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2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3/575

  中国方面的参赞不时帮衬两下,同时瞪着苏城。苏董事长此刻换到了谈判桌的最右端,靠在了椅子上,休闲的打着电话。那动作模样,绝对是不符合外交礼仪的。只是俄国人尚在,他不好立刻纠正。
  柯基列夫虽然在谈,但非常强硬。一会儿就看向苏城,问:“你们如果不退让的话,我们也无可奈何了。今天只能先到这里。”
  “嗯,那也是没有办法的。”苏城起身与柯基列夫握手,好像不在意他的离开。
  司空冠不明白的看看苏城,配合的站了起来。
  “我们送一下柯基列夫先生。”苏城拉着司空冠等人,一起向外。
  参赞微微颔首。这才是合乎礼仪的外交嘛,不管谈判桌上闹的有多不愉快,离开了谈判桌,大家仍然应当是朋友。
  于是,他也破例陪在苏城身边,准备一起将柯基列夫送上车。
  几个人说着闲话走出了使馆的楼门,快要到使馆大门的时候,突听围墙外面传来阵阵俄语的呼声。
  “这是怎么回事?”几个人都驻足不前,仔细听了起来。
  参赞轻声翻译道:“是俄罗斯人在游行示威,向西方国家的使馆,谴责他们只索取、不付出。莫斯科的物资供应已经很成问题了。”
  后一句,大概是他本人的评论。
  柯基列夫的脸色很不好,扭头解释道:“我们本来是禁止他们到使馆区来游行的。不过,你们也看到了,总有一些人不守规矩。”
  他的心里话,如果是苏联的话,这些人都要倒霉。
  现在就不同了,几乎没有人因为不合适的游行而遭到实际上的惩戒。游行的规模和程度也就与日俱增了。
  对普通民众来说,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发泄渠道。
  另一名苏联官员解释道:“他们是在抗议一些国家没有履行他们的承诺。”
  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柯基列夫都有些愤愤然。
  苏联解体前,西方国家是有过许多种承诺的,或明或暗的表示,一旦苏联扭转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就会帮助他们改革国家经济,帮助人民富裕,同时给予大量的援助。
  如果苏联只是扭转了意识形态,而未曾解体的话,这些援助也许会有三五成履行。
  可苏联一旦解体,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加盟共和国,价值就大大衰减了。不仅是无偿援助未曾实现,就是有偿的援助,很多也消失了。大家都在观望,看俄罗斯能不能复活过来。
  而他们观望的时间,又是俄罗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在食品都紧张的时间里,愤怒的情绪很容易就积累起来了。
  苏城此时道:“中国和俄罗斯联邦一衣带水,只要铁路畅通,还是能够运输相当多的物资的。”
  “感谢中国的帮助,但俄罗斯需要的物资太多了。”柯基列夫部分是因为中国商品的压力而来的,但他并没有把中国商品看在眼里。解体前后的苏联确实没有那么封闭了,但眼光都放在欧美国家去了。就像是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眼瞅的都是日美英,想的是赶超英美,并没有人注意到,那个时候自己连泰国都比不上。
  苏城笑看了柯基列夫一眼,道:“我们本月可以提供1万吨的物资,不知道有没有帮助。”
  “本月?现在已经是10号了。”
  “嗯。从明天算起,20天提供1万吨的物资,每天仅仅是500吨而已。”这个数量,供应莫斯科都不足够,但却是少有的援助了。
  柯基列夫惊讶的道:“你们能做到?”
  苏城点头,道:“非常简单。”
  “一次500吨的物资好调配,一个月1万吨就难了……”柯基列夫倒是了解。
  苏城摊开手,笑道:“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曾经的苏联一样,我们仍然保持着举国体制的力量,如果有必要的话,几万吨物资根本不算什么。”
  “举国体制”这个词在俄语中是专有词汇的。听到它,柯基列夫登时兴奋的鼻翼翕动,有种回到自己最美妙年华的感觉。
  这一代的俄罗斯人,他们的一生都是奉献给苏联的。从读书到工作,俄罗斯人享受了苏联最好的待遇,莫斯科人又享受了俄罗斯最好的待遇,理所当然的,他们的回忆中也多是美好的东西。
  不过,人总是想要更好的。背叛了俄罗斯的不是受歧视的中亚国家,正是俄罗斯人和莫斯科人。
  一晃眼,柯基列夫轻声问道:“中国政府愿意提供援助吗?”
  “我们只代表各自的银行。我只代表大华实业。”苏城避而不谈国家问题,在苏联人眼中,却好像是秘而不宣的国家援助了。
  一名苏联人激动问:“每个月10万吨的物资,是免费援助吗?”
  这一次,苏城和柯基列夫都用看傻瓜的眼神看了过来。
  “我们签订备忘录吧。”柯基列夫听着墙外的游行示威声,收起了先前的傲慢。
  他的傲慢和1万吨物资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
  司空冠落后了两步,低声问苏城道:“咱们能拿出1万吨的物资吗?”
  “10万吨都能拿出来。”苏城笑了,道:“你太小看中国的生产力了。”
  在中国工厂的生产能力爆发以前,连中国人自己,都很难相信它的产能。苏城本人却是一清二楚的。
第三百五十二章
信用贷款
  莫斯科东侧的百货大楼下,一家中国深发展银行无声无息的开张了。
  早收到消息的莫斯科小贩,提前一天一夜就排好了队。
  他们和百货大楼的队伍,形成两个并行的长队,引的排队购物的莫斯科人不停的问:“你们这里是买什么?”
  大家都在排队,又都排的无聊,于是正在排队的俄罗斯大妈热尼娅解释道:“这家银行能贷款中国的钱,人民币。”
  “中国的钱有什么用?”排队购物的莫斯科人很不理解。
  热尼娅大妈轻轻一笑,问:“你们排队买什么东西?”
  “买牙膏。”
  “雪花牙膏是吧?”
  “对对,你也听说了?很难得啊,我印象里,百货公司有两个月不卖牙膏了……”
  “听说了,而且我还知道,雪花牙膏是中国产的。”
  “中国产的?怪不得都是奇怪的字。”莫斯科人的日用品一天比一天贫乏,早在8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就大量进口中国商品。当年的倒爷贩运进入苏联的小商品,大抵是给俄罗斯的商业部门拿走了,他们可没有个体户的说法。
  热尼娅大妈得意的一笑,道:“中国产的商品,如果用中国的钱来买的话,肯定比卢布便宜。而且,中国的钱值钱,今天什么价,明天还是什么价。”
  莫斯科人被他说的非常心动,顾不得队伍的整齐,又凑过来一点问:“中国钱怎么卖?”
  “你可想好了,中国钱只能买中国商品,美国人和欧洲人是不认的。”
  “中国商品多吗?”
  “比百货大楼的多。”热尼娅与有荣焉的道:“他们不光贷款,而且也汇兑,就是用卢布换人民币。怎么决定,就看你自己了。”
  “你呢?你是来贷款还是汇兑?”
  “贷款。”
  “贷款以后怎么还?”此时的俄罗斯人和中国人差不多,虽然不讲究无债一身轻,但也是倾向于储蓄而非借贷的。恰恰是苏联解体所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才将俄罗斯人的储蓄观念打的粉碎。
  热尼娅大妈笑而不语。他们这些火车工人的主业,早都变成小商贩了,贷款来的人民币,用来购买中国人的商品,再交给家人出售出去,自然形成一个循环,还贷压力小的可怜。
  对面的莫斯科人好奇的看着热尼娅大妈,但再怎么问,都问不出结果了。
  两条队伍缓慢的向前移动,快到百货大厦的时候,才明显的分开了。
  热尼娅大妈紧紧抱着前面人的腰,担心在最后时间被挤出了队伍。后面的人同样抓着热尼娅大妈的肩膀,这样自然没有抱住腰来的结实,但也没办法,热尼娅大妈的腰肢太粗壮了,不是想抱就能抱住的。
  一名又一名的俄罗斯人,用准备好的贷款文件,换走了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人民币。司空冠又是高兴又是担心的道:“希望俄罗斯不要再发生大的变化了。否则,咱们血本无归的回去,受处分不要紧,给国家造成损失就不好了。”
  和他一起的银行团成员也是表情严峻的点头。他们都没有出国贷款的经历,对于是否能够收回贷款,本身充满了疑虑。
  苏城简单的道:“有俄罗斯国家银行背书,你们怕什么。”
  “怕俄罗斯国家银行倒闭了。”司空冠很实在的道。
  苏城摇摇头,对此无法解释。
  银行门前的人流,是越聚越多,拿到贷款的俄罗斯人,兴冲冲的直奔雅罗斯拉夫火车站而去,没有拿到贷款的,只能怅然离开。
  深发展的贷款标准是向俄罗斯国家银行看齐的,除了抵押物之外,良好的信用记录也有用。苏联虽然崩溃了,俄罗斯总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曾经禁锢社会的关系网络,如今就变成了信用网络。另一方面,深发展以信用为单位放出的贷款数额很小,平均每人仅数百元,就单体而言,并没有什么危机。
  尽管如此,深发展也引起了俄罗斯方面的注意。
  在今天的俄罗斯,外国银行林立,但敢于向俄罗斯人释放信用贷款的绝无仅有。因为没有哪个外国银行家能够确定,这个新生的俄罗斯是能够活下来的。假如战乱频发,或者干脆天上一个核弹砸下来,这些贷款就收不回来了。
  这种系统风险是外国银行竭力避免的。因此,即使俄罗斯政府曾经邀请外国银行释放信用贷款,对方也说的天花乱坠,到头来,仍旧是一毛钱都没见到。
  在国外银行眼中,缺乏信用体系的国家,根本就缺乏释放信用贷款的条件。
  只有像是苏城这样的,既确定俄罗斯政府的未来,又相信非信用体系国家的人,才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放出信用贷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3/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