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3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1/575

  “我知道那个人,要做什么?”
  “让他的切入点改成教授,或者研究员,或者大华实验室的归国留学生,然后加上国外的薪酬对比。标准程序。”
  “按照标准程序来,明白。”陈霞精神抖擞。今天可是一件大事,公关部上下全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李琳点点头,又走了出去。
  一会儿,就听那头毛很少的记者的BP机响了。
  他低头看了一眼,立刻放下手上的笔,再次走到楼梯下方,拿起了电话。
  专门扯来的电话线,就是为了放在楼梯下,看起来隐秘,实际却能让李琳听到他说的话。
  只听那记者不停“嗯嗯”、“是是”,直到挂了电话,才愤愤的道:“这太过分了。”
  就在其他记者好奇的看过来的时候,陈霞施施然的出现在他的面前,笑脸如花的道:“孙记者,有没有时间啊,我有点事想麻烦你。”
  对一个漂亮的女人,男人总是难以恶言相向的。
  孙记者迟疑了一下,才迟疑说:“什么事?”
  “里面太吵了,我们到外面说好了。”陈霞用不着表明自己的身份,用微笑就把人给诱了出去。
  片刻后,孙记者甩着头上的毛,镇静的回来了,脸上的怒容也消失的一干二净。
  李琳撇撇嘴,开始继续观察其他人。
  记者就像是少女,心思是很难猜的。一个两个三四个,也许会发表一些正常的文章,但二十多个记者,哪怕是挑出来的,也保不齐谁会多一份心思。而且,公关部也不能总选择一些固定的记者,圈子是很小的,别的记者乃至报社都不会允许他们这样做。
  下方的祝捷大会仍在进行。
  苏城汗流浃背,那是搬钱搬的。
  不止是他,大华的高管和周围的银行人员,全都搬钱搬的直伸舌头。3吨多的钞票,一个弯腰拿取的动作就能把人累的够呛,别说握手和说话了。
  看台上的供应商有些疲倦了,勉为其难的蜷缩在椅子上,大华员工则兴致昂扬。哪怕没有进入“特殊贡献”清单的员工,总能看到自己被列入清单的前景。以大华的企业性质来说,一个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的工人,最多五年时间就能拿到最低数额的分红,那些做的更好的,就能更早进入名单,或者拿到更多的比例。
  五级工和六级工是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持证焊工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对大华的工人们来说,他们眼中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未来。
  他们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
  祝捷大会,从中午开到了晚上,方才结束。
  工人们三三两两的往停车场的方向走去,那里有大轿车等着送人。
  苏城只觉得胳膊无比的沉重。他又不想在供应商面前露出虚弱的模样,干脆留在体育馆的办公室里,想等人都走的差不多了,再出去。
  舒兰帮他泡了一杯浓茶,然后坐在边上,好笑的道:“何必一个个的发钱握手呢,这么多人,也不知道你怎么坚持下来的。”
  “霍昌他们不是在帮忙嘛。我们每人负责几百个,很快的。”
  “可别变成了传统……”舒兰抿嘴笑了一声,又帮他整理西装道:“你穿蓝色特别精神,下次应该试下条纹的……”
  “咚咚”
  敲门声打断了苏城思绪。
  两人互相看看,都显的有些疑惑。舒兰起身打开门,问:“你找谁?”
  “我找苏城。”苏振国中气十足的回了一声。
  “嗯……您怎么来了。”苏城不知道怎么称呼,含混的问。
  “听说你们在发钱,我来看看。”苏老始终在关注大华实业,这种与有司沟通且必须通知银行的业务,自然不会不知道。
  苏城呵呵笑了两声,道:“您什么时候来的。”
  “来了一两个小时吧,你那会正发钱呢。”苏振国说着笑笑,问道:“这样一来,成本会不会太高?”
  “确实是计划要发的钱。”苏城说到此处,才想起来招呼苏振国坐下。
  舒兰也借着招呼他的秘书,暂时离开,将房间留给两人。
  待苏振国坐下,苏城也坐在了边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道:“您这次来,不是为了大华分红的事吧。”
  此事运作了将近两周时间,苏振国若是有想法的话,也会提前知会的。
  苏振国点点头,沉声道:“我是为大华船业而来的。”
  “嗯。”
  “听说你在新加坡,竞到了9艘船,交货期是250天以后?”
  “最短的250天,是。”
  “250天,就是8个半月的样子,9艘船能做出来吗?”
  苏城奇怪的道:“即使做不出来,也不影响什么吧。”
  “对国内的运输业,我们早就有改革的想法了,但怎么改,先改哪些,后改哪些,同志们的意见还不统一。”苏振国并不隐瞒,语气放缓道:“大华似乎向江南造船厂提出过持股的意见,被拒绝了?”
  “嗯,中船集团不支持。”
  “中船不支持,不代表意见是错的。但究竟那种方式更好,更有利,要用实践来证明,实事求是。这9艘船的能否按时交付,很重要,你有什么需要,得早点提出来。”
  ……
第四百二十四章
大华投资公司
  苏振国是真的想帮忙。
  今天的3亿元的分红,给了苏振国极大的震撼。
  他不知道苏城手上究竟掌握着多少资金,但光是从中国银行那里,就能看到数亿美元的外汇存款,国外银行有多少留存,苏振国想都想不到。
  90年代的中国,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的价值愈发体现。一个价值几百亿元的公司,本身就是一项莫大的成就,而且比政治成就更容易扩散。
  苏振国放眼苏家,只有苏东元的成就能与苏城比肩,但若是再多看10年,苏东元最多只能再进一步,苏城却很难说了。
  于公于私,苏振国都希望将苏城重新纳入家族,从而延续家族的辉煌二十年三十年。主动提出帮忙,也有趁着大华船业略有困境之际,重修关系的意思。
  然而,苏城可不觉得大华船业有什么困境。
  他只考虑了几十秒,就笑对苏振国道:“如今看来,大华自己就能做好这九艘船。”
  苏振国咳嗽一声,道:“我听说你们缺少焊工?重化工企业用的焊工,你们也能用得上吧,我认识几个老朋友,找个几百一千人没问题。”
  苏城很想说明一下持证焊工,或者是大华的五级六级焊工的稀缺性。但看看苏振国关切的眼神,再想想他的职务,只能无奈的道:“我们其实不太缺人了,大华船业的海上装备部和船舶部门互换了一些工人,瓶颈问题算是解决了。”
  苏振国兼任发改委的主任,要调配千儿八百的焊工,确实是轻而易举的事。
  苏城挤出笑容,接着又道:“我们有把握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合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也不会竞标了。”
  “你不是因为韩国公司的原因,强行签订的合同?”
  “有点受到他们的影响,但竞标的价格和时间,是大华实业所能承担的。”苏城话锋一转,又道:“现在的大华,船业公司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就算失败了,也不会伤筋动骨的。”
  “听你这么说,大华船业新开发的几个工法是真的很厉害了?”苏振国饶有兴趣。
  苏城斟酌着语句,将平地造船法和巨型总段造船法介绍给了苏振国。
  苏振国是每天听报告的人,不管懂不懂技术,总能判断个一二来。他看苏城说的清晰流畅,又充满自信的不用帮忙,听完了不禁一笑,道:“看来,不少人都要猜错了。”
  “猜错?”
  “发改委内,早就有人讨论到了船业问题。一些人觉得时机不够成熟,一些人认为,应该把主要精力投注在其他交通工具上。你的做法,大家都在观察。”苏振国说话说的很慢,这是习惯问题。
  苏城张张嘴,又停了一下,最后摇头道:“只要他们不影响到我们就好。”
  “那就看你怎么处理了。”苏振国笑的怡然自得。今天的祝捷大会以后,肯定会有人要来看看的,最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结果,就要看苏城的临场发挥了。
  苏振国此时也泛起一些心思,就想看看苏城是如此面对汹涌的人潮。
  是的,汹涌的人潮。
  1993年初的中国大地,国企遭遇了50年以来最大的干旱。1992年的剧变,摧毁了国企赖以为生的堤坝,到了1993年,改革势如破竹。
  从这一年开始,国企也进入了“最困难的十年”,直到2002年,才会有所好转。
  在此期间,全国三分之二的国企亏损,“下岗”一词,也正是在这一年的年末,在广东羞羞答答的提出了。
  到最困难的1998年,全国的国有企润利润加起来,只有区区的213.7亿元,别说和所有的私人企业相比了,就是和大华实业一家相比,也显不出优势来。景况再好的企业,在帮助了同系统和同地区的难兄难弟之后,也所剩无几了。至于不帮忙……那是不可能的,国企的信条,向来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倒闭或濒临倒闭的企业,就像是溺水的人似的,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抓住了就不会松手。产权明晰的私企光不溜手,同属于一个系统或者一个地区的企业,却像是枝丫横生的木杆,总有被捞着的时候。
  年利润24亿元的大华实业,哪怕再光滑,也会有无数的企业,想来摸一摸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1/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