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2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0/575

  即使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有没有台塑的帮助也是两回事。相比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招商,前往台湾招商的可能性要大的多。这不是什么国别思想在作祟,而是现实问题。
  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工厂用地非常紧张,至90年代初期,地价已经超过了美国工业用地的平均价格,比马拉西亚等国的地价更高,其他相关产业链的成本也是水涨船高。可以说,在90年代的第一波产业转移浪潮中,台湾企业是转移意愿最强的。
  这一点,是日企韩企都比不了的。台塑到海沧建厂,不是因为海沧有多么的好,而是因为台湾的环境实在难以坚持。
  苏城虽然不愿意在竞标期间和台塑勾勾搭搭,但竞标一旦结束,他就无比的需要台塑了。
  王胜听明白了,却不好许诺,陪着笑了两声,道:“台湾政府不会同意的。”
  “不一定是大中型的台商,中小型的台企,我们也欢迎的。我的那些邀请函,大家应该都看到了吧。”
  “电视上都播了,说你居心叵测呢。”
  苏城笑的畅快,道:“要的不就是这样的效果。我找上面要了很多优惠政策,基本上,海沧计划时有的优惠,台商来了,我们都能给出来。”
  王胜说话一向飞快,想也不想的就笑道:“应该是台商来了,海沧计划时有的优惠,才会交给大华吧。你们拿到了1.5万公顷的土地吗?”
  “5000公顷的土地。剩下的1万公顷要等这5000公顷土地用掉了,才给我们使用。不过,我担心的不是土地的事,确实是产业链的问题。我们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来海沧建厂,消化未来生产出来的乙烯,我想,这些企业也有降低成本的冲动吧。”苏城停了一下,问了出来:“台塑是否能够居中协调?”
  中小型台企和大多数的华人企业一样,此时都艰难经营着一些中低端的制造业,原料成本和灵敏性是决定工厂生命的要素之一。可以说,许多工厂主稍有不慎,就会失去继续经营的权力,因此,现在并没有留给他们选择政治的权力。
  在台湾继续生产,还是迁移工厂到大陆,归根结底是一个现实的考虑。并不会因为大陆的态度积极,台湾工厂主就会到大陆来。只有当大陆的优惠政策和低成本战略奏效,证明自己的性价比超过台湾,超过马拉西亚,超过印尼和越南的时候,工厂主们才会选择迁徙。
  苏城以后世的眼光去看,可以轻易的发现,自90年代以来,随着大陆的基础条件日益接近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到大陆的就越来越多。台商迁厂到大陆,几乎变成一种常态化的事情。但是,自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大陆的运营成本逐年上升,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提升,又将许多台湾、韩国的工厂逼到了内地或者越南等新兴国家,甚至在美国提出补贴以后,有工厂迁回美国本土生产的。
  整个过程,从宏观上来看是非常顺畅的。投资客就像是没有思维的细胞似的,追逐着金钱的脚步,没有丝毫的停息和犹豫。
  当然,投资客本身也许是有过思考的,但正是他们追逐资本利润的思考,制造了市场流通。
  苏城也因此期望能用优惠政策和低廉的成本,将资本细胞们,重新拉到大华的海沧基地来。10年或者20年以后,那个时候的海沧基地衰老了,大华的资本积累也多了,自然有的是机会讨论产业转移。
  王胜打来电话,也是得到过授权的。他约略的考虑了一下,就道:“台塑居中协调自然可以,但总得有一个名义吧。”
  “你们想要什么名义?”
  “大华石化公司的股东。我们愿意出资的3亿美元,收购大华石化公司的30%的股份,同时和大华实业共同出资,经营海沧基地。”王胜飞快的说出了这句话。
  大华石化公司的资产根本连3亿美元都没有,它的名下虽然有一些技术和专利,但更好的国外技术和专利,明码实价的出售,也用不了3亿美元。台塑买的等于是一个有海沧计划的空壳公司。
  3亿美元买一个机会,这也算的上是大手笔了。
  苏城呆滞了好半晌,接着醒悟了过来,王胜是讹自己呢,这是以进为退了。他立刻笑了,说道:“台塑不是真的想买大华石化吧。你们如果加入了海沧基地,台湾政府能善罢甘休?30%的股份说不定比100%的股份还糟糕。”
  王胜笑说:“不试试怎么知道。”
  “听说台塑向来喜欢做独门生意,让我们拿大头,台塑拿30%,王董事长能满意吗?”
  “王董事长觉得这样也不错。”
  苏城“扑哧”的笑了出来,道:“你这个说的太假。就算王董事长同意,他也应该是牺牲的心态才对,怎么可能觉得不错。”
  王胜无言以对,道:“你分明是不想卖。”
  “我确实也不想卖,但台塑也不想买。还是说中小型台企吧,你觉得他们有兴趣来海沧吗?”
  王胜巧妙的转移道:“现在岛内在激烈讨论六轻计划。如果你们的海沧基地出成果的时间比六轻的讨论还慢,本地的企业主估计会等等看六轻了。”
  苏城皱眉道:“六轻只有45万吨乙烯,够用吗?”
  “王董事长已经准备扩建到80万吨了。”
  苏城恍然,道:“有什么我能做的?”
  “王董事长希望,在六轻申请和建设的过程中,大华实业如果能给予帮助,那就再好不过了。一旦六轻建成,我们也希望台塑和大华能够互通有无,互相通气。”六轻项目和海沧计划是重复的。但对工业乙烯来说,别说80万吨了,280万吨也不够使用的,照样得从国外进口。
  不过,两个石化基地一前一后共150万吨乙烯,确实能够影响到东南亚以至于亚洲市场了。建立一个默契的关系,确实有助于双方利润最大化。
  另一方面,六轻基地明显会比海沧基地的建设缓慢,到那个时候,大华实业将拥有建设过70万吨乙烯项目的有经验团队,对台塑的帮助毋庸置疑。
  王胜的要求并不超出苏城的预计,他一口答应了下来:“没问题。我给你一个承诺。”
  这种约定自然是不能落在纸面上的,否则立刻就是一个托拉斯的指控。
  王胜满意点头,道:“接下来就只有一件事了,大华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海沧基地的初步建设。只有见到了真正的工厂,那些企业主才会冒着莫大的风险,来海沧陪你建厂。”
  苏城稳稳的点头。比起政治抉择,中国人显然更擅长创造工程奇迹。
  ……
第三百二十三章
老板放手放胆,政府撑腰壮胆
  王胜所说的一件事,实际是两件事。
  最快速度的建厂,其实也意味着更多的提前投入。石化基地并不是单独的工厂,它还有许多的配套。例如道路,港口码头,发电站,机械设备,人员培训,技术准备等等。一味的增加工程建设的资金,只是将更多的资金沉淀到了土地上,并不能产生回报。
  因此,早期投入的资金越多,付出的利息成本和风险就越大。
  在王胜和众多的台商看来,大华实业非得大毅力,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也因此证明他们确实有能力将海沧基地继续下去。
  令人跌破眼球的是,苏城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宣布加速建设。这是由于双方的预期不同。在苏城眼中,招商引资不仅仅是消耗自己一年七八十万吨的产能,还是令地方政府垂涎欲滴的政治命脉。
  是上百家台企做海沧基地的配套厂,还是上百家国内中小企业做海沧基地的配套厂,对福建省政府或者海沧县政府来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不管别人怎么看,国内的大气候决定了数字比内涵更重要。只要海沧基地能引来上百家台企,苏城非常肯定,国内企业乃至央企建厂时遇到的那些狗屁倒灶的破事儿,不会在海沧基地发生。以国内私企的身份接手台企的海沧计划,大华没有了台商的光环笼罩,至少需要地方政府的保护。
  从新闻里看到苏城的宣言的第二天,新兴集团的张建军就收到了大华的新合约。和以前的不同,这次以大华集团公司署名,并将海沧项目写入了其中。自有电站、专用铁路、公路基建等等都是国企的强项,交给新兴集团自然一点问题都没有,事实上,大华早先为了争夺海沧计划,已经提前做了许多布置,现在自然全都用上了,这也是兑现10亿元国产化的承诺的手段之一。
  进展当然是比语言更有效的说明。
  10月20日,苏城赶赴海沧,对奠基仪式进行最后的调整和检查。
  下了飞机就感觉到气氛陡然不同,首先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条横幅:计划经济讲级别,市场经济讲实力,招商引资讲服务。
  机场跑道上,一溜烟的停着十几辆政府用车,既有奥迪100等德国车,也有皇冠等日本车。打头的一辆是奔驰,而且是省政府的车牌,不用说是某位省领导让出来的座驾。
  飞机上的空姐礼貌而坚定的阻止其他乘客移动,然后在舷梯上铺了红色地毯,再请大华实业的众人。
  站在飞机下方的,是以厦门市政府官员为主的接待大军。新市长唐安科精神抖擞的站在车边,与一众市府官员以接待外宾的礼仪,接待大华实业一行。
  寒暄过后,苏城等人被送上了省政府的奔驰,跟在领头的警车后面,打着双闪灯直接冲出机场。
  这种行为,放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属于嚣张行径,但不得不承认,作为客人被动的享受这种嚣张的服务,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
  出了机场,能够看到外间也是一片的秩序井然。
  门口以往乱糟糟的出租车阵营也变了样。出租车一辆又一辆的等在长长的甬道处,乘客依序上车,全部打表收费,没有了讨价还价的麻烦。
  如果落在20年后,这样的情景一点都不稀奇。但在1991年就相当不容易了。
  随着车队的飞驰,还能看到更多的条幅:
  “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代表开放形象。”
  “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引千万投资。”
  舒兰挽着苏城胳膊,小脸贴着车窗,讶然中小声道:“咱们算不算是投资商?”
  “咱们是,而且是投资商的骨头。”
  “为什么是骨头?”
  “千金买马骨。不过,咱们这根骨头,有时候也让人家恨的想使劲啃两口。”
  “哎呀,说的这么可怕。”舒兰轻轻的捏了他一下,睁大了眼睛看着周围,一水的旅游心态。
  苏城微微一笑,他是有感而发。他和大华的员工来厦门很多次了,大部分时间是悄悄的来,悄悄的去。大华实业在海沧投资了50万吨的甲醇项目,价值数亿美元。但是,自从他们露出竞争海沧计划的念头以来,和市政府省政府的官员关系就变的微妙起来。
  一方面,政府积极配合,尽力提供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讨厌大华对台塑的攻击和排挤。
  当年的地方政府,毫无疑问是希望台塑能继续海沧计划的。大华的钱再多,对他们来说也是锅里的肉,和外面的野味是两个概念。吸引外资,或者外商直接投资的名义,要比私企投资好听太多。
  现在则不同了,大华实业确定的拿到了海沧计划,地方政府已经没有了台塑的外资指望,只能将目标放在大华实业和他们引来的台商身上。
  如果将大华看作是台塑抛弃海沧计划的理由,地方政府肯定恨不得把大华的骨头啃下来,以泄心头之恨。
  不过,政府官员都是熟悉政治的,不管他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大华实业,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他们还是要把大华实业捧在手心,含在嘴里……
  车队自机场而出,穿过市区,一路不停的前往海沧县。
  每当经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能够看到成群结队的交警出现,他们充当了人工红绿灯的作用,完全无视了真正的红绿灯,提前许久就挡住了社会车辆,从而让搭载大华的车队能畅通无阻。
  偶尔遇到车流繁忙的地段,车队前方的警车还会用大喇叭喊话:“靠边让开,靠边让开……”
  不管是红色的军牌车,还是挂着市委乃至省委的车,听到警车的喊声,全是慌不择路的做拐右移。苏城用膝盖猜也知道,这些都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想办法挂了特权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0/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