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2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4/575

  苏城等管行长说完,直接道:“我有一个方法,不涉及股票交易市场的改革,但能解决现在市场低迷的问题。我们拉升一只龙头股。”
  深市政府的农市长来了兴趣,问:“怎么拉升?”
  管行长却重重的咳嗽了一声,打断道:“不行。”
  苏城哑然道:“我还没说呢。”
  “政府不能直接干涉股票市场。你不用说我就明白,但你所说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操纵股市。这是不对的。”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论断,但管行长说的很对。苏城所谓的拉升龙头股,就是政府操纵股市,通过买入龙头股的股票,达到拉动大盘的目的。
  这在后世的股票市场很普遍,不光中国用,外国政府其实也干涉。尤其是2000年上台的欧美政府,经常被本国媒体指责是社会主义者。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经济思维的改变,也有中国因素的影响。
  人都有复制和学习成功经验的冲动,这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所能阻止的。当中国经济腾飞以后,陷入经济危机的欧美国家,自然有学习中国经济经验的冲动。
  而在1991年,在苏联的计划经济已然崩溃的世界里,中国知识分子则有学习欧美国家经济经验的冲动。
  具体到股票市场,“绝不干预股市”似乎就成了早期改革者的金科玉律。
  他们确实想要创造一个纯洁美好的股市。
  苏城向管行长露出一个抱歉的笑容,道:“你们的手段是行不通的。救市就是政府干预。你们一方面不想干预股市,一方面又想股市只涨不跌,而且是缓慢增长?怎么可能。”
  管行长叹气声起,缓缓道:“事在人为。”
  这句话,连他的同盟军都不信。
  周老也看明白了,出声笑道:“小苏,你把窗户纸给捅破了啊。”
  拉升龙头股这种策略,不是其他几家想不到,而是他们不愿意做。苏城对中国股市的优美和纯洁不抱希望,一点内疚之情都没有的打趣道:“只要管行长不限制我贷款,窗户纸捅破就捅破了。”
  “那拉升哪只龙头股?”周老这样问,说明他属意苏城的方案。
  管行长急了,顾不得礼仪,喊道:“周老,不能开此先例啊!政府干预股市,其患无穷。”
  周老问:“如果政府不干预,股市会怎么样?”
  管行长硬着头皮道:“也许有些不好的波动,但它总能撑过去的。”
  周老摆摆手,道:“大家对股市的意见很多。假如有不好的波动,股市就要被关掉喽。”
  他将目光转向苏城。
  苏城向管行长抱歉的笑笑,道:“深交所的话,我会优先选择深发展,深圳发展银行,每天买一点它的股票,两个月左右,市场就活过来了。”
  “需要多少钱?”
  “这个,我估计,几十亿也许就够了吧。深发展现在的盘子不大。”
  管行长“哼”的一声,道:“深发展或许都没有几十亿。真要拉升股市,我觉得5亿元人民币就够了。”
  苏城不好意思的笑了两声。他从没有接触过中国股市,确实无法理解91年的股市规模。
  童经理轻轻咳嗽一声,对周老道:“深交所最多只能拿出1亿元,全部丢出去也不够啊。”
  周老就将目光转向其他人。
  农市长忙道:“市政府最多也只有一个亿,但要是全拿出来,下个月的干部工资都够呛。银行要是能帮忙贷款的话,就比较好办了。”
  管行长不情不愿的道:“我得回去汇报一下,不过,估计贷款1个亿是可以的。”
  三家各掏一个亿,像是商量好的一样。即使是周老,也不能强迫他们多出钱了。
  他们并不指着周老升官发财,这次会议也是纯粹的事务性会议,属于部门间的扯皮和政策制定的问题。
  苏城就不一样了,哪里还有更好的表示决心的方法啊。
  他毫不犹豫的道:“大华实业愿意出资2亿元,购买深发展的股票。”
  管行长愣了愣神,说了句:“股市风险,涨跌不赔。”
  他是怕苏城赔了钱,再找麻烦。这种事儿对权贵子弟来说,不算新鲜。
  苏城也笑了,道:“赔钱了不会找你麻烦的。”
  周老也有点高兴,道:“这很好嘛,大华实业是社会资金,以后咱们的社会资金多了,股市自然就繁荣了。”
  管行长干脆道:“那就由苏董的大华实业首先拉升深发展吧,如果2亿元就成功的话,也免去了政府操纵股市的问题。”
  “大华实业先出手,如果股价上涨了,你们的资金能购买的股票数就少了。”
  “没关系。”
  “那好吧。”苏城一口答应下来,又道:“我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以免变成私人操纵股价。”
  童经理才不给苏城反悔的机会,忙道:“我们今天就出文件。”
  双方都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包括深交所自己在内,都不认为中国股市会有暴涨的可能,他们计划的是每年5%到10%的股价增长,正如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一样。
  苏城却还有不真实的感觉:这可是银行股啊!
  ……
第三百零二章
院士
  确定了救市方案以后,苏城离开了会议室,继续等在外面,银行系的先生们可不想当着他的面讨论股市改革的方案。
  再回到会议室已是一个小时以后了,管行长等人早在几分钟前,就半忧半喜的离开了。
  周老招招手,示意苏城坐在自己右侧,微笑道:“叫你来谈谈石化基地的事,没想到又让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大华有没有做金融的意图?”
  “我们还是希望能专心做石油产业,金融也许再过一些年会考虑。对于深发展,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进行操作,不准备参与银行的经营活动。”在中国,所谓的做金融其实只有股市一条路可走。郑州虽有期货交易市场,但风险巨大,规范性极差。银行、外汇和保险是政策重灾区,一失足成千古恨,周老估计都没有考虑它们。
  深圳发展银行在1991年的当下,很少有人把它当回事,虽然是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但到去年,它的总资产才2亿元人民币,到今年也不过5亿,本身依旧是农村信用社的格局。这种规模的银行,全国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家。它的价值在于股份制和深交所上市的机会,如果不是有股市这个融资途径,同时股份制银行能够容纳私人投资者的特性,深交所最终会像是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一样,默默无闻,半死不活的养着一群金融从业人员作罢。
  对于资产几十亿美元的大华实业集团,深圳发展银行还不具有融资的潜力,要是能对它进行大规模的重组改造,它也许能成为一个财团的金融机构,偏偏国情不允许。
  在海沧计划的当口,苏城也不愿节外生枝。深发展的股票很快就能涨几十倍,到2010年前后,最高能涨5000倍,用来套利就很不错了。能不能当作银行来用,苏城其实并不关心。
  周老对苏城的知情识趣很满意。刚才的会议,证明了苏城的决断和决心,现在又听了他的表态,周老轻笑一声,道:“说说你们的想法。”
  苏城顿时轻松了下来。大华实业的想法早就摆在台面上了,周老只要愿意听,那就好的很。
  按照既定的稿子,苏城首先说了大华实业的资金筹备情况,然后又说了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的改造,接着是合作公司的合同与协议签订情况,他着重提到了中石油。
  随着塑化剂事件的日益升温,大华实业不断的被提及,总算是养出了一些声望,中石油内部对大华的“利益对冲”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抗拒了。
  就政治角度而言,中石油最需要的是打败中石化,其他私人公司、外国公司都可以看作是盟友,唯独中石化是它的天敌。他们不会无谓的找麻烦,但大华实业做了工作,就有资格得到他们的支持。
  苏城说了40分钟左右,周老始终注意倾听,但不发表任何的意见。
  他身边的助理记的那叫一个匆忙,说是辛苦也不为过。
  等苏城说完资金筹备,以及人力和技术准备之后,周老略作思考,道:“你想接手海沧计划,要分三步走。首先,台塑放弃海沧计划;其次,大华实业通过一系列的评判;第三,委员们投票同意。很难说这需要多长时间,中间会有多少波折,你能坚持下来吗?”
  “可以。”苏城也是知道台塑会放弃,才答应的这么痛快。
  周老对苏城的决断则有了新的认识,他继续道:“我最多还有五年时间就要彻底退休了。也许只有三年时间。因此,如果三年时间还不能决定石化基地的归属,你就要重来一遍,可以吗?”
  “我还年轻,王永庆能用十几年推动他的六轻计划,我也能做到。而且,我相信三年内就会有结论的。”不光是六轻计划,就是刚刚竣工的扬子乙烯工程也用了20年时间,当年做决定的领导早都退了好几茬了。
  越是巨大的工程,需要做决定的人的地位就越高,相应的年龄就越大,产生变动的风险就越高。中国自80年代以来的政治环境相当稳定,即使如此,中间还是有各种各样的挫折和阻碍,其他的第三世界国家就更不用说了,一个领导人的下台往往意味着推倒重来,即使如此,该坚持下去的项目依然要坚持下去。
  一遍遍的重复痛苦,就是资源型企业的生命历程。如同其他的生命一样,它的快乐建立在自己和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
  周老用深邃的目光看着苏城,确定他做好了准备,才道:“那么,第一步只是等待,我们先放到一边。关于评判,你有什么想法?”
  “您是说对大华的技术和管理等等方面的评判吧?”
  “是。这么大的项目,不能量化的部分,最好是有一份评判的报告,这有利于计划的通过。”别看周老话都说不清楚了,思维却比大多数人都清晰。诸如量化管理之类的好处,他们全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只是平时不说罢了。
  苏城犹豫了一下,道:“我不知道国内有这样的评判……”
  周老呵呵的笑了出来,然后又“咳咳”的咳嗽起来。
  万泉连忙给他端了一杯水,轻抚其背的同时,嗔怪的对苏城道:“苏董,大华实业这么大的企业,难道不能请有关部门进行评判吗?”
  苏城好像明白了。是啊,国外的研究报告,也不过是一些学校或非盈利组织的专家教授出面,进行审查研究,然后出具的。
  但不管是什么组织,不管它想不想盈利,它至少需要资金来维持运营,以及进行研究。这些钱,假如国家不给的话,不就得找大公司化缘。
  国内确实没有相关的评测机构,那大华就资助一个好了。环保组织怎么建的,就怎么资助评测机构好了。
  想到此处,苏城连忙道:“我知道了,大华会找一些机构进行评判的。”
  “进行评判的专家和机构要权威,最好是科学院的专家。委员们都不了解技术,有报告以后,对他们的判断很有好处。”周老说的科学院的专家就是所谓的院士了。和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一样,中国科学院同样属于国家级的智囊机构。看有关早期中国技术发展的历史,经常能够看到某某科学家,或者某几个科学家联名向国家领导上书,阐明发展某某工业或进行某某改革的重要性,然后国家领导予以批示,继而做出重大决定的故事。中国的两弹一星,863计划等重大科技事件,基本都是在此背景下搞起来的。这些科学家其实也不是以科学家的名义向上报告的,他们其实就是国家智囊。只是那个时代,不那样称呼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4/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