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3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0/575

  如果由中船集团出面谈判,谁获得总段造船法?谁获得总段技术?谁一无所获?只能用吵架来解决问题了。
  偏偏孙道孚并不关心究竟哪个船厂获得好处,他烦闷的看着桌边慷慨激昂的人群,莫名其妙的想:这些家伙怎么都长了一只好膀胱?连喝5个小时的水,就没有要上厕所的?
  “孙总。”秘书长贴近了一些,轻声道:“麦工问,要不要参加谈判?”
  麦工就是中船的总工程师麦文贵。他早就抵达了大华总部,此时正坐在凉亭里等待指示。
  孙道孚仿佛猛然惊醒似的,一仰头,道:“参加啊,怎么不参加?”
  “那条件呢?”秘书一问,会议室都静下来了。
  国企是一把手责任制,到了中船这种央企,总经理的职权范围有所收缩,但政治权力增加的不少。
  大家吵来吵去,也是为了影响孙道孚。
  他若是做出了决定,此事就差不多告一段落了。唯一能作出抵抗的,估计只有江南造船厂的荣尚国了。不过,江南造船厂是国内造船厂的一哥,孙道孚也没有压制它的必要。
  令人难挨的长考后,孙道孚缓缓抬起头来。
  众人报以期盼的眼神。
  “嗯……”孙道孚的声音还是如此的低沉:“条件……先听听大华怎么说吧。”
  一群人险些将下巴给闪掉。
  这说了和没说一样啊。
  还是荣尚国稳稳的保住了下槽牙,扬声道:“不管怎么说,巨型总段造船法要得到的。前段时间,大华船业给咱们的分段造船法,不少厂子都用了,效果怎么样,大家心里有数,巨型总段造船法……不能不要。”
  “20%的股份也要?”平江造船厂的总经理配合的说了一句,他其实是愿意的。
  荣尚国果然顺其思路,道:“要是真让大华不断的开分厂,再过10年,20%的股份又值什么钱。”
  话糙理不糙,几个总经理都悄然点头。
  孙道孚呵呵一笑,道:“那就让麦总工去谈吧,看看他们愿意给20%的股份,出多少钱。”
  这等于说,是让大华实业选择合作对象了。
  其他人都不说话了。较为弱小的船厂,虽然希望通过中船集团来获得巨型总段造船法,但他们竞争不过大船厂。而大船厂,又确实希望获得技术的船厂少一点。至于中船集团,则缺乏足够的资金,给所有船厂更新设备,因此默认了3家和5家的限制。
  会议室内,难得安静了几分钟。
  然后,电话“嘀铃铃”的响了。
  孙道孚的秘书接起来,唔唔了两声,脸色怪异起来。
  ……
第四百三十四章
打肿脸
  “怎么了?”孙道孚看秘书放下电话,催问了一句。
  “大华那边问,咱们如果引进技术的话,准备怎么购买设备和仪器?巨型总段造船法,每个船厂预计最少要5亿元的资金准备,巨型总段工厂,大约要1亿元。”秘书停了一下,接着复述道:“麦工回答,会争取贷款解决。”
  孙道孚微微点头。重工业的费钱,大家深有体会,贷款是必由之路。他不解的问:“有什么问题?”
  秘书苦笑:“大华的苏董要求,是与中船共同贷款。假设中船能贷款20亿的话,希望能帮大华实业,同样解决20亿元的政策性贷款。”
  政策性贷款的利率较低,是国企看家的法宝。基本上,政府要扶持哪个企业,就可以给予相当数额的政策性贷款。即使是较低的标准,政策性贷款也能便宜2个百分点,相对于20亿来说,就是每年减少4000万的利息,着实是不少了。
  事实上,以中船的身份,他们拿到低三个点五个点的低息都不奇怪。1993年,正是国内持续加息的时间,央行一年内两次调整利率,最高到了14%,即使如此,普通企业仍然拿不到款子。
  大华的现金流充沛,但也得有未雨绸缪的思想。
  另一方面,大华在国内与中船亦是竞争对手。虽然没到价格战的激烈程度,但也不能小视了这个传统的庞大企业。
  以政策性贷款的利率,中船的融资成本天生就比大华低1亿元以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大华的员工,拼死拼活的工作,拉开的距离也许就是这么多。苏城又岂能让他们得到技术,反而占去了市场先机。
  换一个角度,大华船业若是能有20亿元的贷款,那大华实业就不用再输血给它了。苏城可以把资金交给大华实验室,大华投资、大华燃气公司,大华海上运输公司以及大华石化等企业。
  这些企业部门都是属气球的,只要给钱,就能膨胀。
  苏城知道贷款的价值,别的企业人也不傻。
  坐在会议室内的中船众,全都是一副表情凝重的模样。
  银行行长变成香饽饽,被人围着请客的时代,正是始于90年代初。在此之前,银行的行长们还要求着人贷款,而在此之后,银行行长们对贷款人就不假颜色了。
  亿元贷款这种恐怖的数字,哪怕中船是正部级的央企,也要费一番精神才能拿到,苏城翻翻嘴皮就想弄到,许多人都觉得天方夜谭。
  包括孙道孚的秘书在内,好些集团下属的官员,都悄悄的低下头,准备承受孙道孚或者某人的怒火。
  然而,周围静悄悄的。
  有资格说话的,不论是孙道孚还是他的副手,或者下面船厂的总经理,似乎都没有说话的意思。
  秘书悄悄抬起眼皮,窥了一眼,发现正襟危坐,皱眉低头的全是没有决定权的家伙,而有决定力的几个人,似乎全都是一副如释重负的模样。
  “除此之外,股权方面呢?”孙道孚的话里,暗示着将会同意大华的请求。
  他的秘书惊讶坏了,这可是20亿元的低息贷款,怎么能同意呢?
  “20%的股权是大华提出的底线。”秘书嘴上做出回答,脑筋飞速的转动。好一阵,他才想明白。贷款用的是中船的钱,虽然需要中船出面,要总经理等人利用多年积累的人脉,但那又如何。
  多年积累的人脉,可换不来一套巨型总段造船法。多年积累的人脉,同样换不来中船1%的股份。
  这种时候,若是能用20亿的低息贷款,把谈判妥妥的办下来,那是再好不过了。
  秘书想的入神,直到耳边传来不知是谁,松了一口气的声音:“他们选定了哪几家船厂了吗?”
  秘书猛然惊醒,忙说:“麦工没提到。”
  “问他。”
  孙道孚这样一说,秘书连忙拿起电话,拨打麦文贵的BP机,对着话筒说:“是否选定了接受技术的船厂。”
  1993年的手机,可没有短信的功能,只有汉显的BP机,能通过寻呼台,看到这段话,若是数字的BP机,就只能按照约定好的类似密码的本子,自己来翻译常用语了。
  此时不是适合拨打电话的时间,秘书给传呼台留言后,就放下了话筒。
  一会儿,麦文贵将电话打了回来:“大华准备单独和各家船厂谈判。”
  会议室内的气氛顿时变的尴尬了。
  单独谈判,岂不是意味着谁给出的条件好,谁就更容易入选?
  对中船内部来说,这就意味着竞争了。
  荣尚国面沉如水,他本来准备狮子大开口,要一个好条件,才出让20%股份的。
  但是,如果为此而不能获得巨型总段造船法,那就得不偿失了。
  众人不禁看向孙道孚,似乎有想让他出面转圜的意思。
  孙道孚装作没看见,此时出面,岂不是出力不讨好?不管定了哪一家,只要大华实业不同意,那不过是凭白得罪几个人罢了。
  他想了想,直接道:“单独谈判也可以,但任何一家船厂,都不允许单独和大华实业签约,必须得到集团的允许才行。这一点,是纪律。”
  “我同意,不能为了一时的痛快,断了自己的后路。”荣尚国率先赞同,并道:“大家应当形成攻守同盟,以有利于我们的条件,和大华实业谈判。”
  所谓“有利于我们的条件”,自然是相类似的条件。如果几个船厂的条件类似,那江南造船厂这样的大厂,自然容易被选中。
  南远船厂的总经理呵呵一笑,道:“咱们本身就是一个集团内的,共同进退理所应当,不过,具体的条件,还是先听大华怎么说吧。”
  “现在定条件,却不知道大华那边的想法,定下的条件,怕是也无法执行,不如不定。”赞同南远总经理的人更多,总共三个总段造船法的名额,除了最大的几家船厂,其他小船长不免会有别的心思。
  荣尚国暗叹一声,端起茶杯,默默的喝水。热气蒸腾的茶水,漂浮在他的眼前,挡住了他的视线。
  朦胧中,荣尚国的脑海中,浮现出苏城的身影。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荣尚国见过许多年轻的精英,他们用很短的时间,创造了很大的成就,某些人的成功,偶尔也会让荣尚国觉得羡慕。
  但没有一个人,像是苏城这样,让荣尚国觉得震颤。
  二代海上钻井平台,三代海上钻井平台,分段造船法,巨型总段造船法,平地造船法……光是船舶公司的成就,就令荣尚国觉得难以追赶。
  最难得的是,大华船业和大华实业一样,始终是以技术增长为发展方向。这样的公司,在90年代的中国,是极为少见的。
  90年代的中国企业,仍然处在市场的图腾崇拜状态下。事实上,也确实有无数的公司从市场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但在内心里,荣尚国是看不起那些商业公司的。
  无外乎是倒买倒卖的掮客罢了。荣尚国总是将那些商人,和贪污腐败、钱权交易联系在一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0/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