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2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1/575

  “好,我们走,你带钱了没有?”俄罗斯大妈丢下扳手就往卸货区跑。
  斯拉夫汉子跟在后面,一摸口袋,道:“全带着了。运气太好了,竟然碰到增加的列车。”
  和他们同向奔跑的还有好几个人,大家你追我赶,间中说说笑笑的,恍惚间有点回到10年前的感觉。
  到了卸货区,国际列车也刚好到站,一名火车工人不等它停稳,就冲上去撬开了车厢,露出里面满满当当的皮鞋。
  一群人发出了欢呼声,完全不在乎这些皮鞋连基本的包装都没有,或许正是如此,才给人以更强的冲击力。
  俄罗斯大妈第一个伸出手来,高喊:“我买,我要10双。”
  另一位身材矫健的大妈喊都不喊,冲上去先抢几双抱在胸前,然后喊:“算钱算钱。”
  后面的人一看,那就上吧,还等什么呢。
  于是,不光是远处跑来的火车工人,就是本该维持秩序的卸车工人,也跳了上去,抱下数量不等的皮鞋。
  押车的中国工人笑呵呵的站在卸货区的几个方向,令人不至于拿着货离开即可,一会儿,就有人带了纸笔过来,趴在车厢上做记录:“热尼娅要10双皮鞋是吗?每双4000卢布,或者是40元人民币,你选哪个?”
  “4000卢布。”俄罗斯大妈将一卷卢布递了出去。这些钱在1年前,还能换到1万美元,能买几百双皮鞋,现在能买10双,已经令人感到很高兴了。
  这是大华给火车站职工的优惠,允许火车工人优先用批发价购买物资。由于中国货本来就便宜,再算上批发价的差额,很多火车工人抢到中国货,并不是给自己用,而是交给家人出去摆摊。
  大华中国方面,并不在乎这个,交给谁来摆摊不是摆摊。只要能把中国货销出去,那就可以了。而且,这招还能顺利得到苏联铁路工人的拥戴,令大华的货运渠道变的顺畅无比,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我要20双!”斯拉夫汉子也挤了进来。大冷的天,他脱掉外套,露出半截胳膊。
  大华聘来的俄罗斯留学生,不用等人数钱,就记下了他要的数量。俄罗斯人的操守还很不错,虚报或者短少金额的情况很少发生。
  “还有我的。”后面的人不停的喊。
  按照火车站的规矩,他们原本是不能这样拥塞在卸车区的。但是,苏联都解体了,这些规矩谁在乎呢。
  如果不是铁路部门仍然能够发出薪水,这些职员说不定都不会来了,就像是很多国企工厂的工人那样。
  不过,雅罗斯拉夫火车站的员工们很庆幸自己来了,或者说,是庆幸自己在雅罗斯拉夫火车站上班。
  苏联的铁路系统和其他国家的不一样,他们一个城市往往有多个火车站,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分别在不同的火车站内。仅仅莫斯科一个城市,就有9个火车站。雅罗斯弗拉火车站旁边就是列宁格勒火车站,有开往列宁格勒的快速列车——假如快速列车的司机来上班了的话。
  同样的,莫斯科开往喀山的火车线路,要在莫斯科的喀山站乘坐,开往白俄罗斯的火车线路,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站乘坐,还有基辅站、库尔斯克站等等……
  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占有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上苍给予他们无与伦比的资源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的交通以无与伦比的压力。
  光是莫斯科前往15个加盟共和国的火车线路,就比欧洲15个国家的线路还要远,建设难度和资金需求,也高的令人难以置信。
  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自70年代以来,就进入了入不敷出的状态,依靠出售石油和天然气过活。如果说,赫鲁晓夫时代,苏联还可以和美国进行全面竞争,那么,勃列日涅夫时代,只能说是军事辉煌下的苟延残喘……那个时候,中苏之间的政治论战此起彼伏,两国关系正常化都无从谈起,开往中国的国际列车虽然还存在,其实只是出于政治利益,双向空跑而已。
  雅罗斯拉夫火车站的工人,也因此成为了最清闲的火车工人之一。
  但在最近几年,雅罗斯拉夫火车站工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因为来自中国的列车总是很有油水,带着大批的轻工产品,全是莫斯科最紧俏的,这些企业,大都允许允许火车工人低价购买一些产品,令雅罗斯拉夫火车站的工人赚到了不少钱。
  虽然不能和苏联时代相提并论,但要是和邻居比起来的话,那好的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还有别的东西吗?”俄罗斯大妈忽然喊了起来,大概是看到皮鞋太多了。
  记账的会计看向后方。
  负责此事的五郎想了一下,命令道:“去把12号到16号车厢都打开。”
  二舅家的老七灵活的像是猴子似的,两下跳上了车厢,拉开厚重的铁门,露出里面的商品。
  老七读了大专以后,寻死觅活的不愿再读书了,老五没办法,就把他给带了出来,正好俄罗斯这边用人。
  不过,老七和家里人的形象有点不同。老四老五都是肩宽体厚的雄壮身材,老七却长的瘦巴巴的,脱掉衣服,都能看出肋骨来。只是在性格上,老七仍然有着荆山人的作风,一点不因为到乱糟糟的前苏联而害怕,反而兴奋的厉害,不仅与认识的俄罗斯人打成一片,还以纯粹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会了几十个俄语句子,比在学校里的精神头足的多。
  这边上,俄罗斯人都涌到了新打开的车厢处。
  只见12号和13号车厢里装满了鞋帽等衣物,14号车厢内则塞满了腊肠和熏肉,15号车厢里却是成箱的药品,16号车厢里是肥皂等日化产品……
  苏联经济虽然瘫痪了,总算还是依着惯性在运行。以高价销售的产品,比卖到西方国家都划算。
  有好几个铁路工人丢下皮鞋去选购其他产品,五郎也不在乎,只是让人收拾起来。
  火车运输对他们的出口工作无比重要,因为苏联是一个大陆国家,港口和大城市的距离非常远,没有火车的话,物资根本无法运抵。因此,协调列车,保证这些车辆的安全和稳定,就成了五郎考虑的重要事情。为了让中苏火车能够加开列车,且正常运行,大华投入了相当的精力,甚至免费派遣技术人员来帮忙维护,优先挑选商品又算得了什么,这个价钱卖给火车工人,大华已经赚的钵满了。
  混乱持续了30分钟,铁路工人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卸货区。大型机械开始入场,四郎也把精力放在了早等在外面的小商贩身上。
  此时的莫斯科,有实力的批发商,财产也不超过1万美元,能拥有1000美元的商户就算是不小的了。这并不是说莫斯科没有有钱人了,只不过,俄罗斯本国的有钱人,宁愿捏着外汇等着物品降价,或者去低价购买工厂,却不会来做这些小买卖。
  大量的购买者和少少的资金,就是中国商品买主的特色。有些商贩购买的数量甚至比不上铁路工人,但大华还是公平的接待他们。
  一辆火车的物资,要用一天的时间,才能全部分发完。少说有数千人买到了中国商品。
  大华的翻译们也没闲着,每记下一笔账,就会用俄语告诉对方:“欢迎你们贷款购买大华的产品,如果使用人民币的话,我们还会优惠三成。”
  说的多了,总有人去银行,要求贷款人民币。
  别看俄罗斯的金融崩溃了,但银行的业务并没有停止,尤其是贷款业务,做的更多了。因为银行也存着卢布呢。尤其是那些私人银行,他们的存款准备金也在贬值,那虽然也算是储户的钱,但是,如果储户的卢布都贬值了,银行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银行存款的利息也增加了。他们如果不想关门大吉,或者赔钱给储户,就必须想尽办法把钱贷出去,同时收取高额的利息,如今的年息已经涨到了100%,而且随着通货膨胀的比率还在上涨。
  这种时间,贷款却是比平时更容易。
  同样的一幕,几年前其实就在中国上演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也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中,银行给出了20%以上的高息,结果许多人不顾通货膨胀的影响,宁愿存钱到银行,并幻想,如果我有1万块钱,以后啥都不用干了,每年光吃利息就行了……至于本该划算的贷款,也因为银行的四处奔波,变的好像是不划算了,那个时间,想要贷款实在简单,而且是被银行求着贷款……
  新生的俄罗斯,似乎在重演这些,所不同的是,他们的通货膨胀更严重,以至于令人绝望。
  只有贩卖中国商品,或者有其他来钱方式的人,才会去银行贷款。这些未来的俄罗斯富豪们,在用实践证明眼光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令俄罗斯银行陷入两难境地。
  ……
第三百五十章
游行
  “我们要面包!”
  “我们要衣服!”
  “我们要自由!”
  科里亚站在红场附近的一条大道上,用大喇叭对工业区的群众喊着口号。这又是一次自发的聚会,同样的情景,每天都在莫斯科上演数十场,所不同的是,今天由他科里亚在主持。
  远远的,可以听到靠近红场的地方,也有口号的声音。科里亚不禁有些羡慕,越是靠近红场,听众就越多,主持者的声望就越高。他猜想,自己再用一个月的时间,也许就能道毗邻红场的地方开坛喊口号了。
  对于有益于政治的俄罗斯人来说,再没有比1992年初更好的时间了。尤其是那些未曾担任过公职的人,组织群众游行集会是上位的最佳手段。如果做的好的话,立刻就能混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新总统叶利钦给俄罗斯人竖立了一个典范,他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攫取了俄罗斯国家权力,成功登顶并以群众集会的方式,阻止了苏共中央的反扑,成功的将苏联肢解。当然,叶利钦以前就是苏共的重要人士,但对这一点,现在的俄罗斯人是不会宣传的,也没有人愿意深究。
  科里亚站在一个没有花的花坛上,面对工业区的家属们,吼的声嘶力竭:“我们要私有化!我们要面包!我们要热水!我们要做工厂的主人。”
  在心里,他想的却是“我要权力”四个字。
  花坛下,陪科里亚吼的最起劲的还有七八个人。他们以前都是莫斯科郊外第三轴承厂的工人,专门生产轴承给军工厂,自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轴承厂的开工率就一天比一天低,后来干脆停产了。大家并不奇怪,军队都在贩卖武器装备了,军工厂还生产它们做什么。
  于是,科里亚他们就成了最早失去工作的苏联人之一。
  这七八个人在下面死命的帮忙,自然不是心地善良,而是因为科里亚许诺得到公职以后,会帮忙给他们一份工作,至少会帮他们组织群众集会。对此时的他们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指望了,因此一个个卖力的想嘶吼着,力图让集会看起来热闹非凡,从而吸引到政府的注意。
  参加集会的群众,也是一片斗志昂扬。物质的匮乏让莫斯科人很受伤,最近几年过的很苦,但都没有现在苦。缺衣少食的窘况,让他们将精力集中在了精神生活上,参加政治机会,听演讲和游行,就成了人们发泄的最好途径。
  科里亚能组织起几千人的规模,也得益于社会的大环境。
  丢掉了工作的斯拉夫男人们,不能在家大声呵骂女人了,于是只好到街道上来大喊大叫。
  买不到面包和鸡蛋的母亲也不愿呆在家里,厨房内空空如也,只能边喝水边怒骂政府。骂他们的自由不到位,骂他们许诺的美好未出现,骂他们的腐败和不作为……
  一场集会搞的热闹翻天,科里亚面露喜色,喊的更开心了:“我们要面包!我们要热水!我们要做工厂的主人!”
  就在此时,一名工人模样的中年大叔突然跳上了花坛,举起拳头,用和科里亚相同的语气,喊:“我们要卢布!我们要买东西!”
  科里亚吓了一跳,没事喊什么卢布?
  群众集会也不是想喊什么就能喊什么的,你可以“要民主”、“要自由”,也可以“要面包”、“要牛奶”……但是,你不能要真实存在的东西啊。
  用卢布买东西?
  这是政府能解决的事吗?政府自己都不能用卢布买东西了。
  科里亚使了个脸色,就让人把喊话的中年工人给拉下了花坛。
  然而,群众已经自发的喊了出来:“我们要卢布,我们要买东西!”
  在莫斯科的工人家庭,存款总额四五万卢布的不在少数。如果没有通货膨胀的话,这笔钱能用来购买好几辆汽车,吃喝10年不愁。假如银行允许兑换外汇的话,可以换出10多万美元。
  然而,现在的五万卢布,也就只够几个月的勉强生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1/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