差不多,台上的省委领导只觉得自己的稿子妙趣横生,对于不听讲的干部是深恶痛绝的。虽然他们自己也讨厌开会,但是,站在讲台上和话筒前的感觉,和坐在椅子上的感觉,确实是截然不同,肾上腺素的供应会让人体颤抖而自信,再也想不起那些惨痛的回忆。
  表面上看,申山已经干瘪的像是黑木耳了,他浑不在意台上的声音,用同样干瘪的声音说道:“苏董,我们上石化最近研究了卡萨利公司的催化剂,确实是好东西。200度就有活性,230度就能达到活性最大,2年的使用寿命,最长能用三四年,但价格也好啊。我们上石化的催化剂在250度就能得到卡萨利催化剂的效率,14个月的使用寿命,用个两年时间也没问题……”
  “我们准备选用石化三厂的催化剂了。”苏城一句话斩断了申山的话。
  60年代进厂的申总工,什么勾心斗角的没见过,只一发愣,问:“不是说下月试运行再定吗?”
  “石化三厂的催化剂和你们的差不多,他们愿意与大华共享专利,以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出来的催化剂,各是各的。不过,我们准备对12万吨甲醇设备进行国产化,你们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参与。”石化三厂的技术规模不逊于上石化,由于位置偏僻,日子比不得上石化,对技术专利什么的也就不在乎了。换成申老头儿,估计还得虚头巴脑的谈判一番。
  听了对方的条件,申山自问做不出来,无奈道:“这个12万吨甲醇才引进,就要国产化?外国人能行吗?”
  “他们行不行有什么关系。”苏城一哂,道:“上石化要是有心的话,早日参与国产化,日后订单是不会少的。”
  “大华要做设备?”
  “我们大华的传统是先给自己做设备,然后再扩产。海上钻井平台如此,化工设备也如此。俗话说,久病成良医。做久了石化产品,石化设备也该了解不少了,对不对。”
  “你们确实自由,我们厂80年代就申请往下游走了,最后还是失了好时间。”申老头感叹一句,马上追问:“苏董准备把哪部分包给我们?”
  “不搞承包。”
  申老头“咦”的一声,问:“不搞承包?那怎么搞,要是几个厂子搞了一个东西,算谁的?”
  “谁先通过验收,就算谁的。”
  申老头一愣,脸色微白,道:“真狠啊。”
  苏城闪过一丝歉意,道:“大华本小利薄,经不起折腾,等不起时间。只能如此,上石化若不参与,我不觉得怨怪。”
  12万吨的甲醇设备,计划经济年代是绝对的国家重点工程,需要汇集全国化工界的精英来做。当时的做法,就是把某一个设备项目,如压缩机丢给某一个具体的厂子,让他们集中力量进行研发,最终大家再把零件汇合起来,交给总装厂,就算是攻关完成了。
  这样的做法,好处是减少了浪费,不好的地方是缺乏竞争。任何一个厂子,只要确定得到了某个项目,那这个项目就是它的了。除非整体项目停产,否则要订购某个特定的设备,就得找它。
  在所有工厂都铆足了劲上阵的时候,这没有问题。但是,自80年代末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是缺乏时间节点的控制,一家工厂争取项目的时候很积极,得到了项目就倦怠了,更有甚者,什么赚钱选什么,选到手了研发不出来,又不肯给别的工厂,整个项目都被拖累的不在少数。
  另外,系统性的风险也在逐渐积累。80年代以前的国企工厂无论如何都是不会破产倒闭的。国家的厂子做国家的项目天经地义。到了80年代中后期,国企停工的停工、破产的破产,很多红红火火的厂子,转眼间就变成了要清偿债务的破产工厂了。一个项目若是不慎分给这样的企业,完不成计划不说,还有可能要不回项目——人家破产清算的时候,说不定就把该项目的订单,当作应收账处理了,由此产生的合同纠纷,能烦死任何一个部委。
  苏城选择的验收制,就没有这种顾虑。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哪个厂子要是选了完不成的零部件,大华也不会产生损失。
  崇尚勤俭节约,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申山,深恶痛绝的道:“你这样做,就是产生恶性竞争,两家工厂同时生产一个零件,一家得到了回报,另一家白白付出,这合适吗?”
  “12万吨甲醇设备有上10万的零部件,何苦都奔着一个零件去?再说了,试制小部件的成本很低,成功以后的利润却不错。要是准备做大部件的话,完全可以和我们大华沟通,虽然不能保证无竞争,但也称不上恶性竞争。”苏城换了口气,又道:“国外做这样的大型设备,大体上是采取结果导向的,像是飞机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都是从两三个公司的成品中选择,你换一个思路,没有立刻得到订单的技术,并不意味着该技术就浪费了,你说对不对。”
  申山不服气的道:“怎么说都是对你们有利的。”
  苏城哑然失笑,道:“双赢是最好的情况。”
  “你们这样做,也不是没问题。”申山继续挑刺,道:“大家肯定都先选简单的,短时间出成绩的零件去做,最需要通盘考虑的零部件,反而没有人选择。”
  “这种核心零部件,我们有三手准备。”苏城竖起三根指头,道:“第一是继续采购,第二是增加研发补贴,第三是大华实验室自己研发。”
  “金钱挂帅。”申老头愤愤不平的说出了运动时代的名词。
  苏城表示无压力。
  这边说完话了,坐在苏城身后竖着耳朵偷听的石化六厂经理,捅了一下苏城,笑说:“苏董,这个国产化项目,算上我们吧。”
  申老头悚然一惊,再看周围,好家伙,都是两人挤一个位置的业内人士。这种积极的气氛,却是他最近几年参加部委项目,再没有见过的。
  ……
第二百五十九章
外销
  林永贵推开办公室的门,就感到一阵热气,连忙脱下大衣,又抖抖手脚,才坐到椅子上,准备批复今天的文件。
  严格说来,他也只有早上的两个小时能批复文件,再晚一点,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干部来请见,再没有一个休息的时间。
  他刚坐好,搓搓手准备看文件,电话“叮铃铃”的响了。
  林永贵登时面色一肃。敢在这个时候打电话的,肯定不是他的下属,否则就不是办事是找茬了。
  他特意咳嗽了一声,才接起电话,温言道:“你好,我是林永贵。”
  “老林,我是刘万海啊。”电话里的声音有些震耳朵,像是防空洞中的笑声似的。
  “哎呀,好久不见了……”
  一通寒暄过后,刘万海像是分段似的一阵大笑:“老林,我听说大华实业的苏董,是从你手底下出来的?”
  “他第一份工作,是在油田上班的。”
  “能不能帮我引荐一下。”刘万海笑呵呵的提出来要求。
  “这不像你的作风啊。”林永贵讶异的道:“堂堂华南化工厂,还用得着我来引荐?”
  1990年,人们穿的衣服多是化纤的,用的器具多是塑料的。这些全都是化工厂的功劳。以此时的国企分类,化工行业除了有污染之外,待遇地位都是不错的,此时的私企化工厂尚不成气候,化工体系的日子还颇为好过,华南化工厂自不例外。
  刘万海哈哈一笑,毫不勉强的道:“大华的12万吨甲醇眼看着要投产了,我们华南化工厂眼热啊。现在的原料紧缺你是不知道,嘿,老林你的油田倒是好处多多。”
  林永贵不禁一笑。每吨原油的计划内价格是400多元,计划外价格是680元,一进一出是200多元的差价,批给谁不批给谁,除了石油总公司之外,全由林永贵来决定,自然舒心。
  华南化工厂是中游厂商,它下面的服装厂纺织厂或者医药厂塑料厂要求着批购计划内的原料,但化工厂自己也要求购上游的甲醇乙烯丙烯等原材料,自然比不上纯上游的油田。
  林永贵心想:大华生产出来的甲醇,总归是要销售的,华南化工厂也是个大客户,想来能成。于是,他就笑了两声,应承道:“我打个电话,看有机会没有。”
  刘万海千恩万谢。
  林永贵挂上电话,笑着摇摇头,要找秘书要号码的时候,电话又响了。
  “你好,林永贵。”
  “老林,我是老周啊……”又是一个化工厂的同学。
  几句话说完,林永贵怀疑的放下话筒,这一次,他可没有丝毫要承揽的意思。没等他想明白呢,电话再次“叮铃铃”的震了。
  “你好,我是林永贵。”
  “老林啊,我老钱啊。”再一个化工厂的同学。
  林永贵一脑门的皱纹,截了一个话头,问:“老钱,大华又不是今天才开始建甲醇厂,你怎么现在才打电话过来?”
  老钱立刻紧张了:“怎么,还有人向你打招呼?”
  林永贵苦笑说“是”。
  老钱叹道:“这可真是,无漏偏逢连夜雨。怎么一个个都想着走歪门邪道呢。”
  林永贵把话筒举的远了点,好像要看清楚话筒对面的生物,这家伙不也是在走歪门邪道吗?他不明说,拐弯抹角的问:“出了什么事?”
  老钱哀怨的道:“大华新建的是12万吨甲醇,我们考虑着,两年内能投产就不错了,谁想到,他年末就要投产了,再去联系,想搞几千吨计划内的指标,根本不行。”
  “都被抢光了?”
  “哪里是抢光了……”老钱咬着牙道:“大华实业是私企,他们就没有计划内的指标。你说说,12万吨啊,又不是年产12吨,竟然是个私企,谁能想得到。”
  林永贵无话可说,他也忘了大华是私企的茬了。当然,真的要去想,那是清楚的很,但要把它和其他企业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很自然的就忘记了大华的私企身份。
  国内目前的甲醇工厂,年产1万吨以上的,就不算小厂里。年产三四万吨的,产值就能突破1亿,以地方的眼光来看,可称大厂。
  大华的12万吨甲醇工厂,虽然不是全国最大的甲醇工厂,但却是单设备最大的甲醇工厂。或者说,是设备最先进的工厂。改革开放虽然10年了,像是胜利油田这样的上游原料企业,却只会越来越强壮,又哪里会把私企看在眼里。便是20年后,大型钢铁企业、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仍然是以国企为主,何尝有民企挪移的空间了。
  相形之下,1990年尚处在国退民进的当口,大华的私企身份倒也不太扎眼。只是12万吨的计划外甲醇,让林永贵咋舌不已。各大油田为什么把石油产量作为干部考核的唯一标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多出来的产量可作计划外物资进行分配。职工的奖金福利和领导的小金库,都来自计划外的价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9/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