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3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8/575

  “既然如此,可不可以多留几个总段工厂在国内呢?”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满面红光,借着苏城的话头,道:“听说大华已经批准了8家外国船厂制作总段,这是好事,但对咱们国内的企业,也会形成巨大的竞争吧。虽然说竞争机制是一个好的机制,但国内外的发展并不均衡,给咱们的工厂几年喘息时间,对大华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吧。”
  苏城轻笑两声,道:“陆司长请放心,一旦我们决定了国内的总段工厂,对于有股权的工厂,肯定让保证他们能开工充足的。”
  “这样就最好了。”得到苏城的一个小承诺,陆司长就比较满意了。正如苏城之前猜测的那样,他可不想背上“指手画脚”的名声。
  “苏董,开工充足,是每年多少吨的总段?”荣尚国像是上好了发条的布谷鸟,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他是所有船厂中,最不能损失大华订单的人,也是最有可能得到订单的,因此非常关心这个议题。
  苏城歪着脑袋,笑道:“开工充足,自然是能造多少总段,就要多少总段。”
  荣尚国好险吐出一口“不可能”,转头笑道:“我们江南造船厂,希望能在年内,建造3个总段工厂,按照苏董以前说的规模,总段工厂同时开工2个总段,2个月内完成。那我们今年下半年,就能做到18个总段,总吨位7万吨到10万吨……”
  “没问题。”苏城想也不想的就点头。
  荣尚国愕然,见苏城如此肯定,一咬牙,道:“多的话也不说了,苏董,各位,我在这里做一个保证,只要江南造船厂能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我们保证今年下半年,完成10万吨的总段制造,明年一年,完成最少30万吨的总段制造,造船总吨位突破百万吨!不但不要国家补贴,而且上缴利润!”
  “说的好。”好些人鼓起掌来。
  只有苏城这边,五郎、张超和他的表情都有点怪异。
  荣尚国察言观色,不由问道:“苏董,大华是什么意思。”
  “嗯,对于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我们有一个基础要求。”
  “嗯?”
  苏城摊开手,道:“我们要求,凡是获得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今年下半年要完成30万吨的制造任务,明年的总段制造要超过百万吨。”
  会议室内,顿时冷场了。
  荣尚国的豪言壮语,也只有这个要求的三分之一。
  当然,江南造船厂的总产能,是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的。但刚刚建立的总段工厂,和刚刚得到的总段造船法,又如何生产这么多的船舶总段?
  更令荣尚国无法理解的是,市场是否有这么高的需求?
  他再也忍不住,问道:“订单从哪里来?哪里有这么多的订单?”
  ……
第四百四十一章
订单问题
  “各关联船厂,如果无法得到足够的订单,可以和大华船业签订总段制造的单子。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核心就是大量制造,降低成本,稳定利润。”苏城说的意思很明确,就算各船厂自己拿不到单子,光是大华的总段需求,就能喂饱他们。
  但是,苏城的自信无法感染其他人。
  荣尚国一副怀疑的神色,只是碍于面子,没有再反驳苏城。
  孙道孚身体晃动,坐不住了。
  他本来打定了主意不说话的,但苏城的话太过了。
  孙道孚不得不站出来,道:“苏董,谈合同可不能放卫星啊。半年做30万吨,明年做100万吨,按照你说的3家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那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吨,这还不算大华自己的产能和其他5家总段工厂的产能。中船集团一年的订单才多少!国内船舶的需求量才多少,别说能不能做到这个产能,真的做到这个产能了,其他船厂又怎么生存?”
  他是中船的总经理,自然希望旗下的企业都能健康的活下来。良性竞争是他欢迎的,恶性竞争就不行了。
  在他看来,苏城的做法就是恶意竞争。假如8家中船的船厂活了下来,中船下属的其他船厂死掉了,那他这个总经理,又会变成什么?
  整个中船集团,目前积累的订单数量也不过500万吨,这是未来两三年的产能。
  而以大华实业目前的计划,500万吨怕是不够他们一年消耗的。
  如此一来,今年的销售额是高了,明年难道喝西北风去?
  发改委的官员,对于国内的各种数据也很熟悉,听到孙道孚的话,由不得怀疑。
  五郎最见不得苏城被怀疑,顾不得对方的身份,高声道:“谁说大华船业做的好了,就会让其他船厂活不下去?我们如今接的订单,全是2万吨以上的轮船,多在国外,中船何曾听说,大华有在国内大量竞标?”
  “全是2万吨的轮船?还多在国外?”孙道孚不太相信。
  苏城笑了笑,道:“2万吨以下的船舶,大华船业基本不会参与竞标了。以前收到的订单完成,或者转出以后,大华船业将会停止分段造船法等工法的使用,专注于总装总配。”
  孙道孚仍然是将信将疑的道:“只做总装总配,不会令总利润太低吗?”
  从利润率来说,总装总配的利润当然要比整船自己造高的多。但总利润方面,还是自己制造来的多。毕竟,总装总配要输送利润到总段制造工厂去。
  以国内穿企目前的状态,孙道孚其实更在乎总利润。因为他们拿到的订单数量偏少,且以小船居多。
  以己度人,孙道孚不觉得苏城会完全放弃整船制造。
  苏城却是完全相反的想法,笑笑道:“只要订单做上去,总装总配的总利润反而会更高。”
  “那还是回到了订单的问题上。”
  “我们降低了客户的成本,自然能得到更多的订单。”
  “船舶是很贵的,客户不会光盯着成本来说话。许多外国客户的要求,算下来根本不赚钱……”东南造船厂的老总,说起这个问题来,就是一肚子的苦水。
  孙道孚捏着指头算了一会儿,也说:“大华放出去的总段工厂有10家了,按照这样的要求,每年能提供上千万吨的总段,算上国内3家总段企业消耗100万吨的总段,大华今年的总装总配,要超过700万吨,这就是300艘船……太难了……”
  要是15年或者20年以后的中国船企,就不用这样抠吧了。那时候的中国船舶行业,每年获得的船舶订单,轻松超过1000万,手持订单三四千万都很正常。
  就是现在的韩国企业,从87年开始发力,五年下来,也能达到每年千万吨的水平。这也是得益于世界船舶制造业的转移。
  然而,中船完全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他们的目光仍然放在国内,期望着借用行政垄断的方式,得到更高的利润,只要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就满足了。
  在国际竞标的过程中,荣尚国的表现就是中船的表现。它们的保守和利润计算方式,根本无法跟上船东的思路,偶尔能得到几艘船的订单,靠着国家外汇补贴,也不一定能赚到钱。
  至于船舶设计、船舶设备等等,中船更是落后的厉害。
  相对于新兴的工厂,中船的负担是极重的。但凡是船舶上能用的仪器仪表和设备,他们就希望使用自己集团下属工厂生产的。以90年代中国制造的水平,船东自然是相当的不愿意。
  可以说,无论是价格、服务还是产品质量,中船都已经落后于世界主流了。
  这个时候,哪怕大华实业只是一家山寨工厂,也比他们的尾大不掉要更加生机勃勃。
  苏城听着孙道孚的话,怜悯的道:“没有你算的那么多,平均4万吨一艘船,不到200艘就有700万吨了,这还不包括超大型的特殊船舶,比如海上浮式储油船。”自从中远船务在中船的压力下,放弃了与大华的良好关系,他们从大华实业得到的资源也在减少,海工装备的劳务合作,也渐渐的没有了。否则的话,以前如海上浮式储油船都是交给中远船务加工制造的。
  “200艘船,大华有200艘船的订单吗?”孙道孚重复了两遍这个数字。
  苏城只是微笑,道:“200艘船是明年的目标,今年下半年,按照各总段工厂的要求,只用准备60艘船的订单就可以了。”
  他降低了一些目标,孙道孚顿时觉得自己问到了点子上,忙道:“这么说,大华目前有60艘船的订单了?”
  60艘船,孙道孚都不相信。剩下6个月的时间,60艘船意味着每月10艘船,也就是3天一艘船。
  这是什么概念,中船集团下属的工厂,3个月也不一定能做一艘万吨巨轮。
  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的船厂,有些只剩下修船的业务了,即使如此,3天也不可能修好一艘船?
  一家成立才几年时间的船厂,超过整个中船集团?除非失心疯了,没有哪个中船人愿意相信这种事情。
  苏城从大华船业开始做海上钻井平台,就开始关注国内船舶业了。只是以前的时候,大华船业尽量减少制造业的份额,专注于海上钻井平台的技术开发。
  如今,真的涉足这个圈子,苏城才感觉到了沉重的暮气。
  60艘4万吨级的船,才是250万吨左右的载重量,甚至不足以替代中国企业10%的需求。
  就是这样,孙道孚堂堂正部级的官员,还露出不能置信的表情。
  突然之间,苏城就没有说话的意愿了。
  他微微抬了一下头,对张超道:“你给孙总,还有大家,说一下大华船业目前的订单情况吧。”
  “好的。”张超清了清嗓子,面对正襟危坐的众人,有些骄傲,又有些叹息的道:“大华船业目前获得的订单总数是116艘船,手持订单总吨位超过500万吨,今年需要交工的船舶数量是28艘船,总吨位超过100万吨……”
  孙道孚朦胧中有种看自家数据的感觉。
  手持订单数、交工数量等等,都和中船很接近。
  所不同的是,中船集团下属有几十个船厂,有几十万工人,而大华船业才有1万多人,建立仅数年。
  孙道孚更加无法理解的是,大华船业刚刚交工9艘船,哪里获得如此多的订单?
  和他有相同疑问的不止一个人,平江造船厂的总经理,就率先问了出来:“最近几个月,全球放出的船舶需求,也没有50艘船吧,大华船业哪来的116艘船的订单?”
  “收购的。”
  “什么?”
  “我们收购了3家船厂,将他们持有的订单,全部纳入囊中。”苏城咬字清晰。
  中船人一阵发愣。
  想死他们,都没有人想到这种手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8/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