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3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4/575

  钻进绿树掩映着的二层阁楼中,闫学灿觉得时间还早,啪的一声,就把楼下的大门给推开了。
  一股凉爽的清风穿堂而来。
  房内,两排人奇怪的看着他。
  闫学灿眯了一下眼,才发现苏城、霍昌、大华实验室的黎涣祥和秦世维、战略事业部的钟志根和张超、海洋所的顾海健全在里面,顿时吓了一跳。
  “怎么了?”钟志根在大华内部的地位超然,他一说话,倒是缓解了闫学灿的紧张。
  “我接到开会的通知,没想到来晚了。”闫学灿面对苏城,也不敢插科打诨。
  “正式会议在楼上,我们是到早了。”秦世维对闫学灿的印象还不错,轻声帮他解围。
  “坐下吧。”苏城招招手,道:“离开会还有30分钟,我们正讨论大华船业的问题,正好你熟悉情况。先听一听。”
  霍昌等苏城说完,扮黑脸道:“下次别这么莽撞,尤其是湖心岛的会议厅严禁乱闯。我看,以后要在这里搞一点安保措施。”
  闫学灿灰头土脸的,也不敢乱说话。公司内,霍昌的资格老,地位高,他将自己定位成纯粹的辅佐官,通常不直接参加公司的经营决策,但对公司内部的纪律等事项抓的很紧,员工看到他都有种天生的畏惧。
  在苏城的示意下,会议重新开启。
  闫学灿听了一会儿,就知道是在讨论如何从韩国购进技术的事。LNG船归根结底是一艘货轮,它比战舰好的地方是能够用以前的设计图大批量的复制,不会像是战舰那样,要考虑诸多的个性化需要……同样的,造船的技术虽然困难,但并不神秘。
  苏城也是有所了解,才敢拍板来做LNG船的。
  历史上,法国的大西洋船厂曾经在95年前后,到中国来推广LNG船,希望出售整套技术给国内。中船内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当时尚未大规模使用天然气的中国,对于是否需要自建LNG船难以抉择,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观点一度盛行,结果错失了90年代的绝佳机会。
  事实证明,自建LNG船不光省钱,而且能够带动一整条的产业链。以马后炮的观点来看,至少比自主研发的轿车一类的东西靠谱的多。
  从最坏的角度来分析,一个没有LNG船的国家,天然气的安全根本就得不到保证。若是国外要进行封锁,只要敦促每艘LNG船的船东,不要租借船舶给中国,国内的天然气市场就会一片混乱。最可怕的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事真的发生,而是对方威胁会发生……
  油轮和LNG船就是能源领域的核弹和氢弹。拥有它们不见得能带来多么庞大的利益,但没有它们,就有可能遭受庞大的损失和不公正的待遇。
  冷战期间遭受核讹诈的国家,冷战前遭受核讹诈的中国,都曾经体会过这种感觉。
  中船内部的保守派实力再雄厚,也不能逆势而行。特别是在天然气的价值显露之际,LNG船的上马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
  不幸的是,由于晚了两年时间,LNG船的三套技术业已形成专利壁垒,提前6年起步的韩国钻进了圈子里,中国落在后面,竟是被越拖越远,直到10多年以后,才再一次回到1995年的战略位置。
  苏城不像是中船的领导,他对天然气的信心是毋庸置疑的强烈。因此一旦决定要做LNG船,就要抢在LNG船三大体系成型前,进入专业壁垒,按照国际通行的法则,大华船业只要能够拥有一些对方绕不过去的专利,就可以通过专利互换的方式,获得全部的生产授权。
  到时候,后来的船厂就要向这些拥有专利的船厂付费,我增你减的情况下,竞争力将会产生很大的差值。
  韩国企业用这种手段,甩开了中国至少15年时间。细究起来,双方曾经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
  苏城认真的听着黎涣祥解释大华将要进入的技术节点。
  对液化天然气船这种庞大的体系,全部自主研发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因为很多国家的相关专利都只有10到20年的时间,一家公司刚刚形成垄断,专利就可能到期了。因此,形成源源不断的专利浪潮,要比严防死守的专利堤坝有用的多。
  几家公司形成的专利壁垒,也比一家公司的专利壁垒更安全,更能避开反垄断法的各种条条框框。
  这种技术讨论是研究院最喜欢的。黎涣祥说起来就滔滔不绝,手上的本子也几乎不用看。
  闫学灿急的抓耳挠腮,心想:咱们要是没有工人,技术再强又有什么用?难道全雇德国人来?
  大华石化就有不少外籍的技术工人。这是大乙烯设备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但船厂用的工时也是成千上万。做一艘LNG船用2万个工时很正常,若是选用国外工人的话,少说要被吞掉两成的利润。
  好容易等黎涣祥说完了,闫学灿抢先道:“中远船务拒绝了咱们劳务合作的要求,还法律额正式公函,你们看到了吗?”
  苏城看看钟志根,笑笑道:“我们看到了。用正式公函,是我向贺寒要求的。”
  闫学灿这下愣住了:“为什么啊?”
  “中远船务受制于国资委。他们的胃口太大,所以,不光是中远船务,远洋集团和中船集团的下属单位,差不多都没戏了。我让他们发布正式的公函,也免得日后有人颠倒黑白。”
  闫学灿眼睛瞪的溜圆,远洋集团和中船集团的下属单位都不能用了,那中国哪里还有造船工人?
  他拼命回想的时候,杨明敲门进来了。只听他轻声说:“大连海洋船舶集团公司,也拒绝了。”
  “正式公函?”
  “正式公函。”
  苏城满意的点头。
  闫学灿理解不能,不由问:“咱们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
  “工人啊。难道自己培养?”闫学灿说着说着,自己算了起来,道:“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工人,用教学方式的话,6个月左右就算出师了,配合咱们的老工人,做船体估计还行。不过……唉,要不送到国外培训一下?我知道日本和法国的船厂都做这种生意,3个月到8个月的培训,能拿到比较高级的焊工证了,就是费用高了一些……”
  苏城听他啰里啰唆的,笑着摆摆手,道:“不做劳务合作,也不是找不到工人。没有张屠夫,还只有带毛的猪了?”
  闫学灿是做过功课的人,一听就急了,道:“苏董,您不会是想挖人吧?那可不行,一个两个也就算了。咱们最少要几百名工人,一铲子挖下去,中船肯定要恼火的。”
  “嗯?”
  闫学灿见苏城在听,赶紧道:“几大船厂的工人都是国家工人,您真要去挖人,中船只要不放档案,咱们就抓瞎了。万一,中船下一道行政命令,咱怎么整。”
  苏城再次看向钟志根,笑了,道:“你说的,老钟考虑过了。”
  “考虑过了?”
  钟志根点头笑道:“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公函就是这个办法的一部分。”
  闫学灿是聪明人,迟疑的问:“示敌以弱?”
  “是这个意思,准确的讲,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钟志根顿了一下,笑道:“看着吧,中船的反应,不会比中石油快的。”
第三百九十二章
中国人自己的
  7月初。大华实业开始向全国大中型造船厂,发出邀请函和公函,邀请他们参观大华船业,或者直接商讨劳务合作的可能。
  闫学灿得了苏城的指示,就从本埠开始,一家家的跑下去。
  中远船务是已经拒绝了的,江南造船厂的态度也非常明确,渤海船舶重工同样如此……大连船舶重工,天津新港船舶重工,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每家的态度都很好,但说起合作,仍然是拒绝。
  闫学灿则将价格一次次的提高,很快就涨到了工人薪水的4倍。
  这笔钱是开给船厂的,工人若是到大华船业来工作,本身的薪水和奖金还要大华船业来开。
  以通行原则,大华的人力成本要超过工人薪水的6倍。此等条件,可以说是优渥的不能再优渥了。
  闫学灿受着冷眼的同时,也为苏城开出的价格咋舌。
  然而,回复的公函,仍然是各种拒绝。
  虽然有所预料,闫学灿仍然觉得不可思议,中途回到大华总部汇报,闫学灿的脸是又黑又臭,一说到劳务合作的事就来气,道:“这些人都疯了。咱们又是掏钱,又是给条件,我手里还拿着大笔的配件订单,他们连谈都不谈,竟然回答我业务繁忙,没有精力……就现在的年景,船厂能有六成开工率的都算强的了,有什么业务繁忙的?我去青岛的时候,那副总陪我喝了两天啤酒,肚子都喝大了,也没见他有什么可忙的……”
  他站在会议室里,前面是十几名大华高管,后面是烟波浩渺的湖水,还颇有点凄凉的模样。
  钟志根呵呵的笑了:“小闫辛苦了。其实也不怪他们。咱们国内的造船厂,上面的婆婆凶狠呐。中船重工和远洋集团,哪有一个是好说话的,而且,工业部门的控制能力也比较强,说一不二。”
  “至少谈一下嘛。”
  “让他们自己做LNG船,那是要他们的命,但要是有免费的股份可拿,拿不到也是要他们的命。所以,除非是谈股份转让,他们肯定都是抽调不出人手的。”
  会议室里发出轻轻的笑声,调笑央企从来都很有趣。
  “想是这么想的,但我觉得,咱们给的条件也够好了,就没有哪个船厂设身处地的为我们想一下?”闫学灿毕竟年轻,明知是傻话,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然后自我解嘲的道:“我到各家船厂去谈判的时候,还真怕他们答应下来了。那样的话,咱们的人力成本估计是东南亚最高了。新加坡的船厂人工,也就是这么多。”
  总的策略是钟志根定的,所以他笑了笑说道:“船厂再大,和集团本身也是不一样的。船厂谈下的劳务合同,那是船厂的盈利,最多上缴一部分利润到总部,股份转让可是摇钱树,是集团的政绩。哪家船厂现在要是单独签约了,那就是不顾大局,所以,条件的好坏是次要的,什么条件都比不上干股。”
  以两家正部级央企的资质,用地皮和人力入股,差不多就等于白拿股份了。
  哪怕两家各得20%的股份,那也是价值上亿美元的好处,更别说未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了。
  有着这样的心思,一年千万人民币的报酬,对两大央企就算不上什么诱惑了。甚至,两大集团还特意派人,到各大船厂去监督,将任何的合作苗头都压下去。
  闫学灿吃的闭门羹,从开始就是注定的。
  苏城也安慰了他两句,然后道:“剩下的船厂也要跑到,咱们估计没有哪个船厂愿意合作,但还是要进一步的确认。假如各家有资质的船厂,都不愿帮忙,咱们再按步骤来。”
  闫学灿答应了下来。
  苏城的目光转向李琳。
  李琳宛然一笑,道:“我悄悄的联络了几家媒体,从明天开始,就会有LNG船的新闻出来。”
  “嗯,要和中韩建交联系起来。”
  “是,我询问了几个相熟的媒体记者和编辑,他们对中韩经贸合作都很有兴趣,LNG船也问的非常详细……”
  苏城听她详细的说了,然后笑笑道:“接下来,大家都低调一些,再怎么说,咱们也是受害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4/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